下载APP
李忠:胡服骑射阴山下,敕勒川草原我的家——说说包头的“战争”与“融合”
    建筑师

    华高莱斯 · 2021-12-24 17:15:33

胡服骑射阴山下,敕勒川草原我的家

——说说包头的“战争”与“融合”

(下)

吕布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我相信足以说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组建了专业化的骑兵队,势必获得军事实力上极大的提升。

在那个时候,诸侯国之间的征伐,多为大兵团作战,多兵种配合,尤其以战车配合步兵为主。宽大的袍服影响士兵的灵活性,笨重的战车地形适应性很弱,但这些缺点,你有我也有,也就不那么突出;可当赵国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对阵时,这些缺点就成了致命的败因。

胡服骑射,让赵国先人一步使用了新的军事技术,自然可以享受到改革的红利。骑兵作战,按古代兵家所说,“急疾捷先”“驰骤便捷,利于邀击奔趋,而不宜于正守老顿”孙膑曾系统总结过“用骑十利”。随着赵国凭借强大的骑兵一跃而成强国,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战国时代,自然是人人效仿,曾大行其道的战车逐渐被人遗忘,战争方式由“步战”开始向“骑战”发展。

多说一句——对于包头而言,吕布可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知名IP!

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位勇武冠绝三国时代的绝世猛将,本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何况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最热衷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吕布的身影——架空小说、影视作品、甚至是电子游戏。

如果你有心,打开你手机的APP查一查就知道,各种三国为题材的游戏,简直多得吓人!你也许会问,“吕布故里”,难道就能吸引年轻人来包头看一看?是的!举个例子,西湖旁边有个景点叫于谦祠,20多年前我去的时候,根本没人。

但现在你去西湖就会发现,于谦祠已经是西湖边上一个热门景点了。道理很简单,因为当年明月写了一套书,叫《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非常生动,把枯燥的明史讲成了生动的故事,让现在的年轻人都知道了明朝的历史。

所以,你到那里就会看到,全都是80、90后的小伙子带着女朋友或是太太,到这里讲于谦的故事。我站在那里听了半个小时,发现大家讲的版本无一例外都是按照当年明月所写。这就是宣教的作用,“吕布故里”对他们来说,就是景点。更何况,这里还有让人一听就能联想到骑马弯弓的广阔草原。

前面我说过,从胡服骑射开始,中原民族开始不断弥补作为定居民族的战争短板。所谓的弥补,既是战法、技艺的弥补,又何尝不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过程?

我之前埋了一个伏笔,《三国演义》里讲三英战吕布,是一个人的战败激发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公孙瓒和刘备共同师事于卢植,和刘备是有交情的。所以眼看他不敌吕布,张飞终于忍不住出手了。我们今天不讲公孙瓒的武力如何,单只从他麾下劲旅,说一说中华民族独特的“武”融合。这支劲旅,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马义从。

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公孙瓒是典型的对胡鹰派。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幽州牧刘虞不同,公孙瓒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他依仗的王牌,就是白马义从。

有趣的是,公孙瓒虽然对待游牧民族非常强硬,但他的王牌部队中却不乏胡人。在东汉时期,“义从”多指归附朝廷的外族,公孙瓒与乌桓交战多年,麾下也吸纳了不少崇敬其武勇韬略的胡人。

当然,我相信这支白马骑兵还是以中原民族为主的,如果胡人的比例太大,应该会如曹操征调匈奴丁壮编制一样,称为“义从胡”。

我们都知道,骑射,向来是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可白马义从生生用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将其击败。作为典型的精锐射击骑兵,白马义从的战术与游牧民族骑兵很相似,远战以弓矢,近战以马刀和短矛,他们致胜的法宝,是游牧民族的薄弱环节——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

换句话来说,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之所以强劲,既利用了中原民族擅长的战术组织、相互协调的作战原则,又兼具游牧民族多力善射,马术精湛的技能。《后汉书》中说:“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 白马义从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这支劲旅威震边疆,可没过太久,就折戟界桥,威风不再。三国时期的界桥,大约是今天河北邢台市威县一带,在这里,公孙瓒遇上了劲敌麴义。

麴义这个人早年在凉州,对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可以说了如指掌。因此在界桥对峙时,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以强弩千张掩护。公孙瓒见麴义兵少,下令白马义从发起冲锋,践踏敌阵。麹义的士兵俯伏在盾牌下,待白马义从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

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混乱,白马义从此战几乎殆尽。当然,其中有位佼佼者没有在这一战陨落,在后来依旧有着活跃的表现,他就是在各类三国故事中堪称人气天王的——常山赵子龙。

麹义之胜,在于“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要我说,“兵皆骁锐”是次,“晓习羌斗”是主。正是因为太了解对方的战法和特点,才能给对方量身定制了克制的战术。

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融合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中原的定居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造就了独特的军事思想,说起城防攻坚,列阵操演,情报谋断,轮输转运,定居民族很有心得;而逐草四方,自然放牧的生活方式,则造就了游牧民族的彪悍习性,以及来去如风,灵活多变的战法。双方各自学习对方的优点,却又紧紧坚持自身的特点。在此之后,两种不同战法指导着中原民族和历代少数民族打了2000多年的战争。

从战国开始,沉稳的定居民族就开始寻找对抗游牧民族的方法,最终以长城这项发明,作为对抗游牧民族骑兵的防御工事。然而,2000多年来,城墙两边的军队你来我往,龙椅之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政权轮流坐庄。可是,无论皇权如何易手,统治阶级始终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所以,中华文明在数千年来,从未中断过。

整部中华民族的融合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有着无数可以说、值得说的故事。而且,这部民族融合史,我认为是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正式拉开大幕的。登临包头市西北的大青山,游览着赵武灵王留下的赵长城,中华民族“武”的融合史在这里说,在这里好好说,我想,再合适不过了。

版权声明

本平台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阅读:1293
2021-12-24 17:15:33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华高莱斯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