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华高莱斯 · 2021-12-08 17:37:26
2021年11月20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二届雁栖人才论坛举办。
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先生受邀作为城市战略顾问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科学人才——科学城的首要成果》,为建设“科学、科学家、科学城”融合发展的人才生态体系、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助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现将李忠先生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在《科学人才——科学城的首要成果(二)》(点击查看)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有科技含量的产业不见得有效益,但是有效益的企业一定得有科技含量。而且,‘科技人才’是能出成果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样的机制能出“人才”?
在这里我想说,科学城想要出“人才”,需要依靠科学的科学——“科学学”。
我们都知道,科学的英文是Science,科学学的英文是science of science。“科学学”研究的是“科学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学?什么样的环境能激发科学发展?”换句话说,“科学学”就是研究科学家、研究科学家如何出成果的科学。
备注:科学学以整个科学知识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资料整理自《刘则渊讲科学学》
美国科学国策的奠基人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写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专题报告,叫做《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在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
备注: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美国工程师,美国科研体系和政策的奠基人,先后领导曼哈顿计划、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国家研究基金会。二战结束前夕,布什写了《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一文给小罗斯福总统,有人把它比作科技政策的《圣经》。
他是美国总统的第一任科学顾问,负责向总统提供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分析。同时,他也是美国科学发展国策的奠基人。他认为“基础研究” 是不为任何实际应用成果考虑的科学前沿探索,是技术进步的领路人。由此,确定了美国“基础研究为先导”的科学政策。
所谓“人才赤字”,指的是受二战影响,导致基础科学研究和民用技术领域的人才严重不足,进而影响美国国家竞争力。也就是说,要搞科研,光有钱的投入是不够的,因为基础科研和国防科研都是需要大量人才的。
万尼瓦尔·布什对科学发展以及科技人才的理念直接影响了“曼哈顿计划”的执行,以及“回形针”计划的实施。在此基础上,苏美在二战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二战后期,在“人才赤字”理念影响下,美国制定了“回形针”计划,派遣专家随美军进入德国腹地搜寻各类专家,务必赶在别国之前控制这批“宝贵财富”。当时,冯·卡门组建了一个由36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德国,冯·卡门被授予陆军航空队少将军衔,而火箭组长由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钱学森教授担任,他被授予陆军航空队上校军衔。钱学森首先就找到了“德国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回形针”计划将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及高阶研究人员转移至美国,为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在美国参战之前,入境的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等知识分子,占入境移民总数的40%……到战争结束时,有1.5万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纳入甄别名单,5000多人被转移到盟军基地,其中超过半数被运往美国[1]。
到了冷战时期,“人才移民”让美国在美苏角力中大获全胜,国力大增。我们知道的费米、冯·布劳恩、爱因斯坦、杨振宁、王安、贝聿铭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到美国去的。大批外籍科技人才的到来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提升了美国国防科技的水平和势力,使美国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备注:1945-1965年,美国入境技术移民达37万人以上,占比迅速提升。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的增速高于技术移民总体增速,1956-1966年,技术移民总体增长了58%;其中,科学家增长81% ,医生增长79% ,工程师增长75.5%。[2]
直到现在,对“科学家”的移民吸引,使得美国成为诺奖最大赢家。
2015年,美国Physics World网站的编辑Hamish Johnston对两百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人生轨迹进行了调查,他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是“诺奖移民”的最大受益国,吸引了35名顶级物理学家,流失的仅有2名,而德国则失去了14名物理学诺奖得主,其中有12人去了美国[3]。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流动示意图
图片来源:physicsworld.com
所以说,“人才到哪里,科研高地就会到哪里”,这是科学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裔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在获奖后,曾表示“不想回日本”,就是因为美国拥有更好的科研环境。
备注:真锅淑郎在获奖后曾有过“不想回日本”的发言,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真锅回应称,“我不适合日本的环境是事实。在美国,可以在学会进行直言不讳地讨论,如果有研究人员反对某个学说,他会当场指出问题,如果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会专门拿出时间继续进行讨论,这都是家常便饭。我是通过跟竞争对手们进行讨论,吸纳了能够认同的观点之后,才推动研究进步的,在日本基本看不到这种场面,研究人员可能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我想说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如果河里的一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这条河里的所有鱼都死了,那么就是水的问题。所以,水和鱼的关系,就是科学研究的“科技环境”和“科学家”的关系。
我们再看中国,其实中国的“科学学”创始人就是钱学森教授。钱学森不仅是中国倡导科学学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创建科学学学科的第一人。
备注:钱学森的科学学思想源于他的技术科学理论与实践,正是他把握住技术科学的中介学科地位,演绎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从而阐发了科学学产生的必然性。从率先在中国倡议“科学的科学”研究,到首先发表完整的科学学论文,表明钱学森是中国倡导和创建科学学的第一人。
他最早有篇论文叫做《关于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的问题》,文中全面系统地阐发了科学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分支学科,与公认的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和苏联学派的科学学思想相比,有着鲜明的独创性,堪称中国科学学的奠基之作。
而且,钱学森的科学学思路“先导弹后飞机”,让中国的国防力量弯道超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优先发展飞机研制,已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共识。钱学森却态度鲜明的建议,应优先发展导弹。在钱学森看来,中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基础,很难在短期内解决飞机的发动机和材料等问题,而导弹的研制进度将比飞机快得多。
更重要的是,飞机需要载人,而火箭不需要。钱学森认为在国际上美苏两国已经加快了导弹核武器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研究发展,火箭武器终将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思维方式,也是未来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础。钱学森“先导弹后飞机”的思路,更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仙人指路”。
备注:1956年2月1日,钱学森第一次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问钱学森,我们国家用三个五年计划,能否实现原子弹和导弹的尖端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个目标。钱学森告诉毛主席说,只要计划周密,工作努力,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1956年,为了打破西方的核垄断和战争讹诈,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导弹事业保驾护航》,2019年8月23日
所以说,研究是重要的,但是知道去研究什么,往哪个方向去做研究更是重要的。
正是利用科学学的思路,新中国很快就找到了所需要的科学家。不仅是钱学森,还有钱三强夫妇,他们自身是科学家,但更是中国重要的“科学学”家。
在1956年2月2日给郭永怀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我们现在为力学忙,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到力学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
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组织下,一大批科学家在近代物理研究所聚集,这批科学家和已在所内的科学家王淦昌、彭桓武、何泽慧等,均是我国核科学各个领域的带头人。
王淦昌曾经说过“中国核物理有了钱三强的组织领导,才团结了全国核物理学界,他的功劳最大。”事实上,正是有了这批“科学学”家,再加上他们的人脉,才造就了此后的“两弹一星”。
而且,科学学的创立,也有效指导了我国科学资源的统筹与分配。
1981年10月,全国科学学理论专题讨论会召开,钱三强出席并作长篇总结讲话,他关于“可算找到老家了”的生动而深刻的发言,已成为我国科学学界的一句名言,被广为传颂。
他说:“三十多年来,我干的基本上就是属于科学学的工作,不过,当时还没有科学学这个名词。只是盲目地在做科学学的工作,是一个不自觉的科学学工作者。……随着我国科学学研究一点一点地发展,现在可算找到老家了,就是科学学这个范围。”
备注:早年,钱三强作为原子能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计划的制定者,对中国原子能事业、“两弹一星”计划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期,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唯一一位进了党组的科学家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促进中国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进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开拓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创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创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工作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现代科学的建制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张碧晖-我所知道的全国科学学联络组;《科学精英的角色重构:钱三强晚年的科学活动与贡献》,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著名学者龚育之对钱三强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同三强同志在物理学发现上的成就和领导原子能事业的成就相比,他对软科学研究的关注和贡献,就不大为人们注意了。其实,这也是三强同志科学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由此,可以说明:科学城想要出“人才”,需要依靠科学的科学——“科学学”。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资料及数据来源: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
[2] 资料及数据来源:梁茂信,《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历史研究》,2014年第五期
[3]腾讯网,《这个国家流失了14名物理诺奖得主,其中12人去了美国》,2021年10月21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4/20211014A0AATJ00.html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
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