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建筑师

    XCITY城市记录者 · 2023-05-15 09:46:10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当下的文化里有一种“越新越好”的观念,我们总习惯铲除过往历史,而在一个演化的城市机体当中,认同“真实”和“原本”的才是焕发传统生命力的关键。在延伸的时间里,旧房子留存有一种浓墨重彩的年代记忆。村镇与村镇的粘稠度里,每一位游历者,留下了一种人“生存着的痕迹”,与人有关,与真实的身体感受有关。

广州,存在于一种“自然而然”的更新状态之中,或许这与“水”脱不开干系,水,是广州早期的交通方式,也是广州的财。自古以来的商贸往来,让这里的人习惯了容纳与改变,但不管如何变,人也好,城市也好,总要保存一种自身的“时间性”,有了那点时间,才会有人味,也有了持续发酵的热情。

广

城市观察员

- 何健翔

源计划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 邵兵

建筑档案主编/创始人

01

山水之城

「鹿鸣酒家」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城依山,山傍水,在这种自然交织的建筑起点中,关于广州的回忆油然浮现。

邵兵 (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本期城市记录者的采访对象是广州源计划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何健翔老师,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寻找新旧痕迹里的连续性”,接下来请何老师带大家从麓湖公园到白云山,去看看岭南湖与山的旖旎风光 。

何健翔(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以下简称“何”)我们现正处在广州的越秀区,待会儿我们去爬白云山。所谓的“云山珠水”,说的就是靠在广州之北的白云山和城市以南的珠江。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广州几乎是围绕着南北走向的白云山“散开了”。

邵  白云山与环市路的走向是顺延的吗?

何  环市路是东西走向,它们是垂直的。其实广州的很多地方都变了,似乎都不怎么“广州”了。

邵  那么麓湖和白云山是什么关系?

何  白云山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了城里,直到老城北面有一座越秀山和其接壤。1960年代,政府做了大量的水利和景观工程,麓湖就是那时被扩建成的一个公园式的人工湖,它夹在白云山脉与越秀山之间,有些许小亭子散落在人工湖当中。我们背后的这个鹿鸣酒家,当年也是也是一个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你是2005年做了这个酒家项目?

何  那算是一个我回来的起点,今天回到这里也是试想能不能再次回到起点。并且这里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方,有很多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一个是麓湖,一个是白云山。这些年这座城市里发生了太多太快的变化,不断地在演变,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无法“抓”住它了。

邵  那你在做这个建筑的时候是恰好赶上一个酒家的命题嘛?

何  这里之前也是酒家,是一个在水边很简约的现代主义单层建筑,我们来之前它已经做过了很多次扩建,但环境很杂乱。政府就提出了希望将其作为“门面”改造的需求,我们也就尝试了一下。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广州鹿鸣酒家

邵  当时你做这一类的建筑时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何  以前有很多建筑师尝试做当代岭南建筑,这个议题也非常吸引我。当时做酒家的时候,我想探讨一下岭南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否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延伸。因为城市发展得很快,人们对空间品质各种的要求都已经不一样了。

邵  其实也是岭南文化或建筑的一种延伸。

何  可以设想一下这个风景区的背后最初不会有一大批楼房,而到了若干年后我们回国的时候,这些房子都在耸立在那里了。

邵  珠江两岸的房子其实也没有特别高、密的感觉,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样。

何  越秀是老城区,之所以这里的楼没有太密,是因为其中还有很多以前的老房子。广州也算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那个年代市场介入之后,某些土地马上就被腾挪出来建了新楼,老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直接新建是最简易的方式。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02

竹筒印记

「麓湖公园」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在闷热潮湿的岭南,竹筒楼见证了每位居住者的成长岁月,也象征着那个时代城市化的急速变迁。

邵  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广州?

何  我大学在华南理工读建筑系时来的广州。

邵  在这之前有没有哪些广州的印记?

何  很小的时候,爷爷带我跑过很多次广州,那时候的广州还很传统。当时我在两位亲戚家住过,一段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宿舍,另一段住在最中心的一德路,那里还有类似长条形狭长的竹筒屋。我住在楼顶上,外面就是商铺、骑楼。我对那个年代的印象很深,因为我父亲进修同时还需要上班,每天就在顶楼的小露台上观看街道上的车水马龙。

邵  那里以前是繁华中心地带的CBD。你说竹筒屋为什么要做成那种长条的样式?

何  竹筒屋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产物。所谓的现代,代表着开始有了汽车,有了一些马路的规定,有了汽车就自然会限定道路有多宽,两旁的骑楼有多大。商业越发达,地租就越贵,竹筒屋便会因为追求高度而缩窄它的平面,以便能排列更多的店铺。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那时候整条道路的商业构想是怎么样的呢?

何  前铺后居,甚至上也是居住空间,铺面的上面会有些仓库,随着地价的升高,这些骑楼会往更高发展,甚至到五六层,窄的宽的都有,但它们都是完全连接在一起的,而且扎得很深。当骑楼太长之后,毕竟还需要通风,房屋之间就会间隔一些小天井,因为天井很像竹子,故而被称之为竹筒屋。广州气候闷热潮湿,而竹筒屋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的通风散热性能。

邵  当时这种形式是不是可以帮他们占据了很多面积,后来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开始拉长。

何  会往后延伸,屋子里面作为居住用途。其实竹筒屋就相当于你买了一块地,前面是骑楼、铺位,二层是仓库,一般每一套的侧面的会有一个非常窄而狭长的楼梯。这些房屋都是商业地价升高后自然发展出来的产物。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你学建筑是出自一种完全自发性的愿望吗?

何  是完全自发的,我父亲是医生,他也挺希望我继续学医。但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对学医似乎没有太大的兴趣。小时候我家里有块小黑板,会在上面乱画。我爷爷对我也有一定的影响,他当时是新会镇一家书店的总经理,某种程度上是一位文人,会写毛笔字,也会写诗。

邵  他对你有一些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何  肯定会有的。他常常带我到处看各种不同的事物,看大量的祠堂、庙宇,让我对文化更关注。梁启超就是新会人,他的故居离我们镇也不远,在这种氛围下我自然会受到建筑文化的影响。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说到庙,我感觉南方的庙和北方的很不相同。

何  南方的庙不一定都是佛教或道教寺庙,它很可能就是一个土地庙、观音庙,或一个当地传说中的神的庙。实际上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外来人口占比很大,很多是各地各个朝代慢慢移民过来的,来到这里的人一方面会带来一些传统,另一方面也慢慢会形成对这里的土地、山,甚至是一些树的信仰,总之这里各个方面的构成都是非常多元化的。

邵  这种变化、混搭和杂糅很早就有,可能每隔一二百年就有一次更新。广州的城市化其实是从全国各地的迁移不断积累起来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杂糅,它变成了大量汲取城市力的地方,虽然它是复合的,但也有自我的个性存在。现在千城一面,各地似乎没有留下交流的态度,也没有把自己地方性的深刻的东西展现出来。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03

浪潮之下

「自悠桥」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对乡村的想象力、家的概念,都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痕迹与证据链。

何  以前的城市毕竟和人力有很大关系,而现代的城市则是通过大型机械,以最经济快速的方式搭建起来的,与人的关系减弱了。好像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的,当有着很强大经济的目标时,机械和材料的力量就会脱离和地方的关系,使地方性逐渐遗失。

邵  你如何看待建筑地方性与全球性的关系?

何  国际上一直都在讨论这个议题,地方与全球或国际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元关系,当全球化过于强大之后,就会失去二元的博弈,它们的关系就像脱缰的野马,地方再也无力去制衡和博弈。这就是一种损失,我们乡村的建设就是这样的典型。

邵  我们还是要保持一点对乡村的想象力。以前我们有地方性和家的概念,你对家的印记是老房子、老人,心里会有所牵绊。但现在人们慢慢到城市里来后,逐渐呈现出一种浮萍的状态。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全球化和地方的拉扯在信息的强烈流动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就像海浪一样涌过来又退回去。但最终都会朝向着一个大趋势,我们只能享受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景象。

邵  不仅是建筑行业,文化艺术,甚至是科学都一样,好像都在撕扯人的状态,你会被它拉扯着进或者退。

何  一方面我们观察享受这个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看从中能做些什么事情。这两种力量都相当的有趣,我们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在寻求一种有趣的拉扯和张力。但对于大环境来说,我必须要站在地方的一侧,因为在周边你看到的都是这种“非地方”的存在。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你上次说到痕迹和痕迹的延续性,因为有延续才有痕迹,包括鹿鸣酒家,它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痕迹,是因为之前被改过很多遍,后来你又进行改造。其实如果有一天被拆掉了,这个痕迹就成为一个遗迹了。最有趣的是我们在痕迹里,或者在延续的状态里去找到一些我们作为人的证据。

何  现在有一种新的观念,就是所谓老的事物一定要我们谨慎地去维护,能不动就不动,而新的东西该新则新,但我们的传统看法有点不一样,是“新”要在“旧”的上面不断叠加。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麦仓工作室 © likyfoto

邵  有一个词语叫破旧立新。

何  这是一个五四之后的新话语,某种程度上被我们滥用了。

邵  我们小时候很懵懂,觉得过去一切的都是传统,你不能触碰它们,但直到有一天才知道那那是你的证据链。

何  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和过程,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破旧立新、铲除了重来,甚至是再去制造一些假象。

邵  打个比喻,我们很多时候是把传统从古董做成了假的工艺品。

何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你如何要求下一代能够有某种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传统?几乎不可能,他们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而是某种被重新再造出来的虚象、假象。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麦仓工作室 © likyfot

04

机器化

「华侨新村」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从有机的成长到量化的机器生产,旧有的痕迹在逐渐遗失。

何  传统的城市和乡村,它们的发展是成长型的有机状态,像一个可以正常新陈代谢的生物;而现代化之后的城市是依据模式规范所营建出来的,更像一个机器、一种没有感情的被量化的空间状态。

邵  那种被机器建造起来的新区,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总让我觉得难以跟人产生很深刻的联系。

何  城市应该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样板,就像有许多植被的花园。如果城市建设像造一台机器的话,即便里面有生活,也是一台生产和生活的机器。当然也有可能这种想法太传统了,人或许就应该在机器里面生活,这也是一种拉扯。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金町湾小礼堂 © 吴嗣明

邵  你的态度还是挺开放的,你对每一种拉扯的现象都在观望研究,和它对话。

何  这是一个大趋势流向,很难改变,但只要我们不断参与其中,过程就会不一样。在过程中你要有清醒的意识并反思这件事,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同的事物。

邵  工业化的城市在生命力和人的痕迹上有所缺失,用机器构建起来的建筑,和应人的需求所打造出来的房子是不同的。

何  这是一个分化异化的问题,以前所有人的劳动都能清晰的被看到或体验到,但机器化时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工作都交给了机器或机器化管理的流程,剩下的人似乎就只能是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地生产,也变成了机器这个规则里面的一部分。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今天我们来到一个离高密度城市稍远的地方,至少心里上感觉很远。

邵  一个可以给自己短暂放松一下的地方。

何  实际上,城市里很多的空间都可以被“梳理”,尤其是在密度高的区域,人们更需要放松,那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身体跟周边的事物景物产生互动,否则只能对着手机这种人工的媒介物发呆。

邵  现在的城市结构里,也有很多的冗余空间。其实我们过去有很多误解,西方的公共性概念涌进来之后,我们对其存在着思考偏差,比如当我们要建造一个广场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清楚广场是什么。

何  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起。像是巴黎、柏林,这些城市曾经有一段时间突然建造了大量的宽街道和广场。我们一些巴洛克风格的大型轴线广场,很具气势和存在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参考了那种方式,但这种存在感未必跟人的生活是关联在一起的。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有一段时期,我们对某些定义和功能空间的理解是单一化的,比如说公园一定要设计成什么样,某个地方一定要有广场,而这些建造都是我们遵循其它国家的模式来的,到了后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轴线和西方的不一样,我们的风水概念与他们截然不同。我们只是在这种强烈的文化对话时期,让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形态一股脑涌了进来。

何  这离不开我们传统的源流,历史上中国这一概念的构成也是源自“汉”这个族群的不断扩大,不断有外来的种族和文化融入进来,双方交互之后慢慢都变得越来越宽广起来。所以中国文化其实是一种不断有外来的新的事物融入进来的统一。

邵  历史冲突越大之时,也恰恰是文化特别兴盛的时候,中国的传统对这些都是接纳的。

何  我们的传统,是维护外来融入的机制,而西方不太一样,它所呈现出来的结构是分散的,冲突是一条更为显性的主线。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连州摄影博物馆 © 张超

05

溶解冲突

「云台花园」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在这种“弹幕”的杂糅下,冲突与融合在起起伏伏中趋于平衡,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最终汇聚了华夏文化。

邵  你在做项目时会有轴线性参照的习惯吗?

何  会有一定的路径和节奏,但我们更希望的是每个项目有独特的方法去推进。在当下社会中,不管是城市的环境还是与人的关系,都在急速的变化,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很不利,因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推进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最好是在一个人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稳定的环境下才好进行。所以如何设计一套方法至关重要,一旦稳定下来,我们遇到变化就可以用这套方法去回应。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广州天河创想公社 © 张超

邵  广州人对设计的追求似乎不是那么强烈,你有这种感受吗?

何  广州这个地方的人,对很多事情的追求都不会强烈到能够上升到信仰的程度。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灵活多变的另一面就是不那么执着。

邵  我们的建筑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变化,你觉得中国建筑的形态有没有一种规律?

何  我们这一代人在学生时期就有很多国家性的议题,但当你成长之后,你会发现几乎无法去单独去谈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幅员如此辽阔,涵盖了那么多种不同的语言,任何人都无法用一个语句去诠释它,即使是道出来了也是非常可疑的。

邵 所以它是没有单一的标准和形态的。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我们处在边缘地带,珠三角和中原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里的语言、饮食、文化传统都很不一样,但也正是在这种不同地方差异性的努力汇集下,华夏民族成为了更有活力的整体,是不同个体的共同努力才呈现出了这样一幅中国全景画。

邵  中国的版图比较大,就像一个图景模式,各种不同的形态在这里丛生。现在大家都有一种觉知,在大众与个体之间寻找共存。

何  中国的传统是可融入式的,我们习惯于把冲突溶解在环境之中。但溶解和个性要取得一个平衡,过分的溶解会导致双方更深程度的缺失。

邵  溶解的过程中也存在抵抗,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一种平衡。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在大环境的动荡变化下,个体需要更强烈的自觉意识。

邵  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就无法形成一个对自我个性的坚持。

何  但这种传统也存在一种反作用,融入性太深厚的话,我们的群体就会更过分的强调共性,这样一来创造性就会逐步遗失。

邵  所以共生不能成为一个口号或形式,它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一种可以落到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细节的关系。比如“弹幕”这个主题就很典型,大家可以七嘴八舌,各说各的,但是没有一个谁对谁错的标准。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新“集体主义”公寓 © 张超

06

围山城

「白云山」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当公园尺度足够的大时,走进去,你会感受到真正的自然。

邵  你如何看待白云山和广州的关系?

何  白云山给人的感觉很野、很自然,它已经被城市所包围,某种程度上它和纽约的中央公园很像,有自然起伏但也规范平整,有着市民化的特点。经过这么多年的修缮,周边的快速路、高架路和广元路等基础设施都完善了起来。

邵  像北京就有人们经常去的北海、什刹海等,它们连起来呈现出了一种内海的形式。你觉得城市一定要有一座中央公园吗?

何  纽约中央公园比较特殊,它原来也不在西方公园体系里。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中提到,公园一般是在国家兴起之后,随着中产的涌现,恰好国家也需要大的景观场景,公园应运而生。而且西方城市里不少公园原来都是私人领地,比如伦敦海德公园,它们很多后来通过捐献或公共化成为了现在的样子。而纽约的中央公园完全是一种国家规划的制造。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伦敦海德公园

邵  现在很多城市公园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何  因为它们被制造的尺度足够的大,所以当你走进去就会感受到真正的自然,而我们很多公园的人工感很强。白云山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它原来是一个山体,自然的地形本身存在于那里。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现在你们做项目是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吗?

何  全部一起做,我们也尝试过用在欧洲时的工作方式,但是一个项目的周期太短,专业程度也不同,所以后面我们还是觉得要自己控制,自己来做。

邵  你们如何去与施工队配合?

何  每一个施工队工作的理念和方式都不同,我们在合作的过程中也需要有所转变和调整。

邵  这就很考验建筑师的综合统筹和协调的能力。

何  建筑好像是一个大一统的专业,门槛和要求都挺很高,要你既要懂设计,还要懂技术,懂客户。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这十几年里,我一直在接触建筑师,我感觉建筑行业的人整体都很敬业、很纪律化,是一个很具责任性的职业。

何  设计的过程必须要有这种特质,你要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下管控一栋房子,如果没有这种规则感,就会过于松散了。

07

茂密的生命力

「白云晚望」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看到西方“建筑化”的园林修建,反观我们的诗情画意,人真的需要如此高效吗?

邵  广州这座城市本身有一种建筑和植物的“茂密的生命力”。为什么说是建筑,因为它没有特别妖娆的形状,但却容纳人去住,为人民服务。在广州,好像有很多人在做植物的修剪。园艺修剪是广州的习惯吗?

何  园艺修剪是西方的事,欧洲的园林都是很整齐的,人们把树剪得像墙一样,它们让植物建筑化了;反观我们的修剪是很自然的,更加偏向于自然画意。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现在很多园林都很硬质化,因此我们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比如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它们会呈现茂密的生机。

何  白云山也算是一个风水之地,最早时候没什么树,只有一些寺庙,漫山遍野的坟。大概上世纪三十年时候因为市民和政府的重视而有了植树日等活动,白云山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场景实际上是人工种植后逐渐繁茂起来的,经过一百年的变迁也逐渐更自然了。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何老师觉得岭南的园林有什么特质?

何  我们常说的岭南园林比较有名的四大名园有: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岭南园林某在景物方面差异不算特别大,但它实际上更建筑化,因为很多外来的文化影响会体现在建筑的组织方式上。并且广州人也喜欢养彩色的锦鲤。水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聚财的存在,里面还游着艳丽、喜庆的锦鲤。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我们之前受景区委托,在山顶做过一个景观建筑,在山上做这种项目也是很有趣的。现代山水景观不比之前,都是把当前的地理状态给抹平了,然后在那基础上新建一个景区。

邵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规划?仅仅是为了更快速、更省钱、更高效吗?

何  在经济性的驱使下,机械时代的趋势就是如此。虽然未必会达到那种效果,但最终出来的都是横平竖直、貌似最符合现代化的最简洁的竟景观。这需要我们反思一个话题,人需要这么高效吗?

邵  或者说当我们以速度为荣的时候,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何  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下,一个新的词“内卷”就出现了。

邵  人是需要内卷一段的,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卷着卷着可能就会回归到本质,知道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但最让人苦恼的,还是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们努力追寻的,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08

契合山野

「双溪别墅」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那个年代的建筑没有很多冗余,设计师不断求索建筑的可能性、建筑和景观园林相结合的可能性;现今我们在想着逃离城市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契合自然,回应自然。

邵  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是比生活在城里好。你有逃离城市的愿望吗?

何  很多人都会有。但建筑师不同于艺术家,我们很难完全脱离城市,因为我们需要团队。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今天我们有一种在轴线边上看轴线的感觉。

何  当年我们从欧洲回国的时候,在这里观望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你可以设想那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当年的珠江新城还是一片乡村农田的景象,回来后你发现广州却变成另外的一种状态,我们在离开的那几年时间广州的变化巨大,它从一个相对稳定的城市进入到一个急速生长的状态。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红岭小学 © 张超

邵  今天天气有风很不错,深圳的热和广州不一样,深圳的热是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

何  广州比起深圳沿海地区的风还是差一点,它的位置相对靠近内陆一些,有山的阻隔,比较闷。但广州的选址也是有考究的,两千多年前位置基本上没有变,很少有大的台风正面吹到广州。

邵  人对水文的考察,在每个时期都有应对的方式。但在这过程中,我们逐步在背离传统,人对这种和自然关系的思考还需要更理性。

何  但现代化之后,人觉得自己能战胜自然。

邵  我们现在的建筑应用了很多技术手段和新材料,这让制造的过程中多了一种人工和原始相对抗的感觉,似乎城市化和传统真的在拉扯。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 © 张超

何  城市化是一个方面,在乡村中,实际上很多旧的传统已经被废弃了。比如盖房子的方式,当下乡村的状态都是在抄袭城市。

邵  所以这几年广州发展的没那么激进,反倒是一个特别好的事。

何  也有一定范围内得激进,比如说像前几年的黄埔区,开发量很大。

何  郑祖良、莫伯治两位大师的双溪别墅很吸引我,那个年代的建筑,没有很多余的存在,但设计师也在探索一些材料的可能性、和景观园林相结合的可能性。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邵  那两座房子和地形的关系处理得非常棒。设计上也没有很明显的装饰,但依然给人一种现代感。它的细节元素和结构形态都是属于岭南的吗?

何  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某一地区的符号语言,而是对气候、和地形的回应。以前我们没有空调,建筑就应该尽可能通风开放,而不能封闭。只要有了阴影的存在,开敞空间反而会更舒适,但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闷热、炎热的。

邵  这扇窗子是不是很“岭南”?

何  是的,从细节中可以看出,它对细的门框也有支撑结构的作用。

邵  它不浮华,也不炫技。这种屋顶很契合自然,夏天的时候,你可以拿一个凉席直接睡在上面。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何  这一两栋小房子都非常经典。

邵  何老师今天带我们走了一圈有什么感受?

何  我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鹿鸣酒家,也看到了自己早期的一些实践,比如白云山侧面的白云会议中心,这些都算是我建筑生涯的起点。同时我们爬了白云山,和大家一起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了这座城市,爬山的过程中,也让心理和身体一起参与到这种起伏中来。谢谢大家!

邵  感谢何老师带我们爬山。感觉到了极致的简单,从现代城市习气的建筑里脱离了出来,感受到了更多建筑的本质。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本文整理自「城市记录者丨我们在广州」 2022 年 7 月 19 日的城市行走直播,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

在新旧痕迹里,追溯一种连续性的广州
阅读:3247
2023-05-15 09:46:10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6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XCITY城市记录者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