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城市迷宫之中,混沌里的“细碎”和“真”
    建筑师

    XCITY城市记录者 · 2022-05-16 15:57:48

 
我们无以站在高位“俯瞰”一座城市,但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缩影。在杭州,我们通过对话 10 组建筑师,捕捉到 100 个「杭州切片」,希望能够呈现一座「X-CITY丨城市记录者」眼中的杭州。
本期城市记录者朱浪进,房子和诗的创始人,一位以逻辑规训感性、以感性反诘逻辑的建筑师,一个在这个时代仍然写诗的人。他和他的作品正如同杭州,在混杂中持续尝试着某种动态的平衡。本期城市记录者,让我们和城市观察员花十三一起,跟随朱浪进的视角,共同觉察他眼中的 10 个杭州切片。
在滨江 FLOP 艺术空间中,猛然回溯到童年记忆的原点,与“混沌迷宫”般的“浓缩杭州”打了照面,自此开启了一次对于多维杭州中混沌与平衡的探讨;行走小河直街内外,穿行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从诗的角度解剖滨江的发展过程;进入房子和诗建筑事务所,如入须弥芥子,触及其中包裹着的可触及的和难以触及的杭州的过去,以及一种反定见、反规训主义的当代建筑观。

粗粝

「非自然的材质,超自然的体验。」

滨江FLOP艺术空间-环境景观/首层

2021 / 11 / 12  15 : 00

© 柯剑波

城市更新项目蕴含着一种趣味性。首先应当考虑其原有的物质存在,并且在形式、材料上要呼应原来的历史。在当代生活场景的营造中,将当代审美植入原有建筑文脉,尽可能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设计的调和关系。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   本期城市记录者朱浪进老师,城市观察员花十三,他们带我们来到杭州滨江的“FLOP 艺术空间”,以及用花爷的话说的“生活半径”的小河直街。请朱老师为我们分享一下本次探讨的主题。

朱浪进(房子和诗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以下简称“朱”)   本次的对话主题围绕城市,探讨城市混沌中的一种平衡状态。花十三花爷是我的好朋友,职业是导演、策展人。

花十三(导演、策展人,以下简称“花”)   我是导演,但我从来没有做过直播,对我而言很新鲜,今天跟着朱老师、邵老师一起学习一下杭州的建筑文化。

邵   FLOP 艺术空间是一个改造项目?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朱   对,这个房子诞生于一栋老厂房,今年刚刚落成。设计和改造过程历经种种煎熬,完成实属不易。这个空间名为 Flop Space,是业主取的名字,其取自德州扑克里面的一个术语,代表翻牌圈。但在我心中,它其实叫“生于限制”,若要洋气的取英文名的话,就叫“Born in limit”。

© 柯剑波

花   这是朱老师一个常用的小小的建筑语言,他在许多建筑上面用过去的墙砖,修饰出历史的痕迹。

朱   这样会更加自然一点。这个转角的设计考虑是希望将室内外进行连接,因此这里做了一个窗,将玻璃进行了无边框处理,形成一种无边界的视觉体验,同时把原始建筑的结构钢柱展现出来。

© 柯剑波

邵   这个建筑的概念和形式看起来似乎是混沌的,但是仔细了解它有清晰的规则、思考方式和路径。

朱   这面墙使用了传统的拉毛工艺。因为原来是工业建筑,所以希望设计可以在形式上保留一些关联,采用金属不锈钢是希望在材料方面能够跟历史产生某种延续。

这个项目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建筑改造、室内设计以及整个庭院景观的营造,是我们在杭州的首个一体化设计项目。

© 柯剑波

邵   做这一类的建筑,与普通的建筑项目有何不同?

朱   城市更新项目蕴含着一种趣味性。首先应当考虑其原有的物质存在,并且在形式、材料上要呼应原来的历史。在当代生活场景的营造中,将当代审美植入原有建筑文脉,尽可能在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设计的调和关系。

© 柯剑波

工整

「叠合和梳理,复杂中蕴藏空间秩序。」

滨江FLOP艺术空间-首层/二层

2021 / 11 / 12  15 : 15

© 柯剑波

了解并把握设计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当下展览以及拍摄的场景需求,同时表达出建筑改造与历史的某些关联,还需要有一些前瞻性的考虑。

朱   在这座老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带有一种历史观,所以做改造时很自然地将钢结构进行保留,并在局部展示出来,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去设计。同时,在 8 米高的单层空间中做了一个夹层,形成两层的建筑空间,新的结构完全独立于原来的结构体系,保证原有结构的独立性,新旧有别的同时保证结构安全。

邵   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改造之处是什么?

朱   重构竖向交通体系。我们在室内做了一个清水混凝土楼梯,以及门口的铁板楼梯和一个户外景观楼梯,这三个楼梯的植入让整个建筑空间的流线变得富于生趣。

© 柯剑波

花   混凝土呈现出粗粝的质感,有一种做旧的效果。

邵   混凝土虽然是完全非自然的材质,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又非常自然。

朱   是的,很奇妙的质地和感受。因为这块模板需要做成弧形,所以没有用表面比较光滑的模板,让其区分开来。这个梁裸露出来,包括梁的设计,结构性比较强。在二楼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通高的空间,屋顶采用了阳光板采光,为室内引入了充足的光线。

© 柯剑波

邵   光线的路径怎么考虑的?

朱   我们希望营造出一种明暗对比的效果。另外,因为这边要满足拍摄需求,屋顶的自然光的引入可以使拍照效果更佳。

© 柯剑波 

邵   这几种材料叠合在一起比较有秩序感。

朱   比如这边的墙面肌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做旧,因为我们为了追求材质的对比感,要营造一种场景。另一边掉落的墙面则是自然形成的。之前我们粉刷了墙面,后来受潮墙面掉下来,就没有再进行补修,所以更自然一点。

© 柯剑波

花   这个墙面用的是什么材质?

朱   这里面加了稻草,形成了一种肌理感,这边是一个与二楼相通的中厅,与这个圆洞呼应,这根柱子与中间的镜子都是圆形的。

花   这也是一种呼应。

朱   这边是另外一个场景。在这个空间里面尝试了多种材料的混搭。这种具有金属质感的材质是镀锌板。

邵   我觉得这类项目可能需要多种切换,用多种设计语言将不同的装置串联成一种延续性空间。

朱   做这个项目时,希望从建筑层面产生一些变化,而不仅是依赖软装来创造一个满足摄影功能需求的空间。了解并把握设计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当下拍摄的需要场景,同时在表达建筑改造与历史的某种关联性,包括未来建筑的当代性表达。这对我而言比较重要。

邵   用的材料种类太多,容易显得繁杂,秩序感很跳跃,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个空间具有一定的网红气质。

© 柯剑波

花   朱老师有一个优点,他有很强的逻辑梳理能力。

邵   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序列会有不同的效果。

朱   地面的设计上,我们尝试了各种材料的拼接。在里面嵌了铝条,创造一种材质上的变化搭配。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实现了一种与对多种材料组合的初步尝试与认知。

邵   二楼空间工整一些,连续性更强,一楼是一种片段式设计语言的状态。

朱   这面墙保留了原来的钢构构件,裸露着。另外这个拱形构筑物其实是 2017 年我们所做的一个展厅模型,原本只是临时的。我们将那个空间复制过来嵌套在这个大的空间里面,唯一的调整是在中间做了一个脱离,并且在屋顶开了一个天窗,让光线能够把拱形空间照亮。

© 柯剑波

抽离

「在混杂之中,抽离一种平衡态。」

滨江FLOP艺术空间-屋顶

2021 / 11 / 12  15 : 35

© 朱浪进

在矛盾与混杂之中,可以抽离一种平衡性的状态,用建筑进行表达。最难的是说服自己接受妨碍整体性的内容。将一些与原本设计相驳的理念,融入到项目中,反而会成为一个亮点。

朱   我们到外面露台上走一圈。这个露台非常受欢迎,天气好的时候在外面比较舒服。

邵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项目很不像你,它太混杂了,但是它跟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主题“‘混杂’与‘平衡’”又极其接近。

花   我认为建筑师能够把逻辑梳理清楚,并且解释清楚,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邵   这一点是极具争议的话题,在自我与建筑的理论之间,到底选择哪一面。

花   体验派和体现派的差别。

邵   比如现在的城市呈现出一种现代主义的设计面貌。但在这种混杂之中,可以抽离一种平衡性的状态,用建筑进行表达。但其实我所看到的你的状态是偏静止的,而这可能是你很动态、很跳跃的一面。

朱   也有业主方面的诉求。我们在彼此的互动当中,互相探索,比如屋顶露台上的景色丰富一些,原本受条件限制只能做传统式房顶,后来经过设计探索以及多方面原因才呈现出现在的空间。

花   化腐朽为神奇。

朱   本来是一个限制,但是我们可能做成一个趣味点。

花   这里勾起了我一些儿时的回忆。小时候我们在北方会上房,坐在屋顶的瓦片上,仰望星空,感觉特别放松,有记忆点。

邵   他在这个空间中创造了很多记忆点,可以勾勒出一些片段式场景的情境性表达,因为这是一个摄影的艺术空间,而摄影可能需要不同艺术空间的变换。

邵   如何使这种琐碎的空间信息在同一个空间内保持持续性?

花   需要明确想表达的主体和核心线索,提炼出线索之后,有一些元素需要主动选择,但有一些甲方强加的概念,需要融入设计,但与主题是冲突的,该怎么选择。在这种矛盾中,最难的是说服自己接受妨碍整体性的内容,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就会发生改变,将一些与原本设计相驳的理念,融入项目中,反而会成为一个亮点。我会倾向于积极地看待这些问题。

邵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任何积极意义设计的诞生,都是对繁杂事物的重新梳理。

© 柯剑波

自我串接

「实用性与艺术之间,需要一种设计的平衡。」

聚 7 众创空间-园区

2021 / 11 / 12  15 : 55

我认为网红建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所谓的“网红建筑”,由于建筑品质本身就非常优秀,加之传播的加持,吸引来了一批簇拥者;另一种网红建筑,是一味迎合大众喜好的拼凑起来的“设计”,由于其加入了过多混杂而不协调的元素,使空间失去自身特色。后者可能是大家所反感的“网红设计”。

朱   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因为它是改造,又要满足多种商业诉求,我们还希望平衡一些对历史建筑的考量,希望它的某些历史信息被延续下来。

花   今天聊的主题是“混沌迷宫”,你可以把这个建筑体当做一个迷宫,开始可能会找不到逻辑,但冷静下来就可以找到出口。我感觉这里的空间特别丰富,室内空间的风格多变,我觉得它是开放的,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FLOP SPACE 室内空间 © 朱浪进

邵   每个人有一个解构的思路,这里面有自我串接的能力,一不小心可能会做成网红建筑,但是业主可能希望是一个网红空间。

花   大家为什么会反对“网红”一词,我感觉网红被当作一个贬义词。你们怎么看待网红这件事?

邵   一定程度上而言,网红能够驱动城市商业业态和生活丰富度,但是立足于建筑本身,主动追求自己的作品网红化,太刻意了可能会显得油腻。因此如果从看建筑视角看待,我可以接受建筑师不主动趋向“网红”。

FLOP SPACE 室内空间 © 朱浪进

朱   同意。我认为网红建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所谓的“网红建筑”,由于建筑品质本身就非常优秀,加之传播的加持,吸引来了一批簇拥者;另一种网红建筑,是一味迎合大众喜好的拼凑起来的“设计”,由于其加入了过多混杂而不协调的元素,使空间失去自身特色。后者可能是大家所反感的“网红设计”。

在这个空间中,我还是希望保存对历史建筑改造的建筑性,要把握住空间改造的平衡点。因此我希望这个项目是前者。

FLOP SPACE 室内空间 © 朱浪进

花   建筑定义的价值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在于建筑空间是否具有时代性以及建筑师自身的设计语言和风格,这是向内而言对于建筑师的标准;另一个维度在于,建筑是一个实用体,不是纯粹艺术,如果业主认为空间很舒适,或许与原本预期有偏差,但可以给他带来更大利益,那依然是一个成功的建筑,因为建筑师也启发了他。

朱   走,我们出发去我工作室看看。

©  柯剑波

迭代

「在迷茫的时代洪流中,历史是一种根基。」

复兴大桥-中河高架-上塘高架

2021 / 11 / 12  16 : 10

在更新中,也保留历史的元素。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外围包裹着一大堆的高楼,这是杭州特别迷人的地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符合现代发展的建筑被拆除,也会有新的建筑诞生,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二者在现代与过去之间中和,寻找平衡点。

邵   我知道建筑师包括城市规划者看城市有自己特定的视角,花爷怎么看待这种新区的状态?

朱   新的东西每天都在发生,一直在不断迭代、更新,但是我希望在更新过程中,带有一种历史观的态度,从中感知到一些延续性的内容。

邵   之前跟朱浪进聊的时候, 我强烈地感受到他很在意时间感,所以我们无意中在河边上聊到“混沌迷宫”,我们俩站那之后感觉很魔幻,发现新的、旧的、叠加的、杂交的各种东西在这里,很杂糅。

花   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外围包裹着一大堆的高楼,这是杭州特别迷人的地方,在更新中,也保留历史的元素。

复兴大桥 © 黑毛警长

邵   在我们那个年代,对城市的认知和概念,是来不及思考清楚的,我们也无法阻止城市生长,要给城市发展试错的过程。

花   要有历史发展观、大局观。

朱   大局观特别好,我刚来杭州的时候在浙大院余健老师的工作室工作。他讲中国人非常注重“度”,以及注重“操作”的观念——现在做建筑,如果我们只是设计,是很少有操作体验的。

我粗浅地理解,比如以前盖一个房子是自己要动手的,要有建造的体验,操作时候才能真正感知到这个建筑,他说这是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现在做建筑,怎么参与到其中,更多的了解施工、建造的过程,这部分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未来我们要更多地参与建造的过程。

去浙大院前夕,在北京与同学合影(左一为朱浪进)

朱浪进毕业前期

邵   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理念大多来自西方,那么什么是中国性的建筑,或者说中国建筑文明的根在哪里?

朱   我认为造园其实是一个非常“中国”的营造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营造的典范。造园是一个兼具精神性和物理性的营造过程,它来源于对于意境的一种精神建构,但其本身又是极其注重操作的事情,可以说它是集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与匠人技艺于一身的产物。

郭庄雨荷 © 摄影师杭州方大爷

邵   你怎么在实践和概念之间做平衡?

朱   我没有刻意想着平衡,会由着自己去想。

邵   是直觉还是其它?

朱   我不知道,比如我去小河直街,也是阴差阳错,感觉特别打动我,我觉得是偶然性发生的选择,但我选择是必然的,但是发现是偶然的。通常我做一件事,都希望尽可能先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再去释放自我感受。但或许自我感受可能更加重要。因为,极致的感性,本身就是一种理性。

小河直街

践行琐碎

「在生活碎片中,了解设计的意义。」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

2021 / 11 / 12  16 : 40

最日常的元素,最直白的总结,反而是最有力量的。当我们把文字拼凑成一个结构的顺序,表达了一种意义的时候,我认为跟做建筑本质上是一样的。在小河直街的生活很市井,正如我认为当代建筑要思考的方向,即生活的日常性。

邵   为什么我一直在说“你是谁”,因为我觉得你的状态可以更松一些。

朱   我还是会认真对待,略带一点紧张,起码不能犯很低级的错误,所以我要去了解。在小河直街的生活很市井,正如我认为当代建筑要思考的方向,即生活的日常性。

邵   我第一次见他,我们俩坐在意外遇见的河边上,好像突然辟出了一个天地,我突然忘乎所以了。因为那条河有以前老码头感觉,我不知道杭州有这种魅力。在那可以和他谈他的“诗”和“房子”。所以第一次见面我就问了你为什么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叫“房子和诗”。

朱   当时我起名特别直白,因为建筑是我的工作,诗歌是我的爱好,这两个事,一个是工作,一个是爱好,它们或许能够概括我自己,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当时我还和花爷沟通过,说取名字很痛苦,取不到更好的名字。

花   你当时说到“房子和诗”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好,特别直观。

邵   是“房子‘和’诗”。

朱   对。“和”表达了一种调和性,而如果用“与”,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并列关系。“房子”和“诗”这两件事情在造就我,它们就是我,一个整体。

邵   因为大家会定义你是一个建筑师,大家看的是你的设计,所以首先是跟房子相关。但开始的时候我捕捉到的其实更多的时你内化的诗的部分。

朱   大概是 2012 年的时候,因为迷茫,我开始写诗,未来不知道怎么发展,那时候似乎也很难在建筑工作中找到成就感。

后来跟朋友去西北旅行,去了敦煌等地,我看他们在每个地方都会拍照写一段文字,我也写,发现挺有意思的,回来以后就开始写一些短文、短句,后来开始写所谓的诗歌,可能也是一种创造。当我们把文字拼凑成一个结构的顺序,表达了一种意义的时候,我认为跟做建筑本质上是一样的。

邵   上次你提到了。

© 池依依

朱   我们工作室改造完发表的时候,写了一篇名为《践行生活琐碎》的文章。那是对于造园和生活的思考。其实我表达一个建筑的时候,思考都是非常直接的表达,对于结构的考量,一些秩序性、材料的直观表达,以及对梁和柱的考虑。我认为梁、柱本质上没有区别。

苌庄基督教堂,山东 济南 

© 本质映像(图 1、2),朱浪进(图 3)

朱   在我们苌庄教堂发表的时候,想起我写的一首诗,文章就是以那首诗开头的:

想起梁
柱子
便开始倾斜

想起柱子

便立了起来

—— 朱浪进

其实是通过诗歌的感受,表达我对于梁和柱的看法,我的思考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挺无聊的,但对我意义很大。

邵   为什么我很喜欢小河直街,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街道,尺度很好,就是步行尺度。

朱   很舒服,这种格局是历史形成的,这条河就是小河,这边是三河交汇,有余杭塘河、京杭大运河。

邵   我上次来到小河直街,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在杭州。

花   到西湖没有觉得?

邵   到西湖看到的是人们都知道的那一面的杭州。

朱   我们上次站在这个地方看,感觉特别开阔,码头的感觉。

花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这个诗似乎表达了一种相互映照的状态。

朱   梁跟柱的关系,似乎是一种对话。我们现在的发表的项目,计划可能都会以一首诗开头,然后再是项目介绍的文章,别人看到房子和诗,都不用看项目了,有诗、房子就合适,哈哈,玩笑话。

花   一个诗歌工作室,房子是副产品。

朱   房子和诗,都是非常简单的总结,直抵本质,没有什么诗意,但它们对我而言是最有力量的。

邵   有一条小河,一条直街,所以叫小河直街,有房子、有诗,所以叫房子和诗。

花   最日常的元素,反而是最有力量的。

暧昧

「在混沌中,探索模糊的边界。」

小河茶馆

2021 / 11 / 12  17 : 00

© 朱雨蒙

收藏会改变一个人,生活和自我学习会改变一个人。你喜欢的,追求的,会自然而然地驱动你。

朱   我这两年可能生活跟兴趣似乎有一点分叉。因为做设计,要接触到更多当代的生活方式,但是我的兴趣开始偏向对于历史的关注。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一些场景,包括他们在做的事情,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但同时我对一些历史的器物,也很感兴趣。

我除了工作时间,去旅行、看建筑,我很多时间就在看一些历史感的内容,刚开始喜欢石头,很痴迷,找各种关于石头的知识,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收一些赏石,然后进行研究,就觉得喜欢。

© 朱雨蒙

朱   收藏会改变一个人,或者说生活和自我学习会改变一个人。比如我喜欢石头、瓷器,那我感觉最近一段时间做的设计,会莫名其妙用到曲线、弧线,在表达柔的一面。我原来的建筑是比较挺直的风格。我这两年更多会关注自然的东西,曲线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抽象的面。

邵   你在自然而然的控制。比如你喜欢石头,它对你就会有一个驱动状态。

朱   会忽然某一天开始着迷了,就觉得很奇怪。我们有一个小茶馆,叫“木卯水舍”,因为喜欢喝茶了,就开了一间小茶馆。隔壁边上有刚刚设计完成的项目,也是一间茶馆,叫“我在小河等你”。我们计划在我们的茶馆里,定期做一些展览。之前我就考虑过让花爷来策划一个关于水的小型展览。

© 朱雨蒙

邵   你的石头可以再有个小装置之类的。

朱   院子里有一个太湖石,设计想法是室内似乎要跟这个石头有所呼应,然后我就在一个移门上做了一个石头形状的窗户,这个门关起来之后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房间。

© 朱浪进

朱   这个门打开,这边就是一个通道。我们这个项目把楼梯取消了,做了一个电梯,因为空间实在太小了。

© 朱浪进

朱   从这个地方看外面的景特别舒服。这个门是可以关上的,窗户是透明的,关上这扇窗户的时候,看外面就是框景,里面的人也能看到外面的一些发生,白天里面也不会暗,两扇移门上做了两个窗,一个是山形,一个是圆形,一个是非透明的,一个是透明,有某种对比。

邵   二楼是直接对外面的吗?

朱   河对岸的房子,与这个房子相望。

© 朱雨蒙

朱   我们在二楼做了一个太湖石形的置物架,希望与太湖石窗有所呼应。在下午的时候,因为这边是朝西,整个光线进来特别舒服。这个空间很小,但是可以看到外面的一些民居的房子,楼上做了电动天窗。这边有一个暗门,里面是一个卫生间。整个项目中设计了一些呼应的关系,同时也是对传统审美的某种初步探索。

© 朱雨蒙

未建成

「诗意潜伏于瞬间,夜晚 想起一些房子。」

房子和诗建筑设计工作室

2021 / 11 / 12  17 : 15

并不知道未来如何,这会让我觉得很着迷。就像我们走入人生的迷宫。这与穿行于传统园林的体验异常相似,所谓移步异景,走到哪不知道会看到什么,会让人时常有新鲜的感受。

有些事情跳出来看,从诗意的角度去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们每天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些挫折,有一些碰撞,才能让大家更加了解彼此。

邵   今天主题是混沌,要承认混沌的一面,在身体里、记忆里不是要那种边界感的东西,而是这种混沌的状态串接了你的生活。小河直街有一条小河,还有大河、船交汇的地方。时间、空间全部混在一起。

朱   我们在讨论混沌,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可能内心当中是清醒的,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混沌的状态。并不知道未来如何,这会让我觉得很着迷。就像我们走入一个迷宫。为什么我们喜欢园林的体验,因为走到哪不知道会看到什么,所谓移步异景,让人感觉非常有趣,有不同的感受。

邵   我觉得诗是一种对抗或者走进自己混沌世界的一种手段,我们表达显性自我的手段,给出的全是混沌态,一种不是特别清晰、可辨识的状态,才迷人。

朱   诗意其实就潜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其实很多时候诗就是一瞬间的,它是一种表达,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更想表达。我最近写了一首诗,名为《夜晚想起一些房子》:

想起

某幢悲伤的房子

遮蔽于繁华与虚荣的背后

真容已逝

筋骨犹在

秩序要被掩埋

想起

某幢悲伤的房子

或是两幢

三幢

——朱浪进

朱   这首诗表达了我内心的一些遗憾,对几个没有盖成的房子。那几个房子我在探索,关于结构上的秩序,以及试图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做设计的时候倾注了很多心力,最后未能完全实现,这就是一种很自然的发生。

邵   你是层层叠叠的状态,不断导入、导出。

一个未建成项目 © 朱浪进

朱   有时候你特别在意一个事,反而做不好,所以我经历过那些事情之后,觉得可以学着顺其自然。当然努力还是要努力,我只是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最终每一个人都还是开心的。这个事起码给我带来一首诗,我觉得挺好。

写完那首诗,我就释怀了。有些事情跳出来看,从诗意的角度去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们每天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有一些挫折,有一些碰撞,才能让大家更加了解彼此。

邵   是真实的了解,因为脱离了表层逻辑。

朱   人和人交往,当你认识到了他对一些事情的做法和态度,才能真正的了解他。

邵   包括你提到的三个要素,人、事、生活,这是混沌迷宫最重要的状态,生活要和最后几者关系调和。

朱   生活是一种状态。之前杭州的一个朋友给我们事务所有一个评价,他说房子和诗,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我觉得挺对的。

然后冯唐也讲过,一个好的作家要具备三个特点,生活在边缘、理解在高处、表达在当下。建筑师似乎应该如此,但又不完全一样,我们工作室似乎就有一种边缘的感觉,我也觉得挺好。

© 朱浪进

矛盾

「在对内与对外之间,保持自己的初心。」

房子和诗建筑设计工作室

2021 / 11 / 12  17 : 30

© 池依依

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矛盾的边缘态,既要对外,要生存,要发展,还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同时又很认真地在改善生活的当下。同时我希望在这里找到一种平衡,我工作的地方就是生活的地方,工作状态的我也是生活状态的我。

邵   你在这几年了?

朱   2017年来这,五年时间了。这个 LOGO 是鲁大东老师帮我们设计的,LOGO 里面包含四个字,有“房”“子”“诗”,“和”就是禾苗的感觉,房子和诗。 

© 池依依

邵   你这些石头是怎么弄回来的?

朱   有的是朋友也玩石头的,还有一些在其他渠道看到的,就买回来,都是缘分。很多年才能形成这样的石礅,经历了时间的历练,最后形成了的状态。还有一些就是带雕工的,我也收了一些很小的赏石。

朱   这边可以看到以前的结构,以前还是有木结构的墙。

邵   这是什么?

朱   那个教堂的模型。

邵   我觉得这个教堂挺棒的,不是很复杂,也有贯通性,上面有几个口子。

朱   通过这两个口子白天的采光完全足够,我又在这个方向开了一扇窗户,直接贯通的,所以这两个面形成两个十字架。因为下面还有一个地下室,地下室也开了一扇窗户,这样交叉又形成一个十字架的意象。背后做了一个墙,墙镂空,外面用一个玻璃幕墙,以 U 型玻璃做了采光,后面藏着一个楼梯,人可以从楼梯到达上面。

苌庄基督教堂,山东 济南 ©本质映像

朱   这个建筑立面的形式,代表了我们对庇护空间最直观、最简单的理解,以这个图形往里偏移,形成这样的图形之后,就形成了两个楼梯的空间,再往里面偏移的时候,就形成了入口。所以我的立面里面就是一种逻辑,都是从墙到顶的变化,或者从柱子到梁的变化,是同构的状态。本身生成的状态变得复杂有趣,但是背后又有秩序。而且我没有做具象的十字架,是通过正立面的十字形结构设计来表达的,这个建筑上有我们蛮多的思考。

邵   从场景的变化,从第一次接触你到现在,一层一层进来你内在的变化,我觉得你不用刻意给别人舒适感,尽可能让自己舒服,这样大家就会舒服。 

© 池依依

朱   同意。自然的状态最好。那个是我办公的地方,可能有一些设计上的考量,这边窗台上都放的是一些石头,窗外就是小河。

花   景观还挺好的。这条河之前叫西塘河,旁边是余杭塘河,还有京杭大运河,三河汇流。小河是这一带人的俗称,其实它叫西塘河。

© 朱浪进

朱   这个房间本身很窄,后来我架了楼梯的一半,把这个抬高了,为的是下面走人不会受影响,这是一个爬梯,同时也是一个书架,这个是用扁铁直接做起来的,因为空间比较小,我希望视线比较通透,看过去是能穿透的,所以功能形式结合的还算合理。我保留了金属的本色,只是上了一层清漆,我特别喜欢展现出材料本身的颜色。

© 池依依

下面还有一个空间,当时作为一个放书的地方,作为阅读空间,要爬进去,像日本的茶室一样,代表着虔诚和放低自己,读书先把自己放低,然后再去读书也挺好的。上面还有一个卧室,我有时候加班累了可以住,工作、生活、看书都在一个空间里。

© 池依依

邵   自足这一点很难,因为外面太繁杂。

朱   边缘,好像有点矛盾的状态,既要面对外界,因为工作室要生存,要接项目,还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做更多的建筑案例。但同时又很认真地在践行生活的当下,所以我希望在这中间找寻到一种平衡。我工作的地方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工作状态的我也是生活状态的我。这点对我很重要。

上次说践行生活的琐碎,我做的很多事就是很琐碎。有时候我在摆弄这些桌子、石头、器物,这是另外一种感觉。比如说一把条凳,一方面可以坐人,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展示东西的场所。

© 朱浪进

重力

「不同的结构体系,会产生多样的对话。」

房子和诗建筑设计工作室-二楼

2021 / 11 / 12  17 : 45

没有任何情绪是孤立的,因此,秩序与情绪并非对立关系,一定是建立在所有秩序和逻辑的基础上。但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作为一个创造者,一定有比情绪更重要、更高级的内容。

花   你觉得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邵   我觉得很多建筑师都有自己特别突出的性格状态,不是圆融、中庸的,不是很市场化、社会化的。他留守自己的小世界,很明晰边界界限,保护自己,而不是完全把自己打开给外界。

花   因为他身上融合了建筑和艺术。

邵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个体显得重要,可以给大家足够的空间,可以保有自我,也可以向外,把这个边界设置得很明确,很重要。

朱   空间做得太直白会失去趣味性,最后呈现的结果是要有一定趣味性的。苏东坡说的“诗以奇趣为宗”,奇趣是很重要的,包括园林也是,童寯先生讲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情趣在此之重要,远胜技巧与方法”,他强调情趣。

一次我去北京做分享,分享的主题叫做“秩序与诗造”,园林里面的情趣当然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赋予了一座园林以灵魂,但本身我们是不是可以带一点批判性的思维去想想里面是不是有秩序。虽然秩序在很多人看来是未必值得研究,但是对我而言很重要,秩序是我认识事物的方法,我希望能看到它最本质的一面,园林也是。

邵   说到秩序,再到情趣,有时候看似跟我们的秩序是冲突的,你表达的秩序好像是更原初、更本质的。

朱   它是藏在背后的,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想这个事。我当时研究园林和城市的关系,研究苏州古城整个演变过程,发现很有趣,整个古城从北宋到清代,整个城市的机理变化,跟园林的年代、大小、尺寸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邵   我觉得它塑造了你做所有建筑的底。

朱   这就是背后的秩序。

邵   我理解这个底板底色,或者原初本质的,是自我归属的一个状态,我必须立得住的时间观、文化观的状态。

花   他不是点状考虑问题的人,有一种建筑师是自己嗨就可以了,但他是方方面面结合、综合平衡的结果,这是平衡点的问题。

梅庄民宿 © 柯剑波

朱   我们在梅城做的梅庄,老房子是 2015 年重建的,通过把木条做成空间网状结构,将整个立面做成统一的结果,因为网状本身是通透的,所以可以看到原来木结构体系,包括我们做厂房空间要保留的钢柱。虽然它并没有太多历史感,但在我看来,曾经存在过的时间就是历史,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觉得应该尊重这段历史。

邵   我在想,秩序到底是什么,如果混沌是它的最基本底色,里面包裹的可能是一种触及或者不可触及的那一部分过去。

梅庄民宿 © 柯剑波

朱   我认为建筑的本质就是形成一个空间,是为了对抗重力。重力是我要探讨的一个重要的事情,为此我写了一首名为《重力》的诗:

建筑师说

我是一切建筑的秘密

雨滴

陷入了沉思

阳光和空气

没有说话

重力

呵呵一笑

——朱浪进

就是这样一首短诗,我最后表达的是:重力不在意,建筑师怎么说我根本不在意,再怎么跳脱,还是在对抗重力,你还是在我的游戏里面。

邵   最后落后在重力上,以这个做结。

© 朱浪进

朱   我的思维方式可能偏向于背后的逻辑和本质,我希望思考一些问题,这些思考也会反映在我的一些创作、设计上,比如我去年做的住宅,特别强调了梁,其实想表达重力。然后在边上我还做了一个钓鱼亭,主要想表达结构。

我认为只要能够立起来就是合理的结构,我们以前学校里学很多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和钢结构,我认为只是给它分类,这个固然很重要,因为是不同的结构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做设计的时候,思维若还是陷入在某种结构体系里面的话是不对的,本质上做建筑,做的就是做一个遮蔽空间。

但是这里也会有一些诗意,在做具体设计的时候还要平衡很多因素,包括业主的需求,不能一味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要尊重社会、尊重别人,要善意的为别人考虑。对于历史和在地性考虑以及对于周围环境的尊重,我希望各种因素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

钓鱼亭 © 朱浪进

邵   花爷最后给大家收个尾。

花   好像这个主题一直在,从特别大的城市回到具体的案例,又很意识流的到了一些文化历史的命题,又回到建筑本身。秩序和情绪的问题,我认为没有任何情绪是孤立的,所以这两个不对立,一定是建立在所有秩序和逻辑的基础上。但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作为一个创造者,一定有比情绪更重要、更高级的内容。

朱   还是保持未知状态更迷人,任何事情你完全理解了可能就没有魅力了。这个和城市的发展一样,不存在终点,一直在更新、一直在变化。

邵   今天跟着朱老师,本真的那一部分有点杭州切面的状态,隐去的那一部分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

本文整理自「城市记录者丨我们在杭州」2021 年 11 月 12 日的直播对话,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

阅读:1556
2022-05-16 15:57:4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XCITY城市记录者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
  • 建筑档案

    用户72071 · 2022-05-24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