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筑师

    oohsunyy · 2023-10-30 17:52:51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马宁,MARS星球建筑创始合伙人。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ARS星球建筑事务所关注“空间”对城市、社会和人的影响力,关注空间中清晰的轴线,对称的关系,挖掘场所的秩序感和序列感,以此来探寻与城市的紧密联系,并创造出独特的体验。2022年,马宁先生被评为安邸AD100 YOUNG年度设计师;2022年,马宁先生受邀当选 Architizer A+Awards国际主评委;2023年,事务所荣获A+Awards国际最佳小型事务所(Best Small Firm) 。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选择建筑这条道路,和我从小喜欢画画分不开关系。小时候我对于画画带点儿天赋,在其他同龄人还在练习简笔画的时候,我已经和比我高几个头的高中生一起学习素描了。随着年龄渐长,学业逐渐占据生活重心,画画也成为了业余爱好。真正和建筑结缘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看到一位建筑学学长的作业非常有趣,立刻就被这种迷人的学科吸引了,遵从本心选择了建筑设计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从选择这个专业开始,到如今从事这个行业多年,我对建筑设计仍然充满热爱。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宾大的课程作业

读书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的事。虽然辛苦,但同时也为远赴重洋读书的我打开了一扇乌托邦的窗。我在宾大念书期间经常熬夜,其实非常辛苦。但在学校所接触到的环境能够受益良多,像是知名建筑师过来开讲座及教学还有专业老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产生影响,帮助我在以后能够很快进入实践,将所学运用自如,我非常受教。

事实上,相比读书时光,我更享受实践的状态,因为工作可以让我将一个作品付诸于实践,和在学校一个乌托邦沉浸在理论世界不一样,当你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真的一点点建造、落地的样子,那种兴奋和成就感,是在校园教育时无法抵达的。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宾大研究生毕业设计,汤姆梅恩参与critic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之前我曾在BIG和MAD两家事务所工作,这俩家创始人和公司的年龄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MAD植根于国内,近年来在国外也有许多项目;而BIG植根于欧洲,近几年也进入了国内市场。两家公司运营理念也有很大区别,比如MAD主要依托于马岩松个人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去推进整个公司的运营和发展设计;BIG并非依赖于某一个人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梦工厂,里面从实习生到主创再到合伙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任何人的想法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对我来说,这两家公司都有让我受益的地方,像是BIG的“设计改变世界”的理想,虽然看似宏大也能落地,而马岩松主导的MAD更不必多说,他有能力让个人纸上想法落地,而这些都是真正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事。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在BIG的zoo party 左一,马宁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在BIG的“证件照”

后来,我开始创业,这对我来讲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非临时起意,因为这件事一直在我的人生规划里。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系吧,我一直认为我早晚都是要创业的,只是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在美国工作多年,我在两家事务所学到了很多东西,时机刚刚好,我就在纽约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2019年又将重心转移到北京。

我的事务所的名字叫“MARS”。这个名字是当初在纽约时,无意间在我脑海中突然迸发出来词语。当时我联想到马斯克要去征服火星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个虽然长远,并且要为此付出很多,看起来天马行空但实际上又并不是完全不可触及的事情。对我而言,这个名字是一个很诗意的存在。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在纽约践谈的分享演讲

目前我们接手的项目的来源基本上都是以我为主,所以彼时对于公司的运营还是客户沟通我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不过随着公司的逐渐成长,会把想法和思路以及创意的工作逐渐交给更多同事,和大家一起共同完成,最终我希望这里变成一个“梦工厂”,可以有更多想法从这里诞生。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想法,我们会在其中选取最好的想法并且推动它最终落地,随着我们的成长,自然而然走出一条最适合我们的路。无论最终是否以我为核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是一个家庭,大家在这里彼此碰撞火花,交流想法,共同进步。

事务所成立至今获得了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奖项,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在设计中不断尝试和突破的鼓励。但对我来说,我更看重在每一次接触的新案子中碰撞出的点子能否推陈出新,毕竟项目能够实践、落地就是最大的成就。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天府水上会议中心 © MARS Studio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梧桐”体验中心 © Wen Studio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一直以来,MARS都在探索自己的设计语言,我们落地的项目里都存在着自己的影子。比如我们在对于公共空间的探索,都有着序列性、对称性,还有空间的延续感、韵律感。这也是在我们不断探索中获得的反馈,是我们惯用的设计语言之一。

在深圳萄木餐厅这个项目中 ,拱形元素的其实并不是我们一开始介入的想法,而是对现场室内高度不统一这个问题的回应。它在外界被称之为拱,还有许多不同叫法,比如洞穴或者曲面, 对我们来说,名称和形式并不重要,它们只是一个个解决策略,帮助到我们更好地剖析场地。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萄木餐厅酒吧 © Wen Studio

当然我认为我们不止于此。事实上,我们希望能够让自己的设计思维保持多元化。比如我们做的另一家面馆“里面”,它的设计其实更像是一个迷你美术馆,但在其中我们并没有使用任何曲线,仅仅依靠直线的交叠、穿插,延展整个空间。同样,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路过时经常会看到有人停下自己的脚步过来打卡或就餐。

随着之后经历的丰富,在更新已有设计语言的同时,我们还会探索出更多的设计语言,并且这些设计语言将存在着连续性,这是一条一脉相承、不断迭代进化、推陈出新的路。不过我并不想以一个个标签来限定我们。因为“标签”的存在是两面的,它会成为一个标识,同时也会成为限制自身的枷锁。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在实践中,我们的设计更多在探寻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比如深圳的萄木餐厅酒吧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位于下沉商业广场,从位置上来说相对消极、闭塞。如何连接入口空间与下沉广场是设计的起点。在这个平面轮廓复杂、面积并不富裕的空间里,我们仍然决定将入口的区域让渡给城市,与下沉广场的公共空间相连。通过将入口面向城市完全打开,以及四扇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停靠的玻璃门,将地下空间和室外广场相连接,这让整个空间变得开放且积极主动,同时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归属感。与此同时,我们使用一系列拱形元素与吊顶相结合,将整个空间串联起来。通过这些手法,我们把城市中一个消极的空间转化为积极的空间,赋予商业片区新的交流能量。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萄木餐厅酒吧 © Wen Studio

但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其实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共享本我空间。去年我们在深港城市双节展做了一个叫做“刺猬法则”的装置。“刺猬法则”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折射了一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借用了这一概念,表达当“刺猬”在里面行走,如果走得太近会伤害到彼此,如果离得远的话又达不到取暖的效果,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彼此的界限,拥有合适的空间。如今面对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建筑要如何开放?如何通过这种装置去界定这个距离进而探讨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空间、城市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语言之外试图进一步探寻的命题。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刺猬法则》艺术装置 © 罗灿辉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从设计特征上而言,我们并没有某个元素占比很多的类型建筑,而是更追求项目的多元化和合作类型的多元化。因为如果长期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无论我们做得多好,都可能很快丧失兴趣,产生疲惫感,随之在设计上会缺乏创新。

我是建筑师出身,又在明星事务所工作多年,所以建筑项目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公司的主业。在国外,建筑和室内相对来说界限比较分明,但我们会选择多接触不同类型的项目来激发创造力。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做过办公楼、博物馆、会议中心等项目;在室内设计方面,我们也做过餐厅、办公、酒店、美术馆等项目;其他装置设计和景观设计方面亦有所涉猎。但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规划、装置艺术,它们其实都是建筑衍生品,是在建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

我们把建筑设计的思维作为植入到我们全部的工作中,无论是设计项目还是跨界项目,它都会给予我们系统性指导。比如SOMESOME这个很小的餐厅,可能只有几百平米,但对我们来说它和做城市规划的方式如出一辙,其中家居和灯的布置方式,都可以参照城市中建筑和灯光的布置,由此可见,设计中的各个专业都是相通的。以建筑设计角度去进行的实践,可以让我们对于我们的空间或设计语言有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很多人给我们的项目留言反馈,说这一看就是建筑师做的项目,对我们来说是褒义的评价。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SOMESOME酒吧餐厅 © UK Studio

我们还参加了很多竞赛,也对跨界合作尤其是试验艺术颇感兴趣,因为可以接触到很多艺术家、雕塑家、导演,甚至打光师、灯光师、设计师等,跨界的交流总是能产生很多新的跨界合作。总之,我们一直走在追求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表达的道路上。

最近,我们受邀参与在751举办的2023北京戏剧节艺术装置,在园区公里广场前面做了一个很大的艺术装置《光织》,这也是一个跨界的项目。我们运用色彩、光影等一系列元素创造了一个具有雕塑感、艺术感的空间,很多参与戏剧节的人经过我们的装置都会拍照留念。这个项目经历对我们来讲非常有趣,对我们来说艺术装置就像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支,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在艺术展或双年展中参与一些主体艺术装置的设计。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2023北京戏剧节艺术装置-《光织》© UK Studio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目前,我个人的爱好是摄影。设计的圈子是一个较为内向的状态,如果能够了解到其他行业在做什么,可以让自己对世界有更多元的互动和表达。在摄影这类的线下活动中接触到不同身份的人会带给我人生或是公司运营或是设计方面启发。

前段时间去川西徒步的过程中,我拍摄了一些照片,并且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有个人留言说,“将湖面作为倒影,对于镜面的取舍,使之成为了一个新的构图”。看到这句话我深有感触,这就是建筑设计常用的手段,建筑在别的地方也有其延续性。

如今大环境不好,很多业内人都在劝退,我并不反对。但对于我们而言,今年上半年我们还挺忙碌的。我认为本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任何好的项目好的机会都不是凭借关系或者通过某些场合去获取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还是需要自己有足够多的积累和沉淀才会有竞争优势。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SOMESOME酒吧餐厅 © UK Studio

我认为建筑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也是一个和梦想挂钩的职业。从几百年前到现在,我们行业仍也在不断铸就新的大师,他们也在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希望还在这里的和正在前来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和选择坚持前行的原因。

建言思想汇之马宁

【建言丨对话马宁】以建筑设计角度进行实践,触及设计多元跨界的更多可能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阅读:2934
2023-10-30 17:52:51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3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oohsunyy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