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演讲∣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建筑师

    APLUSmagazine · 2021-09-25 09:52:38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搅动了整个世界。在党中央的坚决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守望相助,经过艰苦奋战,有效遏制了一度肆虐全国的疫魔,取得了伟大的战略成果,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疫情并未平息,防疫抗疫压力依然存在。由于我们对新冠疫情的特点和规律还未完全掌握,目前只能说是处于疫情的某个节点上,是从全面应急处理转向经济活动、社会生活和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的新常态。尽管我们对疫情的发展和今后的状态很难做出精准判断,但是前一时期抗疫经历和防疫事实,足以引发我们做一些反思和总结,这对搞好当前和今后防疫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2020年11月12日,习主席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方面,特别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要“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可以认为,“建设韧性城市”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韧性是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可以吸收变形力而不破坏的性质和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韧性概念被广泛地引入相关领域:比如生态韧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回归稳定的特性;社会韧性,是指社区人群应对外界变化和影响的能力;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遭受持续性压力或突发性灾害冲击时,其应对、恢复、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对城市韧性予以关注和研究,但其理论、政策、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尚在初创阶段。新冠疫情的肆虐以及防疫抗疫实践,使人们对城市韧性更加关注和重视,这次中央又明确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必将引起社会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总结和反思,加强对韧性城市的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一、以系统性理念,构建韧性城市的“四梁八柱”

韧性城市能综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对外来风险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把灾害化解为最小,同时又具有事前预防、响应及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如果把韧性城市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一定是“框架结构”,只要四梁八柱不倒,大厦就不会坍塌。

韧性城市的框架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构成,不但要面对即期出现的各种冲击和危机的防控,还要对长期不确定的潜在风险有前瞻性的预控。这里涉及很多方面,包括顶层决策的科学果断和基层的积极响应,防控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多领域部门协同应对的有序衔接,韧性的特征与评估方法的选择,以及基础设施公用工程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建立,健康安全与生活保障的底线设置,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的提供,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自觉和提升,经济社会活动持续运转和灾后快速恢复的预案等。

韧性城市也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其中的社区建设质量和环境的宜居性是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高层高密度核心区,更应是关注的重点,因为这是人群最集中、最密集的城市空间,是全年龄段人口全天候的集聚地,极易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和传播。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香港淘大花园爆发329人感染的事件是深刻教训。因此可以说,必须先有韧性的社区,才能有韧性的城市。

二、选择紧凑型总体布局,留下适量冗余空间以备不时之需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中央再次重申,要“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这表明城镇(包括各类开发区)必须在边界线内开发建设,应摒弃松散型、满铺满用的布局方式,而应选择紧凑型、集中式的总体布局,这样才能使城镇留有适量的冗余空间,即城市的战略留白,从而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平时作为城市的生态用地和重大项目的后备用地,在遭遇疫情或其他灾害的非常时期,就可以作为避难、疏散、隔离、收容、救治用地,以有效应对灾害冲击,保障城市和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三、未雨绸缪,城市硬件系统要更具保障性和应变能力

城市的硬件系统是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韧性城市的物质支撑,其保障作用和应急能力须臾不可或缺。建筑系统除常规的适用性外,应复合应对灾害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如会展中心、体育馆舍、仓储建筑等,从抗疫救灾的需要考虑,应该配齐水、电、气等设施接口,紧急情况下可迅速转换为收治患者和伤员的“方舱医院”,以缓解医疗建筑的不足。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隐蔽工程、网络信息系统、交通及物流系统、避难疏散系统等,都应具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并在遭到损害的时候有快速恢复和替代的预案。

四、居家办公、弹性工作或可成为常态

疫情期间,部分单位和工作人员实行居家办公,利用远程办公平台和视频进行交流,避免了交集感染,减少了出行压力,也节省了办公成本,包括一些国际合作交往也可在线上进行交流,改变了过去必须通过国际旅行漂洋过海才能实现交流的固有模式。对于居家办公来说,“SOHO”住宅更具优势,在居住空间融入办公元素,既有住宅的使用功能,又能满足办公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适应不必临场作业和现场互动的工作岗位。即或是正常的非疫情期间也可以采用这种办公方式,或者辅以定期现场交流的混合办公模式。必须临场作业的岗位也要尽可能做到职住平衡。严格的功能分区使职场和住所往往相距甚远的规划理念和做法应该改变。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混合布局的概念,某些行业的工作地点和住居可以就近布置,某些行业就在同统一社区居住和工作。

近日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市政府宣布,市政府直属机构、自治机构、基金会和公共机构将建立永久性远程办公机制。每周5个工作日中可选择1~3天实地办公,其余时间在家工作。市政府认为,远程办公趋势不可逆转,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远程办公收到良好的效果,既保护了高风险员工群体,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汽车的使用量减少,水、电、纸张等资源消耗降低,办公成本明显减少,也有利于环保。现在越来越多的巴西企业也考虑将远程办公常态化,以节省开支和通勤时间。巴西地理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目前巴西约有830万人实行远程办公。

五、关注住宅的卫生防疫性能,提升住宅的综合质量

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今后或许还会更长。因此住宅的品质对人的心理、生理、行为、安全、健康、效率等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为适应人们对居住水平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普通的住宅还是“SOHO”,并非只是面积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品质的提升,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评估标准,这里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满足群众对住宅舒适度、适老化及居家工作等方面更高的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对其基本性能和标准可适当提高。如北京新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地方标准,从2020年开始实施),在最小套型面积(规定为24平方米,比国标增加2平方米)、层高(规定为不低于2.5米,比国标提高0.1米)、电梯设置(规定为4层及其以上,国标规定为7层及其以上)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图1)。

图1 北京新版《住宅设计规范》公布

二是更加关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的卫生防疫性能。习主席在2020年9月11日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科技工作新坐标,即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他解释说,2016年的一次科学盛会上他讲了“三个面向”,这次新冠疫情之后建议再加一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住宅建筑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住宅设计应当提高在卫生防疫性能方面的权重。除对日照、通风、防噪等有所要求外,还应增加对疫病预防感染、阻断传播等方面的要求,在硬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置户式新风换气加空气消毒系统,以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提高卫生防疫的能力;设置卫浴的独立排气,单户并联同层排水系统等,尽快构建并完善住区及住宅卫生防疫、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和相应的部品、部件的研发、供应、运维、更新体系。

六、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解决城市韧性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双老”“双弱”。“双老”是指建筑及基础设施老旧,人口老龄化;“双弱”是指抵御风险能力弱,自救能力弱。因此,老旧小区是韧性脆弱的城市空间单元,必须尽快补上这块短板,才有韧性城市可言(图2)。

图2 现代化城市中仍然存在亟待改造的老旧住区

据初步统计,全国的老旧小区有16万个,涉及4 200万户,存量建筑达100亿平方米(全国460亿平方米)。老旧小区,特别是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不少是水、电、气、路、绿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不能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安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住房内无厨房的比例为9.97%,无管道自来水的为13.35%,无洗澡设施的比例为28.20%,无厕所的为15.63%。综合来看,非成套住宅约占20%。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提高,急需补齐这些短板,在此基础上还有改善型、提升型需求,有的要求一次到位,以减少多次改造造成的扰民。老旧小区改造是棚户区改造之后又一重大民生工程,不但惠及大批老旧小区居民,让他们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而且为卫生防疫、居家工作、育幼养老等提供更好的条件,同时还拉动内需投资、创造就业机会,一举多得。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7月20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提出2020年新开工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到2022年基本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小区的任务。我们应加快建立政府、居民、社会力量共担的改造资金机制和政府统筹、条块协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今年和今后改造目标的如期完成。

七、推广装配化室内装修,减少对居家办公、生活的干扰

疫情期间,一些大型基建项目受到隔离或防控要求停工,但有一块建设活动却相当活跃,即室内装修。《环球时报》驻多国记者综合报道,受疫情影响居民居家时间大幅增加,使房屋需求不再局限于居住,还扩展至工作、运动、休闲等方面,从而带来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图3)。

图3 《环球时报》报道:家装产业在疫情中逆市上扬

与欧美国家以独立式住宅为主不同,我们多为集合式住宅或高层住宅,室内装修对邻近住户乃至整栋建筑会造成巨大干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起居和学习工作。为将内装干扰降至最低,必须改变传统的现场人工作业的装修方式,推广装配化的内装方式,大量的部品配件应在工厂预制,并尽量集成化、模块化,现场只做就位安装。装配式内装不仅大大减少内装的干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装修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省能源和原材料,便于运维管理(图4)。

图4 日本根据主妇身高设计,预制不同的厨房模块

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推进建筑全装修中,提出要“推广装配化装修方式”。要求“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推广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行维护成本。”这些要求亦因地制宜地适用于老旧住宅的改造中。

八、权衡住区门禁利弊,弹性管理更具韧性

为了阻断疫情的传播蔓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封闭隔离,从封城到封社区、封单位、封楼。对社区而言,组团式成片开发的住区(大院),边界清晰,往往设有围墙(栏)和门禁,很容易实行封闭和隔离管理,有效控制局域的人流动向,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一些分散的楼群,则只能临时采取措施而有些措手不及(图5)。可见,从防疫角度,不宜否定有门禁社区。之前,从“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增加城市空间的开放性、通透度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出发,曾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现在看来,从防疫角度应重新审视、禁止住区围合等要求,可选择一种正常和非正常时期均可适应、可开可封的弹性管理模式,可能更具韧性。

图5 为应对疫情临时加设的围栏与检测站

九、生命至上,住宅建筑应开辟第二生命通道

新冠疫情等灾害,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让人们无限惋惜而唏嘘不已,并且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住宅与人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住宅建筑必须对生命关爱有加,尽其可能呵护生命,减少或排除对生命的威胁,除对各类疫情严加防控之外,火灾逃生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我国每年发生火灾约为4万起,死亡约2 000人,伤残3 000~4 000人,直接财产损失约十多亿元人民币。住宅建筑消防疏散设计仅从户门经疏散楼梯逃生,缺少其他自救逃生方式。除户门外,窗口和阳台是第二逃生通道。以往对此做过一些研究和探讨,但并未普遍实施。除担心失窃、增加造价外,主要还是逃生意识不强。君不见,所有窗口都用栅栏封死,是典型的重视财产、漠视生命(图6)。

图6 某住宅全部窗户阳台用栅栏封死

开辟第二生命通道,有些国家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做法和经验,可资借鉴。如土耳其利用室外爬梯(图7),日本开发专用设施利用阳台逃生(图8)等。痛定思痛,必须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保护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要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开发经济适用、切实可行的逃生方案,经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图7 土耳其住宅利用室外爬梯从窗户阳台逃生

图8 日本住宅专用阳台逃生设施

本文来源于2020年第四届高层建筑与高密度核心区开发更新国际峰会主旨演讲

微信编辑 / 《A+》杂志 张应静

阅读:1195
2021-09-25 09:52:3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APLUSmagazine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