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基于场地环境的空间组织与立面分化——广西荔园饭店设计分析
    建筑师

    APLUSmagazine · 2021-06-17 15:06:15

荔园山庄始于2001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举办首届东盟博览会建设的政府接待设施,由21栋千余平方米的独栋小楼及一座国际会议中心组成。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东盟博览会规模不断扩大,山庄的接待能力逐渐饱和,且受制于既有建设格局。建设一座新的综合楼,既能在各类政商会议期间配套提升山庄的接待能力,又能在平日对外运营——荔园饭店应运而生。

总体鸟瞰 摄影∣付兴

场地—地形—空间

项目选址紧邻荔园山庄东侧边界,原为国际会议中心配套停车场。场地与会议中心毗邻而有山体相隔,相对独立,在环境与功能上与山庄分合有致。从城市层面看,南宁大桥连接着北侧的南宁老城区与南侧的五象新城,青秀山与滨江的荔园山庄形成这两处城区的天然过渡,而荔园饭店即位于这一过渡地带重要的视觉节点上,东临南宁大桥可览青秀山,南邻滨江大道可瞰邕江,连接起老城和新城、山和水、人工与自然。

总平面图

地形关系上,基地实际位于一处相对低洼的区域。东侧高于场地的道路、西北侧的山体形成合围之势;朝南地势平坦,与邕江间隔有滨江大道;东北方向平行于道路,一处纵深的谷地植被茂密,充满自然野趣。如何利用地形成为设计中一个重要出发点。

设计中首先通过东南侧L形的建筑总体布局与西北侧的山体形成围合关系,避开山体,留出内部的花园,同时与毗邻的山庄会议中心保持合适的距离。荔园饭店定位为会议接待型酒店,设计面积6.5万平米,总客房数350间,公共服务设施与后勤用房面积不可小觑。设计提出了“浅开挖,台地化”的场地策略,将会议、宴会、康体空间与后勤服务面积通过浅开挖嵌入低洼的场地,形成客房立足的基座“台地”。三座客房楼以连廊联系,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自西向东水平层叠展开,面向城市,环抱山谷。

荔园饭店 摄影∣陈颢

在西北侧的台地,设计了不同室内标高与室外地面平接,这些对外的界面与室内公共空间贯通,串联起会议、宴会、康体设施,带来天然采光通风,创造出丰富的室内外空间联系,形成错落有致的院落空间,利用并重塑了自然环境。北侧纵深的谷地正对宴会前厅,利用为雨水花园,蓄洪的同时为宴会区创造出独特的茂林谷底景观。场地东南侧的台地中布置后勤用房与车库,顶部覆土种植,在这一城市性界面呈现出自然的坡地形态,缓和场地紧邻高位道路的矛盾。这种地上与地下、室内与室外、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和转化,模糊了高差,消解了边界,丰富了感知的层次。

公共大堂外庭院  摄影∣陈颢

公共大堂敞厅  摄影∣陈颢

另一方面,局促的用地本身可能带来流线上的紧张甚至混乱。同样,对地形的利用化解了这种矛盾。将公共大堂与团队大堂分别设置于两处不同标高的楼层:自南侧主入口进入,沿场地东南边界曲折抬升的路径通往公共大堂;向西北,穿越过街楼的流线,通过仪式性的广场序列到达团队大堂。一高一低,一紧一松,应对两处大堂内在的功能差异。在建筑内部,以两处大堂为起点,一系列空间节点被流线与视线交织在一起,轴线、界面标识出空间的方向性与多元的维度特征,尺度不断变化带来了充满趣味的空间转换。建筑由此与场地契合,创造出轻松而活跃的空间节奏。

后花园外廊  摄影 | 陈颢

地下一层的宴会厅前厅 摄影 | 陈颢

立面分化与材料实现

抛开空间的抽象属性,物质性的材料使空间成为具体的视觉存在,通过承载光线,通过色彩、质感、深度、层次、透明性、视觉重量等特征,由材料所构成的室内外立面构成感知建筑的起点,体现了空间的物质属性。如果说平面与剖面是抽象空间组织的物化手段,那么立面通过对材料的分化与组织,使形式得以显现。荔园饭店在空间组织上紧密结合地形,建筑与环境形成互动。这种互动也体现为立面的分化,并通过具体的材料表达来实现。

建筑的总体布局是三栋标准客房楼坐落在由公共空间与后勤用房所形成的“台地”之上,三栋楼彼此平行、层叠排布并逐渐升高,东南方向城市道路对建筑有一定的噪声干扰。立面处理选择经典的三段式,回应“台地化”这一地形设计策略,并通过相同的立面分段节奏形成建筑的整体形象;将屋面向立面延伸,强化转角与山墙的表现,又将三段式的经典构图进行局部变形,使建筑立面不同层级的元素彼此交织或形成片段化的拼贴并置。

建筑总体布局

从江对岸远观, 或是从南宁大桥疾驰而过,强烈而统一的三段式立面构成勾画出建筑形象的结构关系;近距离体验,立面又展现出丰富多变的层次。这种整体与局部的分化恰如其分地应对了环境,回应了作为外部环境的城市道路、开阔的江面、对岸的新城,回应了作为内部环境的院落长廊、错落的台地和花园,终究是回应了在不同空间尺度和速度下人的视觉体验。

公共空间序列

材料运用上,呈现出一种与重力对应的视觉秩序。从屋面到基座,建筑由金属、预制混凝土板过渡到石材,肌理上也逐渐粗粝,没入植被、土壤之中,材料的秩序体现了立面的分化逻辑。

浅灰色的钛锌板屋面在青绿的山林背景中勾勒出明确的轮廓线。屋面向立面做局部延伸,直立锁边系统向蜂窝平板系统过渡,原本从排水功能和构造特点出发的材料处理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屋面立边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改变着屋面的灰度和对比度,与立面平板系统形成不断变化的视觉反差。

钛锌板屋面施工过程

预制混凝土单元(GRC)模块作为客房单元的外立面,暖灰的色调与黄色面砖铺贴的实体墙面组合,形成立面中段的基调。GRC单元模块在工厂完成预制,现场整体吊装。在紧张的工期约束下,满足了设计师对于立面精度和完成度的控制要求。将GRC单元设计为一个有空间深度的腔体,并结合具有装饰意味的镂空混凝土板,遮阳的同时创造出雕塑性品质。在每一个独立的界面上,GRC单元成组排列为一个独立的厚度,在端部明确收口,使立面体积化,强烈的光影效果提示着地域气候特征。

中段立面的另一重要元素是三栋客房楼在东南转角的双层玻璃幕墙。在此,这一处理首先是功能性的,事实证明了双层表皮在声学与热工方面的效能:有效隔绝了东侧的道路噪声,同时形成空气循环,优化了微观的物理环境。层叠的玻璃幕墙在每栋楼面向城市的转角形成一个醒目的标志,材质上与金属檐口具有接近的质感,立面与屋面结合为一组片形的组合,同GRC与面砖所形成的实体洞口形成强烈的对比,三栋客房楼的立面在这种视觉对比中获得整体性。于是,楼与楼之间的连廊,运用超白玻璃,尽可能弱化体积成为自然的选择。

双层幕墙分析图

双层幕墙层叠出挑形态

基座部分运用石材与大幅面玻璃幕墙,干净利落表现台地与洞口开启。石材进一步被分解为干挂的毛面花岗岩与垒砌的自然面料石,色彩上也一浅一深,分别与建筑主体和自然地面相衔接。这一处理完成了基座段的视觉任务—向大地过渡,同时通过深入土壤的墙体进一步刻画在平面与剖面关系中为台地所设定的不同层次,成为情景化的场地不可或缺的痕迹。

荔园饭店局部

细部的意蕴

在细部处理上,将功能性的应对加入文化意蕴,使立面元素具有地域色彩,是设计中另一个着力点。

广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极具特色的地域建筑传统。在设计中,这种地域特征转化为具体的细部语言:符号化的提取壮锦图案用于GRC单元遮阳板的纹样设计;将侗族鼓楼建筑的层叠木构逻辑抽象转译为大堂室内的空间构架以及转角玻璃幕墙的叠合出挑构造;建筑金属屋面下方设计通风设备夹层——这让人想到壮族传统民居顶层的通风储物空间,屋面作为一个独立构件存在。

公共大堂室内构架

预制花格细部

立面单元现场吊装

在微观层面,这种对于意蕴的追索决定了材料的具体形态:GRC单元内边框的倒圆角处理避免了积灰打扫的麻烦,当与混凝土遮阳花格组合成单元,却正好为这幅“混凝土壮锦”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柔和边界。基座段的垒砌石材墙体,看似不规则排列的石材实际上基于严格的模数控制,水平向层叠贯通的线条形成模数分段的基本参照,同时反映立面分化中的视觉重力逻辑。

细部不应单纯是尺度意义的,当作为操作手段来理解,细部可以跨越尺度的局限性而展现其丰富的意蕴内涵。

荔园饭店局部 摄影 | 付兴

结语

如何挖掘地形的潜力对场地作出回应,以具体的材料组织回应基于环境的立面分化,并在细部中探索地域文化的价值,这些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形成了空间操作与形式逻辑的起点。然而,当真切地站在建筑前,所有的逻辑性思考又变得模糊起来。在不同的注视下,真实本就折射着多样纷杂的色彩。

荔园饭店 摄影 | 陈颢

建设单位:广西荔园饭店投资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22号

总建筑面积:65 000平方米

项目总负责人:徐维平

建筑设计团队:何嘉、韦栋安、柯国新、郑颖、张冉

室内设计团队:惠健忠、李群、韦栋安、柯国新、张冉

设计/建成时间:2013年9月/ 2017年6月

撰文 |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建筑创作中心 韦栋安

微信编辑  / 整理《A+》杂志 张应静

来吧,加入我们!

欢迎投稿

版权声明

“AAAPLUS”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为《A+》原创,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请务必注明出处,若有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请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谢谢!

阅读:3610
2021-06-17 15:06:15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APLUSmagazine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