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医疗康养 | 后疫情时代打造更人性化的邻家医疗服务
    建筑师

    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 · 2022-03-11 13:38:15

感谢《HCD医养设计》的专题报道!

后疫情时代

打造更人性化的邻家医疗服务

新冠不仅对全球医疗健康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破坏了长期建立的护理模式。新冠危机迫使医疗服务快速发展,医疗生态系统亟需重建,快速应对新冠下的患者数量激增、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医疗设施陈旧等严峻问题。医疗服务不仅依赖物理空间,而更依赖先进的技术及数字平台,医院从实体环境向虚拟环境迁移,未来将逐渐产生以下情景:

数字医疗和远程医疗可为诊所或居家病患提供护理服务,减少住院次数。

在新冠爆发的第一个月远程医疗开始发挥作用并将持续增长,减少社交距离对疫情的影响。

远离医疗中心的患者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和传感器获得医疗监测机会,例如监测到患者心律失常或血糖水平异样时穿戴设备会及时提醒医护人员。

医疗平台将越来越用户友好并易于使用,造福更多老年患者——通常也是医疗服务需求最高的群体。

大型集中式中心医院不可能满足所有医疗需求,去中心化的社区医院或诊所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住院是一种偶然事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住院却是一种生活常态。但是,无论我们多频繁地出入医院,人最喜欢的还是自己的家。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医院是专业机构,尽管医疗人员也能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提供周到的治疗和看护,但是许多临床医疗机构的服务却始终无法让患者感受到如家般的舒适感。

我们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医疗环境是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出发的空间,人们去医院的理由也往往是负面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许没有充分意识到,就医环境更贴心会收获更好的医疗效果。

后疫情时代,康养空间不再仅仅是一处放松场所。郑州、上海针美汇将疗愈功能作为项目主诉,将实体空间与情感体验交织,重塑诊所空间。有别于传统医院冰冷的诊疗区,针美汇的诊疗空间如同水疗吧一样,带给就诊人员轻松自然、令人信任的就诊体验。(摄影:田方方)

适应变化更迅速的世界环境

在我们诟病医疗问题并开始讨论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前,我们很有必要考虑一下医疗服务的大环境。

高品质医疗是覆盖全年龄段的民生问题,随着我们日渐衰老,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对于就医环境的感受也会影响我们的医疗体验。

世界各地区均意识到了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个问题。如今,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数据迅速变化打破了不同时代之间的人口平衡,全球社会的人口结构也因而转变。例如,在香港,大约30%的人口预期在2050年之前会超过65岁。据推测,中国65岁以上人口总数同期会达到3.29亿。老龄化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大,因此,我们需要发掘更符合老人健康需求的新途径。

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较差的空气质量也会引发不同的问题。中国目前已经有1亿糖尿病病患,同时肥胖人口总数达到世界最高。另外中国吸烟人口已达到3.16亿人,据统计2015年时全球20%的新增癌症病例发生在中国这一数据也许就不足为奇了。

迎接挑战

随着医疗设施需求的增加,医院交叉感染机率的升高,住院时间的延长,再入院率升高,此外,药品成本持续提高,医院为了维持更多医疗专业人员也需投入更多成本,这些变化带来了多重临床挑战,也对现有医疗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影响。但正由于老龄化的加剧,主要劳动人口的比例和数量相对缩小。

个人在临床经历上也正体会前所未有的不安。在一所传统的大型医院,患者与家人和朋友是相对隔离的,无法感受家庭的温暖,在这种情境之下,治疗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伍兹贝格为安琪儿集团打造的成都安琪儿妇儿门诊以当地安琪儿妇产医院为中心,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方便就医便捷性,其公共区域既有医院专业的安全感,又有酒店的舒适感和家的温馨感。(摄影:StudioSZ Photo)

未来的疗愈场所

很明显,上述提到的复杂情况不是一种途径就可以解决的,任何单一的解决方案都无法行之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然而,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更愿待在家里或像家一样的环境中,而不愿待在传统意义上的诊所或医院,那么,是否可以考虑重新设计医疗服务场所,让患者精神上感觉放松,同时又可以对现有医疗机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逆转大型医疗机构中医疗服务日益集中的趋势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大型医疗机构的专家治疗无疑是针对某类疾病的最佳方式,但仍然有许多常规的重复咨询更适合由当地的家庭式医疗机构提供。如果我们能够从大医院中剥离这部分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转移到更小型、更方便且更人性化的医疗机构中,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体验将获得到改观。

这种解决方案看似复杂,但其背后的逻辑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鉴别极有可能需要重复就医或延长住院时间的服务,并将其嵌入当地社区医院中解决。

打造能够提供温馨舒适、多姿多彩且令人兴奋的就医服务环境。

利用这些设施作为当地医生的转诊服务以及大医院的过渡性护理。

在一个便捷的地理位置向患者提供其需要的所有高品质医疗服务。

相较于超大型临床医院,家庭式社区医院由于接诊严重病例的可能性较小,对医疗设备的需求也较低。

如何造福社区

家庭式社区医院对患者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不用长途跋涉去大型医院,常规病的预约看诊和检查将更加方便。人工智能已经介入到护理过程中,在病患达到医院前通过移动设备收集患者生命体征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及问诊安排,尽量缩短病患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当患者按预约到达医院,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办理相关手续,不需要在门诊大厅长时间逗留。病患将在一座环境平和、友好、尺度人性化的医疗建筑中进行诊治,流畅的就医体验将化解一部分由病情带来的压力与担忧。

家庭式医院环境对医疗人员也有益处,平易近人的场所促使医护人员与患者形成更亲密友好的关系,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可以专注于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而有别于大医院的运作模式,在社区医院里,医护人员被认为是社区一份子,这种身份认知会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促进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大型医疗机构也会因此受益。由于社区医院承载了大型医院的部分功能,大型医院能够更关注在特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尤其能在急性治疗和手术专业治疗方面发挥最大功效。手术团队、主要医疗设备以及急救设施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未来实践

如何选定需要本地化的医疗服务是社区医院的成功关键。建设社区医院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缩短患者的路程,节省时间,同时提供综合医疗,因此与“一站式服务”兼容的医疗服务成为最优选择。

除了针对医疗专家的建议,建筑师又能采取什么方式确保社区医院成为便捷而又受欢迎的就医场所呢? 以下四个建议或许将对未来的医疗建筑项目产生积极影响。

01

医院应采用循证设计

设计决策应有证可循。设计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结论,而是遵循提出建议、测试、采纳或否决建议这一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一个治愈病患、改善病患护理条件、提升病患家属陪护体验、提高医护人员医护水平、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的医疗环境。

为步行或车行抵达医院的病患提供清晰的标识指引。

交通分流,行人、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医疗人员和运输车都能够无障碍进出大楼。

合理安排内部流线,确保货物、材料和废物运输最大化分流。

通过日光及自然风景将室内外链接,为患者创造积极的体验,有助于病情康复和愈合。

家庭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由于病患长时间待在医院,需要为其家庭成为提供空间进行社交、工作、休息、餐食及学习。

为病患提供清晰、易于理解的寻路系统,避免他们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产生困惑、沮丧、恐惧的情绪,影响其健康。

利用颜色、自然光、标识、直观的非语言等元素组成寻路系统。建议将其与医院预约过程相结合。例如,将有色编码预约卡与医疗设施所用的颜色相关联。

成都安琪儿国际妇女儿童医院项目规划以中央花园“绿芯”为核心,以地下商街为纽带,凝聚周边各功能板块,是一座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一站式医疗商业综合体,医商联动,全方位服务病患、家属、医护人员及周边社区。

堪培拉大学公立医院的区域主题示意图和寻路策略,为每个病区乃至病房都赋予了独特的主题、命名、颜色,方便辨识方向,从而减少其心理压力和负担。

02

营造疗愈氛围

医院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治疗场所,而是一个让患者及其朋友和家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康复之地。除了考虑以建筑手法减少医院带给的压迫感,室内设计也沿用了这样的核心理念。设计师运用自然光、质朴的主题,以暖色系及天然材料尽可能弱化传统医院环境给带来的负面感观。室内的颜色和材料与周围环境相一致。暖色调营造平静祥和的氛围,通过积极向上且光线充足的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空间体验,提升治愈效果。在天花、墙壁和地面采用软性饰面来减少噪声并减轻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室内空间可见性与私密性之间应保持合理平衡,在开放区域酌情补充一些私密性设施;还可以运用家具和其他设备强调随意放松的气氛。私人病房可以让噪声更低,并提供更好的家庭设施,同时也减少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已被证明可以提供更优越的康复环境。

西安安琪儿儿童诊所采用木质、棉麻、皮革等柔软材质打造舒适的候诊空间,设计灵活运用色彩心理学,在儿童诊疗空间使用黄色、橙色、紫色、湛蓝等多彩的饰面及家具,分散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的焦虑情绪。(摄影:StudioSZ Photo)

03

室外空间的治愈性作用

研究表明,医疗环境如果能有效融入亲生物设计原则,将进一步提升病患的治愈效果。医院室外环境成为了不容小觑的疗愈因素。医院室外空间是治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场地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中,中心花园和周边自然景观的可及性、视觉通透性是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设计师尽可能引入自然景观,为提供对自然世界的视觉可达性,让他们可以随时沉浸在蓝天、庭院、树木,花卉和植物中。这样松弛的医院环境便于融入多种康复功能,方便患者在步行小路、社交空间、咨询室和休息区中进行治疗活动,鼓舞进行积极治疗。适当运动有助于康复,医院也应提供多处风景优良的场地,鼓励患者多下床,勤散步。

堪培拉大学公立医院设有多处室外、半室外康养花园,内设健康步道等功能,为病患提供舒缓压力的自然疗场所。(摄影:Trevor Mein)

04

着眼未来的医院设计

医院设计应具有弹性,在患者激增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如应对。疫情爆发后的远程医疗兴起尤其为医疗设计上了宝贵的一课,对医疗空间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医院的发展应具有可持续性,在设计上强调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尽可能地减少不同尺度空间的数量,增加空间的功能选择。标准化设计和模块设计有利于空间实现多功能组合,在最少介入的前提下增加或拆除界墙,提供服务和出口点。设计师压缩了结构性地基的使用,为未来的建筑改造预留出更多可能性。

结 语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诸如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改善获得有效医疗的途径,并确保其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对患者或社会来说,异地就医打破了正常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做法,将导致人们忽视健康隐患,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通过打造具有便捷性且融入当地社区的临床空间,我们可以确保患者在踏进医院大门时减少紧张感,加快康复速度,减少后续治疗的需求。

舒适的临床环境也使医疗人员受益,他们会给予患者更多医疗服务及人文关怀。医疗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促进康复率升高,也能进一步提升医疗人员的工作度。人才吸引力和留存率也随之提高,这将降低相关的医疗成本。

事实上,实施这样的社区医院并不需要过高的费用。如果合理分配资金,将投资花在刀刃上,医院的实际投入与建设一座标准医疗机构设施并无太大差异。但是,潜在的回报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人为本的医疗机构能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兴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相比医院更有家的温馨,这样的医疗机构将成为社区的高价值资产——不仅造福社区人民和医务人员,也将福祉辐射到更广泛的社会。

Michael H. Kang

伍兹贝格中国区医疗设计总监

Regional Health Design Leader - China

Michael 作为一位 国际医疗专家,深耕医疗领域 37 年,致力于帮助全球客户解决现代医院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动医疗规划、学术研究和医疗建筑实践。 他以超前的创新理念、规划导则和技术融合在地文化,构筑高效运营、且能适应气候变化的创造性医疗环境,提升医疗护理整体水平,设计交付的诸多卓越的设计作品,不仅屡获各项区域及国际知名大奖的认可,还曾在《纽约时报》、《美国医疗设计》杂志等出版物上多次发表,颇具代表性的有: 上海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中医大学曙光医院、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弗吉尼亚州南山社区医院 VCU 卫生系统、阿布扎比联合医疗中心、美国国家无畏卓越中心( NICoE )、乔治华盛顿大学附属医院等。

他认为: 「医疗环境是疗愈空间,亦是对生命科学的回应,必须能够对社会催化积极影响; 医疗建筑也是复杂的艺术,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融合统一终端使用者的关键需求、循证设计原则以及尖端技术,才能创造出最佳成果。 」

阅读:709
2022-03-11 13:38:15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