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周实:突破边界,探索可能
    建筑师

    临时杂志 · 2021-04-23 10:59:36

“此时彼地” 是《临时》辛丑牛年的特别专访。

呈现“此时”疫情“彼地”建筑师的反思与感悟。

探讨设计在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此时彼地”第五期嘉宾:周实

2021年2月,@深圳南头古城

放下“名校光环”,接近真实的“自由”。

临时工 :人们似乎很容易给名校毕业生贴上“精英”的标签,你如何理解清华和哈佛的教育经历对自己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周实 :现在回看,我认为这些经历对自己最深远的影响,是使我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时期有机会与许多良师益友相识、相处、相知,并有幸持续地受到他们的激励、鼓舞和启发。咱们往“俗”了说,每一个“名校毕业生”人生中获得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个机会,是否也有“名校光环”的加持? 毋须否认,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仅仅只是在刚毕业的几年比较明显。随着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的深入,它也会逐渐消解。 如果长期被这些外在的光环或标签所累,导致自己眼高手低,无法脚踏实地,则“积极”与“消极”也是随时会互相转化的。其实光环、标签、影响都是“外物”;更重要的是认清初心,不懈前行。

临时工 :你认为教育对于建筑师的个人成长占有多大比重?它是决定性的因素吗?

周实 :对于绝大多数职业建筑师来说,学校的专业教育肯定是很重要的:它以系统性的方式、经验为基础,带领建筑师入门,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确保一定的专业素质。当然,离开学校进入实践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同行、同事、合作伙伴甚至客户获得知识和思想的启发。另一方面,我们都听过一些广为流传的特例:没有接受过学院建筑教育者中,也有人通过自我教育、社会教育和实践,成为具有开创性的“大家”。所以“教育”的涵义、形式和内容则是非常广泛的,我认为这种贯穿始终的“广义教育”对建筑师(或者任何职业、任何人)的个人成长才是极为重要的。

临时工 :他人眼中“优秀”的人是不是容易有包袱和不自由?你是如何摆脱这种束缚的?

周实“束缚”也许源于他人眼中“优秀”的人过于在意是否能持续达到、保持甚至超越这种“优秀”的预期。对我个人而言,不敢说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由”,或许自己正在被新的“标准”束缚而尚不自知呢。只能说和二十几岁的状态相比,我现在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思考一件事的本质和对待它的初心,希望藉此更接近真实的“自由”。

临时工 :从小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中国建筑师,如何建立和培养个体独特性?

周实 :这也是我在美国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后很受启发的一点:概括说就是需要时刻保持独立性和怀疑精神,“以真理为友”。

Atelier New York 纽约法拉盛概念店室内设计  ©Connie Zhou

传统商业公司也能冒出有趣的独立建筑师。

临时工 :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似乎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你的动力和初衷是什么?

周实 :我渴望在独立实践中探索自然、建筑和人类关系的更多可能性。这个想法应该是长久以来一直隐隐存在的,只是到了某个时间点,心里觉得准备好了,就顺其自然成立了事务所。

Studio 10 办公室 ©张超  

临时工 :如何看待在KPF受到的专业训练?它对于小体量事务所依然受用吗?

周实 :我非常珍视在KPF受到的专业训练,也认为自己现在的执业深深受益于它。即便目前自己所面对的项目尺度、类型截然不同,但在KPF长期工作所养成的对待工作诚实、理性、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为职业建筑师的荣誉感、使命感仍然让我获益匪浅。

临时工 :据说在大型商业公司长时间工作后,很难摆脱某种套路的设计思维模式。但在你的作品里似乎看不出这种痕迹,你是如何跳出舒适区的?

周实 :其实这也并不绝对,从KPF出来的建筑师,作品本身也非常多元化。我自己非常珍惜独立执业带来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会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设计热情和怀疑精神,不放弃任何探索和突破边界的可能性。

临时工 :通常从大公司离开后创业的思路往往是利用积累的资源参与大项目的投标竞赛,但你却选择了从小型室内、展览项目起步的原因是什么?

周实 :一是我始终认为建筑设计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会在我们所处的世界被“实现”并对环境、他人产生影响,不论它多么微不足道(我们的职责是尽量让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二是我认为小尺度项目也许更适合自己深入探索、突破边界。当然也有因缘际遇的巧合成分。

警惕精英意识,跳出“优秀”陷阱。

临时工 :小事务所往往选择有限,接到的项目需求和业主都很不一样。比如党群活动中心和不朽堂与其它展览、室内项目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气质。这会不会产生矛盾而很难形成一以贯之的设计内核?

周实 :其实我们做这些项目的初衷都是在探讨空间、自然和人的关系。项目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只是一种表象,不必过于执着追求“一以贯之”,反而会束缚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业主有不同需求也是“人”这个现实因素的一部分。其实建筑师会根据各种实际因素来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本身应该已经包含了某种潜意识的、稳定的内核。结合之前关于“自由”的讨论,我想提出反问:咱们建筑师自己是不是已经过度被“一以贯之的设计内核”或者“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个概念本身束缚住了?因为它代表了“优秀”,从而也丧失了一些可能性或者“自由”?

秦厂村党群活动中心改造 ©张超

龙山陵园小礼堂 “不朽堂” ©张超

2020深圳前海未来城市建筑展“前海叠加态”、“回到未来”版块空间设计 ©张超  

第十号云:2020深圳前海未来城市建筑展草坪构筑物设计 ©张超  

临时工:你如何看待和理解乡村建筑的同质化现象?

周实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也不敢断言自己的项目就绝对没有无意识地参与到这种“同质化”的过程中。从自我批判的角度出发,我猜想也许部分源自于咱们这个建筑师群体的集体精英意识、对于“优秀”的追求,以及“优秀”标准的单一吧。

临时工 :你提到过乡村建筑正是没有标准可循,所以更利于对多元化和可能性的探索。但事实上又存在着很多客观障碍:比如甲方干预和预算紧张。如何在限制中摆脱“套路”?

周实 :正是因为乡村在预算、资源方面的障碍和限制很多,所以它更呼唤创造性、反套路的答案。我们在乡村实践时会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这是在乡村便降低设计标准、设计含量,或者受自己的精英意识影响而主观地认为乡村就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首先使用者是人(而非细分的城市人、乡村人),而建筑要解决的也是“人”作为个体或群体,如何在自然或半自然半人工环境中自处的问题。

梦·迷, 别居·漓想国空间设计 ©张超  

自由而诚实的创造开始于“知道自己不知道”。

临时工 :你在一些设计说明中提到过“超现实”,这好像是近两年出现在很多项目设计说明中的高频词汇。“现实”具体指的是什么?

周实 :这其实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乍看有点跳脱,细究的话可以认为也是对于建筑、自然和人关系探索的一部分。如果再更具体地对其祛魅,“现实”可能指的是我们可以感知的一维、二维、三维世界,而“超现实”则是对建筑以什么方式走向更高的维度的探索吧。

临时工 :为什么设计需要超越这种现实?

周实 :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先驱者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我自己之所以对设计超越低维、走向高维感兴趣,纯粹因为强烈好奇心驱使吧,因为它会创造颠覆性的关系和认知。

无形的城市:形式之外的城市维度 ©张超  

临时工 :如何看待临时的展陈设计自身所具备的传播性?借助图像与视频传播的展览内容以及展陈设计,是否比临场的观展体验更为重要?

周实 :在社交媒体时代,所有的设计都面临同样的情况。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假如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的内在使命就是尽可能“长”且“广”地延续自己的生命,即被人们记住,那么除了吸引人亲临体验外,可以无限复制的影像传播自然不失为一种更高效(虽然体验感未必更好)的方式。展览因其会“转瞬即逝”,这种“生存繁殖”的紧迫感被无限放大:一方面它要通过视觉冲击的传播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人来实地体验展品和三维空间;另一方面也因为其临时性,也许它在三维空间中存在一两个月甚至几天就会被“撤展”、不复存在,但仍然可以在二维图像、视频(也许还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中长久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通过图像和视频获得的体验可能不如现场观展体验那么丰富、美好,但是它却适应了设计项目的“生存、繁殖本能”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这个趋势似乎是无法抑制,也难以对其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

镶嵌工坊:城中村工业建筑活化策略研究 ©张超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张超  

临时工 :其实今天的设计师做出“漂亮”的设计不难,因为信息量很多,手法很容易学到。但这样会不会导致设计变成拼贴和引用,反而很难准确而真实地表达?

周实你用了“漂亮”来形容这种设计,而不是“美”,我想两者的差别恰恰在于是否“真实”或“诚实”;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的表达,后者才是更具“生命力”的设计。

临时工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有海外学习工作经验的年轻建筑师,很容易获得大量关于建筑学的价值判断、形式手法、空间操作等。这会不会让建筑师失去自主的、质朴的原始力量?

周实 :此处也许可以借用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四个阶段来理解这个现象:互联网时代和海外学习工作经验两个因素叠加,让我们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机会过多,便会经历“知道自己不知道(在接触大量知识产生冲击后)”的“绝望山谷(Valley of Despair)”。如果在这之后不能坚定地开始爬“开悟之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则很容易陷入因“器”废“道”的迷惑和虚无。但我认为这并不代表着就要因噎废食,拒绝接触知识,持续将自己封锁在更低处的“愚昧山谷(Mt.Stupid)”中“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而恰恰要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和初心,也就是你所说的“自主的、质朴的原始力量”,走向“开悟(Enlightenment)”的自由境界。

人物介绍

周实女士在美国、中国香港及内地有10年建筑实践的经验,涉及文化、市政、酒店、住宅、办公、商业和旧建筑改造等项目类型; 她参与的项目涵盖从室内设计到城市及基础设施规划,从中低层到超高层建筑的各种规模,熟悉从设计、技术协调到项目管理的各个层面。

自2017年创办Studio 10,周实女士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2020深圳前海未来城市建筑展(暨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前海分展场)“前海叠加态”、“回到未来板块空间设计,”秦厂村西侧党群活动中心改造,龙山陵园小礼堂,2017深港双城双年展上围分展场改造,Atelier New York旗舰店,旦恩资本总部,桂林别居·理想国创意民宿改造,百年国漫大展,幾樣概念店,Atelier New york纽约法拉盛概念店等建筑、空间和室内项目的设计工作。

在创办Studio 10之前,周实女士曾于美国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 PC(KPF)建筑师事务所任职副总监,并参与了国内外多个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

周实女士为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及LEED 绿色建筑认证专员。她于清华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并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 照片版权由周实授权使用。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临时杂志》所有,

  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阅读:2695
2021-04-23 10:59:3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临时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