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米思建筑:理性地拥抱不确定性
    建筑师

    临时杂志 · 2021-12-27 11:36:27

“此时彼地” 是《临时》辛丑牛年的特别专访。

呈现“此时”疫情“彼地”建筑师的反思与感悟。

探讨设计在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此时彼地”第九期嘉宾:米思建筑

2021年3月,@南京新办公室门口

我们选择“批判的职业化”。

临时工:米思建筑从16年成立到现在,短短几年积累了很多高质量建成作品。作为小规模事务所是如何运营和管理的?

周苏宁:米思建筑自成立以来是按照一个职业化建筑师事务所的方式来运营的,这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每个项目从接洽、到设计、再到落地的全过程都有一个大概的标准和工作模式。米思的团队目前有近20位同事,大家基本都是从应届毕业后就跟着团队一起磨合成长,所以已经比较熟悉每个合伙人的工作方式了。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往往会把整个逻辑框架先搭起来,后续设计工作便会非常清晰和轻松,减少了试错时间。团队不大,所以我们的管理比较扁平化,尽量做到信息传达和讨论都能足够充分。

临时工:为什么决定三个人在南京成立事务所?

周苏宁:我们三人之前都在南京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有过共同做建筑设计的经历,彼此已经很熟悉对方的思考方式和能力范畴,同时也有些性格上的互补。

吴子夜:虽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着对人才和资源独特的吸引力,同时也给设计师带来独有的新鲜感和敏锐度,但是从项目或合作方资源获取的角度来说,当你让自己处于面向全国的开放姿态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助力下,地域的差异和影响其实已经相对被弱化了。

蒋山书舍 ©侯博文

临时工:三个人会各自专注于带领不同类型的项目还是每个项目都会一起讨论推进、互相批判?

周苏宁:我们三人的工作方式基于事务所的定位有一定统一性,但又有所区别。每个人对不同项目类型会有意识地去尝试,从常规项目、新兴业态、城市更新再到乡村振兴等类型都会去做。比较简单的项目我们不需要一起讨论,当某个特殊项目有更多可能性或者一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时我们才会一起讨论,大家先坦诚地抛出各自的想法,之后再一起决定谁来负责往下推进、谁来做决策。

吴子夜:我们最初以米思(MIX)来命名我们的事务所,就是希望能在拥有一致思维内核的基础上,表达和呈现出因人而异的、丰富多样的建筑作品,所以我们选择保持项目操作上各自的独立。至于项目类型,我们不会让某个人或者事务所专注于特定类型或方向,而是希望尽可能拓展项目的类型和边界,来充实和丰满我们的建筑观。

临时工:你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清晰缜密的思维模式和高效自洽的设计系统,但对于一个成立初期的独立事务所,是不是也要保留些怀疑和不确定?

唐涛:怀疑和不确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会让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我们非常庆幸自己在早年得到过系统化的训练和大量的设计积累,这为我们今后从事实践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思维模式是与认识水平有关的,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抓住事情的本质。当今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从业人员的范畴,想让自身保持竞争力就必需不断地怀疑和反思,同时拥抱不确定性。

吴子夜清晰的思维模式和自洽的设计系统与批判的思考并不是冲突的,理性逻辑与合理的设计建造策略是框定、连接前后端的重要工具;批判性和多样性的思考则是让建筑更丰满,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来源。

周苏宁:从事务所发展的角度我们也会关注正向的变化:比如团队能力是否有所提升?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模式?有没有新的思考和尝试方向?有没有新的业态类型出现?

我们拒绝单一的“地域实践”。

临时工:米思的项目种类多样,选择项目时会有特别的倾向吗?

周苏宁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持有运营类的建筑项目,这类项目通常对设计本身的需求或者依赖性更强。甲方不专业的项目会比较耗费精力,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佐证自己的设计判断和选择。

临时工: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乡村项目?

周苏宁:米思建筑大多数乡村类项目来自于村委会或者文旅团队的委托。村委会委托的乡村项目多是以乡村公共功能的刚性需求来驱使项目推进,过程中建筑师会适度加入自己对使用者未来该如何使用空间,以及空间对人的影响双向的思考;文旅类乡村项目就要更多地顾及运营团队的策划和运营要求。

临时工:对于施工条件落后的乡村,你们的态度是倾向于认为乡村是需要重新被塑造成精致的环境还是顺应原始的粗糙?

吴子夜:其实这是一个基于现代性和地域性关系的思考和讨论。但首先还是看如何理解“地域性”。地域性一定要反应在空间和材料的在地化吗?其实不然,建筑是一个社会事件,真正的地域性是综合考虑了如何在此地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利用地域资源以带来相对好的结果,它包含了此时此地的环境、文脉、材料、工人的手艺、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业主的真实需求等。也许有时候施工不足又易脏的“精致”环境不如原始的粗糙,但有时则反之亦成立。所有的事物都有优劣两面性,因此选择何种方式和态度是由此时此地的一切所能提供的条件来共同决定的。

无想山秋湖驿站 ©吕晓斌

临时工:乡村项目中经常会出现“大屋顶”,它能提供大量的半室外公共空间,但往往造价不低,“屋顶”对于乡村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周苏宁:一定程度上是集体性和社会性的体现吧。村民各自的家既有室内空间也有户外庭院,但都属于私人领域。比如马家垄村民活动室项目的“大屋顶”激活了建筑、广场和对面的小树林,让这个区域变成了属于大家的、真正的“村口”。

吴子夜:屋顶是最原始的空间限定方式,它可以保证视线穿透的情况下改变场所的情境和空间的氛围。当需要改变空间却又没有确实的功能时,屋顶反而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马家垄村民活动中心 ©侯博文

临时工:马家垄村民活动室项目中“村口大树”令人印象深刻,你们故意压低屋顶使它与人更亲近,是基于场所的研究还是图像的考虑?

吴子夜:其实二者皆有,我们通过屋顶的变化来调节现存建筑的比例,使其更协调并和周边的场地线索有几何上的呼应,同时也让屋顶的延伸拓宽了公共空间的领地感,让建筑在不使用时一样可以提供户外交流的场所和空间感。这两方面很难说更优先考虑谁,似乎是同时在前期概念中表达了出来。

临时工:生态大棚的改造项目成功激发了当地的活力,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是不是应该尽量少地介入,这样反而可以更有效?

唐涛:灵活性和包容性是该项目在复盘过程中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这种灵活性与包容性恰巧在这个项目上符合且激发了其所处社会环境本来就隐藏的真实需求。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是需要根据实践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介入是多还是少,建筑师更多的时候是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地去解决问题。有一些项目本身存在一些隐形的优势,建筑师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出来,这种情况下介入得少且同时能达到目标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就可能需要一点有力的介入,但是同样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避免介入过度的情况。

春沁园大棚改造 ©丛林

高维度思考,低姿态做事。

临时工:对于一些经典的材料和构造手法的运用是否已经成了建筑师固定的趣味而非必要的场所塑造途径?建筑师对于趣味的过度依赖是否会导致思维的惰性?

周苏宁:国内外著名的建筑师里既有坚持固定材料审美趣味的、也有丰富多变的。对材料的兴趣固定后,其实可以让建筑师腾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材料以外的事情,尤其是形成一定的标签之后,业主对建筑师的选择也会有更强的目的性,我个人觉得这不会形成思维惰性,相反可以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空间创造上。

唐涛:对大众审美及价值观的引导是建筑师社会职责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这类现象。好比一百多年前现代建筑的诞生于当时主流建筑是存在很强的差异性,建筑师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社会大众使用更符合当下及未来的、能体现科技水平、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对材料的应用也是建筑师设计语言的重要表达途径,但是应该避免陷入为了表达而表达的错误习惯中去。

宜宾山水柴园 ©存在建筑

临时工:“克制”、“逻辑”、“理性”是否是一种建筑师的自我异化,因为这些观念可能压抑住了一些真实的生命力?

周苏宁“克制”、“逻辑”、“理性”是作为职业建筑师必备的素养,也是区别于纯艺术家的一种思考方式,建筑师的工作是在恣意和克制、发散和逻辑、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拉扯中工作的。这也是建筑师作为一个有魅力的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涛:以上三点应该理解为建筑师的自我修养,真实的生命力需要在正确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才能避免走偏。建筑师的角色不同于艺术家、绘画家、雕刻家、书法家等,建筑师的创造性必须建立在长期的理性训练基础上才能确保其落地时候的有效性,建筑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再好的想法必须具备落地性才有意义。

吴子夜:我觉得这恰恰是建筑师职业化的表现。建筑并不只是表现自我的艺术工具,控制设计欲望,尊重需求并适度表达是设计工作的基础,而在此之上让那些敏锐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映射于建筑之中,这种“物”“境”相连的方式会在氛围感和体验性中赋予建筑更真实的生命力。

临时工:建筑师这个职业惯常的忙碌状态会不会导致建筑师容易脱离生活,比如没有时间做饭可能就设计不好一个厨房?

周苏宁厨师能设计出好厨房吗?建筑师忙碌于思考设计本身就是在解决设计问题,只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和经验的积累,设计出合理的空间是不难达到的。

吴子夜:设计来源于生活,对我来说并不会让自己太脱离生活,反而是多去观察、去感受生活。

临时工:你们认为建筑师算精英群体吗?建筑师和大众之间是否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周苏宁:不算,如果建筑师自认为是精英,那么这个矛盾天然就存在了,而且抱着这样的态度,其内心可能也不希望去调和。建筑师从职业性上出发,应该是站在更高的维度上思考,而以更低的姿态来做设计,不能反过来,用低维度思考、高姿态做事。

上海舆图科技办公室改造 ©侯博文

临时工:中国大规模快速建设的背景下,建筑师往往在亲人尺度的设计上是失语的,这是否会导致大众认为建筑师只能盖冷冰冰的大楼,因此而失去信任?

周苏宁:会,这已经是常态。大规模建设压缩思考时间,变相拉长了绘图时间,让建筑师这个行业被肢解,变成了户型设计师、立面设计师、售楼处设计师等等,很难有时间允许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建筑师的身份去工作,这样已经不称职了,何谈信任?因此米思建筑选择项目尽量回避过分要求快速化和流程化的项目。

吴子夜:其实在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体系中,尤其对刚起步的建筑师来说,独立住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训练类型,它会让你对于尺度、对于人的使用、具体的需求以及基本的建造有更深的了解和把握。欧洲、日本的年轻建筑师很多工作都是由此开始的,但是从国内的条件来看大家似乎是缺失了这个部分。不过结合现今乡村实践,以及一些小尺度项目的增加,从某些方面给大家补上了这个部分的内容,我觉得随着建筑师们对这些方面理解的加深,中国的建筑实践会变得更丰富、亲切、细腻。

施工中项目:南京战斗工程机械厂更新改造

施工中项目:武汉山林茶室

团队介绍

米思建筑(MIX ARCHITECTURE)成立于2016年,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化、全流程、研究型建筑事务所,是以空间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为己任的职业化建筑师团队,并长期专注于新型业态、文化振兴、城市更新、乡村复兴等运营空间的研究,针对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提供具有创造性的规划、建筑、室内、景观等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具有建筑设计事务所甲级资质。

米思建筑保持对建筑相关的文化及社会意义的敏感度,以理性的思考逻辑与感性的想象力为基础,根植于地域传统、现代思想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环境之中,创造出能激发使用者情感共鸣的空间体验,并通过精细化的管控流程确保项目完成的整体性及细节品质。

米思建筑作品曾获得2018欧洲杰出建筑师论坛入围奖 、美国 AMP 2018年度大奖,意大利 A’DESIGN AWARD2019 年度铂金奖,中国香港 DFA2018 设计奖 , 中国香港A&D Awards 2020 最佳社区建筑金奖等重要国际设计类奖项, 项目多次发表于国内外建筑学术刊物及专业设计平台。

周苏宁

创始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学学士

唐涛

创始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吴子夜

创始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南京大学建筑学硕士

*照片版权由米思建筑授权使用。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临时杂志》所有,

如需转载请获得授权。

“非建筑杂志。”

阅读:4544
2021-12-27 11:36:27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3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临时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