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LA经典 | 纪念孙筱祥先生百年诞辰 | 创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植物园与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1-06-18 15:59:56

2021年是孙筱祥先生诞辰100周年,孙筱祥先生集专业造园大师、教育家、画家、花卉园艺家、建筑师、城市设计师与大地规划师于一身,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与奠基人。

孙筱祥先生(1921-2018年),浙江省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修造园学并获农学士学位;1954-1955年,在东南大学(即当时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桢教授研究生班进修建筑设计1年;曾师从孙多慈教授、徐悲鸿大师学习油画多年。孙筱祥先生从事风景园林教育、科研和设计多年,留下了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仙湖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美国爱达荷州植物园中国园、西双版纳植物园、厦门植物园等杰出园林作品,创造了经典的“三境论”造园思想以及“五条腿走路”的园林教育模式,所著的《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教材是中国该学科的经典教材。孙先生荣获2014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金质奖,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风景园林师。

《风景园林》微信公众号近期将推送一系列孙筱祥先生的文章及采访内容,与大家一同回顾孙先生一生的学术贡献,深切缅怀孙先生在风景园林学科的杰出成就与贡献、传承孙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貌,以期激励园林学子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孙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貌,共同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繁荣发展。

创建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植物园与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

本人从1952年起,开始从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从1952—1982年的30年内,我一共主持(一个设计小组在我主持和领导下工作)或独自规划、设计的大型植物园,已经基本建成的共有6个,分别是:1)1952—1956年,杭州植物园规划设计,面积3 000亩;2)1956—1962年,北京植物园总体规划(包括今中国科学院南园和北京园林局北园)共8 800亩;3)1959年,广州华南植物园规划与设计,5 000亩;4)1960年,海南岛万宁县龙滚河海南植物园,7 500亩(已被毁);5)1961年,福建厦门万石植物园3 200亩;6)1982年,深圳仙湖植物园规划,约1万亩。另外,1956年,还为北京林学院做了200亩的小型教学植物园。做过规划设计的6个植物园中,其中4个是大型热带植物园。

本人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植物园的设计比一般公园设计难度大得多,特别是热带植物园,包括5 000~6 000个植物物种及变种的植物造景工作。

1982年以后,又过了24年,当我已经是83岁高龄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2004年1月,委托本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朱成珞教授共同承担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热带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它的总面积为2万亩,其中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有不同朝向、相对高差在100~150m的沟谷。露地展示的植物,已经有6 000种。

我们的设计任务是:1)大门景区园林设计项目105亩;2)百花园设计项目300亩;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2万亩。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截至2006年1月完成了这3个项目。这里要感谢我们的设计助理刘志升先生,他自愿来协同我们一起完成这个项目,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爱心;还要感谢西双版纳植物园的领导与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本人在完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后,回过头来,写《前言》时,才发现,这是我54年设计植物园的经验总结,也是国际植物园54年历史发展的缩影。因为对植物园规划设计,全世界除了中国人,还没有其他人,有过这么多的经历,所以我愿意拿出来,向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同行、同志、朋友们求教,请多多指正。

下面,本人就原文引用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总体规划的“前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总体规划

前言

01

植物园与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

如今全世界的总人口已达65亿,根据国际有关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83亿。当前,全世界出生人口每小时约为1 5000余人,每天出生人口约38万人,每年出生人口约为1.38亿。

平均一个人,一生要消耗17t碳水化合物,2.5t蛋白质和超过1t的脂肪。而这些东西,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植物产生。

不幸的是,根据英国《新科学家》报道,地球上,凡是能供人类及其他生物栖息的地方,几乎有四分之三以上,已经被人类的活动破坏了。

2002年,由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中心的科学家完成了一份报告,并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他们所描绘的地图。这份报告中说:人类活动,诸如居住、耕地、采矿和从事渔业以及其他活动的范围,已经扩张到地球表面83%的区域,只留给野生动物很少的原始区域。人类尚未利用的原始区域,只有阿拉斯加、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北部森林地区、西藏和蒙古的高原地区以及亚马孙河盆地的大部分。他们的地图提供了有关人口密度、公路和航道入口、电力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田占用面积等各种综合信息。这份描绘了人类足迹的地图,清楚地表明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也有助于认识荒野、农村、郊区和城市的生态保护彼此间是如何联系的。

由于当前获得电能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水蒸气、臭氧等)含量增加。这就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冰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现在全球产生的“温室效应”气体,每天已高达1亿t,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已高达230亿t。

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以后)以前,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只有280ppm(每100万m3空气中含280m3该气体),可是现在已经高达365ppm,这是2000多万年以来的最高浓度。

当前,北极已经发生了大面积的冰融。阿尔卑斯山的高山冰川、安第斯山冰川和中国喜马拉雅山等冰川,都在融化、后退。在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每天就可能有100种植物消亡。

根据在雅加达生物多样性会议上提出的报告:在地球上现有的1 300万~1 400万种物种中,有5 400种动物和4 000种植物正在消亡。

人类赖以生存的植物物种,正在不断的消亡,而且人类如今又认识到现代的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如果离开了自然界的遗传资源,离开了自然界物种的基因,离开了自然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基因信息的载体)、生物工程与遗传工程是无能为力的。人类是不能离开自然界的DNA,去搞遗传工程的。面对这些严峻如铁的现实和事实,世界各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人类要生存下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将促使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生物资源,特别是植物资源。而植物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在植物资源快要被耗尽时,世界各国人民,才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一项全球的任务。

基于以上认识,1992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1992年6月11日,我国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该公约。同年11月初,我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了我国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

在《公约》中,最重要措施有两条,其中一条是指在自然生存环境中,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以便维持、恢复物种的有生存力的群体(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但是这一条,从上述世界各国的现状来看,很难保证。所以自然界的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只有依靠建立植物园来迁地保护了。同时全世界各气候带将建立植物园网来互相协作、互助、支援以及在各国法令许可下取得遗传资源及技术等转让工作。

关于全世界已经建立的植物园,从植物多样性物种保存的数量以及迁地保护工作的成就和生物多样性的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经是世界一流植物园之一了。其具体指标,这本《XTBG,CAS(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英文缩写,下同)总体规划》说明书中,已详尽论证。它的成就,本人在这里只要提出两点:第一,XTBG的活植物收集与保存,现在共拥有35 800条活植物记录,代表目前已收集的10 700多种(taxa)活植物。户外展览和保护的植物已达6 000种。第二,建立了300hm2的遗存热带雨林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和227hm2的遗存热带石灰山森林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以上两点,就足以证明它具备当今世界一流植物园的重要条件了。

本文以上所谈的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植物园,是执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保证,是关系到人类是否还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至关重要的措施。它是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又是人类生物工程与遗传工程的基因库。

如果要养活世界上不断增长的人口,除了海洋中的鱼类,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地球上,幸好还幸存了的30万种高等植物。它们不但是食品,还可以作为“化石燃料”的代用品,例如甘蔗制造乙醇,油菜的菜子油作为汽油代用品,甘蔗和油菜是可以按计划种植的,不像“化石燃料”不能再造。

这30万种高等植物中,到目前为止,真正被人类利用的,除药用外,具有其他用途的植物不会超过500种。我们还只利用了很小的一部分。

大自然给人类遗留下来的30万个植物种的活的基因。现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多的,要算是英国伦敦附近的皇家植物园邱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 Kew)了,据说已保存了6万个活的植物种。所以利用遗存的野生植物基因来创造人类需要的植物新品种的遗传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发展前途,还很广阔。

现代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要想从已有的野生植物基因中创造出诸如快长、高产、抗病、抗风、矮杆、抗旱、固氮、抗涝、大花、芳香、木材优质、色彩鲜艳等人类需要的新品种时,在植物园进行这些生物工程与遗传工程等科技开发工作,是最具优势的地方,因为植物园是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物种最多的地方,是由野生植物基因改变传统农作物获得新的高产作物的第一个试验站。

XTBG东园区,规划了大约有300hm2的用地,作为科学实验地,就是来进行这方面工作的。

02

植物园与城市及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关系

自从18世纪末期,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从1945—1995年这50年内,发达国家超过百万居民的城市,从49个增加到112个;在发展中国家超过百万居民的城市,从34个增加到213个。2000年世界有24个城市超过1 000万人口,到2010年,拥有2 000万人口的城市将达到25个,到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83亿)的61%,为50.63亿。城市化对人类的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城市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巨大威胁,也是有目共睹的。

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空气、水体、土壤、视觉和听觉都受到污染。缺少绿地的大城市,热岛效应严重,水资源缺乏,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疾病蔓延,犯罪率增加。

1984年3月,国际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东方分会在香港召开第三届分会年会,主题是“亚洲城市的爆炸”,特邀本人在大会做《人造环境必须充满大自然的生趣》的学术报告(英文论文:Sun Xiao Xiang,THE BUILT ENVIRONMENT SHOULD BE RICH WITH THE PLEASURES OF WILD NATURE, 发 表 在 IFLA YEAR BOOK 1985/86)。本人指出,香港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是金碧辉煌的牢笼,是一座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超级市场(香港明报在1985年对本人的观点,曾做了肯定的报道)。

我有两位美国的朋友和同行,他们都是国际著名学者,一位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研究生院区域规划和风景园林系主任ANNE W. SPIRN教授,在她的著作中,她把大城市比作伪装的炸弹。另一位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IAN L. McHARG教授,在他的名著《设计融合自然》中提到,大城市是地球的皮肤癌。

有很多政治家、学者、规划师都曾经提出过如何解决大城市或城市化的灾难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几十年前,就提出过消灭城乡对立、融合工农业布局以解决城市化的危害。

霍华德(E.Howard)在1902年曾经提出过“Garden City”(田园都市)的模式:总用地面积为24km2,总人口为3 2000人。其中4km2为城市用地面积,20km2为四郊农地。城市人口为3万人,农业人口为2 000人。他在城市中心设计了一个公园,约880市亩(0.58平方公里),使每个市民人均有300m2的公园面积,在4km2的市区内,还有带状公园、街道绿地,是属于城市园林绿地。但是最重要的是郊区20km2的农业用地,这2 000农民在这片农地上生产的农产品,要养活3万名城市居民。现在有人要把郊区农村也城市化,那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了。

由于像日本东京和美国芝加哥那样高层建筑密集,连绵不断,过去曾付之一炬。所以现代城市建设,应该学习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那样,把整个城市分隔为5~7个社区,可用农地和牧场分隔。

当前世界上要解决城市化的灾难,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一共有4种,其中2种是社会学办法:

1) 疏散人口,设置卫星城镇;

2) 城市人口、农业人口、城市用地、农业用地,按比例配置,工农结合,相辅相成的途径。

2种是工程办法:

3) 非生物工程,即消灭污染源、回收污染物、处理污染物;

4) 绿色生物工程,即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工程的办法。

这种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工程,最重要的是它所发挥的生态效应。其生态效应有以下4个方面:

1) 保卫城市及居民的安全。例如在沙漠地区要设防沙林、寒带地区要设防雪林、台风地区要设防风林、泥石流地区要设防灾林、防火林、防洪林等。

2) 保护城市居民的健康。要种植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土壤、净化水体等的植物。

3) 保护城市的宁静环境。要设置消声、隔音等生物工程。

4) 保护城市的舒适环境。要使城市的有效温度(气流速度、空气湿度和气温的有机组合),达到人体最舒适的效果。

如果没有建造能发挥以上4种生态效应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工程,那么这座城市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如果这个城市没有一个现代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园,那么这个城市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也是完成不了的。而这座城市及其人居生态环境,将必然不断恶化以导致不能持续发展。

03

建立“生态经济”(eco-economy)体系,以缓和市场经济眼前利润与生态浩劫之间的对抗

今天地球面临的森林减少、牧场退化、渔场退缩、土壤流失、沙漠扩张、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地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消失等破坏大地生态系统的灾情不断发生,这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人类的以眼前利益为主的经济活动造成的。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时尚市场经济,如果不建立新的“生态经济”来更替,那么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环境,便会变成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什么是“生态经济”(eco-economy)系统,那是说要“经济”与“生态”,两利共荣。既要不破坏生态,又要有经济利益。这就是说,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态环境,必须是安全、健康、清洁卫生、宁静、舒适、有大自然生趣的。从上述文本论述中,可以看出,要保证经济活动生态环境良性,其中绿色生态系统工程是重大措施之一,这种绿色生态系统工程的建立,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植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植物园,是无法进行的。 

在2004年坎昆大会上,世界贸易组织(WTO)提出扩大贸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2004年2月23—24日,伦敦国际事务皇家学院坎昆大会召开后召开的WTO—贸易、投资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中国代表支持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因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大湄公河次区域”七国经济合作走廊,所以建好XTBG热带植物园,与改善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与这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以上就是本人进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规划设计的思想纲领。

本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06年第1期

微信编辑  邵妍欣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欢迎转发

阅读:1460
2021-06-18 15:59:5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