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LA专题 | 胡一可 丁梦月 | 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进展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1-04-22 15:34:2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1年第04期 P21-26

胡一可,丁梦月.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4):21-26.

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进展

胡一可

男 / 博士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刊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乡公共空间与人群行为、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

丁梦月

女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群行为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城市社区绿地空间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服务人群的绿色公共设施,是实现存量挖潜、共建共享的重要空间资源。以社区绿地空间为检索主题,对检索得到的1 190篇英文论文和618篇中文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创新性地对比分析中英文论文的研究差异及中国与其他主要发文国家的研究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在中英文语境下发表的研究成果有所不同:发表的英文论文紧跟国际趋势与研究热点,在国际学界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中文论文则呈现局限于城市绿地系统框架下紧跟政策的片段式研究特征,且明显滞后于英文文献。总结得出中国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的研究趋势与不足,以期为未来城市社区绿地空间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区绿地;公共健康;绿色公平;文献计量

2020年10月3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世界城市日”致辞中指出:“全球已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50年将升至68%。”人口增长给土地利用带来巨大压力,世界城市高密度态势愈加明显。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土地利用往往优先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涉及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被忽视,绿地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平衡用地矛盾并精准满足居民诉求,社区绿地空间作为一种集约、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日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关注重点。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文文献的检索方式为主题“社区+绿地”“社区+绿地空间”“社区+绿色”“社区+绿色空间”。英文文献的检索方式为“TS=community AND TS=green space”。其中,英文文献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时间范围为全库(1979—2020年),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Article),筛除海洋学、微生物学等非相关学科论文,得到有效文献1 190篇。中文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筛除刊首语、报道、重名公司推广等干扰文献,共得到有效中文文献618篇。时间范围设置与英文文献保持一致。数据收集时间为2020年10月。文献计量工具使用CiteSpace,数据统计使用Excel。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对于社区绿地空间的研究均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末,英文文献检索结果最早为1995年,中文文献最早为1997年。

英文文献中关于社区绿地空间的论文数量自2014年起迅猛增长(图1)。在2014年之前主要关注社区绿地空间的生态和健康服务功能,空间类型多样化发展;2014年后,“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环境正义”(environment justice)、“可达性”(accessibility)等成为高频关键词(图2),社区绿地空间的服务功能得到延展,并渗透到因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层面。

1 中英文文献年发文量对比图

2 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相比之下,中文文献研究起步稍晚,相关论文数量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图1)。整体来说,社区绿地空间多在城市绿地系统框架下被探讨,空间范围尚不明确,缺少明晰的研究方向(图3)。国家、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不同时期发起的城市建设运动推动了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研究缺乏系统性。

3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从英文文献的发文时间看,美国、英国、中国等是较早开展社区绿地空间研究的国家;从发文数量上看,美国发文量最多,其次是中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并且中国与美国、英国的研究方向较为一致。这些论文来自不同学科,发表在以生态、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环境、健康等为主题的刊物上,这反映了社区绿地与可持续发展及公共健康的紧密联系,并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特征。

3 研究进展

3.1 概念内涵与空间类型

社区绿地空间是一个内涵相对确定但不断拓展的概念。从政治管理学角度来看,社区绿地空间具有公共属性;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社区绿地空间是一种公共产品;从生态学、公共卫生学、城乡规划学及风景园林学等角度来看,社区绿地空间是提供生态、健康、防灾避险、休闲游憩等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在生活圈理念下,社区绿地规划的内涵较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的定义更加重视居民的需求、体验和可达能力,成为融合基于日常需求的行为空间规划、基于供给需求的服务设施规划、基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关系规划的综合性规划。

3.2 服务功能

3.2.1 生态服务功能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社区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固碳释氧、增湿降温、滞尘降噪等方面,还体现在提升社区审美和科普教育方面。社区绿地规模和尺度虽小,但合理的绿化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绿量,进而推动生态社区建设和社区生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3.2.2 防灾减灾功能

多数疫情和灾害始自城市,考验着城市的防御能力,防灾减灾的本质是推动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社区绿地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而风景园林相关学科在其中大有可为:一是“平时建设”,即日常性预防与社会化服务,如韧性社区、海绵社区、防灾生活圈建设等;二是“疫(灾)时响应”,即疫(灾)时紧急救援。在多次全球性重大卫生事件中,社区作为城市疫情防控的基础单元,管控效果显著。从疫情考验中反思社区绿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是风景园林学科应当把握的新机遇。

3.2.3 休闲游憩功能

服务于休闲游憩需求始终是城市公园绿地的基本价值观。研究发现,住在有良好绿地空间的社区的居民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更频繁的社会交往,对于青少年和老人尤其如此。开展园艺活动、农业活动,实施专类公园社区化等方法有助于重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更大程度发挥社区绿地的休闲游憩功能。

3.2.4 健康服务功能

一般认为社区绿地空间影响健康的机制主要有生理、心理、社会–行为3个方面。

1)生理路径主要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实现,社区绿地能够有效应对噪声、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居民呼吸健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

2)心理路径主要通过注意力恢复和稳定情绪实现。多项研究表明,减轻压力可能会增强注意力,而注意力的恢复则可能有助于减轻压力,社区绿地以此为居民心理健康提供间接支持。

3)社会–行为路径主要通过促进体力活动的开展来防范健康风险。体力活动是绿色空间发挥健康效用的重要媒介,社区绿地规模有限,因此步行行为一直是研究焦点。研究不仅聚焦于步行行为本身,还关注不同目的的步行,如娱乐步行、锻炼步行、为了到达目的地的步行等。

3.3 供需匹配与测度

关于绿地供给的研究一般使用大跨度时空数据以明确其变化过程及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可达性因其能够较好反映绿地的空间布局和服务水平而成为近年常用的评价指标。在需求测度方面,研究表明,在居住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与绿地数量几乎没有关系,相比之下,空间品质更能提升社区凝聚力和促进居民社交活动,因而社区绿地空间品质测度与提升方法成为研究热点。

3.4 绿色公平与社区治理

3.4.1 空间布局

线性串联、网络化发展的绿色开放空间布局形式较散点式或中心式布局更有利于居民健康,且有以下益处:1)消除城市各立面之间绿地“岛屿化”的弊端,与城市其他绿地串联成多级多类型的城市绿地体系,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2)打破以往仅以行政体系组织起来的社区联系,活用废弃闲置空间,与城市其他绿地、周边社区、交通枢纽、商业等游憩聚集点连接,增加与周边其他公共空间的联动,鼓励步行、骑行、慢跑等体力活动和绿色通勤方式。

3.4.2 城市绿色公平

城市中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严重的居住空间分异,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绿地供需不相称背后的社会经济隔离现象及其导致的绿色公平和健康公平问题。

英文文献对社区绿地公平性的研究着重关注低收入群体、其他族裔,并从多个角度对公平性进行评价,如可达性公平、使用公平、价格公平、支付意愿等。国内较早引入了可达性和公平性的概念,社区绿地公平性研究多建立在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从公平性视角评价可达性和从可达性视角评价公平性以及二者互证进行定量评价。

4 研究结果与展望

4.1 主要发文国家的研究差异

在发文量前10的国家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研究导向有较大差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表的文献中前5位高频关键词分别为“physical activity”(体力活动,133次)、“health”(健康,129次)、“environment”(环境,106次)、“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102次)、“city”(城市,85次)。可见,发达国家中的主要发文国家最关注的是社区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社区绿地与城市建成环境、社区绿地与生物多样性3个方向。中国学者发表的英文论文比较贴合这3个主要方向,且国内一些机构和学者在该研究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如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研究院。但中国学者在中文语境下发表的论文滞后于英文文献,且仍是城市绿地系统框架下由政策导向的片段式研究。

4.2 研究趋势与不足

4.2.1 社区绿地与居民健康福祉

与工业化早期应对急性传染病等健康问题不同,城市化时期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逐渐转向对慢性疾病的关注。对于此,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开展了相关的实证研究,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在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灾害常态化的趋势下,把居民健康和福祉纳入城市规划将成为地方政府引导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健康和韧性的结合将成为必然,社区生活圈和国土空间视角下的社区绿地空间探讨将成为热点。

4.2.2 社区绿地与城市建成环境

国外近10年关于空间公平正义以及缓解非正义现象的策略等的研究热度上升,而国内该方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绿地供给公平性研究有待深入,是否分布相对公平且更倾向弱势群体仍需验证。在公共资源配置由“空间规划”向“时空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公平和效率应兼顾考虑。

4.2.3 社区绿地与生物多样性

就社区绿地单元来说,增加其面积和分布可能对容易花粉过敏的市民产生不利影响。就社区绿地网络来说,增加社区绿地的连通性反而可能会加强老鼠和蜱等媒介生物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有益于居民健康的蓝色空间还为蚊子和有毒海藻提供栖息地。因此,在把全体居民作为社区规划的主体平等对待的同时,平衡并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社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致谢:

感谢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An Ran Chen博士在本文写作期间给予的帮助。

图表来源: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UN News. World Cities Day: Value Communities, Today and for the Future[EB/OL]. (2020-10-29)[2021-03-02].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0/10/1076402.

[2] 李敏,叶昌东.高密度城市的门槛标准及全球分布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1):38-45.

[3] GILES-CORTI B, BROOMHALL M H, KNUIMAN M,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 28(2 Suppl 2): 169-176.

[4] SCHIPPERIJN J, EKHOLM O, STIGSDOTTER U K,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Green Space: Results from a Danish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urve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5(3): 130-137.

[5] MAAS J, VERHEIJ R A, GROENEWEGEN P P, et al. Green Space, Urbanity, and Health: How Strong is the Relation?[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6, 60(7): 587-592.

[6] WOLCH J R, BYRNE J, NEWELL J P. Urban Green Space, Public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Challenge of Making Cities ‘Just Green Enough’[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5: 234-244.

[7] 杨振山,张慧,丁悦,等.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8-29.

[8] 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J].规划师,2013,29(9):5-10.

[9] 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0(6):716-725.

[10] 刘颂,刘滨谊.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无锡市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0,26(3):14-18.

[11] 孙施文,邓永成.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规划: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1(6):16-18,51-79.

[12] 毛小岗,宋金平,杨鸿雁,等. 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95-1306.

[13] KONSTANTINOS T, KALEVI K, STEPHEN V, et al. Promoting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in Urban Areas U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A Literature Review[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1(3): 167-178.

[14] 陈静,肖扬.效率与公平视角下全球城市的城市绿地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17-22.

[15] INA F, YODAN R, ALON T. Community Gardens in Israe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Functions[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6, 17: 148-157.

[16]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17] DAJUN D. Racial/Ethnic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Urban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Where to Interven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2(4): 234-244.

[18] LIU Y Q, WANG R Y, LU Y, et al. Natural Outdoor Environment, Neighbourhood Social Cohesion and Mental Health: Using Multilev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treetscape and Remote-Sensing Metrics[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20, 48: 126576.

[19] ZHU Z Q, LANG W, TAO X F, et al. Explor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Green Spaces Based on Urban Neighborhood Green Index: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9): 5507.

[20] MIMET A, KERBIRIOU C, SIMON L, et al. Contribution of Private Gardens to Habitat Availability, Connectivit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Common Pipistrelle in Pari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0, 193: 103671.

[21] 王志芳,蔡扬,张辰,等.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6):86-94.

[22] SEMENZA J C, MARCH T L, BONTEMPO B D. Community-Initiated Urban Development: An Ecological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07, 84(1): 8-20.

[23] 胡斌,刘影,吕元,等.北京老城区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复合利用研究[J].建筑学报,2019(S1):14-19.

[24] ACCORDINO J, JOHNSON G T. Addressing the Vacant and Abandoned Property Problem[J].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2000, 22(3): 301-315.

[25] 张新献,古润泽,陈自新,等.北京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滞尘效益[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4):14-19.

[26] 王兰,蒋希冀,孙文尧,等.城市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及规划策略:以上海市某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6):15-22.

[27] 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2003(6):870-878.

[28] 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123-128.

[29] SHAKEEL M, AHTISHAM I, MOHAMMAD N J,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Dengue Outbreaks in Samanabad Town, Lahore Metropolitan Area, Using Geospatial Techniqu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9, 191(2): 55.

[30] BERLAND A, SHIFLETT A S, SHIFLETT, et al. The Role of Trees in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7, 162: 167-177.

[31] MONTALTO F, BEHR C, ALFREDO K, et al.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or CSO Control[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7, 82(3): 117-131.

[32] ADGER W N.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They Related?[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3): 347-364.

[33] 柴彦威,李春江.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J].城市规划,2019,43(5):9-16,60.

[34] 于洋,吴茸茸,谭新,等.平疫结合的城市韧性社区建设与规划应对[J].规划师,2020,36(6):94-97.

[35] GASCON M, ZIJLEMA W, VERT C, et al. Outdoor Blue Spaces,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ntitative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7, 220(8): 1207-1221.

[36] 陈玉洁,袁媛,周钰荃,等.蓝绿空间暴露对老年人健康的邻里影响: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20,40(10):1679-1687.

[37] 刘颂,李春晖,赖思琪.上海市环城绿带的游憩转型潜力分析及策略[J].上海城市规划,2019(3):77-83.

[38] VRIES S D, DILLEN S M E V, GROENEWEGEN P P, et al. Streetscape Greenery and Health: Stress, Social Cohes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as Mediators[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13, 94: 26-23.

[39] LI D Y, DEAL B, ZHOU X L, et al. Moving Beyond the Neighborhood: Daily Exposure to Nature and Adolescents’ Mood[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3: 33-43.

[40] TAKANO T, NAKAMURA K, WATANABE M.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and Senior Citizens’ Longevity In Megacity Areas: The Importance of Walkable Green Spaces[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2, 56(12): 913-918.

[41] MAAS J, VERHEIJ R A, SPREEUWENBERG P,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s a Possible Mechanism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pace and Health: A Multilevel Analysis[J]. BMC Public Health, 2008, 8: 206.

[42] 李云超,王忠杰,刘纾萌,等.专类公园发展趋势及规划建设应对的思考[J].中国园林,2020,36(2):35-40.

[43] 余洋,王馨笛,陆诗亮.促进健康的城市景观:绿色空间对体力活动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9,35(10):67-71.

[44] 陈璐瑶,谭少华,戴妍.社区绿地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及规划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7(2):184-185.

[45] TERRY H, RICHARD M, SJERP D V, et al. Nature and Health[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14, 35: 207-28.

[46] 陈春,谌曦,罗支荣.社区建成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J].规划师,2020,36(9):71-76.

[47] MAGDALENA V D B, WENDEL-VOS W, POPPEL M V, et al. Health Benefits of Green Spaces i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5, 14(4): 806-816.

[48] VILLENEUVE P J, JERRETT M, JASON G S, et al. A Cohort Study Relating Urban Green Space with Mortality in Ontario, Canada[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2, 115: 51-58.

[49] NEUVONEN M, SIEVÄNEN T, TÖNNES S, et al. Access to Green Areas and the Frequency of Visits: A Case Study in Helsinki[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07, 6(4): 235-247.

[50] 李树华,康宁,史舒琳,等.“绿康城市”论[J].中国园林,2020,36(7):14-19.

[51] 陈樟昊,黄甘霖.城市绿地供需的差异与联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11):3925-3934.

[52] ZHU Z Q, LANG W, TAO X F, et al. Explor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Green Spaces Based on Urban Neighborhood Green Index: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City[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9): 5507.

[53] 吴健生,司梦林,李卫锋.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分析: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9):2831-2838.

[54] BRINDLEY P, CAMERON R W, ERSOY E, et al. Is More Always Better? Exploring Field Survey and Social Media Indicators of Quality of Urban Greenspace, in Relation to Health[J]. 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 2019, 39: 45-54.

[55] LU Y, YANG Y Y , SUN G B,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Overhead-View and Eye-Level Urban Greenness and Cycling Behaviors[J]. Cities, 2019, 88: 10-18.

[56] MITCHELL R, POPHAM F. Effect of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n Health Inequalities: An Observational Population Study[J]. The Lancet, 2008, 372(9650): 1655-1660.

[57] 史春云,陶玉国.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公平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3):621-630.

[58] PEARSALL H, ELLER J K. Locating the Green Space Paradox: A Study of Gentrification and Public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0, 195: 103708.

[59] ANGUELOVSKI I. From Toxic Sites to Parks as (Green) LULUs? New Challenges of Inequity, Privilege, Gentrification, and Exclusion for Urban Environmental Justice[J].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16, 31(1): 23-36.

[60] 李方正,郭轩佑,陆叶,等.环境公平视角下的社区绿道规划方法:基于POI大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园林,2017,33(9):72-77.

[61] 马宏,应孔晋.社区空间微更新 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时代建筑,2016(4):10-17.

[62] 李翅.健康与韧性理念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规划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8):114-119.

[63] SHEN J, XIAO Y. Emerging Divided Cities in China: Socioeconomic Segregation in Shanghai, 2000-2010[J]. Urban Studies, 2020, 57(6): 1338-1356.

[64] 何盼,陈蔚镇,程强,等.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9,35(5):28-33.

[65] LÕHMUS M, BALBUS J. Mak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Healthier Infrastructure[J]. Infection Ecology and Epidemiology, 2015, 5: 30082.

版面预览

文章编辑 刘玉霞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阅读:2338
2021-04-22 15:34:22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