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预告 | “景观人类学”新刊主题沙龙:把“景观”作为方法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1-03-24 17:19:08

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景观人类学”新刊主题沙龙将于2021年3月28日(星期日)下午14:00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为大家呈现。沙龙主题为“把‘景观’作为方法——‘景观人类学’”

1989年6月,英国的人类学家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召开了一场以“景观人类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以此为发端,景观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正式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作为新兴的研究分支,“景观人类学”近30年仍在快速发展之中,但其研究对象一直关注于“空间”和“场所”,其核心研究目标在于解释“景观生产”或“景观建构”过程。将景观人类学作为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能够更加凸显其借鉴地理学和人类学交叉学科的方法论优势。以人类学方法解析建构场所意义的族群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和技术性特征,以象征人类学及认知人类学等环境知觉理论解释场所的文化意义,能够更有助于解析景观文化意义的建构及其当代变迁。

基于此,《风景园林》2021年第3期以“景观人类学”作为专题,是为开启本研究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期主题沙龙邀请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以及日本民族学博物馆、东京大学的多位学者,对风景、景观、景观人类学等进行了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和案例解析。邀请本期作者、相关领域专家组织专门研讨,共同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并在学术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景观人类学”研究的共识,探索在中微观空间尺度的乡土聚落、圣山圣地、传统农耕社会产业场所、城市风土景观等研究对象中,应用景观人类学开展实践,解析具体族群精神信仰、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等活动对景观多元文化内涵的建构过程的方法与范式。

主题

把“景观”作为方法——“景观人类学”

议题

景观研究的人文视野

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视野

景观人类学与田野实践

主办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

时间

2021年03月28日(周日)14:00-16:45

形式

线上:腾讯会议,线上直播平台

线下:北京林业大学学研大厦A座13层垂花门

直播观看链接: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67080866?v=1616472684974

议程

嘉宾介绍

致辞嘉宾

郑曦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风景园林》学刊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山水城市、生态规划与适应性评价方法等。

徐桐

《风景园林》2021年3期“景观人类学”专题学术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城乡规划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委员会青年委员,日本都市计画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会员,《风景园林》《建筑遗产》等学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城市保护与城市设计。

主持人

赵晶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学刊副主编,中国园林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术部副部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分会委员,城市生态环境实验室、美丽中国人居生态环境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报告嘉宾

张春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师,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主任,《古建园林技术》学刊副主编,《景观设计》学刊编委,法国AMP“建筑·风土·景观”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历史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文化遗产及文化景观等。

报告题目:风景的出现与认知

宋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ISUF)理事,UNESCO亚太世界遗产二类中心WHITRAP北京中心(北京大学)副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城市形态学与建筑类型学等。 

史艳慧

英国伯明翰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王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报告题目:景观发生学,景观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周丹丹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人类学、风景研究和历史人类学。

报告题目:景观人类学的旨趣与空间的多向度性

葛荣玲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景观人类学、文化遗产等,主要田野点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和云南石林撒尼彝族地区。

报告题目:从文化注脚到感知参与——民族志视野中空间的介入与演变

郭建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人类学、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

报告题目:傣族聚落风土特征研究中的“主位”视角

傅舒兰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近代早期城市规划技术发展、历史城镇与风景遗产保护等。

报告题目:从西湖民间故事建构的景观认知出发

对谈嘉宾

黄晓帆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处长。长期从事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元上都遗址、大运河、土司遗址、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等。

燕海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ICOMOS CHINA秘书处主任(兼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与中国社会研究、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遗产展示阐释研究。

李光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兼任(美国)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项目主任。项目实践和研究方向为城乡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魏青

高级工程师,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二十世纪遗产专委会成员,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协会文化遗产管理专委会秘书长。长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持完成了多种类型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编制,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了512震后都江堰二王庙抢救修复工程。

齐晓瑾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人文与创意城市研究所副所长。致力于理解空间的人文特性,在城市设计中发现本土知识,并寻找其与实践的接合点。

李耕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人类学的理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城乡住宅形制与社会作用、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等。

陈昭

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景观人类学、设计人类学。

本次“景观人类学”新刊主题沙龙将是开启“景观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次有益探索,欢迎参会!

本次会议全程线上直播,免费开放,本周日14:00准时开始,欢迎广大同行、学者与会交流!

直播观看链接: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67080866?v=1616472684974

微信编辑  陈晨 王亚莺 

海报设计 李娜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阅读:2139
2021-03-24 17:19:0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