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书讯 | 《风景园林学原理》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0-09-08 08:58:07

林箐 张晋石 薛晓飞等 编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219-0444-4

导读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几千年来人类为生产生活而改造自然环境所积累的艺术和经验,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说它现代,是因为它为了应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通过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逐渐发展为一门视野广阔的关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学科。今天,风景园林的领域前所未有的宽广,内涵日益丰富,价值体系也越来越多元。这些内容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的学科背景和基础知识。

风景园林学又是一门应用学科,规划设计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除了美学和技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还需要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缺少方法论的指导,学生学习规划设计可能就是事倍功半;而缺乏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再漂亮的设计也可能是南辕北辙。因此,对于风景园林的初学者来说,建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

本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通过对风景园林学科广泛而全面的介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认识,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均衡的价值体系,为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本书视野广阔,内容全面系统,文字深入浅出,不仅适合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景观设计、艺术设计、园艺、城乡规划等专业作为课程教材使用,也对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具有参考价值。

编写人员

第一章:林箐教授

第二章:林箐教授、薛晓飞副教授、黄晓副教授

第三章:林箐教授、薛晓飞副教授

第四章:郭巍教授

第五章:张晋石副教授

第六章:林箐教授、郑曦教授

内容介绍

《风景园林学原理》是为了让风景园林的初学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风景园林学的概念、历史、现状、价值体系、理论方法等有一个初步但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走进风景园林学科的大门。全书分为6个章节,1-2章包括对风景园林学概念的阐述,与相关学科的比较辨析,风景园林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状况;第3章介绍了风景园林实践的过程和内容;4-6章分别从空间、生态和社会角度阐述了风景园林学的基本原理。

本书目录

本书特点

       1.本书视野广阔,内容深刻,用专业而朴实的语言为学生介绍了风景园林学的内涵、历史、当代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的概况、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等,既可以作为学生在初学阶段的入门指引,也可以作为专业学习阶段的理论方法指导。

       2.本书内容基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面向风景园林、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本科生的近20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扩展,经过师生们的充分互动,教学内容和方法得以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系统的构架和充实的内容。

       3.本书附带书中插图的数字资源,购书用户可扫描书内二维码在移动终端查看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

部分内容展示(扫描)

正文节选

       相对于现代风景园林学100多年的历史,风景园林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它已经形成并发展了几千年。但是,在历史上这些工作并不是由“风景园林师”来完成的,而是由各种不同职业的人来从事,比如官员、贵族、国王、诗人、画家、文人、建筑师、园丁、工匠、农民、僧侣还有风水先生等等。如果我们以现代风景园林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学科的历史,会发现这些历史包含在园林史、建筑史、城市发展史、水利史、农业史等等人类改造环境建设家园的历史当中。

距今10000年到距今2000年期间,由于人口的压力,采集获取的食物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原始人不得不依靠种植植物或者驯化动物来补充食物的不足,由此,农业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出现在一些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有大片平坦肥沃土地并且有种类繁多的可驯化动植物的地区,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地中海东岸、中国黄河流域、墨西哥和秘鲁。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大规模改变的开始:河谷滩涂种上了可以食用的作物,一些森林也被砍伐或者焚烧后成为了农田,由于土地在耕种若干年后常常因地力减退而被撂荒,于是又不断有新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作为替代。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也不断地扩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少。为了照料农作物和牲畜,人们逐渐定居下来,成为了食物生产者。这个时候的人们学会了打磨工具并制作陶器,学会了利用当地材料建造比较坚固、宽敞的住房,部落社会初步形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相伴随,可分为六个时期:一为起源与发轫的先秦时期,二为统一与奠基的秦汉时期,三为交融与创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四为成熟与辉煌的隋唐时期,五为变革与涌现的宋元时期,六为博大与充实的明清时期 。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同时每个阶段又各具特点,风格鲜明。

不论是私家花园、公园、居住区、大学校园、还是旅游度假区等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途径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在实践中,规划的目的是最优地安排与场地及其自然环境和人工特征相关的各种规划元素,也就是说解决土地如何利用的问题;而设计解决的是室外空间形态和具体功能的问题。规划与设计是风景园林实践活动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几何化的物理空间,并且被赋予从外围区域环境中提炼出来的特性和气氛。这种特征和气氛既包括了有材料质感、形状、肌理和色彩的有形物体,更多的是包括了无形的文化交融,也就是某种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获得的印记。风景园林空间设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来源:场地中随着时间而层叠在一起的自然和文化系统的转译;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中的抽象;几何和数理关系的控制;历史形式的延续以及象征与隐喻手法的应用。风景园林的空间一般由地形、植物和硬质景观形成,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构建特点,并使空间具有不同的特征。

自然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经历了数十亿年演化而形成,在人类产生之前,这种演化一直是朝着有利于人类产生的方向发展的。虽然一些著名科学家认为,生态系统对于人类而言还是个谜,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实质还知之甚少,但目前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应当被风景园林设计师所遵循和运用。

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识到,风景园林的实践活动对物质空间的改变必然影响到生活在其中人们的情感、认知、行为和交往,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研究和认识有助于风景园林实践活动朝向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风景园林与社会学的融合逐渐成为学科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部分插图

纽约中央公园

泰姬玛哈尔陵

9/11 国家纪念碑

垂直面的不同组合:U型空间

垂直面的不同组合:口型空间

垂直面的不同组合:L型空间

垂直面的不同组合:平行空间

道路的堤式、崖式和堑式

群落演替

著者简介:

林箐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 《风景园林》杂志编委 / 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 研究方向为园林历史、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区域景观、乡村景观 / 参编《多义景观》、《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大师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欧国家的现代景观》、《欧洲新景观》等,译著、校对《世界园林史》、《看不见的花园》等

[1]谭立,黄楚梨,李慧,林箐.复杂地形环境下路径视觉关系评价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3):75-79.

[2]赵茜瑶,林箐.珠三角门户城市惠州和端州“山—湖—城—江”格局的形成机制[J].风景园林,2019,26(9):66-74.

[3]蒋鑫,徐昕昕,王向荣,林箐.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6):18-22.

[4]王向荣,林箐.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4):61-72.

[5]王越,林箐.古代城邑景观体系营建探析——以古青州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96-100.

张晋石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中国园林》特约编辑、《风景园林》特约编辑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与城市化、乡村景观 / 出版教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的意义》、《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丛书——布雷·马克斯》,参与编辑《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欧洲篇》,翻译《双年展VS双年展(第七届欧洲风景园林双年展第七届罗莎芭芭欧洲景观奖作品选)》

[1]王科,张晋石.法兰克福绿带体系规划历程与更新策略[J].风景园林,2019,26(7):84-89.

[2]张阁,张晋石.渥太华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7):84-89.

[3]张阁,张晋石.德国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及多层次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4):85-91.

[4]刘国正,张晋石.在变化中延续——华盛顿开放空间系统的规划历程探析[J].风景园林,2018,25(2):109-115.

[5]王心怡,张晋石.法国区域自然公园评述[J].风景林,2016(12):81-89.

薛晓飞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参编《中国古代园林史》 / 研究方向为古代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图像

[1]王静煜,薛晓飞.生境·画境·意境——清代袁枚与南京随园植物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3):14-18.

[2]薛晓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赫斯特分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5(7):31-38.

[3]薛晓飞.浅论中国传统园林“借景”理法之时间要素[J].风景园林,2014(3):90-92.

[4]柯律格,傅凡,薛晓飞.西方对中国园林描述中的自然与意识形态[J].风景园林,2009(2):87-97.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阅读:2386
2020-09-08 08:58:07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