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风景园林杂志 · 2023-02-21 20:37:46
朱成珞,孙朗岚.傲雪凌霜 学者脊梁:孙筱祥先生对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开创性、前瞻性贡献及深远国际影响[J].风景园林,2023,30(2):10-27.
傲雪凌霜 学者脊梁——孙筱祥先生对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的开创性、前瞻性贡献及深远国际影响
朱成珞
女 / 孙筱祥夫人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 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建设规划设计研究所风景园林副总设计师 / 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态系统特征与污染防治 / 1985年国家环保局科学技术进步奖,1986年、1987年两项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和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孙朗岚
女 / 孙筱祥之女 / 原MWH Global知识管理和策略性应用软件美洲总部主任 / 研究方向为数学与计算机软件工程
摘要:【意义】随着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于2022年相继揭牌成立,当代公园和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孙筱祥先生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其风景园林作品包括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北京植物园(现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现华南国家植物园)、海南植物园、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纵观这些作品的诞生、演变及创作时代背景,系统性地总结孙先生的理论、实践和职业生涯,对于当代公园和植物园建设发展史的研究至关重要。【评论】孙筱祥先生集教育家、园林家、花卉家、画家、建筑师和大地规划师于一身,他的风景园林作品在时代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永恒的经典和传世之作。通过对孙先生70年风景园林史料的分析和研究,从聚焦时代背景的视角,阐述他为当代建设科学与艺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抽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一流公园和植物园开辟了道路、引领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展望】孙筱祥先生的风景园林作品,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不同气候带,他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物种保存和迁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公园和植物园的生态、社会、美学和经济效应,均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理论思想和园林创作艺术将通过他的杰作代代传扬,持续推动中国和世界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孙筱祥;植物园;花港观鱼公园;杭州植物园;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仙湖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孙筱祥先生(孙晓翔,1921—2018)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创始人之一、原副理事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与人居大地规划设计学主要创始人与奠基人。他是将理论与实践、艺术与风景园林成功结合的理论家和实践家,曾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1946—1956年)、中国农业大学(1952—1953年;1955—1956年)和北京林业大学(1956—2018年),著有风景园林学科经典教材《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曾在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等30所著名国外大学讲学。
1982年,孙筱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境论”:中国文人园林艺术创作进程的3个美学序列境界——“生境”“画境”“意境”;“生境”即自然美与生活美的境界,“画境”即视觉、听觉形象美及布局美的境界,“意境”即理想美和心灵美的境界。1984年,他的国际特邀论文《“百花齐放”:中国园林艺术》发表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法国出版的《文化——世界人民的交流》一书,该书以多语种版本向世界发行,孙先生的“三境论”从此传播海外。
1986年,孙筱祥先生在由美国哈佛大学主持召开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上所作的特邀英语报告《中国的大地规划美学及其教育》被推选为首席“教育与实践典范”。孙先生所开创的“五条腿走路”(诗人、画家、生态学家、园艺学家、建筑师)的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模式,被誉为“北京模式”,在这次大会上向国际学术界推广,从此确立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与人居大地规划设计学的世界领先地位。同年,该报告论文发表于爱思唯尔科学出版社(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在荷兰出版的《风景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年,孙筱祥先生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FLA)欧洲分会于希腊雅典召开的大会上作了题为《艺术——是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的英语主旨报告。该报告论文于1998年发表于会议文献册;于2001年收录于IFLA双卷册《艺术与风景园林》;于2004年在希腊雅典出版的《中国瑰宝》论文集上以英文和希腊文转载,同时由希腊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Alexandros Soutzos Museum)在大型展览“中国瑰宝”中展出并永久收藏,该论文是此次大型展览和论文集中唯一一篇著者为中国学者的国际论文。
2002年,孙筱祥先生发表了著名论文《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他通过追溯自13世纪以来的发展史,明确阐述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译名、宗旨、未来发展领域及其深远意义。该论文于2003年荣获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它仍具前瞻性影响力,并将持续发挥学科引领作用。
孙筱祥先生的理论来源于长期的实践,他的实践始终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他的风景园林经典作品是理论与实践反复交融、不断提炼、进而升华的结晶(图1、2)。
1 孙筱祥先生的首个著名经典代表作——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公园鸟瞰全景
2 孙筱祥先生发表于法国(1984年)、荷兰(1986年)和希腊(1998年)的著名国际特邀论文和荣获第一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2003年)的著名学术论文
1 十年磨剑——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场(1946—1953年,20 hm2)
1946年夏,孙筱祥先生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园艺系,主修造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秋天,因抗战西迁贵州湄潭的浙江大学农学院返回杭州华家池重建校园。时任系主任、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先生将辟建和管理浙江大学园艺场和花圃展览区的重任交给孙先生,并放手让他在20 hm2的荒地上施展才华。
25岁的孙先生带领工人开荒种地,果树、蔬菜、观赏树木和花卉均有栽植。他每天在地里栽果种花、移植栽植、嫁接扦插、授粉杂交、选种育种、除虫除害。从1946年秋到1953年夏,整整7年的时间里,他亲手栽植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各1 500种,并做了大量的种植笔记和物候记录。在华家池畔,他设计建造了包含温室、花坛和大片草坪的花圃展览区,并举办公开的四季花展。这些实践经验,为他此后开创和总结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的系统理论,奠定了坚实广博的园艺学基础。
2 开创先河——花港观鱼公园(1952—1954年,20 hm2)
1950—1955年,孙筱祥先生担任杭州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和西湖风景建设小组组长,于1950—1951年编写了新中国《西湖风景建设大纲》,完成了《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其中包括8 000余亩(约533 hm2)西湖水景、5万余亩(约3 333 hm2)丘陵、沿湖景点布局与绿地植物造景、山地森林保护与风景林的规划。此后,《西湖风景建设大纲》和《西湖风景区总体规划》一直是西湖风景建设的主要依据。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市人民政府就高度重视对西湖风景区的保护、治理和建设,包括对西湖水质的改善、对花港观鱼等古代西湖十景的艺术再现、对环湖山林的封山育林保护和对沿湖景点的绿地植物造景,使原已一片荒芜的西湖焕发出灿烂的青春,使曾经百废待兴的杭州成为当代花园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2002年,孙筱祥先生在《杭州西湖是世界上最早最美的花园城市,以及对“现代国际花园城市”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在当代,杭州与西湖,仍然是最美的‘国际花园城市’之一”。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它作为中国首个湖泊类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1952年,杭州市吴宪市长亲自任命孙筱祥先生做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在此之前,中国从未建设过人民公园,也不知道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时全国都在向苏联学习,但孙先生不赞成模仿苏联的公园设计。他极力宣扬中国自然山水派园林的优越性,最终获得了市长及杭州市各级领导的支持。
孙先生于1952—1954年进行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他首次将西方的等高线技术应用于中国园林的地形地貌和竖向设计,他所创新设计的牡丹园假山与植物造景,融合了中国和日本的假山园、英国的岩石园和德国的自然生态园之精华。他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的设计手法,为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开创先河。公园于1959年基本建成,它的诞生使花港观鱼古迹和源于中国古代的观鱼文化在当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传扬(图3)。
1957年,新中国的第一个公园、孙先生的首个风景园林作品——花港观鱼公园作为中国园林建设的辉煌成果闻名于苏联和英国。2013年金秋,孙筱祥先生造园艺术论坛“向大师致敬”暨花港观鱼公园建园60周年纪念活动在杭州举行(图4)。
“花港观鱼公园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公园由于年久失修,仅剩下一池、一碑和三亩荒芜的园地,水中无鱼,岸上无花,花港观鱼已徒有虚名。1953年开始着手规划扩建公园,由当代著名的造园学家孙筱祥先生进行规划设计。这是孙先生的早期代表作,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60年,公园设计理念超前,构图精妙,空间组织大气有序,植物配置独具匠心,自建成后得到专家的普遍赞誉,也经历了超亿中外游客的鉴赏和认同。近年来更是成为大专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实习基地,成为中国现代园林的典范之作。花港观鱼公园的最大特色在于把中国园林的艺术布局和欧洲造园艺术手法巧妙统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凿痕迹,使景观清雅幽深,开朗旷达,和谐一致。特别是以植物为主体的造景组合空间,在发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园林中,具有开拓性作用。”
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
《花港六十年》首页摘录
2013 年 11 月 20 日
3 孙筱祥先生的《杭州花港观鱼规划设计》论文发表于《建筑学报》1959年第5期,当期杂志封面采用孙先生手绘的花港观鱼公园金鱼园鸟瞰图
4 2013年,“向大师致敬”暨花港观鱼公园建园60周年纪念活动,部分嘉宾在花港观鱼公园牡丹园合影
3 打破成规——杭州植物园(1952—1956年,200 hm2)
1952年10月,杭州市把建设植物园的计划纳入《西湖风景建设大纲》并上报中央,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植物园建设的序幕。孙先生于1953年完成杭州植物园总体规划,于1955年完成木兰山茶园植物种植设计,于1956年完成植物分类园(即植物进化系统园)设计。1965年杭州植物园基本建成。
杭州植物园的精华在于植物分类园。当年由于孙先生的大胆构思打破了国外设计成规,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孙先生认为,国外的植物分类园大多4~5亩(约0.27~0.33 hm2),仅作示意,其植物分别按门、纲、目、科、属、种栽植,成行成排,极不美观,且不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在管理上费工费钱。他坚持要设计一个占地200亩(约13.33 hm2)的大型植物分类园,并首创了以“目”为栽植单元,将同一目中多种生态类型的植物,按自然复层植物群落种植的方法设计,使植物分类园像苗圃的难题迎刃而解。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植物分类园的地形竖向设计、园区道路系统和建筑布局,并按种子植物的进化系统做了1 100种木本植物的种植设计。
当年孙先生对植物分类园的创新理念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得益于所有决策人都秉持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正是这个共识,成就了今天的杭州植物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先生首创的植物分类园设计手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杭州植物园也因此成为有别于其他植物园的杰出经典之作(图5、6)。
“1953年,孙筱祥先生设计并绘制了第一幅《杭州植物园总体规划图》,1956年,正式成立植物园筹备处,首先辟建了植物分类区、桂花紫薇园、木兰山茶园,代表了杭州植物园正式成立。春华秋实五十五载,杭州植物园经历了数次变革与发展,但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按照孙先生当年规划的思路,坚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植物园。目前园内物种丰富,景观面貌良好,被誉为镶嵌在美丽西子湖畔的绿色明珠。这里虽不是花圃,却四季花团锦簇:冬有梅花‘暗香浮动’,春有玉兰‘树堆霜雪’、樱花缤纷,云蒸霞蔚、海棠绯红,夏日,荷香远播,秋日,桂花‘天香云外飘’。”
杭州植物园《春华秋实》首页摘录
2011 年 5 月 29 日
5 孙筱祥先生1956年杭州植物园植物分类园手绘设计草图(上)及设计说明书手稿摘页(下)
6 2017年5月,孙筱祥先生夫妇应邀参加“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暨‘孙筱祥风景园林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并重访杭州植物园
4 北林记忆——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1956—1957年,13 hm2,已毁)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全国仅保留了一个造园专业,即由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合办的造园组。1953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委托下,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主任汪菊渊先生安排,孙筱祥先生(浙江大学森林与造园教研室主任)被北京农业大学借聘,为新成立的造园专业开设并讲授观赏园艺学、园林艺术和园林设计等课程。梁思成先生还曾于同时期邀请孙先生到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开设园林艺术课程。
1956年8月,因新一轮院系调整,孙先生随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正式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担任园林规划设计教研室主任,并兼任林学院建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工作。当时的林学院只有林学和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两个专业,规划规模拟容纳3 000名学生。1956年冬,孙先生代表学校去市规划局审批校园用地,但当初拨给学校的建校用地里并没有植物园用地,是经孙先生多次奔走呼吁,力陈以下理由才终于争取到了植物园用地。他说:“第一,植物园是林学院培养学生不可缺少的教育设施。如果没有教学植物园,仅在纸上谈兵,学生不可能认识很多种树木,更不知何谓‘适地、适树、适花’。办体育学院,要有一个体育馆和一个体育场;办戏剧学院,要有一个戏院;而办林学院,就需要有一个教学植物园,面积至少为200~300亩(约13.3~20 hm2),由两个专业共用。植物园必须设在校园内,在步行15 min内即可到达的情况下,让学生将业余时间都用上,才有可能把植物园中至少800~1 000种高等植物记住。如果植物园离校区太远,仅能在周末去一次,那么智商再高、记忆力再强的学生,想在大学时期认识上千种植物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每个专业各需有300~500亩(约20~33.3 hm2)用地,作为教学实习用苗圃及试验地。林学专业种植林木和果木,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种植园林植物。学生在此进行植物的播种、扦插、嫁接、移植等作业,并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去实地观察管理。第三,在西山妙峰山,每个专业还各需有1 000~3 000亩(约66.7~200 hm2)的试验林场。”
经过孙先生不懈地据理力争,市规划局终于批准了他的诉求,首先为林学院区划了200亩(约13.3 hm2)教学植物园专用地,另外区划了包括苗圃及试验地在内的校园用地共1 000亩(约66.7 hm2)。孙先生于1956年12月完成校园总体规划,北林校史上首张校园规划总平面图从此诞生。1957年冬,孙先生完成了教学植物园规划设计。当时全校师生员工共同义务劳动,挖湖堆山,教学植物园于1958年底基本建成(图7)。
孙先生激励学生和青年教师走出教室、走出工作室、走出研究室,到现场去摔打、去实践。他说:“风景园林设计的学问是‘做’出来的、是‘干’出来的,终日坐在房间里纸上谈兵是永远学不会的!”当年的教学植物园及实习苗圃、实验地和实验林场为北林学子提供了千锤百炼、不断实践的“练兵场”,在校史和学科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年的北林校园,因为“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曲桥流水”的植物园而远近闻名。这里充满了大自然的生趣,既可专心治学,又可安静生活,深受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的喜爱,被称赞为北京八大学院中最美丽的校园。当年的植物园是几代北林人共同的美好记忆,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图8)。
8 20世纪60年代孙筱祥先生与亲友在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植物园中留影
20世纪60年代末,植物园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外单位迁入,植物园被彻底夷为平地并从北林版图上消失,大面积的教学用苗圃及实验地也不复存在。顽强存活下来的,只有孙先生于60年代种植在校园主干道两旁的银杏(今北林银杏大道)、原教学植物园悬铃木区(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主楼区域)的法国梧桐和校园各处幸免于砍伐的参天大树,它们成为风景园林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象征!
(未完待续)
中篇
5 南北两园——北京植物园(1956—1962年、1997年,587 hm2)
6 何去何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959年,333 hm2)
7 连峰耸翠——海南植物园(1960年,300 hm2,已毁)
8 万石锁云——厦门市万石植物公园(1961年,227 hm2)
下篇
9 仙湖由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1982—1983年,590 hm2)
10 巅峰之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4—2006年,1 125 hm2)
11 未来可期——云南景东亚热带植物园(2012—2013年,875 hm2)
12 结语
图片来源:
图1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花港管理处提供,图27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提供,图30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孙筱祥风景园林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供,其余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SUN X X. Garden Art and Landscape Design[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Publishing & Building Press, 2011.
[2] SUN X X.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Classical Gardens in China[C]//UNESCO. Cultures: Dialogue Between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Paris: Imprimerie d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Vendome, 1984: 51-58.
[3] SUN X X. The Aesthetics and Education of Landscape Planning i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86, 13: 481-486.
[4] SUN X X. Art: An Aesthetic Theme in Chinese Scholar’s Gardens[C]//Pan-Hellenic Associ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Athen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1998: 55-71.
[5] 孙筱祥.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7-12.
SUN X X.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Garden Craft, Garden Art, Landscape Gardening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arthscape Planning[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2(4): 7-12.
[6] 孙筱祥.杭州西湖是世界上最早最美的花园城市,以及对“现代国际花园城市”的探讨[C]//杭州市园林文物局.2002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5-16.
SUN X X. The West Lake, Hangzhou, Has Been the First and Most Beautiful Garden City in the World, in the 13th Centry: And a Study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Garden City”[C]//H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Garden and Cultural Relics. 2002 Hangzhou City Green Forum Proceedings. Hangzhou: China Academy of Art Press, 2002: 5-16.
[7] 孙筱祥,胡绪渭.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59(5):19-24.
SUN X X, HU X W.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angzhou Huagangguanyu Park[J]. Architectural Journal, 1959(5): 19-24.
[8] 王绍增,林广思,刘志升.孤寂耕耘 默默奉献:孙筱祥教授对“风景园林与大地规划设计学科”的巨大贡献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园林,2007(12):27-40.
WANG S Z, LIN G S, LIU Z S. Solitary Cultivation and Silent Dedication: Prof. SUN Xiaoxiang’s Great Contribu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bject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7(12): 27-40.
[9] SUN X X. The Art of My Design Works[J]. The Architect W.A., 1985(2): 35.
[10] 孙筱祥.我国《大地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教育和我的早期从教经历[J].风景园林,2006(S1):16-18.
SUN X X.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Discipline and My Early Teaching Experien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S1): 16-18.
[11] 张佐双.怀念北京植物园造园导师孙筱祥先生[J].风景园林,2019,26(10):21-22.
ZHANG Z S. In Memoriam: Professor Sun Xiaoxiang, Mentor of Beijing Botanical Garden[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9, 26(10): 21-22.
[12] 黄邦彦.华南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回顾[J].广东省植物学会会刊,1997(9):79-81.
HUANG B Y. The Retrospect of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s Planning and Design[J]. Journal of Guangdong Botanical Society, 1997(9): 79-81.
[13] SUN X X. The Built Environment Must Be Rich with the Pleasures of Wild Nature: A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 of Landscape Planning[C]//IFLA Secretariat. IFLA Yearbook 1985/86. Pari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1986: 119-123.
[14] COOPER R. The Edge of the Middle[C]//Landscape Institute Hong Kong Chapter. The Proceedings Manual of the 3rd Eastern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1984: 209-210.
[15] 5102 六连岭[N/OL]. 海南日报,2010-02-26[2022-11-26]. http://hnrb.hinews.cn/html/2010-02/26/content_26_10.htm.
5102 Liulian Ridge[N/OL]. Hainan Daily, 2010-02-26 [2022-11-26]. http://hnrb.hinews.cn/html/2010-02/26/content_26_10.htm.
[16] 杨赉丽.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奠基人:孙筱祥先生[J].人文园林,2014(10):55.
YANG L L. The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Sun Xiaoxiang[J]. Humanities Landscape, 2014(10): 55.
[17] 陈谭清.见证仙湖植物园“茁壮成长”[N/OL].深圳晚报,2019-06-21[2022-11-25]. http://www1.szzx.gov.cn/content/2019-06/21/content_22183275.htm.
CHEN T Q. Witness Shenzhen Fairy Lake Botanical Garden Growing Strong[N/OL]. Shenzhen Evening News, 2019-06-21[2022-11-26]. http://www1.szzx.gov.cn/content/2019-06/21/content_22183275.htm.
[18] 陈谭清,李沛琼,王勇进.发展中的深圳仙湖植物园[J].植物分类学报,1995,33(4):411-416.
CHEN T Q, LI P Q, WANG Y J. Shenzhen Fairy Lake Botanical Gard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1995, 33(4): 411-416.
[19]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设总体规划[J].风景园林,2006(S2):3-41.
SUN X X, ZHU C L, LIOU Z S. Master Plan of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S2): 3-41.
[20] 孙筱祥,朱成珞,刘志升.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区园林设计[J].风景园林,2006(S2):46-68.
SUN X X, ZHU C L, LIOU Z S. The Garden Design Projects of 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6(S2): 46-68.
[21] 苏泉榕.程连元拜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专业奠基人之一:孙筱祥教授及其夫人 把国家植物博物馆建成世界一流[N/OL]. 昆明日报,2017-06-30[2022-11-25].http://www.kmb.ac.cn/mtsm/201706/t20170630_4820557.html.
SU Q R. Cheng Lianyuan Visiting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Professor Sun Xiaoxang and His Wife Building a World-Class National Botanical Musem[N/OL]. Kunming Daily, 2017-06-30[2022-11-25]. http://www.kmb.ac.cn/mtsm/201706/t20170630_4820557.html.
[22]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FLA). Sun Xiao Xiang[EB/OL]. (2014-10)[2022-09-15]. https://www.ulabg.com/sites/default/files/141204%20IFLA%20Book%20786.
[23]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FLA). SGJA AWARDEE 2014 PROFESSOR SUN XIAO XIANG [EB/OL]. (2014-06)[2022-12-11]. https://www.iflaworld.com/sgja-2014-winner.
[24] MENZIES D. Congratulatory Address at the Ceremony Celebrating Professor Sun Xiaoxiang Winning the IFLA Sir Geoffrey Jellico Award[J]. Humanities Landscape, 2014(10): 62.
[25] 陈宁波.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J].风景园林,2011,18(3):19.
CHEN L B. A True Citizen of the World[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1,18(3): 19.
版面预览
文章编辑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欢迎转发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