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风景园林杂志 · 2022-09-04 18:42:16
孟兆祯(1932—2022),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兆祯院士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孟兆祯院士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高等教育界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重大损失。他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将永远为我们铭记和景仰,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为我们尊敬和学习!
孟兆祯院士对于风景园林事业的执著成就了他意蕴深厚的艺术人生,他曾这样总结自己“一生北京林大,一心风景园林”,今天让我们重温由孟兆祯、陈云文、李昕撰写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庭院园林设计》。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07年第6期 P38-45
孟兆祯,陈云文,李昕.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庭院园林设计[J].风景园林,2007,14(6):38-45.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中国工程院庭院园林设计
摘要:通过分析庭院用地的地宜,以“平凡院士,国家栋梁”之家为意境,坚持学习、继承、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理法,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将其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风格,密切结合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和休息的现代社会需要,融生态环境效益、造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一体的单位附属绿地。
关键词:风景园林;庭园;规划设计;中国工程院
座落在北京德胜门西北的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楼定案施工后,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与孟兆祯院士工作室组成的联合体承担了中国工程院庭院环境的设计任务。我们遵循中国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并落实到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设计坚持学习、继承、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理法,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探索并实践了《园冶》中计成哲匠提出的理论:古式何裁,时宜得致。现将认识和体会总结如下:
1 相地
相地是对施工用地现场进行观察和调查,以为设计之始。只不过我们未参与选址,相地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找出用地之特殊地宜和不宜。计成所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就是要巧于因借中国工程院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因”,以设计手段觅因成果;精深以求的是通过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用地之所宜。保护、利用、发挥用地之优势条件并尽可能弥补用地的不足方面。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本工程的建设用地为13,922 m2,用地以南有城市代征公共绿地6,690 m2,设计总面积为20,612.43 m2,建筑占地面积约6,300 m2。地上建筑四层,北立面高18.35 m。从区位图(图1)、建筑施工的总平面图和我们多次踏察,可知这里原是北京德胜门西北护城河北岸的一片台地。虽然经人工建房屋后自然地形地貌已不复存在了,但拆屋后地势之高下依稀可见。用地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仰德胜门独立端严之古城门风貌,俯北护城河碧水东流之北京风情。本院依附在德胜门西北而自成独立之空间。工程院四周环境空间之大要可概括为:南敞、北狭、西寂、东喧(图2)。院主要入口和大门均为面北反座。北墙仅一单行车道之隔设栏杆围墙与外分隔,楼高愈感地狭。南面虽不直通外界,却是办公楼之主要入口。以建筑立面等处理加强了建筑主入口的地位。楼前有一片宽敞的场地,其中包含很大一块“城市代征公共绿地”,故显得比较空旷。鉴于总用地面积有限和建筑限高,办公楼的占地面积相对就很大,建筑南向面阔约有110 m有余,加之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按原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其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地率是不符合北京绿地管理规定的。城市代征公共绿地的所有权不属于单位,但有城市绿地紧邻其南,南院绿地空间就有回旋的余地了。这对弥补绿地率低、绿视率小起了缓冲的作用。建筑西面隔停车场和支路与他单位相邻,由于二者中间的道路交通量有限,相对而言是寂静的。东面则是立交高踞的德胜门外大街,车水马龙,喧闹所在。
1 用地范围及区位关系图
2 用地现状图
用地最特殊之地宜在于地形有高下的变化。建筑东北面地面高程为48.5 m,往南、西而递降,至办公楼南入口门前广场地面设计高程为44.50 m。建筑东、西、北三边高程相仿。其间,用地南部的东、西与中间高差约为5 m,这是借以造自然起伏微地形最有利的因素。建筑东边原地保留了一株胸径50 cm余的大国槐( Sophora japonica),鉴于原地形与设计地面的高差而用种植台的形式加以保留(图3)。设计要尽可能对用地“彰瑜掩暇”,施以合宜的处理。通过相地,竖向设计意图便油然而生了。东、南、西三面造自然山林之大壑,将地形高程最低的南门广场三面围合成翠林覆盖的山坞,以大面积人造自然山林平衡和掩映庞大的建筑(图4)。
3 保留的大国槐
4 竖向设计总平面图
2 立意
中国风景园林艺术“意在手先”。作为室外环境园林专项建设,务求对内,要与中国工程院的主体建筑相协调,共同构成力求完美的总体;对外,要与四周外围环境平顺相接,既是独立单位空间,又要与四周和谐相处。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最高的咨询机构。院士是人民的儿子,对国家工程建设要起决策性咨询的栋梁作用。从庭院园林环境而言,工程院是院士之家,要塑造“平凡院士,国家栋梁”之家的意境。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北京风格,密切结合中国工程院综合办公、工作和休息的现代社会需要,融生态环境效益、造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一体的单位附属绿地,充分发挥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盖以人为之美入自然故能奇,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的优势和潜力,希望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图5)。这要依托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的三次实践才能实现名实相符的要求。
5 总体设计平面图
3 布局
其实,楼定则大局已定。从专项布局的角度讲,还要划分景区和重点设计几个景点。
3.1 主楼南门前庭院
优势是地形有合宜的高差和坡长,地盘相对开敞,保留了四棵原有大树。不利条件是因敞、通风而更易干燥。建筑南立面面阔110余米,显得尺度很大。地面上层高四层,人在楼南地面北望,或自用地南围墙栏杆外北望,显得主楼建筑有过于庞大之嫌。景观也缺少绿地的衬托和掩映。从这几点看,都要着眼于要尽可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扩大绿地面积、绿量和绿视率。寻觅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联合会(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闭幕式上提出的“要在新世纪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的具体途径。于是,放弃了中轴线、分小绿块等处理方法,而利用、整合被人工切割、不完整的现状地面,因高就低,从东面两边以人造,自然坡岗逶迤而下,两面交互为“坞”。借以协调过于高大的建筑立面暴露和相对增加绿地面积(土山坡面积大于占地底面积)且以北京地带性植物绿化,将人工平坡改造为“平岗小坂”的自然地形。高下起伏、自然曲折,加以植物掩映,形成翠岗交互环抱、左右逢源的自然山林环境(图6~8)。“两山交夹,石为牙齿”的画理启发我们以植物构成天际线。这就有效地调剂了建筑庞大的尺度而融入自然山林,成为有丛林花树掩映的山林楼宇了。施工后,东面和南面喧嚣的高架桥基本被绿色植物屏障而只是依稀可见(图9)。随着植物生长,这种屏蔽的效果就更强。北京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的代表是松栎混交林,为令人“问名心晓”,而冠以“松栎小坂”的意境和景名(图10)。约占三分之一的针叶树主要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云杉(Picea asperata)、青杆(Picea wilsonii)、桧柏(Sabina chinensis)和少量白皮松(Pinus bungeana)与雪松(Cedrus deodara)。落叶树选用槲栎(Quercus aliena)、银杏(Ginkgo biloba)、平基槭(Acer truncatum)、旱柳(Salix matsudana)、榆树(Ulmus pumila)、 玉兰(Magnolia denudata)、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柿树(Diospyros kaki)、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cv. Decaisneana)等。林缘、林间缀以开花乔灌木和秋色叶植物,春有碧桃(Prunus persica ‘Duplex’)、丁香属植物(Syring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连翘(Forsythia suspensa);夏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月季(Rosa chinensis)和花石榴(Punica granatum cv. Nana Plena);秋色叶有银杏(Ginkgo biloba)、平基槭(Acer truncatum)和黄栌(Cotinus coggyria);冬有蜡梅(Chimonantthus praecox)。建筑南出入口设广场、水池(图11~14)。山坞为地面汇水点,流入水池后,泻水管接入地下储水池以促进水的自然循环。池台石栏可坐(图15),西有置石镌刻“甘霖复始”。池中盆植睡莲(Nymphaea tetragona),池边以水生植物种植池种植挺水植物。山林招鸟栖,池中任鱼翔。
6 庭院东南部北望办公楼坡麓小径蜿蜒
7 庭院东南部微地形
8 翠岗陂陀
9 山林绿屏使高架桥得到屏蔽
10 庭院南部立面效果图
11 甘霖池平面图
12 甘霖池(山石和石灯尚未施工)
13 台、池、径
14 从水池北望办公楼
15 花岗岩石栏坐凳
3.2 北门区
建筑北面入口为避北京的西北风而向西开门。门外以四高柱面北引路自西而东构成扁圆的环路引入建筑。四柱下有宽约5 m、长为10 m多的绿带可借以为自然山石影壁,面北的石面可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院标。如院标石扉立面效果图所示(图16),西边桧柏高耸,植紫藤覆石顶,枝叶沿顶下垂,花时紫气氤氲,石刻“中国工程院”成为北门景观焦点。鉴于自然山石与建筑高柱难于结合,便将院标石扉西移至小环路进入的西口。既可标识、又可导向,还兼作庭院北入口对景(图17)。相应地将北门位置稍加调整使之承转、顺接。目前尚未选就合宜之石。待选的两卷山石或因体量太大、或因断裂而未入选,宁暂缺而勿滥。石扉四周地形环境基本就绪,此处地下为地下设施的承重顶,所选石要满足其设计承载力要求,石置其上不用另作基础。等山石到位后再作宿根花卉种植。
16 院标石扉的平面图和立面效果图
17 庭院北立面效果图
由于北面狭窄地下管线纵横,难以满足大乔木种植要求。因此选用北京耐荫的大灌木金银木(Lonicera maacki),分枝点低、基部有些丛生,枝叶潇洒。春有黄白小花,秋则红果满枝。铁栅围墙攀援野荞麦,每年5月至11月野荞麦小白花盛开,不仅美化了围墙,也可起一定挡尘和减噪的作用。围墙为砖砌铁栅围墙,造型简洁质朴,墙垛贴面材料的质地与色彩都同办公楼外墙相一致。墙垛间距为4 m,每个墙垛上安有方形柱头灯一盏。方型灯罩为白色玻璃,顶与底座均为涂有黑色防锈漆的钢板。因按设计要求订制灯具造价偏高,施工方只好到市场选购类似款型灯具,幸劳有所得。但选购的灯与柱头连接部分尺度过大,直接安装则比例失调,于是要求产家将原品十多厘米的灯座按设计要求改为4 cm,终于相得益彰,达到设计要求。
3.3 西花厅
西花厅是办公楼向西引伸出的独立小厅,造型新颖别致,风景园林师必然要回应建筑师设花厅对环境的召唤(图18)。西花厅面西,宜有相应的对景。因此调整了道路与绿地的关系,使对景有足够的地盘施展。西花厅出口地面比对景用地高出约80 cm。引石阶,置小石灯,下达对景假山。利用假山水景蕴涵欲表达之意境。这块地面南北向面阔16 m,东西向进深14 m(图19)。石栏围合东面,栏下水池名“布衣沼”镌刻石上,有“浣阶”数级由此引入池。以砧石伸入水面,有若拳杵砧衣的环境。其西,以顽夯之湖石起假山一卷高近8 m。外师自然石灰岩石柱水洞,加以概括和局部夸张,成为北急南缓之势(图20、21)。壁洞一气呵成,山顶悬岩倒垂,往下落地形成浑厚有力的溶岩石柱,上粗下细有飞舞势,将石洞中隔为大小两洞口。洞中滴水汇泉,泉满则石柱两侧水口跌宕而下,经浅滩湍濑流入“布衣沼”。石柱上镌“砥柱”以合“平凡院士,栋梁砥柱”之意境(图22)。假山麓接土阜,山南种植点春意之垂枝桃(Prunus persica 'Pendula'),山北植点染夏意的红花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Rubra') ,西植秋意盎然之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西北有耐霜傲雪的白皮松(Pinus bungeana)。石柱之想由浙江绍兴徐文长宅院——青藤书屋中楼板下设水池,并以“砥柱”支撑的创意而来(图23)。四季季相植物点植则效法苏州环秀山庄假山点植之长,以紫藤、紫薇、青枫、白皮松表达四时。而环境尺度和气氛不同,这便会有所创造了。假山模型以聚苯乙烯泡沫用电烙铁烫制后再着色,较之古代以小卵石或砂浆、煤渣作假山模型也有所发展了。
18 西花厅外院花境种植设计平面图
19 中流砥柱假山平面
20 中流砥柱假山模型
21 浣阶模型
22 砥柱石刻
23 绍兴青藤书屋天池内的砥柱
3.4 二期建设工程备用地
这里的建筑容积率不宜再提高,建议作为绿化停车场。有两三种设想:一是以约2 m高的带状土阜自然合围,在山林浓荫中设停车场,约可停车30余辆。二是作净空约为3 m高的钢筋混凝土整体花架,种植中国地锦和美国凌霄攀援覆盖,约可停车58辆。数十年后地锦藉吸盘贴柱而上,而凌霄又藉地锦而凌空覆盖,已成“玉龙凌霄”之景。我们作了立面草图,进而作了施工的平立面图。后来院方决定暂时不做。便采用绿化停车场的方案,稍有山林土阜环境。
3.5 内外庭院
共有内庭两处,外庭一处(图24、25)。建筑东部二层楼有一面积约700 m2的露天庭院,四周为走廊和办公室外窗。因地近德胜门,琢磨古代何以不用“得胜门"而名“德胜门”呢。说明以德胜人。借此,内庭问名“尚德庭”(图26、27)。主要功能是为工间休息时间及业余时间提供小型体育活动和散步、会晤恳谈之所。以竹石和宿根花卉。屋顶地面做防水处理,地面水排向四周的边沟,沟以砖盖上口。防水层以上起约80 cm高的自然式种植台,花台间为冰裂纹路面。花台外石内土,以自然块状石材垒砌。内抹浆外干砌,期望从外石缝中种植植物而有若墙园(wall garden)。平面划分循传统、学篆刻艺术让心、把角、占边之布局手法,以院为方寸之石,俾求有所“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平面构成。园路自然曲折,收放多致。最宜蹓跶散步、谋事谈心。冰纹石在于渲染玉洁冰清之路。路之宽敞处可供练习羽毛球或托排球,边上置散座供休息。考虑四周从室内向外眺望之得景和循走廊外望所成之景。台上地面稍有起伏,植物种植的主调是丛生的孝顺竹(Bambusa glaucescens),有聚有散。窗下植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不挡视线,箭竹(Fargesia Spathacea)散植台上,另有渲染色彩的金镶玉竹(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 )加以山石、球宿根花卉的点缀,洒脱大方,自然朴实。传统理法视竹为君,“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山石)”,竹石相得益彰。以石伴竹,“石不能言最可心”。石令人古,石上刻名句,文法、书法、刀法构成三绝。诸如“润物无声”、“ 天地有大德而不言”,或作仿和氏壁石作小品,镌刻“荣辱不惊”。竹有“未出土时已有节,纵凌空处尚虚心”的品德,寓教于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
24 银铠翠幢庭平面图及置石立面图
25 银铠翠幢庭(山石花台和置石尚未施工)
26 尚德庭设计平面图
27 尚德庭一角
4 结语
中国风景园林以其悠久、独特、优秀的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是相传成统。承前启后、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历史天职。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方案设计引出中国建筑师的豪言壮语:要发展华人建筑师的智慧和风采,力争做出既现代而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作品。传统不是停滞的,她还要伴随历史长河持续发展。传统是宝库,但因时代发展而不够用,这要靠我们自觉的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要与时俱进,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融为一体,并将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其中。如果我们都用“摸石头过河”的办法探索,总会找出发展中国风景园林的成功之路。我们要学习外国有益的经验,丰富中国传统,以中为体,以洋为用,学习徐悲鸿、梁思成前辈留洋归来研究如何发展中国传统的精神。中国工程院设计只是我们探索中的一项案例,有待于施工实践和长期的养护管理实践共同促其实现,希望大家批评指导。
孟兆祯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陈云文
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昕
女/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图表来源:
图1遥感图来源于Google earth, 陈云文绘制;图2陈云文绘制;图3、12、13、23、27陈云文摄;图4、5、17孟兆祯设计,陈云文制图;图6-9,14、15、25孟兆祯摄;图10李昕绘制;图11、24陈云文设计、制图;图16、19孟兆祯设计,李昕制图,图18、26李昕设计、制图,图20-22孟兆祯设计、制作。
微信编辑 夏晗冰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