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风景园林杂志 · 2022-08-26 22:03:21
底图©康劲
本期热点
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技艺,是涉及选址布局的理论、叠山理水的手法、树木花卉的造景和建筑小品的式样,以及巧于因借的技巧等的综合的艺术体系。研究传统园林的营造技艺,既可以按山、水、植物、建筑做分类的挖掘,更需要将它们合成一个整体,获得综合性的把握。
本期热点导读精选14篇“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相关论文,内容不仅包含了对传统园林营造的山水、植物、建筑、图绘、修复等多个方面的探讨,还有设计师和营造匠师对具体案例的展示,呈现出了对传统园林营造的最新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希望对当代的中国风景园林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刊速览:
▪ 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以小型庭园为例 /顾凯 婉滢
▪ 图绘对于空间的再书写——以镜清斋(静心斋)图档解读为例 /张楠 孔宇航*
▪ 运我笔底——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意匠略论 /段建强
▪ 濠梁观鱼——清漪园惠山园知鱼桥的桥景探析 /严雨 贾珺*
▪ 房山相宜——传统造园技艺中建筑与假山关系 /周俭 韦笑笑
▪ 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中的药用植物造景 /刘珊珊 黄晓* (朝鲜)尹重君
过刊精选:
▪ 明清画意叠山与山水画皴法比较研究 /张志强 郑曦
▪ 真实与幻境:镜像理论视域下的清初淑媛倪仁吉构园研究 /云嘉燕 王浩
▪ “静”与“观”:明清私家园林静观型假山洞探究 /应天慧 顾凯
▪ 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传统营造技艺探析 /贾珺
▪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顾凯
▪ 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 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 /顾凯 查婉滢
▪ 翳然林水与平冈小陂:豫园与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 /段建强 张桦
“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
—以小型庭园为例
顾凯 查婉滢
摘要:对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营造技艺的深入认识需要从整体性和过程性 2 个视角来进行研究。明末清初江南造园大师张南垣所开创、当代扬州叠山匠师方惠所进一步归纳的“以少胜多”为核心的造园叠山技艺,是传统叠山技艺的重要成就。以在小型庭园中的运用为例,从总体布境、具体造景、叠造技法 3 个层面详细探讨假山叠石技艺。在布境上,技艺重点在于确定“主山”定位以及主观赏点与大面主景,并布置出生长势、环抱势与延伸势。在造景上,以山洞与山峰、山脚与岩面、水景与山径为关注对象探讨其中技艺要点。在技法上,识石与选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为叠山匠师从基础到高阶的能力要求,贯穿于整个构思与叠造的过程之中。这一技艺研究可为当代叠山提供理论指引,并可继续发展延伸,为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实践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庭园;假山营造技艺;叠石;真山景境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旁倚高耸园墙来遮挡外部
璞园中各处选用自具石形层次的石材营造丰富层次
全文详见:
顾凯,查婉滢. “以少胜多”的园林假山叠石技艺详探:以小型庭园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8):12-18.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图绘对于空间的再书写
—以镜清斋(静心斋)图档解读为例
张楠 孔宇航*
摘要:18 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营造不仅留下大量珍贵实例,亦有丰富图档资料传世。针对图绘与真实空间之间的多重结构性关联,选择绘制于 1669 年的《皇城宫殿衙署图》、1750 年的《京城全图》、1759 年的《西苑太液池地盘图》、1874 年的《北海镜清斋添盖房屋地盘细底》与 1936 年的《北海静心斋平面及剖面图》5 幅镜清斋(静心斋)图纸进行对比研究。在信息层面,对镜清斋(静心斋)及其周边场地的山水关系、建筑布局,以及单体尺寸进行历时性的整理与比较;在图像层面,通过解读绘图技法、图像变形、标注等制图痕迹,还原不同时期的绘图者对于同一场地的差异性认知。指出不同技术语境下图绘差异背后所隐含的是图绘的功能、绘图者身份乃至整体知识结构转变,并通过图绘对比更细致地解读镜清斋(静心斋)的空间设计。
关键词:皇家园林;北海;图绘;造园;模数;两开间
镜清斋图档与相关营建信息汇总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镜清斋复原图
全文详见:
张楠,孔宇航. 图绘对于空间的再书写:以镜清斋(静心斋)图档解读为例[J]. 风景园林,2022,29(8):19-25.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运我笔底
—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意匠略论
段建强
摘要:上海豫园东部重修是陈从周传统园林保护修复实践的重要案例,拟从“现场”“重修”“意匠”3 个方面,对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意匠展开探究与讨论,具体分析陈从周提出的“质感存真”的保护原则、“接笔续笔”的造园意匠、“运我笔底”的文化自信,认为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为上海“豫园”的当代存续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前提和空间文化基础,也开启了上海“豫园”地区的城市更新和属性转型。
关键词:传统园林;遗产保护;上海豫园;陈从周;重修
豫园东部景观鸟瞰图
豫园东部修复后状况,可见对大池形态及驳岸修整,以及植物配置调整情况
全文详见:
段建强. 运我笔底:陈从周豫园东部重修意匠略论[J]. 风景园林,2022,29(8):26-32.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濠梁观鱼—清漪园惠山园知鱼桥的桥景探析
严雨 贾珺*
摘要:濠梁观鱼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典故,并成为古典园林营造中的经典主题。清代皇家园林中有多处濠梁案例,清漪园的惠山园知鱼桥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现有研究对惠山园的园林历史、景致格局、造园艺术,以及与寄畅园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缺少对知鱼桥桥景的探析。通过对知鱼桥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发现知鱼桥在观桥成景、立桥观景、过桥换景、因桥生境 4 个方面皆有精彩营造;并且总结知鱼桥的形式、位置、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寓意等皆共同指向“观鱼”这一核心命题。这种以点带面的桥景设计,融合了文化主题和物理环境的整体观,是古人重要的营造智慧,可为当代建筑与景观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皇家园林;清漪园(颐和园);惠山园;知鱼桥;桥景;濠梁
北海濠濮间今景(2021年)
乾隆时期惠山园与谐趣园平面对比:乾隆时期惠山园平面图(左),清末谐趣园平面图(右)
全文详见:
严雨,贾珺. 濠梁观鱼:清漪园惠山园知鱼桥的桥景探析[J]. 风景园林,2022,29(8):33-38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房山相宜—传统造园技艺中建筑与假山关系
周俭 韦笑笑
摘要:在传统园林营造中,建筑与假山的关系是基本问题之一。讨论建筑与假山的 3 组概念和关系。首先,讨论园林中居住的概念,并将之细分为山居与房居、可居与宜居的关联与差异。其次,分析如何在建筑与假山的布局与营造中构建“房在山中”的情境和氛围。最后,在“以少胜多”的叠山方式中,讨论如何运用墙、廊、亭、梯等建筑元素辅助,为假山衬形造势,获得更佳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私家园林;建筑;假山;可居;宜居;房在山中;助山势山形
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洞
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与假山
全文详见:
周俭,韦笑笑. 房山相宜:传统造园技艺中建筑与假山关系[J]. 风景园林,2022,29(8):39-44.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中的药用植物造景
刘珊珊 黄晓* (朝鲜)尹重君
摘要:营造仙境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重要主题。作为“仙药”的代表,药用植物具有丰富的象征表意功能,是营造仙境主题和意境的重要元素。借助文献与绘画,对作为中国园林起源的昆仑、蓬莱神话进行分析,梳理起源于神话仙境的药用植物原型及其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进而以宋代祥龙石和艮岳、清代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为例,探讨运用药用植物进行细部营造和主题营造,组织景致结构和展开造景叙事的手法。从药用植物视角认识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的整体性,为湮废园林的植物复原研究和当代的康养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皇家园林;仙境营造;药用植物;绘画图像;湮废园林
表 圆明园 6 处仙境主题景致的植物配置
艮岳景区的仙境主题造景叙事
全文详见:
刘珊珊,黄晓,尹重君. 中国皇家园林仙境营造中的药用植物造景[J]. 风景园林,2022,29(8):45-50.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明清画意叠山与山水画皴法比较研究
张志强 郑曦
摘要:画意追求是明清园林叠山的重要倾向,并且影响了叠山实践。以山水画中的皴法为切入点,在结合相关的造园和画论史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明清园林叠山与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明清园林叠山对于皴法的借鉴和山水画皴法的总结联系密切,由于受到绘画上复古求源的社会文艺思潮影响,叠山有了对历代各种皴法借鉴的可能,这在明清以前较为少见;2)借鉴皴法成为画意叠山实践的重要方法,以致在叠山的每个重要环节均出现了以皴法为指导的具体叠山理法;3)明清时期在对山水画和叠山的品评上也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是否拥有皴法画意是叠山作品重要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对于叠山和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为当代叠山实践中利用传统山水画皴法提供参考,同时对进一步发掘明清画意叠山的价值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园林;画意叠山;山水画皴法;比较分析;明清
表 皴法类型图式及表现的主要山石特征
耦园黄石假山借鉴斧劈皴法的峭壁山
全文详见:
张志强,郑曦. 明清画意叠山与山水画皴法比较研究[J]. 风景园林,2022,29(5):124-129.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真实与幻境:镜像理论视域下的清初淑媛倪仁吉构园研究
云嘉燕 王浩
摘要:作为园史研究的新热点,现有探讨侧重解析或真实或虚构的园林女性空间,未能揭示两者异同。清初女性倪仁吉设计的实存香草园与假想宫庭园让对照真幻女性在场园林成为可能。基于镜像理论比较两园园居空间、植景技法、造园观,发现香草园活动空间安排自由,宫庭园活动空间较遮蔽;香草园承袭士人植景技法并创新于配色,宫庭园兼容士商皆推崇的植景技法;香草园基于女性视角营造,宫庭园以男性视角建构。镜像映照出女性视角下的园林观,将其嵌入清初社会后折射出男性视角下的营造观,终以双重性别意识形态呈现出被清初程式化建构掩盖的多元女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女性空间;倪仁吉;植景理法;性别视角;女性景观
表 香草园与宫庭园植物配置对照
文徵明《停云馆画册》中兰石造景
全文详见:
云嘉燕,王浩. 真实与幻境:镜像理论视域下的清初淑媛倪仁吉构园研究[J]. 风景园林,2022,29(5):130-134.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静”与“观”:明清私家园林静观型假山洞探究
应天慧 顾凯
摘要:假山洞是中国传统园林假山营造中重要的审美和营构对象,现有研究主要受限于对园林遗存的认知,较多关注其形态特征、空间布局以及动态游览的效果特点。通过对明清私家园林假山洞历史文献的细致考察,可以发现历史上存在大量静观型假山洞,在文献记述中,“静”构成“观”的起点,古人以听音、闻香、赏影、观气等知觉体验方式静观山洞,发生由“静”而“观”和由“观”而“静”的审美过程。由审美的视角展开进而探究此类假山洞背后的文化意蕴,可以发现其受到道家虚静观和神仙思想、入洞遁隐的隐逸思想,以及坐石和山居文化追求的影响。最后,将历史文献分析的结果和园林实例相结合,探究静观型假山洞的营造方法,为当代园林假山营造和体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明清私家园林;假山洞;静观;审美;营造
尽端式综合景境营造示意
代表性园林假山洞石桌、石凳实例
全文详见:
应天慧,顾凯. “静”与“观”:明清私家园林静观型假山洞探究[J]. 风景园林,2021,28(4):111-116.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传统营造技艺探析
贾珺
摘要:北京历史上曾经修建过大量的私家园林,它们受到本地气候、地理、土质、水源、物产等自然条件和多重人文条件的制约,却能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手段来解决各种问题,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留下了若干宝贵的经验。通过史料考证和实例调查,对其营造技艺进行探寻和分析,发现北京私家园林中的建筑多用灰墙、彩画,假山以北湖石和青石为主,理水方面十分注重节水,并且常用替代方式来展现类似南方园林的植物景观,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今人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北京私家园林;适宜性;青石;节水;替代植物
北京半亩园退思斋
北京半亩园水池底部方砖铺装
全文详见: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顾凯
摘要: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的理论同历史、遗存及现实状况存在差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叠山造园的典范。在曹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张南垣叠山造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指出张南垣以真山境界为目标,通过“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获得“园在山中”的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张氏叠山在中国园林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达到的造园艺术成就和引发的造园风格变革,还在于造园追求上的高度,以及其创新方法同这一目标的极佳匹配。张氏叠山是园林史发展至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实践可操作性的造园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杰出典范。其后历史上的多位叠山造园师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方法,也为当代高品质的叠山造园提供了指引。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假山;叠山造园;张南垣;传承与发展
《郊园十二景图·竹屋》
环秀山庄假山
全文详见: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
沈瑶 黄晓 鲍沁星
摘要:杭州飞来峰与中国园林叠石假山(简称叠山)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南宋文献记载中多次出现了皇家园林以“西湖第一山林”飞来峰作为园林叠山的写仿蓝本。在文献不清晰、考古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依靠飞来峰的历史图像整理与分析,从图考园林的角度和方法解读古人眼中的杭州飞来峰视觉形象特征:山体露骨、洞窟玲珑、奇石累累,并不是从字面上认识的置石立峰,而是把飞来峰作为一个整体。结合飞来峰相关文献、实物遗存等资料,探究古人是如何具体参照杭州飞来峰叠山造园,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园林叠山史上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史;园林绘画;杭州飞来峰;古典园林;叠山
宋画《宫苑图》中的假山飞来峰(推测)
飞来峰山体画法举例
全文详见:
沈瑶,黄晓,鲍沁星. 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J]. 风景园林,2020,27(2):38-44.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
顾凯 查婉滢
摘要:对传统叠山匠师技艺进行考察研究,既是当代的传统风格造园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术界对工匠文化研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要求。选择以当代匠师方惠的造园叠山技艺为研究对象,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他的事业历程、创作理论和营造原则3个方面,认识其叠山技艺及其理论的核心要点,并探讨他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开拓。
关键词:中国传统造园;技艺及理论;叠山;匠师;方惠
表 “以小见大”造山与“以少胜多”造山的比较
叠石造山的具体操作过程
全文详见:
顾凯,查婉滢. 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 风景园林,2019,26(3):19-24.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翳然林水与平冈小陂:豫园与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
段建强 张桦
摘要: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关键词:风景园林;豫园;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
晚明豫园大假山复原意象图
王樨登手书豫园隶书匾额(万历丁丑年)
全文详见:
段建强,张桦. 翳然林水与平冈小陂:豫园与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J].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识别二维码立即阅读全文
微信编辑 夏晗冰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微信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