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北林LA教育 | 肖予 魏民 | 新时代背景下的风景规划课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2-06-10 16:20:25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S2期 P18-20

肖予,魏民.新时代背景下的风景规划课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S2):18-20.

新时代背景下的风景规划课程——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肖予

女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魏民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风景规划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支撑课程,但目前无论是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构建,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分析课程教学现状,从明确课程性质、形成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丰富基础课程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方案,希望能为风景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变革与优化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新时代背景;风景规划课程;系统课程结构;教育改革

1 从风景区规划课程到风景规划课程

1982 年,中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近 1 000 处,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 2.02%。风景名胜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北京林业大学的风景区规划课程伴随着国家风景名胜区制度的建立而不断发展演化。自1986 年开始,邀请谢凝高、周维权等专家学者进行定期的专题讲座;1989 年作为正式的专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年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国强先生讲授风景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如今演变为风景规划课程。风景规划课程作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已经有 30 多年的历史。回望风景规划课程的建设历程,其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1982 年之后,在国家自然与文化保护领域,先后划分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众多类型,并分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具有稀缺性、完整性、综合性的风景资源被各行政部门加以划分与割裂,使得与风景区规划实践相关联的风景区规划课程,不同程度地受到条块分割管理的影响,局限性与封闭性凸显。2018 年3 月 13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在新时代背景下,与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一由自然资源部负责,以风景资源为核心的统一的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也逐步建立。在此背景下,风景规划课程也相应出现。虽然风景区规划与风景规划在课程名称上,只相差一个“区”字,但后者预示着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从风景资源的整体性出发,重新思考并构建以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思维为导向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风景规划课程体系。

2 风景与风景规划的特征

2.1 风景构成特征

风景,通常是指大自然的风光美景。然而,并不是大自然的每部分都是风景。大自然的一些部分,如一片原野,只是代表一种客观存在的地貌或景观;而“一片风景”,却并非是指纯属客观存在的风景。风景是人的感情渗入自然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主观力量的参与,风景也就无从产生。因此,风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们在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加工、修饰等行为,赋予了它美的意念、文化的内涵,使其渗透着人类文明、凝聚着人类精神与思想。风景由 3 个要素组成:景物、景感和条件。景物是风景构成的客观因素、基本素材,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个体;景感是风景构成的活跃因素、主观反应,是人对景物的观察、鉴别、感受能力;条件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原因手段,是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所构成的特殊关系(图 1)。

1 风景构成

2.2 风景规划特征

风景规划,是通过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使风景区域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安排。风景规划依据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整体目标,根据国家、省、市等上层次风景体系规划的要求,同时考虑与风景区域相关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内容的衔接,在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模与效益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来促进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规划内容主要涉及 1 个风景主系统、2 个旅游和居民辅系统(图 2)。其本质是提炼概括资源特色,把合理的社会需求与历史文化融入自然之中,将风景区域优化成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景域。

风景规划的特征决定了风景规划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系统耦合作用、多层次贯穿联动的“三多”属性,因此风景规划课程也应以其基本属性为基础,建立广泛、开放和融合的体系架构。

2 风景区域系统构成

3 风景规划课程体系

3.1 风景规划课程性质

风景规划课程的性质,与其在整体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教育中如何定位有关。对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而言,从空间尺度及学科内涵与外延等方面,大体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 3 个层面,而风景规划从区域到景点,覆盖了规划与设计的各个层面与尺度,包含了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风景保护地类型,是风景园林学科构建与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专业课程。

3.2 风景规划的课程目标

风景规划课程作为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课程,应基于风景规划自身的“三多”属性,围绕规划思维能力的建立与培养,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目标。

3.2.1 逻辑思维能力

清晰明确的逻辑思维对于任何规划者而言,都是首先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规划本身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现状条件中,寻找各种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中判断问题的核心,并以前瞻性与可行性为基础,制定未来发展目标,以及选择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3.2.2 系统控制能力

风景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针对风景的规划也相应涉及多维而复杂的系统构成。而在如此复杂的系统整合中,需要以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为核心思维,统筹协调资源构成、资源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社会以及资源经济等多重系统之间的关系,以规划实施对多重系统的控制,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3.2.3 专业协调能力

整体性的专业协作,无论是在理论课程过程中,还是具体规划实践中,都是必须具备的,尤其对于大尺度的风景规划而言,规划小组的专业构成、专业沟通、专业统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划的成败,而原因恰恰在于风景规划的“三多”属性。

3.2.4 知识汲取能力

风景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空间系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空性,对相关领域与学科知识的汲取,是认知风景、保护风景、利用风景以及表达风景的重要途径与技能。每个风景区域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而面对不同的风景区域规划,都需要汲取新知识、选取新视角、塑造新观念。

3.3 风景规划的课程体系与要求

3.3.1 构建专业课程层级体系

无论是当前教学计划的 24 学时,还是2018 版教学计划的 32 学时,都难以满足风景规划所涉及的复杂而多元的教学内容。需要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层级性出发,尝试将风景规划相关内容拆分为风景资源认知、风景规划原理及风景规划 Studio 3 门课程(图 3)。

3 风景规划课程层级体系

1)风景资源认知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讲授内容主要以风景资源的识别与评价为核心,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2)风景规划原理课程,面向园林、旅游、风景园林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风景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讲授与实例解析为主要授课内容,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3)风景规划 Studio 课程,面向园林、旅游、风景园林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以风景规划实践参与为主要内容,分别让学生独立和协作完成风景规划的各项内容,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选课需要以完成风景资源认知和风景规划原理课程为选修条件。

3.3.2 开设和开放相关基础课程

为满足风景规划综合知识体系构建的要求,需要在地理学、历史学、经营管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与风景规划相适应的基础及相关课程体系。同时,学生选课的范围不应受到院系及专业的限制,人文地理学、旅游文化学、地质地貌学、旅游学、旅游心理学等课程应作为专业选修课,面向全校开放。

3.3.3 建立长效实践教学基地

受到课程安排、课程经费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每年都存在课程中具体的规划实践内容不易实现的情况,但为保障教学的质量,需要建立一个或多个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个规划问题并非几张简单的图纸就可以解决,基础资料的搜集、现场的踏勘调研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环节内容缺失,那么课程教学的意义难以体现,效果也将难以达到。

4 结语

风景规划课程体系与风景规划一样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风景的认知已经摆脱传统行业的条块划分,成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整体自然资源的精华与遗产,风景规划必将从特定而单纯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回归于涵盖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类型的,面向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服务于国土空间管控的综合性规划。因此,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专业课程,风景规划课程也势必需要进行改革、完善与创新。

(本文获2020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风景园林教研优秀论文三等奖)

图表来源:

图 1 引自参考文献 [2],图 2 引自参考文献 [3],图 3 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R/OL]. (2012-12-05)[2020-12-08].

http://zfcxjst.gd.gov.cn/gkmlpt/content/1/1449/post_1449529.html#0.

[2] 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 50298-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版面预览

文章编辑 王亚莺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欢迎转发

阅读:601
2022-06-10 16:20:25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