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LA专集 | 国土景观遗产——人与土地、自然和谐的诗意栖居智慧
    建筑师

    风景园林杂志 · 2022-05-03 17:18:22

国土景观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地表可视景象,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人地关系,且这个人地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在人类世的当下,技术化文明裹挟中的人地失衡问题,更应在对“赋魅”(enchantment)的国土景观遗产系统的研究和保护中寻求破解途径,重拾人与土地、自然和谐的诗意栖居智慧,而这也正是我们探索“景观保护”方法的应有之意[1]。

[1] 徐桐.在人类世重拾诗意栖居的智慧[J].风景园林,2022,29(4):8-9.

目录

1 生产性景观遗产

奢香古镇古彝梯田——农耕文明的精神寄托

Objets Trouvés运河遗产保护更新——利用景观整合历史痕迹

豪达东波德公园——保留城市的圩田记忆

拉坦卡达盐场——利用历史盐业遗产连接自然

2 城乡聚落景观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修复设计——人地共荣的千年聚落

篁岭古村改造——徽州居民精神的栖息地

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激活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昆明乌龙古渔村——延续古渔村的田园画卷

3 文化廊道景观遗产

南粤古驿道潮惠下路海丰段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山海间的历史记忆

大同古长城文化遗址廊道——整体风貌保护的遗址振兴规划

卡米德尔斯科拉尔斯城市更新——激活历史的自然路径

爱尔兰运河街道与广场更新修复——用历史重焕城市公共活力

01

生产性景观遗产

奢香古镇古彝梯田——农耕文明的精神寄托

Yi Terraces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Design

项目地点:贵州省毕节市 中国

设计团队:深圳稻城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关键词:农业景观 梯田 场所记忆

© 丘文建筑摄影

贵州多山地,少平地,造就了梯田大都开垦在俊秀的山岭上,设计的灵感来源于“高原上的梯田”。同时,奢香古镇是一个精准扶贫的安居工程,搬迁到这里的大都来自山里的农民,对土地有感情。通过“梯田”这个大家所熟悉的关于土地符号的设计元素,让搬迁到这里的农民有一个精神寄托,有一种重新回到家的归宿感。

© 丘文建筑摄影

项目所在场地属于喀斯特石灰岩地貌,土壤贫瘠,保水能力差,没有植被覆盖。场地原始地形结构比较复杂,呈波浪状交错排列,向东抬升。设计团队选择保留现状基底结构,就地取材,砌筑挡墙;保持水土,预防冲刷侵蚀,采用坡改梯的方式,构筑安全的基底结构;重塑场地的精神和内涵,实现场地再生,回归记忆中的“贵州印象”。

© 丘文建筑摄影

设计融入贵州土司驿道文化,采用“一筑一驿”的方式,在层层叠叠的梯田和蜿蜒起伏的山路上,用牌坊、亭子、回廊、石桥等建筑,依山势地形的变化,高台筑亭,环池建廊,遇溪架桥,恰是微缩的“龙场九驿”,一头是龙场驿,一头是毕节驿。

© 丘文建筑摄影

项目采用大地景观的手法,利用挡墙重构了梯田的特殊地貌,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结合特色小镇配套产业和设施,吸引人流,聚集人气,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及相关经济的发展。

整理自:

http://sz-dcstudio.com/index.php?id=37

Objets Trouvés运河遗产保护更新——利用景观整合历史痕迹

Objets Trouvés

项目地点:尼乌韦根市 荷兰

设计团队:B+B设计事务所、H+N+S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运河景观 大坝 遗产景观

© B+B

莱克河(Lekkanaal)是荷兰重要的内陆航线,连接着2条重要的水路运河。位于莱克河中间的贝特里克斯王子船闸(The Princes Beatrix Lock)控制着这条航运路线。随着船舶制造技术的精进、船只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一船闸将扩大3个闸室。同时,莱克运河也需要拓宽。该船闸和运河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需要谨慎管理。

© H+N+S

运河东部堤坝的搬迁涉及荷兰19世纪的军事防线。该防线由一系列的地堡、藏身所和堡垒组成,从北到南横跨整个荷兰,用以抵御来自东方的敌人进入该国的西部。在这些碉堡之间,田地和各项水利工程交织成网,这些土地可以被完全淹没。直到今天,这条防线仍然近乎完整。

© B+B

拆除这些碉堡会破坏防线的连续性,因此设计团队以最小干预原则对这些遗迹进行保护,或小心地移动、转动。通过这些措施,运河拓宽被当作历史事件,以景观的手法记录下来。炮台以雕塑的形式,组成了一个展现近代历史的景观博物馆。

© H+N+S

整理自:

http://bplusb.nl/en/work/beatrixsluis-objets-trouves/

http://www.hnsland.nl/nl/projects/derde-kolk-prinses-beatrixsluis

豪达东波德公园——保留城市的圩田记忆

Gouda Oostpolderpark

项目地点:豪达市 荷兰

设计团队:MAAK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圩田 地域景观 可持续设计

© MAAK

为了适应社区发展,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运动需求,项目团队设计建造了豪达东波德(Oostpolder)公园。公园毗邻城市的西侧,曾经为大片的农业用地。设计结合现状特殊的草地和圩田景观,塑造了一个圩田公园。一个近1 km长的轻盈而略微升高的平台,强调场地原始的农田肌理,同时为居民提供了活动空间。

© MAAK

高架平台笔直地穿过郁郁葱葱的绿色空间,形成一条文化游线。由于泥炭地施工环境的限制,同时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目标,平台的路面由轻型复合材料制成,在沟渠处用简单的拱桥与木板路相连。在木板路拓宽处设置了长椅、游戏设施、野餐桌和鸟类观测站,这些设施都是由天然的橡树木桩和木板制成的。

© MAAK

木板路穿过一个繁殖鸟类的区域,这里有多种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如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和红脚鹬(Tringa totanus)。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设计避让了这些鸟类繁育区,从而为它们创造安静的栖息环境。

© MAAK

整理自:

https://maak.space/portfolio-item/gouda-oostpolderpark/

拉坦卡达盐场——利用历史盐业遗产连接自然

La Tancada Salt Fields

项目地点:安波斯塔市 西班牙

设计团队:EMF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盐沼 生态保护 生态休闲 自然景观

© EMF

项目场地位于埃布罗河三角洲(River Ebro Delta)南侧,最初为潮间带潟湖,20世纪初是一片多产的盐田,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变成了一个渔场。设计旨在恢复场地生境,保护现有物种,如目前濒危的伊比利亚秘鳉(Aphanius iberus),并为幼鸟创造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

© EMF

项目团队根据当地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对水池之间的堤坝空间展开设计,在不影响现有物种生存的情况下,实现生境的多样化,形成既相互隔离又整体的景观;协调老农场的建筑和环境,保护埃布罗河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设计了自然博物馆。

© EMF

该项目探索了“液体景观”(liquid landscape)的潜力,建造结晶盐花园,并与博物馆相结合,赋予空间以特殊的教育意义。此外项目团队策划了一个沿三角洲的旅行游线,形成一个能够泊车、接待、展演、组织艺术活动、钓鱼、进行帆船运动和撑竿跳的综合性休闲娱乐空间。

© EMF

整理自:

http://www.emf.cat/en/projects/l/343-mon-natura-delta-de-lebre.html

http://www.emf.cat/ca/projectes/l/292-projecte-life-de-restauracio-de-les-salines-d.html

02

城乡聚落景观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修复设计——人地共荣的千年聚落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Design of Old Tea Forests Cultural Landscape of Jingmai Mountain

项目地点:云南省普洱市 中国

设计团队: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古镇 古茶林 文化景观

© 罗鑫、孙骏

景迈山位于中国滇西南地区怒山余脉形成的群山之中,三面被澜沧江支流南门河及南朗河环绕,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景迈山海拔从高到低形成了茶林—森林—村落—台地茶园—农田的农林复合的垂直土地利用方式。作为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格局承载着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千年悠远历史。

© 罗鑫、孙骏

设计团队既要遵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原住民社区的发展诉求。为达成此目标,团队基于遗产价值保护原则,梳理承载景迈山突出普遍价值的古茶林、森林、传统村落等遗产要素,评估近年的建设活动对这些遗产要素造成的影响,通过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工程,保护修复景迈山文化景观遗产,并在此过程中面向村民进行遗产保护理念的宣传、教育和保护改造案例的示范推广。

© 罗鑫、孙骏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完成的村落重要文化空间如寨心、佛寺、神树、水源林、溪流、水塘,让景迈山世居民族的传统村寨建设智慧得到更真实、完整的呈现。完成的现代建筑改造实施案例为村民未来的新建、改建活动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板。

整理自: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修复设计[J].风景园林,2022,29(4):54-58.

篁岭古村改造——徽州居民精神的栖息地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Huangling Village

项目地点:江西省上饶市 中国

设计团队: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键词:徽州古村 乡村改造 乡村景观

©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篁岭坐落在江西省婺源县东北部海拔约500 m处,是一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徽州古村。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经典的徽派建筑群而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是悠久闻名的“晒秋”文化起源地。

©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但在快速城市化和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村落古建筑多处于“自生自灭”的现状,空宅任其倒塌重建。2017年百年一遇的洪灾造成村内多处山体滑坡,对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破坏。篁岭改造项目既要针对性地恢复水毁的植被和环境,又需从全局视角实现老村庄肌理的整体焕新与和谐完善。

©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为兼顾保护性修缮与创造性更新的复杂乡建,篁岭项目包含防水与引水工程、住宅附属设施、古宅修复与新宅建造在内的一系列建筑及景观优化措施。篁岭枕山面水,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排布。引水项目根据原有山沟的走向,将山泉水引入村庄,形成完整的水系。项目团队对村内道路交通进行了科学地改造与梳理,结合修旧如旧的建筑体系复建,使整个村落有机生长于自然之中。

© 婺源县村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整理自:

https://mooool.com/en/huangling-by-wuyuan-county-village-culture-media-co-ltd.html

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激活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Pre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Gaodang Buyi Mountain Village

项目地点:贵州省安顺市 中国

设计团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村工作室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 布依族聚落 文化景观

© 许昊皓

黔中安顺镇宁、关岭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区,地形破碎,生态敏感。布依族聚居于此,历代经营形成“布依四十八大寨”。高荡村是该地区布依村寨的典型代表,村民在平坦的山间小盆地上开垦小片稻田,并在早期以此为主要生计。村寨房屋主要位于山脚,以广场为中心,顺地形向外发散出数条石砌民居及围墙围合出的巷道。

© 许昊皓

近年来,和周边其他布依村寨一样,高荡村面临生态环境退化、居住品质降低、新房建设失序、文化特色逐渐淡化、村寨凝聚力减弱等问题。在前期多尺度调查与多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提出重视整体、珍视土地、适应地形、顺应水势、规避灾害、就地取材、规模适度等原则,并在设计中重点处理人工与自然、场所与精神、传统与未来3对关系,通过具体项目分步实施。

© 许昊皓

在更新计划中,项目团队提出修复小盆地内的稻田湿地系统,同时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控制未来新建民房向田地扩张的趋势,重新调适山林–稻田–村寨的均衡格局;修整从村寨中央广场到山顶大坉遗址的“纪念之路”,连接并激活村寨的重要建成遗产;修复利用废弃民居,优化功能及空间布局,整体改善居住环境。

© 许昊皓

保护更新工作遵循了调查研究—社区融入—设计实施的工作流程。在保护更新计划制定过程中,团队成员广泛征集村民与地方政府的意见,吸纳本地工匠经验,使设计得以顺利推进实施,并收到积极的反馈。

整理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村工作室,安顺市建筑设计院.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J].风景园林,2022,29(3):43-47.

昆明乌龙古渔村——延续古渔村的田园画卷

The Ancient Wulong Fishing Village of Kunming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 中国

设计团队:水石设计

关键词:古渔村 历史风貌 文化记忆

© 王志航、王琇

乌龙古渔村(简称乌龙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西倚七星山,由西向东缓坡或台地而下,最低处即为村中部。该区域为原内港区域,是呈贡八景之一“渔浦星灯”的场景所在地,也是昆明传统文化腹地和文化记忆的传承地。

© 王志航、王琇

古韵悠悠的乌龙村展现着老昆明的往日时光与文明,也决定了乌龙村的再生实践要以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为核心。在此前提下,设计团队通过从策划到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对整体环境进行空间化的织补、修复与重构,从而还原乌龙村最美好的状态。

© 王志航、王琇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尊重古村落的遗迹与文化,遵循历史形制与风貌,以传统制作与保护工艺对古村落进行修缮,从而重构具有时间印记的古村落场景。同时,设计也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展示地域文化、体验休闲文化,促进研学创意,释放文化价值,力争使其成为中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典范与文旅标杆。

整理自:

水石设计.昆明乌龙古渔村: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研究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3):48-51.

03

文化廊道景观遗产

南粤古驿道潮惠下路海丰段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山海间的历史记忆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Project of Historical Trail in Haifeng

项目地点:广东省汕尾市 中国

设计团队: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古驿道 遗址保护 文化线路

© 象城建筑及广州里外视觉影像

南粤古驿道系列项目对广东省境内现存的古代交通通道体系进行了挖掘和再利用,通过规划设计,连接城乡、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打造现代交通网络基础上的特色旅游线路。以广州为中心,面向宽广的中国南海,古驿道承载了岭南历史上的文化互动。

© 象城建筑及广州里外视觉影像

该项目所处潮惠下路段是古代自广州通向粤东沿海通道的一段。项目团队对通道上的古代遗存点进行修复和再利用设计,主要涉及的遗产类型包括驿站、关口、茶亭、碑亭、庙宇及石刻等。

© 象城建筑及广州里外视觉影像

项目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延续并强化了历史遗存与古道的空间关系;采用恢复历史景观体验的设计手法,将遗产点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名片,丰富观景体验;尊重不同时代层叠而成的历史,对现存遗产仅做最小限度清理与加固,从而保护历史真实性。

© 象城建筑及广州里外视觉影像

新增构筑物的材料工法与地方风土相和谐,在尊重当地文化传统的同时,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扩建的建筑结构采用轻质、可逆的形式,尽可能不与历史遗产相接触,构成线性遗产上的驻留节点。

整理自:

https://www.labued.com/productinfo/991290.html

大同古长城文化遗址廊道——整体风貌保护的遗址振兴规划

Datong Ancient Great Wall Cultural Heritage Corridor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项目地点:山西省大同市 中国

设计团队: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线性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 分级规划

©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大同古长城主要建于明朝,历经沧桑,在今大同境内仍有部分保留,但面临着风化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人为破坏等威胁。在此背景下,设计团队提出了基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兴方案。

©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借鉴遗产廊道的研究框架,对不同关键阶段的技术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团队最终确定出“遗产要素识别-资源评价与分析-空间格局构建”的框架和方法。以最小干预、整体原状保护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修缮,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为不同建造时期不同保存现状的遗产提供多样的文化展示和体验服务。

©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此外,团队提出引导农村居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策略。在保护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工业与生态等各个方面均取得平衡。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灵活发展,带动了区域的发展振兴。

©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整理自:

http://www.blla.com.cn/show.asp?id=131

冯潇,陈思淇.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构建:以明长城大同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1):31-37.

卡米德尔斯科拉尔斯城市更新——激活历史的自然路径

Urbanization of Camí dels Corrals

项目地点:曼雷沙市 西班牙

设计团队:Santamaria Arquitectes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 场所精神

© Francesc Rubí

该项目主要围绕西班牙曼雷萨市(Manresa)普伊格卡登纳区(Puigcardener)的一条公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条公路连接了一座紧挨着卡德纳河(Cardener River)的小山和老城区。站在山顶居高临下,可以很好地看到城市和周边环境。

© Francesc Rubí

小山的半山腰坐落着城市重要的纪念地——始建于9世纪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Santa Maria de la Seu)。在设计地块北侧,山丘地形和多年侵蚀而成的沟壑造成交通闭塞;而在南侧,中世纪时沿河道修建的围墙保护着山丘,但同时也限制了道路规划。

© Francesc Rubí

该项目试图恢复古道及其周边区域的布局。这原本是一条蜿蜒而狭窄的通道,设计团队拆除现状凌乱的建筑,沿古道设计了一条新的人行通路,使周边荒废的区域转变为城市绿色空间;在山丘的西坡新建广场和地下停车场,在东坡设计道路通往教堂,并设置人行天桥,使老城区与新城相连。

© Francesc Rubí

项目旨在创造自然的景观风貌,设计以现状的地形地貌为基础,并保留部分自然植被。团队对车道内侧的山体岩石和洞穴进行了基础巩固,以避免山体滑坡;改造了现有石墙,通过不同的高差的变化,保证通行安全;加强路侧照明,将灯管沿人行通路掩藏在休息区的混凝土长椅中,夜间显得十分迷人。

© Francesc Rubí

整理自:

http://santamariaarquitectes.cat/en/projectes/urbanitzacio-del-cami-dels-corrals/

爱尔兰运河街道与广场更新修复——用历史重焕城市公共活力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ing of the Parade and Canal Square

项目地点:沃特福德市 爱尔兰

设计团队:GKMP Architects设计事务所

关键词:文化遗产 公共空间 城市活力

© Alice Clancy

13世纪的城堡坐落在这座中世纪城市的制高点上,俯瞰着诺尔河上来往的船只。运河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广场周边围绕着佐治亚风格(Georgia style)的外墙和茂盛的树木。沿运河的步行街连接了城堡与广场。

© Alice Clancy

这些曾经具有重要意义的城市空间现今逐渐荒废,该项目试图激活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公共空间,将它们串联在一起。新旧元素和材料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碰撞,同时起到丰富个人体验,改善城镇生活的作用。设计策略既重视历史背景,也重视这些空间的公共使用,提供特定的区域供人们行走、闲坐、聚集,使这些空间成为城市公民集会的场所,为这座城市带来活力。

© Alice Clancy

设计采用彩色大理石条带划分步行区与狭窄的道路。步行区由大块的花岗岩板铺设,一系列长椅随坡度起伏变化,道路则用较小的花岗岩铺设。为了恢复17世纪玫瑰园墙边的风景,项目拆除了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厕。运河广场采用花岗岩铺地,现有变电站用混凝土围栏加以保护。运河步行街的铺装采用带有花岗岩横条的抛光混凝土,并设置轻透的不锈钢栏杆,使面向诺尔河(River Nore)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 GKMP Architects

整理自:

https://www.gkmp.ie/3251810-urban-landscaping-kilkenny

编译 武再辰

校对 朱慕瑶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欢迎转发

阅读:1660
2022-05-03 17:18:22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风景园林杂志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