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建筑师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 · 2024-03-07 15:39:09

在今天,城市更新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对于城市建设者来说,却依然充满挑战。在考虑政策和经济层面的基础上,城市更新不仅需要赋予空间以新时代的需求与功能,还要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回应当下时代人们新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诉求。

HPP在城市更新以及建筑旧改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设计师们通过城市片区更新、可持续性更新,以及建筑功能更新,不断地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01

城市片区更新

城市片区的整体更新从规划层面出发,把握区域未来发展的方向,保证旧改项目顺利合理融入现有城市空间,并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

上海杨浦滨江船厂地区

设计范围:65 ha

设计时间:2018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HPP

杨浦船厂区域坐落于上海杨浦滨江中北段。这里是著名的工业场所聚集地,如瑞镕船厂和英商上海自来水厂,其工业和造船业的繁荣曾构筑了上海昔日的辉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愿景,HPP提出了“纤维街区”的概念及织网、连接与激活的空间整合策略。织网,是通过发现并利用现有历史建筑与风貌区特色,重新编织街巷空间的网络结构;连接,是在整合街区各要素的基础上,借助街巷网络提高滨江与腹地之间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与可准入性,并对街道空间与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活力进行层级传导;激活,是针对一些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和街区内部的小微空间进行多种方式的活化,实现新旧历史空间的多元拼接,保证街区风貌系统的统一性和特色性。通过整个片区的规划更新,加强塑造船厂区域的国际水岸形象,构成都市中心的动力枢纽。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基地历史建筑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纤维街区”概念手稿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HPP

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

总建筑面积:306,000 m2

建成时间:2023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项目信息 © CreatAR Images

徐家汇体育公园原名上海体育中心,筹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上海重要的体育文化地标。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市中心”及“改造”。体育公园嵌入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其绿地空间因无序的交通和部分原有建筑变得零碎而难以进入。同时,由于历史上主要专注于专业赛事,场地缺乏公共体育功能。设计旨在保留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三大体育场馆及久事体育大厦(原东亚大厦)的同时,将场地改造为“一轴两翼”的布局。历史悠久的场馆形成东西向的“专业赛事轴”,其余“两翼”被划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公园,创造出大量城市公共空间。此外,新建体育综合体——万体汇以地景式手法融入公园景观,为大众体育提供优质的体育活动场地。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1980年代及2017年的体育公园 © 陆杰&laofengche-光厂视频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体育公园 © CreateAR Images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下沉式景观公园 © CreateAR Images

北京金隅兴发科技园

总建筑面积:182,200 m2

建成时间:2024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HPP+BIAD

北京金隅兴发科技园原为金隅兴发水泥厂,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区域核心区及起步区,占地61.35公顷,共包含54处保留建筑。在项目规划中HPP充分尊重工业文化的历史轨迹,依托贯通场地的南北铁轨形成整个基地的景观历史轴线,串联东西五大功能组团:北京应用数学研究院、综合管理服务区、高等研究院、专家公寓区、孵化器办公区。在原有工业建筑的空间中植入新业态,使工业遗迹重新焕发生机。同时,改造通过对部分既有建筑采用被动式技术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以降低能耗,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原水泥厂鸟瞰 © AST Studio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原十八筒仓改造为专家公寓 © AST Studio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原帐篷库改造为多功能厅 © AST Studio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新建科学大讲堂与保留的场地铁轨 © Wang Xiangdong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新建图书馆与工业遗迹 © Wang Xiangdong

深圳龙华超级商圈人民路商业街区

占地面积:3.25 km2

设计时间:2022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项目信息 © HPP

龙华超级商圈是龙华区六大重点片区之一,位于深圳市都市核心区、中部发展轴上。此项目在完善龙华自身功能体系,提升龙华生活品质的基础上,同时全面拓展商业中心辐射范围,以提供包容、便捷、生态、富有活力的复合商业空间。HPP与联合团队的获胜方案提出了“街坊里巷、百态生活”的设计理念,改变过去龙华以镇街为底盘,导致中心离散、服务不集中、品质空间缺乏系统性的发展格局。规划方案希望通过营造“整体性”的城市体验,以新老龙华人需求特征出发,提炼出“街市”、“街坊”、“街巷”三类代表不同空间治理模式的城市特征空间,并分为三个片区展开—龙华第三工业区、意向棚改区、龙华商业中心。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龙华场地(改造前)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片区空间布局(改造后)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第三工业区(改造后)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青年创艺街区(改造后

莱比锡中央火车站

总建筑面积:56,000 m2

建成时间:1997 / 2013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莱比锡火车站 © Axel Schmidt

车站始建于1915年,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管理,是德国萨克森州主要大城市莱比锡的主车站,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火车站。在 1994 年至 1997 年运营期间,莱比锡中央火车站作为德国铁路的试点项目,需要进行全面翻新和现代化改造。HPP根据1997年历史保护建筑标准对其进行改造,在原本主要结构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将单层270米长的候车楼改造成三层购物中心,利用其交通便利性,加入商业和服务功能设施,在无缝换乘中将枢纽融于城市,带动商圈发展与提升。现今,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之前的辉煌。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前莱比锡火车站(上)& 改造前车站室内(下)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火车站室内 © Axel Schmidt

科隆大剧院

总建筑面积:64,200 m2

建成时间:2024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Offenbach广场上改造前的歌剧院 © Benedikt Kraft

科隆大剧院是德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剧院之一,由Wilhelm Riphahn 于1957至1962年设计建成。它不仅塑造了德国和科隆的文化风貌,也是周边地区的身份象征。项目位于科隆Offenbachplatz广场,包括歌剧院、大剧院和剧院露台三部分。HPP自2010年中标后对项目进行了翻新和扩建,包括对原有两大剧院的技术升级,并新增了小剧场及儿童歌剧院。小剧场将原有广场分割为大小两个,重新定义和组织了公共空间,透明的立面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小剧场内部除了基础功能外,还整合了餐饮空间,并通过新建的地下通道与原有建筑相连。改造后的剧院群,将包括1200座的歌剧院、700座的大剧院、250座的小剧场和200座的儿童歌剧院。这里将成为一个活跃的文化聚集区,对城市及周边区域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可容纳250名观众的小剧场 © Jann Hoefer

法兰克福全能城市综合体

总建筑面积:290,000 m2

建成时间:2024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项目信息 © HPP+UNStudio

HPP受委托与UNStudio联合设计法兰克福金融区大型综合体。项目位于法兰克福市中心,却鲜少有人涉足。因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一直都是德意志银行的办公楼。作为城市更新的一部分,FOUR Frankfurt项目将为这片区域重新注入活力,使其面向公众开放。设计保留了原办公楼的部分立面,以延续这份特殊的城市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四栋100米至228米不等的塔楼,集公寓、办公、酒店、餐饮、零售、少儿活动等功能为一体。塔楼通过巧妙的空间旋转,指向四个不同的城市区域,形成与之相连的广场、易于到达的屋面平台、步道及人行通道,打造带来的开放性和舒适度,同时保证了最大程度的采光和优良的视觉体验。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法兰克福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新城市片区。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原来的德意志银行大楼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总平面图 © HPP+UNStudio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保留的德意志银行大楼立面 © HPP+UNStudio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开放的城市空间 © HPP+UNStudio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施工中的FOUR Frankfurt © Chris Rausch

02

可持续性更新

绿色生态及资源节约意识,正逐渐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声音。在欧洲,可持续性建筑改造已成为主导趋势。这一过程不仅涉及传统建筑的能效提升,还包括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采用创新技术,以降低碳排放,创造健康而包容的城市环境。

杜塞尔多夫三片楼

总建筑面积:49,800 m2

建成时间:1960

更新时间:1994 / 2015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三片楼 © Ralph Richter

三片楼德语原名为Dreischeibenhaus,由HPP第一代合伙人Helmut Hentrich 和 Hubert Petschnigg于1960年设计完成,是当时德国战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作。这座曾为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集团总部服务多年的历史保护建筑,于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翻新改造的工作,并在2014年完成了第二次的改造,实现其建筑生命的第三次飞跃。改造后的三片楼,楼内的各类设施均达到了当今现代化办公楼的标准。改造工程包括提高立面节能效率、楼内智能服务和消防系统的更新,并对平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使得办公空间更加灵活,更高效地满足各种租赁的需求,绿建设计依据LEED金奖标准。改造后的三片楼获得了MIPIM 2015最佳翻新建筑奖。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1960年的三片楼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三片楼 © Ralph Richter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三片楼入口 © HGEsch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前三片楼室内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三片楼室内 © Ralph Richter

杜塞尔多夫索恩大街45号街区

总建筑面积:70,100 m2

设计时间:2022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项目信息 © HPP

这一项目中,HPP从规划起就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充分融入到设计当中,旨在打造一个包含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复合型功能社区,为整个地区创造附加值。项目基地现存有一栋德国电信公司的高层办公建筑,因巨大的体量与闭塞的空间布置阻隔了街区道路的互相连接。有别于粗暴的推倒抛弃,方案将这栋大楼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进行拆除、分类并循环利用。有毒材料会被统一收集处理,而无毒的原建筑材料会直接进行回收再加工,重新使用到索恩大街45号项目的新建筑之中。生产出的多余材料也将会被设计师合理利用,尽可能的避免了材料的浪费。通过这一系列的材料循环使用策略,该项目大大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对未来获得DGNB(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的建筑拆解认证提供了可靠支持。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现存德国电信公司办公楼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材料的循环利用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HPP

03

建筑功能更新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众多城市空间与建筑正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与活力,但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却不容忽视。因此,在进行功能更新的同时,HPP始终坚持对建筑历史的尊重与保护,既兼顾原有建筑特色,又满足现代需求。

滨江道办公楼

总建筑面积:12,700 m2

建成时间:2018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中庭空间 © CreatAR Images

新华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是上海百年船厂祥生船厂的发源地。1918年重建后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水上门户”。其中的871-872仓库建于1938年,是码头工业建筑遗存的重要部分。HPP受业主委托将新华码头区域的仓库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为符合现代办公需求的高端商务场所。老建筑外部特点为两侧的外置混凝土楼梯及坡道,功能感极强。内部最大的特点为八角形立柱,建筑采用无梁楼盖系统,巨大的八角柱帽成为建筑内部很强的符号特征。设计师们在保留原始特色结构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办公功能,并保证了建筑材质色彩和比例与原始建筑完美呼应,将建筑保留的历史沉淀以暂新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使滨江道办公楼以全新面貌出现在滨水之畔。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871-872仓库标志性的大楼梯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建筑外观 © CreatAR Images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前的八角形立柱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室内空间 © CreatAR Images

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

总建筑面积:4,842 m2

建成时间:2020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AST Studio

清华工研院雁栖湖创新中心项目位于怀柔区老城区北部,原为福田戴姆勒卡车工厂营销办公楼。改造设计中保留了主体钢结构、玻璃屋面及铝塑板立面,通过在室内设置悬挑空间,在中庭增设大台阶等方式为办公人员提供休闲交流场所。中央大厅为钢结构悬挑设计,一至三层的空中环廊尽收眼底。科研办公楼在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旨在打造国际集聚、科研创新的共享办公空间。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中庭空间改造前 © HPP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的室内中庭 © AST Studio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入口 © AST Studio

Ruby Luna酒店

总建筑面积:7,700 m2

建成时间:2021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Ralph Richter

Ruby Luna是德国酒店品牌Ruby Hotels在杜塞尔多夫的第三家酒店,其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的商业银行办公楼,是德国20世纪40年代现代化最重要的高层办公楼之一。HPP的旧改设计理念来源于其初建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乐观主义,同时代的原子弹、登月等划时代新科技正突破世人的想象极限。而60年后的今天,无数精致的室内元素使太空时代在这里再一次激发着人们的创新力与想象力。建筑底层全玻璃幕墙清晰可见的壮实的外露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作为汽车友好型银行的标志性免下车柜台,现如今已成为欢迎酒店客人的开放式门厅和休憩空间。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曾经的德国商业办公楼(上)& 标志性免下车柜台(下)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保留混凝土结构的酒店室内 © Ralph Richter

杜塞尔多夫音乐厅

总建筑面积:9,700 m2

建成时间:2008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Tomas Riehle / artur

杜塞尔多夫音乐厅始建于1926年,曾是一座天文馆。建筑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的损坏,在HPP创始人之一,Helmut Hentrich的建议下,1975年天文馆被改造成如今的音乐厅。设计保留了原外立面、穹顶和穹顶大厅北面的“绿色拱廊”。2005年,HPP又与声学工程师一起将穹顶彻底地进行了改造。通过在穹顶上的透明青铜纹理的内侧安装一个多边形的偏转器来消除回音并维持适当的音量,改造后的音乐厅可以达到最高国际标准。通过灯光的设计和声音效果的改造,使音乐厅逐渐地从一个传统的穹顶结构转变成为一个具有超自然效果的星空下的建筑——这也是对前身为天文馆的一个功能呼应。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改造后夜色下的音乐厅 © Manfred Hanisch

RTL电视台和Talanx保险公司

总建筑面积:7,700 m2

建成时间:2021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 Jens Willebrand

RTL电视台和Talanx保险公司项目的前身——科隆莱茵厅始建于1924年,曾被科隆展会组织方长期租用,直到2005年才归还给科隆市政府。为了使这座历史保护建筑的立面不受破坏,并满足RTL电视台和Talanx保险公司两个租户的需求,在原立面的内侧,建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办公综合体,并设有节目制作中心。长达200米的中央大厅形成南北向的通道,屋顶采用菱形的高分子聚合材料形成了灵活的大空间,平常可以用于举办特殊活动。原砖墙立面采用镀锌的钢结构支撑加固,古老的红砖墙使整个建筑沉浸在温暖的氛围中。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科隆莱茵厅(改造前)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城市与建筑:传承与焕新 | HPP专题

RTL电视台和Talanx保险公司(改造后) © Jens Willebrand

阅读:1437
2024-03-07 15:39:09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3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