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陆元敏:苏州河
    建筑师

    建筑疯人院 · 2021-02-04 10:54:58

《苏州河》是陆元敏的代表作之一,大部分照片是1991至1993几年间拍摄的,风格遒劲饱满,格调浑厚华滋。陆元敏的苏州河不是流过去的水,而是一坛有年份的醇酽的老酒,就如他对我讲的:“辰光好像停牢了一样。”

这“辰光”,是陆元敏小时候有几趟到亲戚家路过苏州河,摆渡船和码头,给他很新奇的感受;这“辰光”,是关于父亲的回忆,一些休息日他父亲在河边的单位值班,带他去过好几次,用电炉烧咖啡喝,下面条吃。所以当陆元敏参加工作后调到普陀区文化馆,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苏州河时,封存的记忆“复活”了,昨天仿佛就在眼前,丰沛而刻骨铭心。《苏州河》 成了那几年最主要的功课,他沉浸于“停牢"这样的“辰光”的欣喜中。

就这样,光阴荏苒,我们看见一个人从河边走过来,走向今天,身后的河流渐行渐远,即便如此,他也发现他的身心里依然伸展着那条悠长的河流。

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万商云集的集散地,苏锡常杭嘉湖的大米、蔬果、生丝、茶酒通过苏州河在市内分销。黄浦江外轮上的洋货,苏州河也是便捷的物流通道。今河南路桥向东,云集着领事馆、公园、洋行和教堂等,河南路桥向西,库栈众多,再往西直到武宁路桥周边,则是越来越多的厂房和码头,缫丝厂、油脂厂、钢铁厂、面粉厂、纺织厂、化工厂、造纸厂,粮油码头、水果码头、建材码头、燃料码头、垃圾码头,遍布两岸。船只往来频繁,沿河地段昌隆,苏州河的功能性日趋增强,连片贫民区的形成给大量劳动力提供了落脚地,城市发展离不开他们付出的辛劳。

苏州河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上海第一个饮用水厂就是取苏州河水为水源。1894年甲午战争前,中国早期民族工业诞生在苏州河北岸。1912年荣氏家族起步的福新面粉厂 (上海面粉厂),百余年一直为全国老大。1911年的上海啤酒公司,沪埠第一家啤酒厂,不仅以产品陪伴市民度过无数炎炎夏日,还因其厂房由邬达克设计而享有盛名。1922年的中央造币厂(美国人设计建造,现为上海造币厂,苏州河沿岸为数不多目前仍在生产的企业)。1932年,天厨、天原、天盛、天利轻重化工企业巨头吴蕴初开办天利氮气制品厂,后成为上海化工研究院。1912年创立的中华书局,1935年在澳门路新建印刷厂,中国印刷工业的翘楚,1966年更名为中华印刷厂。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1957年成立时,下属企业仍有二十家设厂在苏州河畔,后来全国的流行风潮很多出自于这里的纺织女工手中,从人造棉、涤棉细布到卡其布。苏州河一带不仅有工商经济,也有文化,比如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东方图书馆。还有令人瞩目的四行仓库、邮政总局大楼、河滨公寓。这一切使上海成为大上海。

在相当长的时段中,苏州河与上海人的居家过日子有着不可替代的血脉关联。从摄影师按下快门以至回溯前七八十年的岁月,季节、饮食、服饰、房屋……以及人的表情、人的意愿、人的境遇其实并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照片里那些在重重限定之下、在宿命般的逼仄中梦想和受累的人,他们承受生活的坚忍和与生活的苦斗,那些结实丰富的情境,构成了苏州河最基本的面貌,也正是城市和河流芜漫表象背后真实的经络和骨骼,它有强大的活力,不管不顾,甚至有时候冲垮了人的预设,它的生动、广阔和它的复杂,使任何文字的述说都显得孱弱不堪。

苏州河曾经是上海的内在机枢,上海人和它百感交集的繁复经验在陆元敏镜头里尽显无遗。作为敏锐的摄影师,他看出了“他”的河流和“我们”的河流有着根本的差异,这不仅是翻新几座桥梁、冲淤排污绿化的问题,追忆往昔会使我们感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城市大规模改造是一个当代现象,但当河流不再是“他”的河流时,苏州河的精气神在人民生活中的内在瓦解、断裂就已经开始了。

在这些照片里,河流袒露出了它的家常,那是生活的循环,是日复一日的日子,是视觉上的疲倦和单调:苏州河并非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也缺乏人类活动戏剧性的舞台光芒。但陆元敏决心留存这样的一条河。

苏州河成为安放一切的中心,庄严,雄辩,令人敬畏。一般的照片是“拍摄”出来的,陆元敏的照片是“酿制”出来的,这是非常要紧的区别。人不是和他的世界对抗或从他的世界出走,从根本上看,人是在承受、分担、体现世界的波澜,人带着他的整个世界行动和生死。摄影师的情感与慈悲,他的宏大与郑重其事,他对时间与命运的领会一概由此发端,这是中国摄影久被遗忘的根本精神,而这个人的照片让我们重新记起那长河落日的气象。

《苏州河》花絮几则

2006年初,爱普生影艺坊在计划搬离淮海中路思南路口的贝纳通商厦前,当时已准备赴美留学的施瀚涛馆长,把陆元敏《苏州河》展览排上了日程,这是影艺坊在此地的最后一个大展,之后将迁至莫干山路M50园区。感谢施瀚涛和王峻两任馆长的接力,展览得以在9月成功举办。

《苏州河》展览的邀请函和宣传材料

爱普生影艺坊资深技师于兰和我们商讨展品制作细节

展览开幕场景

为了出版这本《苏州河》影集,我通过海上山艺术中心的关总,认识了上海书画出版社卢社长,总算落实出版。施瀚涛在离任前争取到一笔赞助,用于贴补出版费用。没有想到,看似老资格的技术编辑居然算错书脊厚度,结果印制出来以后,发现封面左边多出了一条白边。不了解的朋友,还以为是一种设计。事已至此,我和设计师胡斌只能面面相觑。

封面照片有一个插曲。早在2004年6月,我和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李旭共同策划陆元敏个展,陆元敏难得拍摄大场景,这张照片被放得很大,覆盖了美术馆二楼走道到底的一面墙。底片单独交给展览部负责人去制作,没有及时要回,过了一年多,这个负责人因为经济问题进去了,这张底片从此没了踪影,还好陆元敏有以前的电分数据,尽管不大,但能保证影集所需。

还有麻烦不请自来。封面标题字体,也是后来影艺坊海报、邀请函和宣传材料所沿用的字体,设计师胡斌取之于陆元敏的照片,北苏州路小学招牌上的“苏州”两字,设计师费时采样,加以利用,我觉得非常好,设计师经过了仔细的研读,有出处,有来头,是用心的设计。但出版社有关部门却认为“苏”字是错别字,部首有问题,所以不可以。而且,说有规定,封面排字,不可以既有竖,又有横。我无法容忍这些僵化冥顽的所谓“理由”,再三争辩,几乎使出洪荒之力,最后闹到社长那里,算是勉强通过了。

那时,我觉得“海派文化”精神多少已名存实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开明睿智,并不体现在电视台天天播出的城市形象广告上。真正“海派文化”兴盛发达的时候,人们是不喊口号,不写标语的。

2013年,我又策划编辑出版了陆元敏《苏州河》的英文版。

不比如今,以前一个摄影师想出版、推广画册影集图录,并没有很多渠道和方式。我十几年和多家出版社过打交道,策划编辑出版了五十余种中英文摄影图书,几乎每一本都要跟出版社斗智斗勇,大部分精力耗费在了根本不必要的荒唐事务上,真要详细描述,可以写一本书了。

不废江河万古流。无论怎么样,一切值得。陆元敏的《苏州河》系列是超群轶类的城市摄影经典之作,留存并塑造了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也不断影响着许多年轻摄影师的创作。感谢陆元敏老师!

我踏入摄影界已十多年

干三件事:评论、策展、出版

公号是新领域,是理想的分享平台

一如既往,努力做好

姜sir影

阅读:1894
2021-02-04 10:54:5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疯人院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