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goa大象设计 · 2024-12-30 22:06:34
12月20日,第五届“视·界”论坛在goa大象设计举行。自2020年创立以来,“视·界”论坛活动以大象设计集团设计实践为基础,旨在激励自我审视与行业洞察,推动方法总结和实践反思。第五届论坛以“象·新——为生活而焕新”为主题,聚焦城市更新实践、设计工作方式焕新;同题展览同期开幕,城市更新专题展览及20+实践项目于杭州展出。
开场 | 5年跨度谈更新
困难、变化、复杂、未知
在限制之中,做对的事
凌建:五年前的2020年,我们举办的第一届论坛,主题也是城市更新。当时,城市更新尚且属于“点状的新事物”,而当下,它已经成为“一个面”。如果说五年前的讨论,对于大部分人来来说还有点“距离感”,今天的交流内容,则完全地贴近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更新,并不只是一个项目标签,而是一个广泛的视角。它鼓励我们不局限于短期的目标或孤立的地块,以更长远的目标和更整体的眼光,“为城市持续生长、生活持续焕新而设计。”
徐琦:城市更新非常复杂,相比于最终的结果,其中曲折的过程、推进的逻辑更值得去深挖体会。所以才特别需要展览、论坛这样的媒介,让更多人能学习到其中的经验。这个下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真实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
Session1 | 存量再生实践
城市更新牵扯社会性问题,
再生的“生路”如何找到?
价值多元化时代,
一次“好”的更新实践应“好”在哪里?
朱文弘 | 城市更新与文化赋能
朱文弘: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再生”(revitaliza-tion),环境适宜、精神认同和可持续性是城市更新的核心议题,其中,精神认同离不开文化的自豪感,文化赋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起到引领的作用。分享文化赋能的几个例子。一、热点的滲透和渲染:乌镇这一江南水乡式的古镇,通过大剧院和多场景打造,成功融入戏剧文化,与其他古镇拉开距离。二、城市文脈再构:西安钟楼旁易俗社街区有机更新,借由开通一街五巷、秦腔广场,再构城市文脈,“打通血脉”,吸引年轻人回到老城,中心活化再生。三、内容创新:借由电影、戏剧时空叠加的手法,激发空间的无限可能。由点到面,渲染渗透,在文化的土壤里,新的生命力正在城市蔓延。
王彦 | 里弄的新生
王彦:今天分享看待城市更新的一种新视角——类型学视角。类型学视角源于Aldo Rossi《城市建筑学》,他将城市比作被广泛认同事物(Urban Fact)的集合。我们可以带着类型学的视角来看上海的里弄更新。里弄是一种Urban Fact,哪怕一个上海的小孩子,都能清晰地辨别什么是里弄。当里弄面临再生,便涉及新业态和新生活的融入,核心问题是如何既保留里弄的类型学特征,又为城市探索符合当下的新的类型。中海顺昌玖里尝试了高层类型及里弄类型并置的“混合住区”模式,为上海中心区里弄转化为高容积住区提供了可能性;而鸿寿坊规划设计所提出的里弄市集概念,则由里弄原型与市场原型叠加得来。
李凌 | 留南路公交场站用地复合利用
李凌:项目位于杭州小和山社区,我们所面临的设计任务是对一块存量的公交场站用地进行再生。在当下,公交出行人流有限,一些公交场站其实是处于功能浪费的状态。我们的主要意图,是让新的公交站在满足宜人的候车体验之外,还为社区居民提供兼具休闲,遛娃与会客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让周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城市的宜居性。建筑通过设置高敞的、有阳光和绿化的舒适空间,提供柔软、多孔、放松的边界,为社区带来温度。
张晓晓 | 与运营结合的城市更新实践
张晓晓:中国进入城市更新重要时期,更加重视人和人的生活。巴塞罗那的40年更新,依次进行了城市针灸-内部缝合-创新单元-超级街区4个阶段,最终会牵扯到产业等社会性的内容。对于一片既有老城区的再生,相比于空间的革新,更核心的其实是内容。有没有有吸引力的内容把人重新聚集起来。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开始尝试策划前置的工作方法,建筑师突破空间操作的界限,变得更像组局者和策展人,与专业的商业策划及运营团队联手,谋求满足运营逻辑的更新路线。这是我推荐尝试的一个工作方法。
Session2 | 新视角与新方法
开发项目中,
既定的模式和视角是否已成为束缚?
AI时代,
行业的生产工具还有哪些突破点?
周翌 | 寻常市井中的烟火气
周翌:我所分享的项目,是我们城市中的大多数,也是我们工作中的大多数。项目地块为济南小鸭厂旧厂区,不包含历史建筑,没有风貌问题,工作的重点是如何以合理的建造融入周边道路和城市肌理——这是存量时代的一项普遍性问题。好的社区既是城市也是村落,是城市剪影和人类尺度相遇的地方。我们突破常规地产楼盘模式,更多考虑城市天际线、城市界面,考虑自然与城市的渗透。通过控制道路尺度、营造建筑退台及商业花园等手法,构建一片具有宜人烟火气的街区。
张琪琳 | 建构与诚实建造
张琪琳:我分享一个最近的反思。在当下,城市和使用者需要更多的好设计和好建筑。但反观行业现实,同质化的、油腻的设计仍然大行其道。作为设计者,我们是否能具有更多的正向设计思维,而非被动地去满足标准或政策?重提建构逻辑,可能是一种反思之道。我认为建筑是有机体,应重视材料的诚实性、立面的功能性,向产品设计学习,从建构逻辑出发寻求形式语言的创新。
陈斌鑫&朱理一 |
三维模型中高效完成扩初的工作流
朱理一:在建筑设计的工作中,反复修改图纸的过程,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在当下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正推动各种变革。如果能利用电脑技术减轻绘制图纸的负荷,建筑师们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真正的设计思考。我们探索了一套基于三维模型的、半自动化生成扩初图纸的新工作流,能够大大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同时,这一三维模型还可经由我们的自主研发APP,应用至全维度的设计展示及数据可视化。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