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致逸设计 · 2023-08-10 19:10:14
01> 融合与新生
总体规划思路的来源
我们认为,社区的内核是市民,一个社区我们可能要住上六七十年,这种形态在城市中也最普遍,设计师更需要从城市的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属性出发。混合与混杂之中的那部分公共属性的弹性与释放尤为重要。这里面民生的东西要更多,而民生意愿也需要在空间之中缓缓地释放出来一些,这样才有可能取得一种人与城市之间的平衡,这个城市才会是市民的。
→中国式社区的发展特征分析
→黄浦区老城厢的城市与市民风貌
项目地处上海内环的西藏南路,这块地属于原来江南造船厂,虽然它在黄浦江边上,但在中国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周边实际上是属于城市边缘用地。大地块整体呈现的是老上海的“街坊”格局,街坊里面又被切成了无数个小地块,我们能看到在不同时期开发的各种各样的房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无序而杂乱”的状态。
→璟湾社区与城市环境的鸟瞰实景
02> 围墙"内外"
整体布局与空间关系衔接
这里正对着地铁出口,出口正对着地块的一个围墙。在这里我们就是要重新认知已经存在的城市围墙和周边的状态,然后才是如何向外延伸的问题。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在密度很高的地块内把住宅的量做出来:设计很快确定的就是一种“围合形态”,围合的中心会有一个院落空间和公共花园;第二要做到“板点结合”,顺延城市道路展开一个立体的城市院子。
→前期方案体量研究过程
→最终方案总平面
中国园林那种高低错落的感觉,就是我们说到的“围合”,就是用建筑塑就一种空间中的起承转合。园林形态里最有意思的就是高低错落、俯仰生姿。横竖俯仰之间勾勒出整个城市社区的整体空间状态。
该遮蔽的遮蔽,该开放就开放,在私密与公共之间不仅仅需要焦点,也需要更多的活力点位。中央位置未来可能是一个公共图书馆或者社区食堂,它是整个社区中的一个聚焦点,就是要它在整个院落空间平铺直叙的状态中跳跃出来。
→整体功能布局分析
→通过城市院子的开合布局
激活社区空间的活力
这个社区里,在底盘之上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倒置的图底关系。先做空间,再做房子,想要实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空间构成关系,多处是半透明的空间属性,在城市混杂状态的里回应一种有机空间的活力感。
→城市院子围合的内向公共空间
→房子围合的更大尺度的院落空间
这边是社区在城市界面的主入口,一个架空层的盒子放置在入口处,这个入口有两个标识性的对景关系。架空层的盒子空间在城市与社区之间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连续性。
建筑可以是有呼吸的,这里的“墙”变成了一个可呼吸的墙,这样的一个接口也满足了社区中心的一个院落状态。以此为题,内院要实现一个空间完整性的合理尺度表达,鼓励庭院空间中的人性尺度。这样外围的连接与内院的尺度之间也可以达成一种和解。
→生活场景与归家动线解析
→可呼吸的墙围合的城市院子
03> 积木与盒子
保障不同类型需求的定制户型
在高密的城市与社区状态之下,设计的原则是要做到建筑之间“疏离”,同时又要实现空间层面的“紧密联系”。
高层住区要面向黄浦江的一线景观,低层住区面向社区院落空间,我们大概做了七个户型的标准版块,运用积木穿插的手法形成整体意义上的生活空间。
→功能布局与户型研究
→板点结合的住宅立面推演与实景对比
建筑的原型也是盒子,运用这种高低错落的手法,一面空间给与城市,一面空间还于生活,社区内院和城市外院结合城市地铁的公共交通属性,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可呼吸的城市院落空间。
→不同类型的租赁住宅实景
→建筑形象与建筑立面实景
该项目荣获第十二届上海市优秀住宅最佳规划建筑及最佳户型设计奖项,取得行业认可。
主创设计师
李逸舒
周毅君
李国亮
高心娴
上海滨江璟湾社区
建设单位: 上海地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地铁站旁
建筑面积: 74,454㎡
容积率:3.7
建筑设计: 致逸设计
建筑设计团队: 李逸舒、周毅君、李国亮、高心娴、曾燕、黄小翠、黄可、顾云
景观设计: 上海朗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上海乐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 上海中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照明设计: 绿勀照明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 上海凯迪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摄影: 真理
*免责: 此文仅作为设计企业宣传推送,设计资料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涉及商业营销和要约,亦不代表该项目相关企业的任何承诺。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