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4-03-20 09:19:26

工务署大讲堂VOL.1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基本上是在全世界创造相似的建筑。有个词叫做“国际主义”,意味着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形式,主要采用混凝土和钢材,在全球范围内建造类似的建筑,这导致了世界建筑的同质化、标准化。未来建筑的最大主题在于如何充分地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以及其特有的建筑技艺和工艺,即“工匠精神”。

 

—— 隈研吾

 

大师介绍

Master Introduction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隈研吾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出生于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他曾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回国后在东京创办自己的工作室。近30年来,他先后在20个国家参与多个建筑项目,揽获无数嘉奖。隈研吾长期致力于新材料研究,希望以此取代传统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他的建筑作品始终以人为本,与周边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巧妙交融。著名的出版物有《负建筑》《十宅论》《自然的建筑》《建筑的声音》等。

代表作品:竹屋(2002)、瑜舍酒店(2008)、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2015)、V & A Dundee Museum (2018)、梼原木桥博物馆(2012)、日本国立竞技场(2020)等。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竹屋(2002)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5)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梼原木桥博物馆(2012)

 

讲座介绍

Lecture Introduction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随着政府工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如何将传统、自然元素运用到建筑中,寻觅建筑与在地环境及风物的联系,实现“绿色低碳”“健康”“智慧化建造”,成为城市建筑的重要思考点之一。2023年12月26日,受深圳市建筑工务署邀约,日本东京大学特别教授和名誉教授隈研吾先生从当下建筑“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着眼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分享以往项目,阐述其尊重场地及其历史,将技术与当地文化特色、自然形态融合的建筑理念。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才是建筑。”

 

隈研吾谈到:“让每件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应当使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竣工于2022年,坐落于水关长城300米处,有座倚山而建的竹屋。20世纪普遍的建造方式通常是先完成“三通一平”“七通一平”,改变地形,将其变得平坦,然后再施工搭建,在这种做法下,地形的等高线都会消失。但竹屋恰恰相反。鉴于长城是在保留了复杂的倾斜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延绵不断的连续体, 竹屋 选择保持长城山谷纵横的复杂地形,其本身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而是融入到自然环境中的,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故而竹屋一层在山沟之下,另一层在山沟之上,与环境相融合。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隈研吾的儿时记忆中,有片竹林是通往玩乐场的必经之地,同时他深受中国古代竹林七贤典故的影响,便选用“竹子”作为房屋的材料。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经过楼梯间,中间一处池塘,茶室矗立其中,抬起头就能望见远山苍翠。建筑入口处黑色地面的灵感,则取自于电影《末代皇帝》中紫禁城地面铺设的经过特殊处理的黑色砖瓦。

长城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竹屋的设立,似乎也在期许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和谐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改造往往比重建难得多。

 

陆家嘴有一座面向黄浦江的古老船厂(1862船厂艺术中心),十八年前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进入整改阶段。由于原来这里是船厂的造机车间,空间高敞,隈研吾在设计当中尽可能保留了巨大空间所拥有的尺度感,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拥有通透的视线。他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再次感受到老船厂原有的规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1862船厂艺术中心

 

船厂正面和内部结构得以保留,带有锈蚀感的管道被保留下来,与建筑整体的空间环境和谐统一。与原有建筑相同颜色协调的砖块,错落拼接而成屏风,具有透光透风的作用。隈研吾谈到:“如果将砖块做成墙壁,那么就看不到上海的街景了。”船厂艺术中心从深色到浅色的渐变的砖块,就像自然界一样,没有完全均匀的颜色,而是持续变化的。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1862船厂艺术中心

 

如何振兴和保护渔港,传达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使其成为深圳的一个新名片,是蛇口渔港的设计诉求。

 

一楼是渔港功能区,二楼是商业区,其中包含了文化区和公共区。隈研吾认为:“如果渔港仅仅是作为渔港,则有些空间资源的浪费,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让更多的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够体验到渔港的乐趣。”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深圳蛇口渔港(效果图)

 

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到新鲜安全的渔获,也能享用到美味的海鲜,使之成为一座“檐下渔市”。市民在日常休闲散步、买菜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渔港整齐规范、卫生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魅力。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深圳蛇口渔港(效果图)

 

滨水区景观的点缀可以为城市营造出愉快的氛围。在高层建筑的簇拥下,建造这样柔和的建筑物可以平衡巨构所具有的冷漠感。未来城市也确实需要这种柔和且人性化的建筑,以平衡大厦的冰冷。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深圳蛇口渔港(效果图)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随着混凝土与钢结构建筑的同质化充斥,城市工程建设需要更重视绿色环保、低碳循环。隈研吾重视地方场所中的自然材料和工匠技艺,他所分享的建筑充满了对材料的实验,着重探索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他认为二者并非分离对立,而是融合在一起的一元存在物。

如果能够彻底着眼于人工与自然的界限,设想身处这个场所可能经历的所有情况抑或是风险,自然会展现出以往从未展现过的生动表情,充满活力地向我们靠近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梼原木桥博物馆

 

在未来,不仅建筑设计,其周围的景观设计也同样重要。

 

法国的贝桑松靠近瑞士山区,隈研吾在一处河畔沿岸上设计了“贝桑松艺术中心”。其著作《自然的建筑》中对水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人造水环境,在视觉上与外部的水面联系在一起,合二为一。另一种是利用百叶窗与阳光,形成“粒子”,模拟波光粼粼的水面。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法国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

 

砖砌的仓库矗立在这里,人们从艺术中心的中间通道可以通往河边漫步,鸟儿虫儿沿着水系汇聚于此,一座人与动物的小型自然乐园由此而生。这里原本是一处城市边缘地带,但因为水系与建筑的联通增添了许多生气。砖块错落拼接而成的外立面屏风,人们站在建筑里能对望河岸若隐若现的景观,同时影子和光线部分覆盖在半透明的屋顶上,它们的变化随着池塘上的反射而交织在一起。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屋顶也采用了能发电的太阳能面板和绿化带。

新老建筑之间,一场世界指挥家大赛,每年都会在贝桑松的“音乐之城”举办。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法国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

 

谈及对庭院设计的看法,隈研吾表示:在中国,园林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庭院设计和建筑一样重要,其事务所也有一个团队专门从事庭院设计

在丹麦,高楼大厦并不常见,通常建筑的高度约为三层。而安徒生博物馆要比三层建筑低一些,博物馆整体空间由一系列圆形体量组成,连续的曲面绿墙在场地中延伸,绿墙从出现到消失,伴随着的是从地上逐步过渡到地下。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丹麦安徒生博物馆

 

展览空间被规划在地下,迷人的地面花园由曲线树篱组成。在这里,建筑的建造形式被削弱,游客将被引入由茂盛树木和树叶创造的“迷宫”般的空间中。地下世界通过一系列下沉庭院与地面花园相连,从地面上看,这些下沉庭院如同一个个“洞穴”,打开了从童话世界到现实世界的“大门”。每个庭园都与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相关联,包括美人鱼的庭园、卖火柴的小女孩庭园······孩子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丹麦安徒生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筑多采用木材搭建,其落成也是花园生机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丰富的植物将在博物馆花园中扎根发芽。在未来的几年里,花园将逐渐趋于成熟。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丹麦安徒生博物馆

 

哥本哈根市民体育中心项目再次展现了对水元素的运用探索。哥本哈根是丹麦的首都,运河从城市中央穿过,市民体育中心作为其游泳和锻炼的场所,将与运河联动穿插。这个5000平方米的建筑的玻璃面底座,将为室内游泳者提供港口全景,而一系列锥形砖体可以保护较小的水池免受外界影响。隈研吾谈到:“设计中的重点是创造一种体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物体,而是由水统一和定义的景观、艺术和建筑的形式。”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哥本哈根市民体育中心(效果图)

 

光和影将是水池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每一个不同形状的金字塔都将有一个天窗,因此在水面上会形成引人注目的光影反射。而内部和外部的空间感受,则会借由砖块的肌理和其温暖且自然的泥土色调与传统丹麦工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哥本哈根市民体育中心(效果图)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2011年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促使人们开始了对建筑的重新探究,偶尔利用身边的现成材料动手拼装,也是乐趣十足。一昧去追求看似坚固的庞大体系,在灾难面前反而被轻易击溃,对此隈研吾提出同凯恩斯理论相反的理论,建筑一方面应当做得更“小”,确立建筑最小基本单元,也就是他的“粒子”理论,另一方面也要追求经济意义上的小,倚靠区域内部经济,利用就近资源、能量······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CHIDORI概念家具

 

位于日本爱知县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从远处看去是一个严谨有序的正方体,它是用6000根桧木棍搭建而成。这座博物馆建筑的构造很明显来自传统的日本木玩“刺果”。原本12 x 12mm的木棍尺寸被隈研吾放大到60 x 60mm,形成稳固而精确的组合单元,并且三根木棍的节点处完全不用螺丝、胶水和钉子,最终的建筑就像一座9米高的木构三维格子状晶体。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隈研吾为太宰府的这家星巴克所做的设计,由2000多个木棍创建出的一个个X型斜织格子组成,正如其著作《小建筑》中的理念:“积垒”每一个微小的单位,“倚靠”大地,宽松地去“编织”,让空间更加蓬松。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太宰府星巴克

 

Sunny Hills Japan 甜品店也被隈研吾称为“地狱组”,因为它是沿着竖直方向构建的,一旦组装完成,就无法再拆开。隈研吾期望在繁华的市中心创造一片森林,为此他研究了阳光在森林里一天的变化,最终采用木条交叠的形式创造了这座木屋,木条间也未采用任何钉子或胶水,打破了传统直角结构,呈现了30或60度的夹角。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Sunny Hills Japan 甜品店

 

随着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大部分具有北京历史的胡同和四合院都被拆除了。隈研吾北京事务所前门办公室项目以柔和的手法将四合院改造成为了开放的低层多功能设施,以满足如今城市生活的需要。

建筑的木制梁柱等结构在经过当地木工的细心分解和修复后被重新组装在了一起,立面原有的砖墙结构和外凸的铝幕以及玻璃幕墙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平衡的透明感。四合院面向胡同街道开放,增强了街道内部的互动关系,铝幕由两种铝制构件如同拼图一般组合而成,形成雕窗式的有机立面图案,可以进行添减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隈研吾北京事务所前门办公室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

从“负建筑、自然建筑”,隈研吾开始思考如何“让建筑消失”的方法,他主张把沉重的建筑体块分解成点、线、面,告别巨大建筑。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杭州民俗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民居,拆除后常常会留下许多瓦片,有些偏黑,有些略带白色,有的稍有红色。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山坡间,曾有一座茶园,经过改造便是如今的民俗艺术博物馆。该建筑回收了这些“瓦”进行二次利用,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与人造材料不同的风味,山间错落的瓦片村庄,宛如连绵层叠的茶田。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杭州民俗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沿斜坡而建,右高左低。在玻璃的外部,则是由一串串不锈钢锁编织而成的网格状平行四边形瓦片屏风,每片瓦前端的位置错落不齐,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一般的“瓦幕”。一方面通过屏风控制光线和可回收的木材实现了能源节约,即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沿着间隙掠入的光影斑驳,更像是创造了中国古代水墨画般的建筑。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杭州民俗艺术博物馆

 

泰湾北岸是北欧航运到苏格兰的主入口,以苏格兰美丽的海边悬崖为灵感,一层层水平的石板线包裹其间,英国V&A邓迪博物馆如同峭崖般伫立于此。

曾经一位叫罗伯特·斯科特的船长,乘船从这里的港口出发,进行南极探险。因此,这艘船就被陈列在这里。作为诉说小城历史的载体,从侧面看博物馆,也如同一个船头俯身于泰河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英国V&A邓迪博物馆

 

隈研吾多次提到城市的水滨非常重要。世界各地的城市即便有许多水滨空间,也常常被仓库或工厂等建筑物所包围,使人们难以接近。我们要做的是让人重新靠近水域。英国V&A邓迪博物馆通过周围的水池和将博物馆直接建造在泰河上这两个方式,达成了将市中心与河流相连的要求。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英国V&A邓迪博物馆

 

马赛艺术中心既不是传统建筑,也不是现代建筑,而是当代建筑。

 

它的外立面由回收来的玻璃拼接而成,经过粉碎、融化再次利用,如同一个个像素化的镜面,用以协调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每块玻璃朝向不同的方向,表现出强烈随机感的同时,被转变成更微弱的光和热洒向街边。

马赛艺术中心不仅是美术馆,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居住的场所,建筑的中部为镂空的露台,在悬浮的镜像下,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创作交流。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马赛当代艺术中心

 

一根根金属铝板百叶组成的“茅草屋”,当阳光洒落在上面,就如同余晖穿透树梢一般,颇有田园风光。隈研吾在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的设计,运用了建筑的“粒子化”,就是利用颗粒状的细节来打造建筑,使其既通透明亮又能保持良好的通风性。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

 

20公里长的螺旋木丝带,环环缠绕形成了一座有机柔和的城市社区,内部像蚕茧,原始的外墙则似鸟巢。都市丛林里的这片绿洲,为悉尼市中心带来一股温暖明亮的力量。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悉尼 The Exchange综合体

 

隈研吾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建造对社区尽可能开放和有形的建筑,这体现在圆形几何形状上,创造出可以从多个方向进入和识别的建筑。”高层建筑如今正在不断生长蔓延,在这些高层建筑中,一座柔和的建筑物正是城市需要的。建筑内部一楼是食品区,二楼是市民图书馆,三楼是市民托儿所,四楼是餐厅,按照市民最需要的物品来规划,打造出了一个柔和的开放社区中心。无方向性的圆弧外形,延伸至广场,为人提供了一片遮荫的凉亭,对人而言更亲近,也增加了人与街道的交互性。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悉尼 The Exchange综合体

 

问答对话

Q & A

 

Q1.

负建筑、五感建筑,这些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本土观念,您觉得有没有什么一致的地方,有没有会产生冲突的地方?

 

隈研吾

 

我真的很喜欢来中国,部分原因是我喜欢中国的烹饪美食。我认为我的设计方式,也就是“负建筑”等设计方式,在中国非常适用。建筑师通常有两种建筑设计策略,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安藤忠雄。安藤老师是我的前辈,他常用混凝土浇筑,无论在哪里都保持着他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方式。另一种设计策略则相反,是“随机应变”,这恰恰是我所擅长的。 我希望在每个地方都能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和历史的建筑。

我之所以认为我的做事方法在中国行得通,是因为在中国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如果往北一点,不仅气候不同,树木也会不同。我努力让自己的制作方式适应每一个地方,所以我觉得像中国这样一个兼具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有趣国家,我的设计方式是非常适合的。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现场

 

Q2.

您说到对深圳的印象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建设快速的、非常年轻的城市,那么今天我们这些城市的建设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留住我们的独特性与历史传承?

 

隈研吾

 

虽然今天时间很短暂,我走了一小段路,也有幸一窥城中村的景象,感受到了深圳的“城中村”的个性,觉得非常有意思。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能发展得如此之快,但深圳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的自然景观,包括城中村、海滨,等等。在即将建成的歌剧院后面还有一座青山,如果你去到深圳湾大桥的南面或北面,还有原始的自然景观。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保护自然,在那里建造不仅是摩天大楼,而且是与自然相协调的建筑,那么就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我相信,深圳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典范及21世纪的模范都市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工务署大讲堂现场交流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从中国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延展到法国、英国、丹麦、日本······从“负建筑”到“点、线、面”,隈研吾先生阐述并分享了自己对当下时代建筑的看法。“欲望让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人们有时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更舒服地居住,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这是《负建筑》一书中对建筑的理解,也是贯穿本次讲座所分享项目的核心思想之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筑文化、保护建筑的核心价值,这些理念为当代城市工程建设提供了养分,公共工程也当进一步践行高质量高品位高效能的发展之路。

 

工务署大讲堂

 

工务署大讲堂 |  隈研吾:历史、环境与创新设计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大讲堂活动,旨在结合当下建筑行业发展趋势,通过邀请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学者和管理者,分享建筑案例、交流建筑技术、推广建筑文化、提升建筑审美,用丰富的设计视野与启发性思维,推动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和城市杰作。

阅读:1678
2024-03-20 09:19:26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