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建筑师

    建筑现场 · 2024-06-11 11:51:02

2024年3月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举行的2024 CAFA-A 校友论坛中,CA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刘昊威发表了《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主题演讲。

他分享了从2006年创立CAA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代表项目和关于“东方未来主义”的一系列思考与实践。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以下为演讲现场的文字实录:

只为明天设计的实践

Practices of Design for Tomorrow

非常感谢母校的邀请,让我今天回到这里,有幸与建筑学院和中建院的前辈、老师、同仁们,以及同学们分享我这些年来的设计实践。

我在2006年创立了CAA建筑事务所。我们从各类很小的项目开始,进行设计实践。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只为明天设计”观念的体系 © CAA architects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提出了“只为明天设计”的新未来主义的设计愿景。我们追求的“明天”与“未来”不是简单形式的上的设计未来感,它是由可持续性、预见性、新技术、艺术性、超现实以及批判性六要素组成的设计体系。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CAA各领域代表项目 © CAA architects

 

我们以这个体系作为支撑,坚持以建筑艺术为基础,从建筑、室内、产品、展览、艺术装置、交通工具(这个交通工具是“国家名片”京沪高速铁路车厢室内空间的特殊项目),以及在元宇宙虚拟世界中的建筑设计,跨越多个领域、类型、尺度,展开设计实践。

东方未来主义的思考与实践

Thoughts & Practices of Oriental Futurism

在基于这样一个新未来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国城市和生活的未来到底在哪?于是我想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万物守恒、虚实循环以及东方传承这几要素组成的东方的哲学思想能给到我们答案。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东方未来主义”架构的思考 © CAA architects

 

由此,我们得出了“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观,以这个观念为核心,我们又展开了一系列实践。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潍坊艺术中心 © CAA architects

 

2015年,我们在山东潍坊设计了一个美术馆。

整个美术馆由地上展览空间和地下高级别的藏品库两大功能组成,我们打破传统建筑当中地上与地下的界限,模糊了墙面与屋顶的区别,将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刘昊威的“圆相”笔墨手稿与潍坊艺术中心总图 © CAA architects

 

整个项目的概念源自我笔墨画出的一笔,这个图形在东方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圆相”,它在笔翼渐变中代表了东方的哲学观:圆满与轮回,最终形成了这个设计方案。从总图我们可以读到,建筑与环境的虚实相生、阴阳转换,从建筑到景观是一种自然的消隐,从景观到建筑又是一种自然的生长。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潍坊艺术中心 © CAA architects

 

利用绿地的坡度,景观可以延伸至建筑之上,人们也可以走向空中,整个建筑是由景观盘旋而上,生长而成。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韩国异斯夫独岛纪念公园 艺术文化村 鸟瞰 © CAA architects

 

我们在2017年对位于韩国三陟市的异斯夫独岛纪念公园重新做了规划和建筑设计。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总图 © CAA architects

 

整个公园的中间是一个山丘,其中还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寺庙,为充分保护当地自然生态和宗教文化建筑,我们围绕这个山丘将博物馆,艺术文化村以及住宅和酒店四个主要的功能串联为一个整体,在空中用游廊连接。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刘昊威水墨手稿 © CAA architects

 

由此,我们以“一片萦绕在山间的云”为设计概念,人们在建筑群和历史文化景观中游走,因此得名“云中漫步”。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韩国异斯夫独岛纪念公园 总鸟瞰 © CAA architects

 

我们设计将最具历史价值的异斯夫纪念博物馆作为“云中漫步”的起点,朝两端延伸环抱整个公园,在空中形成一条带状连续的空中走廊,使得整个建筑体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个与历史、人文和未来的对话及有趣的共生。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马尔代夫临空经济区 鸟瞰 © CAA architects

 

这是我们在马尔代夫首都新城设计的临空经济区。它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点海外项目,我们在该项目的国际设计方案征集中获得第一名。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马尔代夫群岛航拍图 图源:网络

 

我记得到达马尔代夫上空时,看到整个珊瑚岛如同珍珠散落在海洋中,我就在想,这个项目如何设计来回应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概念生成 © CAA architects

 

地球的一切生命源起于海洋,我们构想了这座人工新城如同神经网络一般,由海洋向陆地生长的全新生命体,与珊瑚群相映成趣。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总图 © CAA architects

 

神经系统成为空中廊桥蔓延至城市腹地,打破了海陆边界,串联起空港服务中心、会展中心、交通枢纽港和度假酒店四个原本独立的建筑体。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海洋天堂”的绿色能源系统 © CAA architects

 

而这个“神经系统”还是一个巨型的绿色能源装置,细胞状的“遮阳雨篷”既是雨水收集和太阳能系统,同时也是结构支撑,成为一个功能与美学结合的公共空间装置。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海洋天堂”中酒店远眺 © CAA architects

 

“海洋天堂” 把临空经济区的各类功能整合成一座有生命的建筑群落,一个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社区。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基地 鸟瞰 © CAA architects

 

这是母校委托我们对青岛基地设计的概念规划与建筑方案。基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南岸,我们以“一片自由的海浪”为设计理念,整个建筑群仿佛从原野中升腾起来,形成了一个向海边生长的有机生命体,又如同涌向前方海浪势态的定格,与相邻的让·努维尔设计的西海美术馆及广阔的海洋产生对话。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形态生成 © CAA architects

 

我们以基地背靠6米高的丘陵,将校区建筑群顺山地之势自然抬升至33米,生长为一个大尺度曲面的屋顶花园。这是一片由自然景观演变而成,又富有艺术教育功能的大地艺术。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总图 © CAA architects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海浪波纹肌理的内庭院 © CAA architects

 

海浪的水波纹肌理形成庭院的虚空间,各个功能区如细胞环状单元,以网络状连接,内部功能与交通空间相互渗透。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中央美术学院青岛基地 庭院内景 © CAA architects

 

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师生宿舍等传统意义上学校的功能,连接成一个自由、开放、循环的整体。艺术教育的多重思想在流动空间中交融,向内生长,同时向外延伸。

山间云水川行的立体城市花园

Wandering up along the Tranquil Vertical City Garden amidst Mountainious Cloud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京协同创新园 总体模型 © CAA architects

 

但上述一系列设计实践基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实施落地,直到这个项目:“西山智谷——北京协同创新园”。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总图 © CAA architects

 

这是位于中国北京西山脚下的大型综合办公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9万平方米。我们自2020年起开始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

△ 区位分析 © CAA architects

这个项目位于北京海淀区北部的苏家坨地区,在西山、香山群山环抱之中,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并且拥有“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这里又是被称为“中国硅谷” 的中关村科技产业向北部外溢发展的核心区域。 总项目主要分为西、北、东三个地块。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区位分析 © CAA architects

 

因此这个项目地处生态保护与城市化的重要特殊节点。所以面对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我们就深入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设计作出回应,乃至为地区做出贡献?

我们对已有传统的科技产业园区大量调研,发现基本都是重复、单调、均质化的规划和建筑,因此,我们希望做出一些突破和改变。

△ 总体概念生成 © CAA architects

首先我们对城市上位规划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在地性和人文性,将西、北、东三个地块的建筑体量拆分为聚落式的基础形态,将建筑组团的天际线与绵延起伏的西山山脉给予呼应。把四种建筑体量和多种平面规划分别提供给独角兽企业,成长型企业,初创型企业进驻。

我们以一条跨越各个地块流动的“山水之谷”作为城市设计轴线,将三个地块贯穿,又将中国传统院落式的围合空间与自然山水的意象相叠加,给予各地块独立又有整体性的建筑形态,发展为山川、合院、聚落式的建筑组团,由此得 出 “西·山” 、“北·院”、“东·川”的设计理念,共同构筑一幅与场域融合的“山水自然”画卷。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总鸟瞰 © CAA architects

 

当人们进入“西山智谷”,随一条“山水之环”,在自由流淌、高低错落的空间中转换,游走其中,感受一种山间云水川行的超现实体验。该项目 在规划设计获批后,被评为2021年北京市重 点科技工程项目之 一。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规划与建筑设计分析 © CAA architects

 

在详细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上,我们将靠主干路的西山地块的建筑,设计为进入整个园区的第一城市立面,将最前端的企业总部建筑退让出大尺度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客厅”广场,形成引导人车进入的内聚式园区大门。 聚落合院的布局与自然有机的形态为每栋建筑都创造了最充分的观景视野。 由多个层级的绿地景观融合到建筑空间中,构筑成实际绿化率达到40%的立体城市花园。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西·山 © CAA architects

 

“西·山” 地块以“山水”为设计概念,三栋主体建筑塔楼如同山体,“山石”错落有致形成了层层叠叠的阳台,空中廊桥、花园和流水般的人行坡道穿插其间,这里未来将作为独角兽企业的总部办公大楼;环绕连接三栋塔楼的白色裙房体量,将作为相对自由灵活的共享办公空间功能,也像一片祥云萦绕在山间。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西·山 屋顶花园远眺 © CAA architects

 

建筑退让出的大尺度自然景观空间,成为“城市客厅”广场,在此处裙房屋顶设计成三折返缓步景观阶梯,使裙房的屋面景观变成向整个园区开放的空中花园,就像山间的溪水顺势流淌而下。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院 © CAA architects

 

“北·院”地块与西部相邻的大型公共绿地有机结合,我们将传统院落布局与自然山水意象相融合,形成“山合院”的设计理念,既具有 “合院”之象,又有层峦叠嶂的山形建筑形态,构成了未来主义式的东方浪漫意象。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院 山水下沉广场 © CAA architects

 

层层退台的小高层塔楼舒缓了上空的密度,满足用户更好的观景体验。地面丰富的自然景观通过一层开放的空间延伸至地下一层,获得同等采光,产生既流动又围合的公共广场。通过空中连桥等立体步行系统,将地面环境开放给城市的同时也能确保内部步行动线环通。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东·川 © CAA architects

 

“东·川” 地块,将南北两侧以小规模的独栋塔楼组成建筑聚落。由西往东的“川流”穿过内庭院流向园区外的城市公园,同时水流般的中央庭院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形成山川河谷的空间关系。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东·川 山川河谷庭院 © CAA architects

 

该地块为中小型与初创型企业保留很多变通性,办公空间单元可分可合,最大化的激发使用效率和运营的活力。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三地块的平面功能规划研究 © CAA architects

 

我们将三个地块建筑组团平面反复推敲,设计出各种尺度与规模的平面规划组合,以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并充分考虑它们在发展中的变化。

高层与裙房结合的形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根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变化而给予空间配置的升级。独立的小高层可以对应总部办公需求的企业,同时也可以拆分成若干小的空间单位提供给中小企业。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幕墙设计理念 © CAA architects

 

在幕墙设计上,我们延续了山水自然的理念,以中国经典人文山水画《富春山居图》为概念,将画中不同的写意皴法,转译为西、北、东三个地块外立面山、水、云融合的抽象自然,又各具特征和细部。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幕墙剖切图 © CAA architects

 

又通过数字化和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营造出各个组团的轻盈和通透感。同时,疏密有致的幕墙设计也是高性能的遮阳格栅系统,依据不同季节和时段的自然光变化为室内带来舒适感。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东·川 绿色可持续性设计 © CAA architects

 

在绿色建筑方面,我们还建构了完整的绿色可持续性系统,借“山水之环”这条流动贯穿整个园区的城市慢行环廊,将各地块的绿色景观互联互通,延伸形成一个更大的绿色网络。

通过引入自然景观,通透开放的空间布局,注重降低整个建筑群的热岛效应;建筑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控制场地环境的噪声污染;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绿地和硬地透水铺装,设置雨水回收系统等等;以多种技术手段共同实现中国绿色建筑的三星标准。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院 施工进程 © CAA architects

 

目前,作为该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组团“北·院”地块,总建筑面积111,000㎡。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进入幕墙系统实施阶段,预计今年全部竣工。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西·山 施工现状 2024.02 © CAA architects

 

二期 “西·山”地块也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三期“东·川”地块正在施工图深化设计中。

由于今天时间有限,关于“西山智谷”这个项目还有很多的设计思路、细节、故事不能在此跟大家分享。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京协同创新园 雪景鸟瞰 © CAA architects

 

面对如此规模和重要性的项目,我和CAA团队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概念、方案到施工图,以及实施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轮反复、修改、调整、优化、妥协,才达到各方认可,通过规划部门审批,以及工程造价等等评估,才最终让这个项目得以实施。

同时,经历这个项目我也更深刻的意识到,建筑就像冰山一样,支撑海面上可视部分的,正是那海平面下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等系统的关联,和庞大资源汇聚的结果。

刘昊威: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实践

 

△ 北京协同创新园 总体模型 © CAA architects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初衷是一直坚持不变的,那就是将东方未来主义设计观付诸于实践,让人们穿行于东方浪漫的“山水之谷”中,将自然、人文与科技结合,在北京西山脚下实现一座面向未来的立体城市花园。

关于东方未来主义的设计观念,我们也是在持续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未来也希望大家多给予意见和指正。

谢谢母校,谢谢大家。

阅读:1696
2024-06-11 11:51:02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现场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