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line+ · 2022-02-13 15:26:33
1月18日,SuperCrit · 相对论首次活动在line+上海Office开启,活动特邀曹嘉明、李麟学、刘宇扬、杨明、曾群 (按姓名拼音顺序) 5位老师担任评论嘉宾。在长达7小时的观点碰撞中,活动发起人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朱培栋,与5位特邀嘉宾,以及line+设计师们,就2021的6大核心实践议题和16项建筑创作展开研讨共议。或犀利尖锐、或深刻中肯的观点言论,在建筑师们的“明线”、“暗线”和“底线”中擦出火花,为line+开启2022新篇章注入巨大能量。
* 文末可投票选择你最喜爱的项目
PART 01
开幕致辞
曹嘉明:
—— 首先,我代表上海建筑学会欢迎line+进驻上海。 今天来这里参加“相对论”活动,也是借此契机对line+有更深入的了解。 line+是在大型设计机构和创作型工作室之间的、既能创作也能挑战大项目的事务所, 而且我特别高兴的是你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海外。上海建筑学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专业的、行业的、社会的交流集聚,催生出新的化学效应,我相信line+也会是其中一股强劲的新兴力量,也期待你们更精彩的作品。
刘宇扬:
—— line+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我可以从几个层面的“相对论”来谈谈感受:第一个“相对”是 过往和当下 ,在继2020“空间赋能”的蜕变和迭代,又更进一步地成为有独立价值观的实践事务所;第二个“相对”是 你们这一代和我们这一代 ,邀请我们作为嘉宾,可以看出line+在实践思考上有自己的目标;第三个“相对”是全球语境中的 本土与世界 ,“相对论”本身代表了ambition,中文解释作“野心”,但在英文语境中是非常了不起的目标。所以我非常期待今天在这个温馨又很酷的场景里,发生有意思的对谈和碰撞。
孟凡浩:
—— 去年12月我们在杭州办过一次展览,提出了“空间赋能”的主导概念,传达了我们作为一个成长于当下中国背景下的本土建筑事务所对这个时代的回应和思考。一年以后,我们来到了上海,举办我们上海office的第一次活动——SuperCrit · 相对论。我们就本年度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六大核心议题,特别邀请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各位前辈,围绕话题共同探讨,希望对line+未来的发展有所指引。
朱培栋:
—— 我们借助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这个开辟了当代物理学新图景的名词,来为这场活动赋名。建筑学并非科学,不是绝对的判断,而是可能性的选择,所以除了对内检讨自己的选择之外,我们也渴望来自各位老师的建议和帮助,为我们的实践议题创造新可能、新场景。
PART 02
六大议题
议题01:
当代文化建筑是否一定需要地域性的表达?
在中国的建筑语境中,设计师通常惯用“符号”来回应在地,而随着文化在历史和地域上的融合互通,“地域性”在文化建筑创作中日趋深刻而宽泛。
+ 弥勒东风韵艺术中心
Mile Dongfengyun Art Center
云南,弥勒 / 2018-2021(已建成)/ 9937.44 m²
在地处云贵高原的弥勒,粗犷的山体轮廓、赤红的无垠土地与艺术家罗旭创造的“万花筒”艺术建筑群浑然天成。面对自然与人工的碰撞下振奋人心的视觉冲击,我们尝试以在地化的艺术感语言来表达一种重组的“永恒”。艺术中心主体为钢结构,外立面则采用模拟石质——赤红色混凝土装饰幕墙,实现材质的在地化。在红色的高坡场地上的生长的“红色石阵”,自由、质朴,消释外来建筑的体量感,进而融入艺术小镇的田园风光。
+ 大理洱海驿站
Dali Erhai Courier Station
云南,大理 / 2020-(建设中)/ 150 m²
设计以顺应地形的在地形式为项目立意,将感知上的渗透指向更深层的“地域性”。不同于传统驿站单一的服务性功能,设计将周边人行流线、骑行流线纳入形体考虑,建筑内的灰空间提供了一种类似“古道驿站”的体验,而建筑屋面形成的悬浮平台直面洱海,在湖畔草地形成一处登高观景的微地形。折板由参数化结构计算实现现浇混凝土的大跨度悬挑,在毛石基座的支撑下,就此扎根生长于洱海边。
+ 丽水古堰画乡艺术中心
Lishui Guyanhuaxiang Art Center
浙江,丽水 / 2020-(建设中)/ 20202.61 m²
项目位于浙江丽水莲都,我们所希望的小镇艺术中心是亲民的、日常的、具有烟火气息的。在提供专业的艺术展览职能之余,更重要的是能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丰富且接地气的日常性公共活动的空间,并与小镇生活形成更紧密的交流和固定且持久的艺术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和赋活小镇生活。
李麟学
这组项目跳脱出了以往对城市建筑或者乡村建筑的印象,和当代的潮流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领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拓展了建筑师的职能边界。具体到在地性,我想提醒一点,除了视觉的地域性,我们的嗅觉、听觉、甚至其他媒介有没有在地性?这可能与建筑师的生活体验、经验都会有关系,如果在那个环境里慢慢地放松下来,可能会创造出更多在地性的可能。
这组建筑都像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古堰画乡艺术中心所在的环境决定了设计一定会考虑地脉和人脉、呼应周围环境,同时设计在空间上也做到了大胆的创新,对新时代的功能进行了回应。
曹嘉明
刘宇扬
我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地域性”。第一组云南项目的根本是和地形产生紧密结合,来创造空间的可能性;第二个丽水艺术中心,小县城的城市性体现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所以设计提出的“日常性”概念恰恰是回应了它的城市性诉求,是在地域性上的一个重要表达,至于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形式语言反倒是次要的。这两点重新启发了我该怎么理解当代建筑和地域性的关系。
“地域性”实际是一个很陈旧的议题,除了乡土文化、地域特征等一些形式符号,在Frampton的批判性地域主义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西方很多老镇赋新的案例运用到非常现代的设计语言,虽然不是传统认知中的地域性,但深究它的内核,是和在地的活动、生活、肌理尺度等都有很强的联系。我们现在所做的可能不是对传统的延续,但某种程度上是为未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在地性。
曾 群
杨 明
从对在地的回应来看,不管表达形式最终是什么样的,都离不开对气候、地理、空间使用者这些要素的回应,在这方面这组项目已经很到位了。“符号”是与认知有关的,在设计中基于人的共同认知运用“符号”容易构成平等的对话。我们作为外来者对在地文化的理解大多是感性认识,是悬浮的,但不排除可以是一个好建筑,例如波特曼的上海商城,作为上海第一个混合开发项目,对城市空间关系的处理,仍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建筑还是建筑,“当其无,有室之用”。
议题02:
如何将单维度的度假产品升级为沉浸式的旅居体验?
沉浸式旅居体验是在后疫情时代对新度假产品诉求的创新性策略,由地域性的在地内容获取创作路径。
+ 洛杉矶环球影城希尔顿酒店扩建
Universal Studios Los Angeles Hilton Hotel Expansion
美国,洛杉矶 / 2021-(设计中)/ 30000 m²
项目位于洛杉矶环球影城与101公路之间的好莱坞山顶上,不仅拥有俯瞰全城的绝佳视野,更毗邻环球影城、好莱坞、比佛利等知名旅行目的地,在过去的40年中始终扮演着洛杉矶的特殊的地标。line+应邀负责整个项目的改扩建设计,并与当地LDI共同探讨符合环球影城NBCU总部,洛杉矶市政府,Hilton酒店集团以及周边Hollywood社区公众等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最佳设计策略,旨在保持与老Hilton塔楼的谦逊关系的同时,面向101公路展开最佳的城市形象界面。立面设计灵感源自洛杉矶市花鹤望兰的几何形花瓣,包裹外立面,徐徐绽放在山谷之间,成为整个区域的新地标。项目采用将全钢结构装配,以碳中和和生态多样化为导向而设计,将为项目带来395间新增客房和多样化的高品质配套设施,预计2025年对全球旅客开放。
+ 桐庐金家山度假酒店
Tonglu Jinjashan Resort Hotel
浙江,桐庐 / 2021-(建设中)/ 9300 m²
基地位于山脊上的人工台地,作为浙江省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设计采用与山共融的退台形式,并利用立体绿化修复生态。通过空间的转折、景观视野的收放,营造由山脚到客房路径的场所感,让旅客沉浸于充满叙事逻辑的自然环境当中。建筑采用木纹混凝土及周边自产的加工毛石,旨在营造具有在地感的空间体验。
+ 大市梨博园
Da Shi Pear Expo Garden
浙江,桐庐 / 2021-(建设中)/ 1000 m²
梨博园位于大市村东南山尖头,现存的五个建筑体量偏小且布置分散,改造设计要求在满足基本博物馆功能的同时,通过景观路径形成连续的游览体验。结合场地位置、高差等实际情况,用当代的设计语言还原传统的村落氛围,为游览者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无限渗透的自然,潜移默化的知识,恰如其分的美食,收获身心愉悦的度假体验。
曹嘉明 | Cao Jiaming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杨 明
我作为游客来说,旅游是为了选择和日常有反差的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洛杉矶酒店的设计,把它作为一家旅游酒店所需的目标性梳理得非常清晰。桐庐项目实现了更广泛的地域性,但是设计整体所形成的氛围感和异地场景性不够强烈。从设计角度去建立沉浸式的体验,要有某种集中而强烈,像旋涡一样把人吸进去的吸引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两个酒店不仅在地域上有巨大反差,在策略上也截然不同。洛杉矶酒店是工业化的快速高效的策略,桐庐梨博园则是更在地和手工的做法。但表达所呈现出的直观感受,从内在的思考逻辑来说还是相像的,都是对当地icon的创作表达。“沉浸式体验”偏重于策划商业的理念,在空间本体和建构体验上建议可以有新的尝试。
曾 群
刘宇扬
这个议题侧重在“产品”和“体验”,更多的是商业逻辑,和建筑是弱化的关系,但与我们的生活是相关的。我相对地来想,传统的酒店为全球化旅行提供空间载体,其实是反地域性的,但我们现在谈论酒店设计又试图和当地产生连接,这两个项目也是如此。洛杉矶酒店是从北美生活方式、日常文化的角度介入,桐庐酒店则是通过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方式来展开设计。
回到议题来说,什么是“沉浸式”?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100个人会有100个不同的解释和追求,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商业模式。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这组项目都能回应业主的诉求、大众的喜好,还有建筑学追求,已经很成功了。
曹嘉明
李麟学
就项目而言,它们都非常有贡献性。洛杉矶酒店提到的后疫情时代下全球建造技术变革催生出的机会,让中国的建筑师和制造商的组合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大的竞争优势。桐庐项目探讨到乡建除了“网红建筑”外,能让乡村长远发展的深层逻辑。这个时代,建筑师无需给自己戴上商业建筑师或是学术建筑师的“面具”,更为重要的是,你的“面具”后面要藏着一套自己为行业和学术产生何种贡献的设计逻辑。
议题03:
城市孤岛间我们如何共同生活?
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密度、住区密度的提升,而当下的住宅区为了营造内部品质而封闭化管理,造成外部割裂,从而形成“城市孤岛”。“城市孤岛”间的共同生活实则是探讨封闭与开放间的平衡。
+ 旧金山“FOREST”森林社区
FOREST Community in San Francisco
美国,旧金山 / 2021-(设计中)/ 187200 m²
项目位于旧金山市区南部,为Visitacion Valley社区重建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美西大开发的重要一环。这一区块作为产业导向的传统社区,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将以保持社区的族群多元性、生态多样性、和公共空间丰富性为原则,以碳中和社区作为开发营造的目标导向进行设计。设计通过“空间置换”、“开放边界”,“有机减碳”,“森林营造”等设计策略,将板块原有的Lelan大道的商业活力向南延伸至Brisbane,并激发场所活力和促进邻里关系,在明确的组团划分关系中,为硅谷和湾区的公众创造生机盎然的多元开放街区。
+ 北京朝阳TREVISTA高标准混合街区
TREVISTA High Standard Mixed Block in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北京,朝阳区 / 2021-(建设中)/ 341813 m²
规划设计借鉴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融入TND、TOD规划理论,为该街区构建全覆盖的慢行交通系统,形成完整的公共空间网络系统,丰富邻里交往空间,增强住区及城市环境的凝聚力。“朝阳智弧,生机坊巷”注重生活内容和公共空间的组织关系,沿五环打造具有识别度的地标性公共建筑群落,增配社区配套服务中心用地,与幼儿园共同建设独立开放的文教服务组团,同时设置多个开放城市广场,串联各个组团空间,打造多种业态相融的活力街区,营造极具生活氛围的美好社区。
+ 宁波北仑未来社区
Ningbo Beilun Future Community
浙江,宁波 / 2021-(建设中)/ 671699 m²
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未来社区价值体系,以“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整体定位,营造人文、环境及功能相互融合的未来社区。设计通过局部开放的组团管控规划和边界共享的城市共生策略,使社区公众能够更高效地参与城市的街道生活,在生态宜居性,居住私密性,物业管控度,城市开放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李麟学 | Li Linxue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李麟学
住宅设计创新特别难,难的是它不止是建筑师自身的创新,它涉及到整个组织体系的创新。在这三个案例里,虽然是三种不一样的组织模式,我们至少看到建筑师真正起到的作用在提升。
中国的城市化中住宅区的建设占据最大比例,开发商的经济诉求和政府的城市诉求一直在发生碰撞,建筑师在其中要协调平衡,寻求最优的解决办法。居住虽是私密的,但不能成为“孤岛”,要考虑社区和城市的对话关系,在适当的地方实现开放共建,既是对居民的开放,也是对城市的共享。另外我有一个很深刻的生活体验,以前的上海,从主马路到次马路,从主里弄到次里弄,空间层次非常丰富,现在的社区几乎没有层次,邻里关系也没有那么紧密,在新技术层面,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问题。
曹嘉明
刘宇扬
在我们这个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语境中,从一个新的政策、新的议题开始,带着传统的经验反思,并且能从夹缝中找到建筑师的生存空间,而美国旧金山“FOREST”是一次中国高密度住宅设计智慧和经验的输出,这都是相当不容易的。
line+现在的实践实际是带着原来积累的反思,把过去的设计和理念重新赋能,这是你们的优势。无论是北美社区还是中国社区,在地域上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是何种建筑类型,在经验和认识上也都是相通的。
曾 群
杨 明
我们会有很多生活的经验,但是我们发现,市场反馈的产品并不回应这些经验,这是我的困惑所在。刚才这一组项目根据不同的资本市场模式和政策,对应不同的产出过程,我更想深究的是归根到社区或居住的角度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前的生活模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连接关系,现在出现更丰富的场景,呈现更为多样的新的关系和连接。但其实居住需求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和人本体性的安全感有关系。“鸡犬相闻”是人对社会性的需求,“老死不相往来”是对私密性的基本保护,也代表了某种对居住尺度分寸和空间组织关系的基本解释。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实践,可能住宅会变出一些和空间相关的不同的花样,而不只是资本层面的产出。
议题04:
多元复合场景如何用空间重新定义?
业态的混合造就了同一空间内的多元复合场景,与之而来的是各个维度的“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只有空间载体本身。
+ 阿里巴巴全球培训总部
Alibaba Global Training Headquarters
浙江,杭州 / 2021(中标候选)/ 43000 m²
该总部是互联网公司的全球人才发展中心和未来商务生态系统,超越传统教学空间的场景诉求,因此设计在顺延呼应周围地形环境的前提下,由共享核心的巨大中庭连接南北向错动的矩形体块,而起伏的屋顶退台既提供户外互动空间和景观视野也丰富了城市界面。内部空间强调融合交互、可分可合、灵活多变,交通空间亦是交互空间,空间功能的多重性满足多元化场景诉求。
+ 海华樾溪里度假酒店
Haihua Creek Resort
浙江,金华 / 2021-(建设中)/ 20500 m²
项目共南北两地块,北为清澜湾,南为青峦居。清澜湾酒店客房以院落式独栋为主,建筑形态呼应周边村落肌理,兼具传统和现代语言;青峦居则位于两山的峡谷中间,建筑整体形体呈Z字布局交叉展开,与环境形成良好的交接关系的同时,创造了丰富的室外活动平台。酒店设计因地制宜,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旅居选择,创造丰富的亲子休闲度假场景。
+ 苏州青台造物环
Suzhou Qingtai Creation Loop
江苏,苏州 / 2021(中标候选)/ 170000 m²
设计不以营造泛娱乐化游乐园为目的,而是以城市更新的角度切入,将苏州的城市气质融入街巷场景中,营造一个有实质产业内容的、可深度游览体验和生活聚居的新型工业村,并从高效集约的“功能环”、清晰可达的“交通环”、产销一体的“产业环”三大内容组织环,以及在地性的建筑肌理、多表情的水体景观、多群体的聚居场景、十坊多样的体验景观四大赋能策略展开。
刘宇扬 | Liu Yuyang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 / 主持建筑师
李麟学
“不确定性”是常态,和社会运作、政治决策、资本经济等都有关联,这种“不确定性”实际上也是建筑师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撬动更多的影响力,把触角伸得更广。阿里巴巴项目是在不确定性下重构的空间组织,源于对深层逻辑洞察后的重组,这是需要经验和智慧的。
库哈斯在《S,M,L,XL》中的“不确定性”有一个关键词叫Pragmatic Lava(功能的火山岩),很形象的表达——火山爆发后火山岩浆的流向不受控制,所以空间中的功能是漫流式的、会发生变化的,而建筑设计是要允许火山岩浆的漫流。苏州青台村项目最有意思的是,你们首先批判了中间大水面的布局,我觉得这是非常正确的,这是建筑师的独立思考和自信,如果没有判断,再多的经验都会成为设计的包袱,判断就是首先要否定现成的经验。
刘宇扬
曾 群
我们都知道“形式遵循功能”是伪命题,房子就在那里,但功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功能或空间的多元是必然趋势,重要的是,建筑的建构体系或空间的可变性也要与之对应,形成内外合一的建构语言。
基于不确定的前提,这一组项目表现出两种路径,一种是对现有空间模式的套用,一种是寻求和重组创造新的模式。这之中重要的是在将不确定转为确定的过程的背后逻辑——基于什么立场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做出选择。苏州青台村项目在梳理任务书时,基于人的行为或者商业模式的重组,对中心大湖面做出批判,这种细致探讨的寻找过程比直接套用空间模式会更有意思。“不确定性”是建筑学本身有趣的地方,因为我们要应对的是人的不确定性,所以确实可能形成某种从未见过的空间状态或者组织。而一旦进入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就会变得可量化,形成公式、模式,但这已经和人没有关系了。
杨 明
议题05:
风貌保护以何延续,城市更新以何为新?
“风貌保护”是保存原有的房子,保存它的肌理,保存它的使用状态,还是保存什么?“城市更新”,什么是可以碰的,什么又是不能碰的?
+ 上海太平桥东台路城市更新
Shanghai Taiping Bridge Dongtai Road Urban Renewal
上海 / 2020-2021(愿景规划)/ 99560 m²
设计采用提高塔楼高度、增加肌理保护面积、降低多层新建筑高度、开发内外街道界面的组合策略,在建筑形态和空间上形成时间的对话,平衡城市保护与开发盈利。城市更新的常态化、城市的公共性、生活的日常性、历史的未来性是对该更新项目做出的回应,目的是传承城市历史、唤醒城市记忆、建构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公共空间。
+ 苏州平江街道H266文博园
Suzhou Pingjiang H266 Cultural Expo Park
江苏,苏州 / 2020-(建设中)/ 16730 m²
场地位于苏州老城姑苏区,由老厂房改造后现作为设计产业园运营多年。改造设计意图去伪存真地平衡项目基础条件的模糊性和建造所需要的精确性,并保留时光所遗留的历史透明性,不仅以一体化设计介入方案设计,并深度参与前期策划和末端运营等的探讨,不单纯地寻求空间和形态的更新,而是对新型社会依存关系、商业行为和场景营造的思考,实现老工业区的价值迭代。
杨明 | Yang Ming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杨 明
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合理清晰的历史观。所有的新建筑无非是为未来造个历史建筑,在时间程序上,历史的价值是平等的,很难说哪段历史更优秀。“更新”一来是要让历史信息在空间上变得可持续,二来是要让这些信息变成公共信息,可供未来的人阅读。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它的记忆,而不是建筑形式本身,形式在有了信息和故事之后,才会产生意义。所以某种程度上,我自己觉得“风貌保护”是伪命题,历史功利主义的心态膨胀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想让它停留在某个历史点上,或者抱着让它自然地流淌过去的心态。总之,我认为保护公共记忆,并且让它传递出去,这才是核心。
建筑的原真性在迭代中变得复合,而在梳理和研究原真性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建筑身份的重新认识和价值梳理,并且用一种批判性介入的方式重新建立原则。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大多数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还是在做气质保护,或者拆了重建“假古董”。
曾 群
刘宇扬
城市更新改造类还涉及到资本和政府决策,都是很宏观的、不受控制的两大变量。
这组项目都是在边界条件下的一种探索。以上海的城市更新为例,在上一轮大规模的、快速的更新过后,接下来可能会进入小地块更新的阶段,这可能对建筑师来说是有发展前景的,但尚缺管控机制,在城市各方的制衡协同中孕育出的新机制或许会带来改变的可能。
李麟学
议题06:
宗教礼仪和世俗日常是否能共存?
传统的宗教建筑作为特定的建筑类型,而随着功能诉求的世俗化后,现代的宗教空间该如何平衡宗教礼仪和世俗日常?
+ 莲花山庄园
Mansion on Lotus Mountain
莲花山 / 2018-(建设中)/ 4085 m²
莲花山庄园是一个能够满足生活和精神多重功能的复合场所,既服务于生活需求,又供人参佛、静思、冥想,通过不同场景的空间模式转换,实现宗教礼仪和世俗日常的共存。设计以巨石、佛塔、树叶为概念出发点,营造出一系列空间序列,依山就势散落在北高南低、西陡东坦的山谷中。整个项目以清水混凝土为主,清水混凝土因物赋型的特质还原空间本性,与场地的自然属性相契合,质朴且历久弥新。双层混凝土夹心墙系统,将材料设备整体预埋处理,保证空间的纯粹性。
+ 灵隐寺千岛湖燕山佛教文化园
Lingyin Temple Yanshan Buddhist Culture Park
浙江,杭州 / 2021-(设计中)/ 123000 m²
作为千年古刹灵隐寺兴造的大型佛教文化园,以一副连绵的山水图景——燕山行旅图置入于千岛湖东岸的山谷中。整体规划结合中国佛教的农禅文化以及在地新安文化,山谷的开合关系与佛学的礼佛仪式,打造从入世到出世、出世之谷、农禅田园、谷中庙宇、隐世闭关再到林中禅修的礼佛之路。建筑创作差异化应对不同功能体量,通过解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空间形式,最终形成当代的并置。
曾群 | Zeng Qun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裁
最后一张分析图特别好,同一年代的、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同一项目中并置。有一句话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是片段的瞬间,当你把它们都并置以后,反倒是对历史的解构,解构的结果是可以用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很自如地来看待问题,我觉得你们在设计上已经找到了那个状态。
刘宇扬
曾 群
建筑之所以成为建筑,我觉得它真正的内在价值还是精神性。虽然议题是宗教礼仪和世俗日常共存的问题,但建筑内里的精神性是不能被日常性所代替的。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宗教礼仪和世俗日常的关系是暧昧的,也是亲密的。建筑师在介入时,确实没有现成的轨迹可循,但能带有一点诚意地对待空间组织,总归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应对方式。
杨 明
PART 03
嘉宾寄语
今天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而且我发现line+很有自己的长处,希望你们能立足上海,收获更广阔的实践视域。
—— 曹嘉明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一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能量的交流和持续输入,才能保持它的熵减,保持它的活力。line+是特别有能力的团队,而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建筑类型、建筑设计,祝愿在未来能够慢慢地沉淀更多,让内里的线索变得越来越清晰。
—— 李麟学
听完整场活动,我的第一感觉是能量非常大。在“相对论”中,line+表现出一种“量子纠缠”的状态,它不是清晰的脉络,各种各样的讲不清楚的模糊性,让我更期待你们的未来。
—— 刘宇扬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设计师的思考和表达都很勇敢、自信,现场的碰撞感也看出团队间很开放的氛围,而且大家在追求有思想、有力量的建筑的主观意愿都特别强。另外,所有的项目表现出非常高水准,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它们都有回答到“地域性”的问题。这种“地域性”是对在地和本土的回应,对场地非常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再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或设计语言来呈现。这是非常成熟的系列化的训练,与两位主持建筑师的总控能力和团队的执行力息息相关。非常祝贺,希望今后能看到line+更多更好的作品。
—— 杨 明
line+的建筑观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杭州的文脉。 周榕老师说,江浙沪建筑师身段柔软,能够游离于不同的环境中,从你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策略在呼应它。这是我觉得一个诞生在美丽西湖边的建筑事务所,天然的对环境、对世界不是那么对抗的对话方式,它会产生更加好的姿态在无形中化解很多问题,但同时你们还有深层的思考,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中国建筑最迷人之处在于其丰富性和生动性,有趣、多样,很难用一种理性或者固定的模式去应对和解释。建构是骨骼的话,能让它真正生动起来的是血肉,未来希望可以在这个方面有更多的探讨。
—— 曾 群
PART 04
热力值MAX+
SuperCrit · 相对论 是一场高强度的能量传递,line+在自我能量转换、向外释放的同时,也吸收了巨大的热量。在现场,特邀嘉宾授予“洛杉矶环球影城希尔顿酒店扩建”项目“热力值MAX+”荣誉,现在也欢迎大家选择你心中“热力值MAX+”项目。
学术指导单位
媒体支持
line+持续招聘中
新的一年 欢迎你的加入
招聘详情请戳下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