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那小海 · 2021-08-16 22:24:36
看了一本关于营销的新书,
对于里面的大量观点深感认同。
之前写过关于设计公司品牌营销方面的文章,
有些建筑师反馈说,
那些是关于零售的理念,
建筑行业有特殊性,不适用那些方法论。
我承认,行业的确有特殊性,
建筑行业属于技术营销,
门槛高,to B 端,
但其实,归根结底,原理是一样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性是一样的,
大脑接受信息的逻辑是一样,
选择设计团队,说白了,
仍然就是采购。
所以,对于品牌营销而言,
设计行业还是零售,
归根结底,给客户选择你的理由。
1、 书里说:流量红利结束,
人心红利打开。
品牌力才是企业的免疫力。
小海说:
建设高潮已结束,行业正在洗牌。
以前,大、中、小、迷你设计公司,
都有自己的市场,
只要有人干,就有活来,
粥很多,僧不愁吃,利润也很高。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僧多粥少,
好的项目都被抢破头,
带方案来资格预审属于常规操作,
内卷严重,想抱个大腿来衣食无忧已经不太可能了,
收款难,一张张嘴巴嗷嗷待哺,
领导愁的头发越来越少,
强颜欢笑硬撑四处要钱,
表面岁月静好甚至光鲜亮丽,
实际周转不灵,
老板四处奔波,
苦笑道:奔波起来心里踏实。
老板很忙,但是恶性循环,
疲于奔命,疏于品牌输出,
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收款难拿项目难议价难,
降价抢项目,项目越来越差,工期越来越短,
质量越来越差,越来越没有口碑。
围着磨一直卖力的奔跑,
终究没有更大的市场和田地。
但市场上也有很多公司,
客户排队等着合作,
设计费很高,设计周期很长,
撑死有品牌的,饿死没品牌的。
不要单纯羡慕嫉妒恨,
人家也是兢兢业业的投入精力在品牌上,
才有的今天。
2、 书里说:普通大众消费者更加理性。
中产消费者更加精致。
小海说:
建筑行业也如是。
不再单纯追求老外,
不再希望标新立异,夺人眼球,
要落地,要实用。
配合度好,有完整的团队支持,
设计团队是否真正能够落实在自己这个项目。
没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了,
没有以前的开业即火爆,
开盘即售罄的神话了,
安心踏实的打磨作品,
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
同时,自以为很资深的设计师,
要紧跟时代,
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
现在的生活方式什么样,
现在的主流消费力他们想要什么,
不要闭门造车的老一套,
要敢于接受新事物,
敢于承认自己落后,敢于去虚心学习。
就比如做零售,
每个项目可能是90%的原有设计方法,
加上10%的创新,
而这个10%的创新,往往就是制胜的关键。
就像顶级厨师私藏的那点料,
而这个,就需要你对潮流新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
多逛街,多跨界,多了解新潮的流行,
多参加论坛交流,多看看展览,
无论是设计展,艺术展,家具展,车展,科技展等。
3. 书里说:品牌如何写出有效定位的广告语,
顾客认,销售用,对手恨。
小海说:
这点真的是,太对了。
很多设计公司写品牌广告语的时候,
真的是文人的自我陶醉,
硬诌出很文艺的短语,大而空。
放之四海而皆准,
甚至不一定专属于建筑行业。
居然建筑设计公司会出来
“细嗅蔷薇,共同美好”的广告语,
我也真是醉了。
广告语就应该快准狠,
快,是朗朗上口,记得住,说的溜,
准,定位准确,我们擅长什么,
狠,抢占地盘,这个业务我最擅长,你们别跟我抢。
千万别暧昧,别含糊,别又大又空,
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什么都想要,
别“我们提供有创新力的综合服务”这样的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每个公司都能套用的标签。
广告语怎么想怎么写?
我曾经问一个朋友,
客户为什么找你们公司做设计?
答曰,因为我的合伙人的个人人脉。
我无言以对。
这就是公司没有品牌了,
离开了合伙人,公司可能就不能转了。
所以设计公司做品牌,
什么时候最合适?
答案是,最好是五年前,
其次是现在。
下一篇,我们继续聊,设计公司的品牌推广之道。
点个“在看”
告诉我,你感兴趣。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