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规划神吐槽︱何以城市似海绵...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1-08-02 09:06:47

一览众山小

编辑团队

原文/ SARAH O'MEARA

翻译/ 帅莱

文献/ 众山小 校核/ 众山小

编辑/ 贾宇 排版/ 古佳玉

2014-2015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译者萌像&导读:

海绵城市如火如荼,然而这一流行的口号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其深意。一般认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其实质是不断铺设混凝土的实践。而比尔.盖茨说过2011年-2013年间,中国水泥消耗总量比美国整个20世纪用的都还要多,这些混凝土当然是不可渗透的,也是今天中国城市洪水问题的根源。而海绵城市到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目前的方向和理解却存在一定偏差。我们普遍理解仅仅是城市绿地建设和各类新技术的应用,而更深层次的海绵城市解决方案,即如何在城市框架和尺度内实施低雨水影响的规划及建设开发,却无人拥有相关经验。因此中国业已上马的为16座海绵城市示范城市每年4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入,和未来三年时间的建设实施,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呢?到底这笔资金应该怎么花?由谁来设计建设?由谁来维护运营管理?由谁来延续后期投资?连歪果仁都对此忧心忡忡。

中国中央政府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计划。但是,结果是否能够契合初衷就不得而知了......

图一、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中国东部,正是中国政府优先考虑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引自土人景观)

海绵城市能够成为应对中国洪水的解决方案吗?

三年前,当洪水在北京杀死了79人,中国政府很快就归咎于雨洪的大小,而不是城市失败的排水系统。但这个借口没有说服公众。关于致命洪水的新闻在每年的季风季节如期而至向城市居民报道。

如今洪灾泛滥不再是仅仅是农民需要面对的头痛问题,洪水已成为中国6.8亿城市居民的仇敌,他们所居住城市过于青睐混凝土景观,完全没有能力抵抗自然的力量。

尽管掌管着一套拥有87000多座水坝(其中大部分自1978年以来新建成)的庞大水电工程系统,但是京城的政客们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城市免受洪水和干旱的侵害。

自2008年以来,饱受洪水之害的中国城市的数量已成倍增长。同样极端干旱的天气,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更为严重。中国北方的长期缺水直接导致了一项斥资810亿美元的南水北调工程。

“洪水泛滥速度是一个全国性的丑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院长俞孔坚说:“我们倾注了过多的混凝土。现在是时候投资一种新型的绿色基础设施了。”

这是第一次俞孔坚觉得他有可能推动这种变革。

今年九月,政府批准了16座“海绵城市”发展模式——针对现代中国大片灰色城市的一种生态友好型替代方案。这将需要对中国各地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从约有50万人的西安西咸新区北部到拥有1000万人口的重庆南部。

每个城市将获得每年4亿人民币($ 6300万美元)的资金,用三年时间来实施项目。

图二、燕尾洲公园鸟瞰,它在2014年开园,赢得了2015年的世界景观年度奖金。(土人景观)

正在帮助协调国家项目的俞孔坚说:“海绵城市可以使用自然生态的方法,滞蓄,净化,并排走水分”。

“传统的中国城市都能很好地处理水”俞孔坚说“但在现代中国,我们已经摧毁了池塘,河流和湿地这些自然系统,并用水坝,堤坝,隧道取而代之。所以如今我们饱受洪水之痛。”

早在十年前,中国便开始了与海绵理念相关的城市设计试验。在2000年,第一批涉及低影响开发(LID:一种自然雨洪管理途径)的大型研究之一,在北京的天旭花园居住用地设计中进行了实践。 在2012年的洪水中,这里的公寓轻易地度过了灾难。

然而只是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提出城市“应该像海绵”之后,这个词才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之间的新时尚。

图三、哈尔滨的群力雨水公园,中国东北(土人景观)

Tat Lam是“山寨城市”的首席执行官(一个社会发展孵化器项目,http://www.shanzhai.city/)。在2013年底,他参与了一个新城镇的设计委托。“我当时审阅了多份意见书,突然发现有一个明显地使用某个词语的趋势,这个词就是 --- 海绵城市”他回忆说“几乎突然之间,每份意见书都有提到它。”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很明显,单从意见书来看,实际上没有人确切地知道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但是Lam也承认“但是,这个思想观念已经站稳了脚跟。”

同样出于这个原因,海绵城市也极有可能搁浅。

因为中国近年来的传统快速城市化,一直是在做铺设混凝土的实践场。正如比尔.盖茨在推特上说的,仅在2011年和2013年间,中国所用的水泥总量就比美国整个20世纪用的还要多,而且这些混凝土都是不可渗透的。

将地表径流排入下水道的雨水系统,在中国很多大城市里,其规模很大程度上是远远不够的。“直到最近,许多给排水领域的决策者和专家仍在支持更大的、灰色基础设施的、土建工程的水资源管理途径,” Andrew Buck指出,他是土人景观(俞孔坚为主要领导)在北京部门的城市规划师。“但是这些系统大多是超载的,即使在温和的持续降雨时,城市洪涝灾害也会发生。”

中央政府希望将城市开发模式从灰色变革为绿色。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何设计一个海绵城市。与此同时,海绵城市的示范城市正在不断获得资金,并不得不快速推出各类项目。而地方官员却同时正试图学习到底如何开展工作。

“我是国家海绵城市科技委员会中的一员”俞孔坚说“很多企业想借此机会兜售给我们他们的各类技术,但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即使你有所谓的透水路面,它也无法成为海绵城市真正的核心思维。”

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呢? 逆向建设一个城市,使之更松软,需要一种理念和系统价值观,而不是仅仅是物理的转变。他认为:“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应对水的全新理念。它是关于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规划和设计我们的城市生态。它不应该是零碎的、另外一种人造工程项目。因此我们必须避免这种技术化陷阱。”

海绵城市设计,甚至也可以用于革新中国传统的有待变革的集中规划体制。(译者注:海绵城市使用小而分散的方式化解雨洪压力,与传统的、大而集中的市政系统是有很大差别的)。

“海绵城市的某些方面可能会不适用于中国西北部,但却适用于中国东南部,这取决于局部的气候” Buck说。例如,武汉市需要搞定定期泛滥问题,而西安西咸新区的问题却是应对干旱。“但中国传统的推广模式却不是这样。北京传统上习惯选出一个典型,然后将它复制到全国去。”

当然最后还有财政这一敏感问题。虽然中央政府已经承诺为16个示范城市,在短期内提供海绵城市建设基金。但全国来看,仍需寻找一种公私合营PPP的模式引入长期的社会资本投资。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海绵城市将如何为投资者盈利。

基础设施项目通常能使得中国地方政府获利丰厚。数千英亩便宜的国有土地(通常是立项作为新开垦的城市湿地)将被允许出售给开发商,同时这类项目本身也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并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但海绵城市有所不同。因为它的重点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其核心恰恰是完全相反的。目前尚不清楚海绵城市将如何为投资者盈利。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的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合作关系” 俞孔坚说“政府正试图找到可以适用于绿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公私合营模式。”

一种观点是一个城市可以向私人公司购买生态服务。“但是你如何为这些生态服务估值又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俞孔坚坦言。

而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已成功地传达了对城市发展转型的渴望。但是,尚不清楚各省市官员是否有不辜负这些豪言壮语的能力和方法。

当地的行政官员需要标准与指南来指导他们,调试海绵城市的各项功能,lam指出。“而在中国,只有对短期收益的衡量工具,从来都缺少对于长期社会效益的衡量体系。那么,当地政府将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呢?”他说。

海绵城市很可能是生态的、可持续的。但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它们看起来依然前途未卜。

阅读:1660
2021-08-02 09:06:47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