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19-09-20 17:32:25
第八届意大利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展完美落幕,部分参展建筑师于6月27日9时在北京西城区BIAD大厦16层发布大厅归来重聚,共同讨论佛罗伦萨之旅的感受,聚焦当下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情景。
这次答谢见面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筑的重新理解。佛罗伦萨设计周“建东方”中国展是一次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力求从建筑的维度来展现东方大国的精神风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佛罗伦萨展会中,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当代建筑的一种反省。
远洋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综合评标专家、北大城市产业发展协会副会长窦志:
建筑专家窦志提出关于网络上“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展的建筑代表不了中国,其中一个项目新著东方展示中心只是开发商的售楼处”的言论,因此表示质疑。不过,设计师张露秋阐述了其项目的深意。新著东方展示中心是对中国传统情怀的一种阐明,一种态度。
当场,建筑专家窦志对意大利建筑师安心默(Andrea Giannotti)开玩笑道,“在做建筑设计时,意大利是否与中国一样存在严重的加班现象?”安心默回答说,对于工作全世界的认知都是一致的。而此次的代表远洋设计研究院参展的作品北科建嘉兴创新园展示中心项目则由建筑师唐思远阐述。
远洋设计研究院设计经理唐思远:
通过介绍北科建嘉兴创新园展示中心项目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手法,提出创造动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并尝试在建筑的造型、空间、视线、光影、材质、细部六个方面运用动态设计手法,实现静态建筑的动态表达。
北科建在嘉兴需要设立一个展示区,需要一个对外的窗口实现招商引资。首先项目位于嘉兴的一个十字路口处,要让建筑充分发挥引导性;第二点在区域北侧是一个公园,就需要让建筑融于公园,带来更多的趣味性。最后选择了折线性的建筑形态,建筑内部空间由多个平行四边形体量并置串联构成,由于每个四边形外墙倾斜度逐渐增加,形成连续变化的内部空间,从而带来一种动态体验。由高到低,由起伏到平坦,从视觉感受来达到一种心理的、昭示性的作用。
意大利注册建筑师Andrea Giannotti(安心默):
自2011年至今就职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设计工作,参与了四川省多个博物馆建筑的改造过程,其代表作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建筑工程参展了2017佛罗伦萨设计周“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他说,意大利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区别,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但我们都有一样的建筑语言,所关注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展是中意文化交流中的一次重要的文化事件。
安心默目前有三个项目在工地上,他表示会留给施工阶段较多的工作时间,一个项目在设计创意构思上时间较短,但真正施工需要好几年。在意大利,由于游客比较多工期就更长。欧洲人设计的大型项目较少,而且项目过大难度就会增加,普遍情况是一个设计师负责一个项目,也会方便设计构想的落实。
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张露秋:
我们参展的是新著东方展示中心项目,由于地产运作的限制较多,受制于工期、成本控制、报批及项目自身的特殊要求,只能追求最大程度上的传递思想。广义地说,建筑行业的核心还是以地产作为推动,每个普通的项目不可能是100%的去传承中国文化,但可以通过交流,触发整个社会对建筑文化的认可与传递,形成利于建筑师发挥的空间。任何一个建筑设计在业内或者社会都会引发不同的评论,所以不能说某个项目就绝对处在一个很高的地位,更多的是从它的某一方面得到反馈与启发,指导我们在未来做的更好。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四设计院院长马泷:
谈到本次意大利的展览,暂且不说浪漫、艺术,就从对建筑思维上的碰撞,同一个项目,不同人的言论、思路可能对两个国家建筑师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以前做建筑设计希望场地干干净净,没有其它因素的穿插,但现在越来越能接受中国的复杂性、混乱性。中国当下的现状就是一种混乱的杂烩,这种混乱最终可能产生一种文化,其中既有传统的因素,也有现代的工业化,网络化,有进城的农民,也有城里落魄的知识分子,还有官二代、富二代……将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十年或是更长,也许中国社会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可能与西方所评判的文化方式及中国古典的文化传承都不太一样。
好的建筑能够影响人,但好的研究、设计包括还没盖出来的建筑,也是能够打动人。这次“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地域性丰富,设计作品表现出不同地方的风貌,从而带动思想的进步,希望能做的更好,做出一个品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UFO工作室副主任刘宇光:
今后类似天宁寺热电厂改造项目这样对老建筑进行改造的工程会越来越多,它要求建筑师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设计。改造项目,无论从文化、历史上都要做更多研究。意大利的建筑师可能有更多感受,因为他们的历史一直都在延续,与我们不谋而合,这可能是当下的一种共性。让建筑和艺术、文化、历史结合在一起,极大丰富建筑学的内涵,这个历史时期即将到来。
建筑学的背景特别丰富,欧洲对建筑的理解与我们还有较大的不同。我们在现代建筑史中看到的描述,欧洲古典主义是集权的,是国家、社会财富集中而造就的一种艺术形式;现代主义是一种战后为大众提供的、廉价而快速的、普通人居住的建筑类型。但在欧洲人眼中,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是配合现代主义艺术形式而产生的,它的初衷是用最好的材料、工艺、社会资源去做一种最有表现力、能够给大众提供新的艺术形式的建筑,也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状态。由于错误理解,在中国有不少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可以粗制滥造,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影响是非常不正确的。
欧洲的建筑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起先古罗马用石材去做,石材用尽利用火山灰发明了混凝土。建筑的背后有工匠技艺、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建筑古代一直是利用木、砖、瓦的结构体系,近百年来这种技艺在渐渐丧失。我们没有现代主义建筑的技术背景,突然寻找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设计灵感还是存在些障碍的。中国建筑师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制造的全过程以及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才能渐渐地找到东方建筑的方式,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模仿。中国的路还很长,需要和国际建筑界不断交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让建筑学更有趣。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胡越工作室副室主任邰方晴:
前门草场胡同改造项目基本上没有甲方的干预,但施工质量上仍存在瑕疵。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们一直追求精致,施工图上恨不得画上每一颗螺丝钉,好像画的越细房子就能做的越好。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项目建成后还是往往比愿望中的粗糙。这是值得修炼的地方,前门草场胡同这几个小房子虽有些糙,但意境还在,也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施工质量。
其次,建筑设计是一种给人们创造新生活的方式。走在北京的胡同里,高高的围墙,开着小小的高窗,小小的门。每个住户有一个院子,它很安静,隔绝了外面的嘈杂。中国人喜欢这种感觉,是一种出世的哲学——逃离世事,要有自己的一片净土。在这个四合院改造中我们刻意的做出一个院子,有自己的一份天地——一棵树,一个小小的茶几,一把椅子就够了。以此为核心作为项目的着力点,在古老的建筑语言下,用极简的手法将当下的新材料植入到传统的老房子里,赋予它们现代感。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工作室仍旧保持着初衷,做自己所坚持的建筑,无论多小。“给我个公厕,只要能够坚持我的想法,不在乎钱。反之,就算给我一个四十万平米的大房子,加以各种各样的要求与束缚,我都不觉得有多兴奋。”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薄宏涛(录音):
佛罗伦萨设计周22份中国建筑作品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中国设计师的思考与力量,这22份作品也是针对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不同思考。在佛罗伦萨设计周上看到国外的同行们对中国当下的建筑及中国社会经历着怎样的变革都非常的感兴趣。
像首钢冬奥广场与首钢博物馆两个项目,其实就是反应当下中国城市建设从增量到存量的过程,以及从中呈现出来的、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而重工业文化遗产也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从内而外的视角来审视东、西方对于同样命题、不同思考的维度和关注的热点,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在意大利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关于大空间的驾驭处理,精妙的细节运营,宏观与微观精彩的结合,这些在未来的项目实践中都会对我有重大的帮助。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会展建筑工作室室主任刘明骏:
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展是中外领域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互动,展览不落俗套,强化了活动系统,丰富了展览元素。参展设计周的建筑项目层次多元,包罗万象。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作为当下亚洲最大体量建筑,利用此次平台传达出建筑设计的系统论,有助于提升佛罗伦萨的整体基调和建筑专业性。
大体量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节点,一个城市的枢纽,也是一个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其在空间维度的营造及在每一个节点、层面、动线上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时刻关注生活所体现出的文化和内涵。而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正是大体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表达项目。其不是在单纯的表达建筑艺术,也在传达着一种系统化的深度思考。在解决城市功能性架构问题的同时,通过内部空间表达及整体动线节奏使项目具备仪式感,彰显了国家自豪感以及浓厚的民族情怀。
建筑学院APP创始人兼CEO李纪翔:
在过去,建筑设计市场处于挺封闭的一个环境,它的发声权力主要集中在头部。当下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传播建筑的理念。在互联网有个“长尾理论”,随着技术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会上发声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头部市场就会在后面慢慢的流出非常长的长尾。以前头部市场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都在挤占这块市场,随着长尾市场的扩大,所有类型的建筑设计风格都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原先认为非常优秀的作品,在公众的评价和专业人士的认知之间就会形成非常大的反差。一方面这是时代更迭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期待目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建筑学院APP董事合伙人兼品牌总监杨琳:
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首先要具备真实性,其次在新时代下要赋予新的力量,才能更符合这个时代的传播性。在互联网行业流行“产品论”理念,最核心的特点在于它的分享率、留存率、传播率。好像“病毒式”的传播,利用人与人的接触,将建筑行业的真实情况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有时候一些贴近生活、小而精的作品传播性反而会比高大上的项目更强,大众都愿意分享自己有切身体会的事情,这对于建筑师或是建筑媒体的冲击是值得去思考的,需要思考的是未来我们该怎样去适应这个时代。
构筑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建筑档案》主编邵兵:
作为本次座谈会的主持司仪,我要强调的是佛罗伦萨设计周“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是一次中意文化的碰撞。建筑与媒介,建筑与文化是分不开的,就这次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馆的参与作品来说,不同层面的建筑作品出现在国际展上是一个难得的事件,不分层级、地域、不界定任何职务,给不同设计师一个展现思想与实践的平台,呈现出了建筑师作品的多元性、丰富性。在佛罗伦萨参展过程之中获得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与评说,既有大气磅礴的仪式感也有接地气的项目,每一种建筑形态的存在都有一定合理性,也体现了本次中国出展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参展建筑作品的兼容性。让建筑走进大众视野,也是当代建筑师们的一种使命。
在新媒体时代,随时可以将国外参展项目的现况及作品本身所传达的精神反馈到国内,其反响效果很好。还是希望今后可以有更多的现场互动,以不同的视角,引发更多的思考。
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知名建筑评论人赵敏:
本次佛罗伦萨设计周“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总策展人赵敏表示组织者事先对参展项目并没有限定特殊的标准,只要是对设计的真谛有所追求,不设建筑师职务、建筑类别和过往设计经历的门槛,希望团结当下更多一线工作的中国建筑师来参展,更真实地反应中国当代各地城市的整体面貌。
“我们推行平等的互动交流,并在后面即将举行的全国巡展中,邀约中外建筑师相互解读作品。我看到,西方建筑师的解读语言比较中肯,对作品褒贬不一,希望中国建筑师也能积极参与对国外建筑师作品的解读,推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激励中国建筑设计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开放式的互动,才能让中国建筑真正走向世界,更好地被大家所认可。”
“我们的展览并不只是追求展示光鲜亮丽的城市标杆建筑,任何建筑的设计都有两面性,我们参展的项目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实践的真实记录,希望通过展示与交流得到社会反馈,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与理解。大家保持初心,为了更好的建筑。”
意大利国际文化公益协会副理事长,佛罗伦萨设计周中国馆策展人江雨朦:
佛罗伦萨设计周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是第八届,收到了意大利文化部颁发的勋章,在欧洲也是享誉盛名。以前也有过许多中国优秀设计师到意大利做展览的宣传,但这次中国建筑展是第一次大规模的、优秀的建筑项目到佛罗伦萨做宣传。“作为生活在意大利的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通过这次展览的机会与不同国家、民族的设计师进行思想的交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建筑师及建筑设计。本次中国建筑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博尔盖塞宫举办,这个宫殿作为意大利的重要场所,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也表现了佛罗伦萨设计周对本次中国展的重视。
在开幕的酒会上氛围热烈,佛罗伦萨设计周展示出了对东方声音的热盼。主办方提供的这个平台为建筑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声窗口,将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和实践呈现出来。这些项目将在国内不同的城市巡回呈现,整个活动作为一个线索和纽带,串接起不同城市、设计师和不同的业内圈层来共同关注当下中国的设计力量,是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文字:构筑空间文化传媒
图片:建东方中国建筑艺术展参展团队
欢迎持续关注“建东方”展的后续报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