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思辨城市进行时 · 2021-03-25 09:59:03
中国建筑圈流传着一句话:建筑师在30岁之前是不可能成名的,除非你是马岩松。
马岩松于 2004 年成立 MAD 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及艺术作品,包括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梦露大厦」、鄂尔多斯博物馆、哈尔滨文化岛、朝阳公园广场、鱼缸、胡同泡泡。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 RIBA 国际名誉会员,2014 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14世界青年领袖」。
对建筑的理解
马岩松的建筑理念注重对光影,对自然,对宇宙的交流,把非物质性的东西凝固下来,转化成一种生活的空间;把物质性、日常性的事物,转化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最后的建筑不只是一个实在的空间,更会是收获心情与幸福感的场所。
在这样建筑理念的指引下,马岩松开始了他在建筑界的异军突起。
2005年,名不见经传的加拿大安大略湖北岸城市密西沙加,为计划中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发起了当地40年来的首次国际建筑设计竞赛。同样名不见经传的马岩松,带领着他创立不久的MAD Architects,凭借螺旋型的全曲线方案一举拿下了设计权。75年出生的他,时年30岁,一战成名。
这个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梦露大厦。在梦露大厦成名后,马岩松这个名字被冠以诸多的定语:中标海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最重要代表;2014年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年度全球青年领袖”,成为中国第一个被授予该奖项的人。
但是作为北京人的马岩松,自认为最重要的作品,却是十多年前建造的小小的不锈钢泡泡。他用泡泡在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里填“空”,让它们在城市里面长起来,与新的环境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另一个世界。
胡同泡泡之所以让马岩松情有独钟,多半是因为它承载了这位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他生于北京,长在中国美术馆附近的胡同。小时候喜欢画动物但多是写意,觉得非要琢磨画得像“实在太傻了”。他的设计善用曲线,形式自由,原来早在儿时就有了伏笔。
现在马岩松积极奔走宣扬的“山水城市”建筑理想,也源自他对老北京城有机写意的园林形态的借鉴。北京城里本身没有山和水,但也能造出什刹海和琼岛。在马岩松看来,这已经超越了西方那种在城市里搞绿化的级别,而有着东方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精神感知。
他试图将他的建筑转变成一种景观,并将其功能融入自然环境中。当然,这种自然是人工的、人造的。这并没有什么需要掩饰的,但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情感体验,让人与自然重新联系起来。但这不是把创造建筑当作物体来展示它的功能或技术。这里的自然,是指情感、精神。自然不是简单的指树或花,自然是一种情感氛围——一个人们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内心的地方。比如他最崇拜的人之一就是路易斯·康。在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因为他作品的核心部分是与自然的对话。
真实的另一面
撕下外界附加的种种标签,马岩松实则有着射手座凭直觉闷头做事的特质。他常年奔走海外但不用Facebook,也没有开通个人的微博账号。他不太擅长言辞,也不大显露表情变化。尤其一双迷离惺忪的睡眼,没有创意工作者火花一般的闪烁,倒有几分神似麦克格雷迪曾经在篮球场上那种不屑一顾的“杀气”。
而在设计上,马岩松也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未来派”,而是一个“传统派”。他只是在用他传统的眼光来放眼未来。
的确,我们都不曾见过东方未来的东西,这很需要实验。马岩松想用他的思想深度和设计执行力,让最伟大的作品能在中国发声。这个尝试本身也不失为一种理想主义愿景,不论它能不能给中国建筑界带来新浪潮。
马岩松说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在追求一种感觉的东西,不管是曲线还是直线,形式与外表不再是建筑重要的部分,而是能像古典的大师一样塑造出一种氛围,一种感觉的东西。在如今被资本化大潮裹挟的建筑行业,这种自我挑战可以说是一种奇观化。
经得起多少赞美,就受得了多少诋毁。对于马岩松,他要做的是,在现代高密度城市里探寻建筑未来之路的另一种可能,与奉行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主流对抗。这种不同,想来也自有其存在的必然和必要。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