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APLUSmagazine · 2021-03-12 09:51:09
前言
为吸纳国际最新理念和成功经验,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面向上海2035全球卓越城市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杨浦滨江创新转型发展,由上海杨树浦馨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杨电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设计服务专委会承办)的2020年“第八届金创奖”——杨树浦电厂项目建筑概念与方案设计征集方案于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举行。本次方案征集的主要目标为:深化上位规划的战略要求,强化历史风貌保护和文脉传承,加强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聚焦重点项目的实施落地。
01
我们的思考
杨树浦电厂位于杨浦区杨树浦路沿线,该区域为杨浦区东部沿黄浦江的工业遗址集中区域,本项目所在的段落属于东外滩世界金融区为核心的滨江南端。地块内两栋电厂为保留建筑,目前已空置,部分区域散布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遗址如弹坑纪念碑、电厂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塑像及其他工业遗存。厂区内的大烟囱将浦江岸边的天际线升到近105 米,成了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被誉为“太平洋西岸近代工业的一座地标”。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智慧城市与城市大数据系统的优势,打造智能、科技的未来生活社区,为滨水城市更新与开发提供示范作用。结合立体式景观体系来打造生态、健康的地标级工作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尽可能重新焕发杨树浦电厂作为曾经“远东第一大电厂”的活力,将这一旧能源时代的标志结合新技术——BIPV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使得该案在未来能成为清洁能源进行自给自足的示范案例。在改造过程中结合各项开发功能的实际使用情况,选择装配型号适用的光伏电板。该项技术的应用将使得该项目装备新时代的清洁能源,重新焕发其原有的电力光芒。同时,这也将为未来城市更新过程中清洁能源与既有建筑改造提供示范。
图片来源:网络
02
设计概念
一片垂直生长的“生态社区”
一栋点亮滨江的“活力之城”
一组焕发生机的“能量矩阵”
方案的提出基于了该既有建筑的原有特征希望能使其如一栋机器能被重新启动并运转,就仿佛一个能量魔方和矩阵一样能够重新给人一种能源四射,活力无限的感觉。在方案构思的初期,由于该案区位的特殊性,基地朝向各个方向都具有较良好的景观资源,因此这成为方案形体演化和生成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考虑到对景观视线的需求度有高低不同,因此将酒店区域放置于最沿江一线,其后为办公功能,再后为商业功能,之后利用垂直的各方向景观为引导,将三大功能的形体演变为树状的枝干向各个方向生长,从而垂直叠加为不同的竖向空间体系。方案巧妙地利用竖向叠加和穿插时候形成的视觉通廊,使得每一个功能体块都能享受到黄浦江的江景资源。此外,各个功能之间由于竖向的生长体系,形成了在底部,在空中的相互穿插和渗透,从而使得功能之间有了双向的沟通和转换,创造了综合体使用的有机模式。
功能拓扑
酒店、办公、商业、博物馆四大功能区并置。商业应该同时能与酒店和办公取得较为紧密的关系,博物馆应该与其他三项功能取得联系。酒店、办公、商业三大功能与景观应该较为紧密的联系。景观向功能区进行渗透,与四大功能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景观体系向垂直生长,与各功能建立更为立体交织的生态开放联系,并且使得博物馆参观流线也具备有一定程度的景观获取。
体块生成
功能并置;根据景观获取重要性排序;商业从底部渗透;办公向更高区发展获得更好景观;垂直生长,各体块均获得良好景观视线;提供配套服务;博物馆嵌入,获得两侧景观;酒店及观光厅位于高区获得全景。
空间体系
结合能量矩阵的设计概念建筑的空间体系呈现立体交织穿插的正交结构体系。由面向江景的主结构轴线为主体,酒店、办公、商业等功能的主轴为横向的次一级轴线,各尽端功能的分支轴线向景观进一步生长。场地的景观设计也遵循了这一正交穿插交叠的立体矩阵体系,使得景观与铺地被统一地纳入到这一体系中,形成了景观与建筑以及空间统一的矩阵。
视线分析
项目将酒店、办公、商业依据景观获取的重要性排序,各功能区体块非常巧妙地由主交通轴线向景观获得面生长,通过立体穿插和交叠形成了多个视觉通廊和景观窗口,使得每一层的酒店客房、办公空间以及商铺都能获得江景景观,形成了一个交织叠加上升的垂直景观视线体系。此外利用原有烟囱上部进行改造,打造精品客房区和观光厅,使得这些区域能够获得360°的无遮挡景观视线。
流线分析
项目的流线结构主要呈现树状分支的体系。酒店、办公、商业三大功能由室外引入后接到各自的功能主通道上,由此向次一级尽端功能进一步分流和渗透。博物馆流线则呈现线性布局, 其与其他三项功能都有较好的联系,且能做到功能独立并同时享有较好的景观。
03
特色空间设计
办公功能由独特的空间体系结合了出租办公与共享办公两种办公体系,两种体系在统一的生态空间体系中即相互联系又独立运营。共享办公体系结合景观中庭和生态空间创造了朝向不同景观的丰富体验,将成为城市中创意办公、生态办公的绝佳选择。
酒店功能除了低区的享有立体绿化的景观客房外,还配有环绕既有烟囱体量的高空360°景观客房,使得入住客人能享受到绝佳的滨江景观体验。
博物馆功能遵循了原有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体系,从煤炭的运送到分拣到粉碎,再到煤炭进入锅炉空间的燃烧到锅炉产生的蒸汽从汽包传出后推动汽轮机转动从而带动转子转动,游客可以在改造方案中完整体验这一系列空间。项目的商业功能为了与周边的商业业态拉开差距,打造差异化竞争,主要业态集中在体验式消费的种类上,例如精品书店、实验剧场、儿童乐园、室内滑雪场等丰富的业态。
垂直生态空间
垂直生长的生态空间结合了露台、中庭、边庭等建筑空间,结合了高低乔木及灌木的种植,营造了丰富多样的空中景观感受。使得未来在这一社区生活、工作的人群能感受到科技、生态、滨江美好生活带来的综合体验。
中庭空间
电厂机组的通高锅炉空间经过改造和整理成为了办公空间未来共享的中庭空间,该中庭空间与远处的江景和城市远景有着非常有机的互动和沟通,不仅出租办公的使用人群能够感受到通高的绿色共享空间,共享办公的人更能直接身临其境地在内部进行工作交流和休息。此外博物馆流线及商业人群在底部也能仰望该竖向通高的空间,感受原有电厂锅炉空间的高大与震撼。
光伏一体化技术
项目采用的光伏一体化技术为建筑的立面带来了科技感、现代感的体验,桁架与光伏玻璃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不同于既有建筑的全新的立面效果但也保留了工业建筑技术感十足的特质。此外,光伏玻璃的界面与空中绿化的交织为该社区的使用人群创造了独特的生态技术体验,为大家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趣味性空间。
商业功能区
项目的商业功能区创造性地采用了层叠的体量将立体景观与商业功能进行了融合,每一个体量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营空间,且可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为通高体量。业态不局限于常规的零售,而更多的以体验式的,沉浸式的消费功能为发展导向,创造集趣味性与生活性为一体的商业社群,为改变杨树浦路界面的单调形象创造成功的典范。
原机组遗留煤斗
原机组遗留的煤斗是机组的重要标志物,设计完整地保留了该工艺流程,并将其与博物馆流线完美结合,游客从传送带到达博物馆顶部后由上往下逐步参观原有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从煤炭的分拣到煤炭经过煤斗被粉碎进入被加热前的流程等。设计立面上也采用了通透的玻璃体量,使得该工艺标志能够完整地呈现在公众的眼前,从而创造全新的历史体验。
立面灯光设计
项目的灯光设计结合商业及博物馆的界面,在日常和节假日可以有丰富的色彩搭配,这样的泛光照明效果为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社区综合体提供了较好的视觉基础。也让改造过后的该地标能够成为杨浦滨江地区一张鲜活的城市名片。
项目名称:能量矩阵
项目规模:总建筑面积83362m²
设计人员:周晓雯、王龙飞、闫启华(以上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既有建筑更新研究设计中心)、宋臻(新南威尔士大学在读,初集建筑)
获奖信息:第八届金创奖杨树浦电厂项目二等奖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