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都市实践 | 2020年终总结,我们从投标说起
    建筑师

    URBANUS都市实践 · 2021-03-04 14:07:20

“如果说都市实践和很多设计公司有所不同的话,是在于它工作的广度,更在于它工作的深度。”

—— 孟岩

以下是合伙人孟岩在设计周启动当天的讲话。

设计周是都市实践的一个传统,是一年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是自由的讨论和碰撞,也是都市实践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

2020年投标很多,但最终没能赢得为深圳建造一栋重要公共建筑的机会。所以今年的年终总结,我们从投标说起,也讲一讲目前以及未来一年要做的事情。每次投标都像一场战役,考验团队协作和创造力,也关系着一个设计公司整体的精神状态。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少投标,记得有一年只投了一个标,但中标率100%。在深圳20年如今回头去看,中标的幸运各有不同,失标的原因却是相似的。我们第一次参加公共建筑投标是2001年的福田区图书馆,公司展厅里就放着这个模型,能看到我们的设计是远远高于后来中标盖起来的方案,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很多国际国内的知名事务所,也往往是输比赢多,建筑师能做的就是把方案做好,但重要的公共项目往往受很多机制、体制层面的制约,胜败不止取决于方案优秀与否,原因很复杂,这不正常,但是常态。

2001年,福田区图书馆模型

2011年,中国国学馆效果图

那么投标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想还是结合投标项目讲点宏大叙事,第一个主题叫做:

1. 重塑未来

城市是在人们一遍遍反思和新的憧憬中不断被重塑和建造的,对未来的探索会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永不停歇。前海可能就是近年来深圳最大的一个国家使命层面上的空间叙事载体,它试图探索一种新的城市文化愿景。选择做前海的国深博物馆,面对城市宏大叙事的挑战,就像2011年参与北京的中国国学馆,也深知在目前的机制下我们没有优势,赢的几率微乎其微。我们决定参与的勇气来自建筑师的使命感,希望把我们在深圳深耕多年,对城市未来执着的愿景表达出来,也力求从根儿上突破早已固化的国家建筑和官方美学的空间叙事模式,提供一个不同的解决方案。

 国深博物馆衔山接海、方正平和,用延绵起伏的水平性对抗周边林立的塔楼,它不是孤立、高耸的纪念碑,而是与自然和城市链接,展现博物馆山海营国、多元融合的国家气度。

 外观量身定制的陶瓷材料,蕴含中国古典文化气质。

国深博物馆总平面图

 国深博物馆剖面图

我们每个作品都非常不一样,但也有不变的东西,其中注重城市链接,最大限度地融入和改变周边的城市状态,激发新的都市人文生活,我觉得这就是都市实践不变的初心和雄心。

当“前海”还不被称为前海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前海地铁上盖庞大的城市综合体计划,其中地铁综合楼2020年建成,2010年,我们设计了前海展厅。

前海展示厅鸟瞰(2013年)

2020年前海,当时的一片填海地已经变成了城市新区。

  左:前海展示厅  右:前海地铁综合楼

(图片来源:网络)

前海展示厅,2010-2013年

 前海地铁综合楼,2008-2020年 (摄影:曾天培)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新的任务——前海展厅的再次改造,如何在空间和内容上重新阐释前海理念,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式,十几个概念方案虽然形态各异,但有一个相同的内核:这个小建筑如何找到它的前海基因和价值取向,它不仅是接待参观的成就展厅,而是市民的文化中心,与周边的公共空间和市民生活紧紧地连接。

2.  新城改造

“新城改造”貌似是个新词,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做“旧城改造”,但我认为40年来我们建造的新城问题比旧城更多,所以更该改造的是新城。今年深圳有很多文化建筑投标,我们为什么会选红树林湿地博物馆?有人说似乎我们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不同以往以一种很柔软的方式呈现。

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鸟瞰效果图

其实尽管形式不同,都市实践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整合空间资源,在已有城市基础设施上,在最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另辟蹊径做出特色,有人问为什么沿滨海大道一侧博物馆长得不一样,我想如果不是我们的话,柔软的曲线可能也就飘到这边来了,这是最容易想到的。

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临滨海大道一侧效果图

我们希望这个建筑能融入城市,同时又能跟周边环境产生一个更积极的对话,应对滨海大道这么粗放的城市环境,有意选用了一种很机械、非常有力量的一种空间语言。例如,立体停车本身也可以来强化独特的在地体验,开车攀升的过程,先看到滨海大道的车水马龙,随着视角逐渐抬升,对面红树林湿地逐渐映入眼帘,越过海湾,远方香港城市从山里冒出来,这样的停车体验,也是城市生活非常有戏剧性的一幕,停车场不再是项目中一个消极的部分需要被隐藏起来。

红树林湿地公园剖面图

红树林湿地公园实体模型

等人走到了这个大板上面,才会豁然开朗,看到了全然不同的自然场景,不仅可以远眺红树林而且可以近赏人工湿地。这座建筑的价值取向不只是展示自然和生态,更在于保留了东侧小山丘这个原真生态,这是我们都市实践的特点,知难而进,决不妥协。每个建筑如何衔接城市周边、进行更有效的对话,外科手术般精准的解决问题,是我们工作不变的核心。

可以说,城市中心区如何在已经完成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叠加新一层的城市生活一直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福+计划”,深业上城LOFT,都是在解决连接与植入这样的城市设计问题,它们跟红树林博物馆,虽然外观长得绝无相似之处,但内在的逻辑是非常的一脉相承。

深业上城LOFT鸟瞰(摄影:曾天培)

 在6万平米购物中心上建造的深业上城LOFT

今天的福田中心区南北中轴大家并不太愿意去,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没有内容,我们提出在现有的屋顶基础设施上增加新内容,补充让年轻人愿意去体验的文化活动空间,这些会给平庸的城市现实带来新的惊喜。我们主张的“城上造城”计划就是在已建成的城市空间基础上叠加一层新的都市生活空间和内容,并促使它们不断生长蔓延,藉以重塑已有的城市建成环境。

福田中心区北中轴鸟瞰(摄影:张超)

福田高铁站让高铁列车驶进深圳的城市中心,也应该重塑火车站一个多世纪以来那种如城市起居大厅般的公共建筑的精神性。火车站曾经是一个城市最具仪式性的入口,而今天很多高铁站跟机场一样远离城市中心,福田高铁站已经身处市民广场中心了,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真正市民活动的中心?

 福田中心区南中轴 “福+计划”方案效果图

“福+计划” 方案效果图

所以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概念,结合一个透明立体屏墙和一个巨大的市民空间,就像传统的火车站,让人们一下高铁就可以在城市中心畅游。深圳的南北中轴线设立之初就早已开放给了市民,而如今活化与重塑“市民的中轴”正是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光辉思想,城市的未来需要大胆的梦想和非凡的创造力。

3. 文化介入日常

我们的城市大家若觉得乏味,就从我们做起,从都市实践每一个项目做起,用想象力给这座城市不断带来创造的惊喜。更多时候,文化地标需要介入到城市的日常空间里,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点点滴滴的滋养。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在建,摄影:曾天培)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方案效果图

粤海街道文体中心实体模型

在一个极其无聊的城市环境下,粤海文体中心带来一个新的城市生活舞台,想象人民群众能在高空一边游泳一边欣赏周边的城市天际线,还能远望深圳湾,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城市公共生活场景。这个建筑的钢结构非常漂亮,这么好的施工已经久违了。结构和幕墙设计、钢结构施工,都是最好的合作者。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参与了这个项目,专注每一个细部,每一个消防栓的位置都在反复较力,做好建筑没有一丝一毫的捷径,只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我们当年设计的中电大厦也是超级巨构,钢结构设计和施工也很精彩,但是最后的幕墙施工质量不佳,而且今天仍未正常使用,是非常遗憾的。

中电大厦建成照片(摄影:陈冠宏)

中电大厦结构即将封顶时的照片

随着华侨城创意园和南头古城等区域的兴盛,罗湖也迫切需要重塑地区新的文化身份,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罗湖来享受更具地方特色的都市生活。金威啤酒厂作为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这个建筑非常艰难,非常考验设计师的全面素养、耐心、技术手段、沟通能力等等。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团队坚韧不拔,一个细节、一个节点的往前推进,希望大家也去看看现场,学习如何把握设计过程,最后才能完整实现设计初衷。

 深圳罗湖区 · 金威啤酒厂鸟瞰

金威啤酒厂场地照片(改造前)

金威啤酒厂改造效果图

这也是公司的一类代表项目,设计空间与生产内容、硬件与软件结合,接下来还有策展的工作、艺术的介入。如何在这样特殊的场地条件下做一个高水平的展览,并把展览的能量转化成后期运营,形成持久活力的一个城市文化生活新据点,将是更难的一件事情。

龙华科技馆方案效果图

龙华科技馆,也是前几年中标,现在施工图才刚开始,中间过程跌宕起伏,非常艰辛,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团队做了大量的室内外研究模型,对每一个空间有越来越精准的把控。

龙华科技馆模型

4. 城村实验

南头古城在2017年深双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地产商接手以后,对外宣称沿袭了都市实践2016年开启的改造计划,事实上却偏离了我们的设计初衷。作为设计师,理念的坚持和价值观的践行、对于“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是要表达思想的,这也是为什么都市实践之后在南头古城的杂交楼要做成这副模样?

南头与深圳其他城中村有着一样的肌理,但南头具有深圳最悠长的历史肩负着“源头”的荣光与使命,每逢深圳大事件发生之际,“源头”南头都会经历一番以溯源为名的行动,被试图推回到某一个时空。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层积因为不符合宏大历史的想象而被抹除。此次南头更新指向一个节选的过往片断,特区四十年南头建造的真实历史被清代和民国风情涂抹,在“源头”的重担上,南头还背上了创意文化的指标,外来案例疾速填充,南头自身生长的本土文化反而被忽略。

杂交楼现场照片(改造前)

杂交楼原是5栋高低不同、风格各异的楼房紧紧簇拥在一起,新旧共存,肆意生长。不同于南街大部分建筑被一次性更新后的清新面相,它并不给南头补写历史或涂饰风情,而是保存了现有建筑的复杂、矛盾与冲突。经过内部雕镂贯通,外部重新型塑,经年的加建改造、材料更替被保留。杂交楼是都市实践“城市共生”进化模式在南头的实验,展示了保留历史层积、叠加而非替代的渐进更新策略。

杂交楼效果图、现场照片(改造后)

我们用此小小建筑发问,什么才是给城中村量身定制的改造计划?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我们,研究城中村的迭代和进化法,研究适应它自身生长逻辑的建筑和城市策略。

我们未来会参与更多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其中大芬村的改造不仅是大芬美术馆的更新改造,也包括周边的城市地区,旧村中间的公共空间等等,是一个组合拳,希望未来改造能够进一步修正南头模式,开辟新的路径。

深圳 “大芬改造计划” 轴测图
 深圳大芬村鸟瞰照片

目前,我们正在编辑第二本城中村出版物,是基于都市实践对城中村多年的研究积累,也是自2017年深双后开始筹备的。这是都市实践工作的一个特点,就像大芬美术馆建成15年间助推了周边的很多改变,我们今天还在做跟踪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这本书也邀请了很多学者参与撰文和研究,期望搭建更多专业人士一起参与城中村研究与实践的平台。如果说都市实践和很多设计公司有所不同的话,是在于它工作的广度,更在于它工作的深度。

都市实践 城中村出版物

今年的设计周组织了数十场项目分享会,其中还包括与北京公司现场连线的讨论会。此外,还有工地考察、模型工作坊、马拉松等多种活动。

设计周部分活动海报

分享现场

工地考察 

模型工作坊 

都市实践 环华侨城马拉松比赛海报

马拉松比赛现场 

深圳&北京公司 设计周远程合影留念

祝大家新春快乐!

阅读:2911
2021-03-04 14:07:20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URBANUS都市实践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