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不会提问的记者不是好的建筑师!
    建筑师

    那小海 · 2021-02-16 00:15:50

春节好!

2019年3月机缘巧合,

我作为建筑记者,

做了第一次正式的人物访谈,

对象是Snøhetta合伙人和2Portzamparc总监;

反响不错,我自己也收获良多。

于是就顺势一直做了下去,

到现在陆陆续续做了40多次访谈吧

(没具体统计过)。

期间一直在复盘,学习,总结,实践,

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

专业的人文风格的建筑记者。

因为我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

十多年来一直在建筑行业,

对于建筑,规划,设计管理,品牌,人力,活动,商务,

都略知一二(因为都干过)

“人文”,是因为我喜欢许知远的 “十三邀” 的访谈风格。

虽然大多数的采访对象是职业经理人,

代表公司来回答我的提问,

但我更希望的是,

除了那些官方的公司业绩,理念,风格等之外,

我能挖掘这个代言人他自己的成长轨迹,

从而使文章有温度,人性化,有个人特色,

对于读者和我有更多的学习和借鉴性,

经验可以为我所用。

我的采访方法包含三部分:

采访前准备工作;

采访中与嘉宾交谈;

采访后整理文稿。

今天来总结我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必然是准备工作,

做功课,大量的功课。

一般我会在采访前3-7天开始做这个准备工作。

网上搜这个采访对象的资料,

包括背景,从业经历,代表作,以及以前接受过的访谈。

我内心会比较喜欢网上能搜到那么一些资料,

但是不要泛滥的那种。

能通过资料,了解到这个人的大致的画像,

脑海里有个概念,

同时有很多待我和读者去挖掘的好奇的点。

有些嘉宾真的很低调,

除了公司上的个人介绍,

什么都没有。

碰到这样的嘉宾,

我会通过他的项目案例,从业经历,公司的风格,

包括设计风格和管理风格入手,

同时,通过圈内朋友来侧面打听,

看是否能挖掘出一些信息。

有些嘉宾真的太高调了,

网上铺天盖地的各种访谈,演讲,言论,作品,

其实信息太多了,

我反而头大,而且我也不会看完所有资料。

首先,我不喜欢重复别人问过的问题,

相信嘉宾也不喜欢重复同样的回答一百次。

如果还问“你最喜欢哪个作品?”

“你印象最深刻的哪个项目?”

“你对年轻建筑师什么建议?”

相信对方一定会提不起兴趣。

其次,接受过太多访谈的嘉宾,

他自己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套路和说辞,

太官方太严谨太熟练,

甚至可能条件反射的不加思索了,

即使记者变换问题,

嘉宾还是按照自己的套路,

只说自己想传达的内容。

最后,网上太多的素材,

其实乱花渐欲迷人眼,

会给我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或者偏见,

别人笔下已经将这个形象塑形,

不利于我再去探究和解读,

也减少了我的好奇心。

太多的报道,

反而让我对于素材进行选择性阅读。

曾经有几个嘉宾跟我说,

网上发布的很多访谈都是断章取义,

甚至是标题党,

比如,“博士家里没有一本书”

所以不可全信。

如果有可能,

我还会在采访前添加嘉宾的微信,

大致浏览一下对方的朋友圈,

了解他的生活、兴趣爱好、性情,

使人物更立体。

不过,一般,这方面的问题只占1-2个。

相对来说,兴趣爱好偏私密性,

毕竟,我的采访是专业性为主,

所以,生活爱好只是点缀,不会反客为主。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

我会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关键事件,

作为笔记。

都是短句,片段。

随查随写,东一点西一点,

尤其是,事件之间可能有关联,

用箭头,连线,符号,星号做标记。

了解嘉宾的基本信息,

脑中形成了一个大致的形象,

我会抛开所有资讯,

把这个嘉宾当作一个谜,一个未知的朋友,

我会思考,我对这个人物,好奇在哪里?

采访,一定是基于我本人的好奇心,

这是基本的驱动力。

没有好奇心的嘉宾,我会没有采访动力。

然后,我会把我想到的任何问题,

都写在一张纸上,

不按顺序,没有逻辑,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我几乎不重复我的提问,

每个嘉宾的采访提纲都是量身定做的,

我也没有常规问题,

因为我觉得,既然每个嘉宾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对他的好奇点,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曾经设想过,要设置一些常规问题,

后来发现,当我研究完每个嘉宾,

我希望他解答的点,都是不同的。

我不会好奇哪个是他最喜欢的项目,

我也不想了解他认为在国内做项目和在国外有什么区别?

我只希望针对具体的故事,具体的那个点,

他为什么做了那样的选择?

到了采访前的一天,

我进入一种我自己称之为 “沉浸式研究”的状态,

我会重新翻阅嘉宾的背景资料,关键的报道和代表项目;

满脑子都是他的资料,

做到对他的背景,项目名称,他经常发表的观点,

能够耳熟能详,脱口而出。

这时候,我才开始梳理采访提纲。

因为所有的信息已经具备,

我看到纸上的几十个散乱的问题,

大脑会自然的进行整理,

将问题进行整合,

形成几个大的方向,

同时,问题之间具有逻辑性。

采访,其实是引导对方讲他自己的故事。

而一个好的故事,是有线索,开头,高潮和结语的。

有些问题可以整合成一个,

有些不重要的,可以作为备选提问。

我会写成两页纸,

第一页是我梳理的采访提纲,

将12-15个问题按照先后顺序列出来,

另一页纸记录关键词,

包括嘉宾个人信息的关键点,

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代表作品,说过的观点等,

可以做到现场提醒自己避免说错,

同时也能帮助我临场发挥,

在采访中结合嘉宾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

采访前的晚上,

我有时候会挑选一期访谈节目来看,

比如十三邀的许知远采访马岩松,坂本隆一等几期,

我看过好几遍。

也包括杨澜访谈录等,

琢磨这些前辈如何提出巧妙的问题,

提前进入采访的状态。

准备就绪,我已经胸有成竹了,

我甚至可以做到脱稿采访,

因为他已经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

提问已经成为本能。

就像一个小朋友对于事情自然的好奇心,

他在问问题的时候,当然不会有提纲。

下一篇,我会总结一下,

采访现场,我一般如何表现,

敬请继续关注。

今天在看杨澜的另一本关于采访的书《提问》。

以下是读书笔记的上半部分。

因为书看了一半。

1、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所以呢?还有别的可能么?

2、亚里士多德:最要紧的问题是,你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3、写作的秘密在于不断的写作,提问的秘密在于不断的提问。

4、提问有它的质感,不仅是某个问题的语言表达的品质,

也包含提问背后的视野和格局,事实的准确和思考的深度。

5、采访者要考虑提问的结构。

首先,找到主线,贯穿整个采访的脉络;提问的内在逻辑和联系;

其次,提问有背景和参照,把一个人和一件事放在更大的图景中,揭示其代表性和相关性。

最后,提问的顺序,吸引观众,诱导他们跟随自己探秘,且有意外发现和惊喜。

6、假设性提问打开想象,反事实思维能力,即:如果。。。会怎么样?

7、是否可以在故事高潮处,突然变换一个思路,反向提问?

8、好的采访三要素:好奇心,倾听,做作业。

9、经典五步创意法:让大脑尽量吸收原始素材;消化和吸收素材;用潜意识整合素材;创意诞生;应用并修正于现实世界。

10、每个人都很无知,只是看在哪方面而已。同时,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不管是谁,至少有一个自己擅长讨论的话题,采访者要尊重别人的专长,发自内心的尊重,有诚意。

11、最佳提问:为什么?

12、成为一名具有独立见解和独特个性的记者,探索和传播世界的真相。

13、关注受访嘉宾的服饰细节很少会让提问者无功而返。

14、我们用发声器官发声,却用整个身体交谈。

15、肯-梅茨勒说的创造性的第一个问题的四点规则:

  1. 比较好回答;

  2. 能增强采访对象的自尊心,敏感问题稍后再问;

  3. 能显示出采访者为此做了充足准备;

  4. 逻辑上符合采访者已经阐明的采访目的。

16、场景化提问:发掘出带有受访者高体验感的生动答案。

17、聚焦受访嘉宾的非常时刻,引领他们重返特定场景。

阅读:1354
2021-02-16 00:15:50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那小海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