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为什么说汪昶行是最会“玩”的梦想改造家?
    建筑师

    那小海 · 2021-01-22 00:55:38

汪昶行  博士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建 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 士

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

同济大学及米兰理工大学双硕士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关于我

我祖籍是上海嘉定,从小生活在石库门,十二岁才搬出来,对石库门这种老房子,以及邻里的感觉印象深刻。我很喜欢上海的开放包容,有很多的机遇。很多人说上海洋气时髦,我觉得其实是因为她的开放和融合

上海人很好奇,喜欢一些新的很摩登的东西。我对于上海的历史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1910年到1940年时期的上海是最好看的。我当时的博士论文是《近代上海室内设计中的Art Deco风格研究》。

 ©汪昶行

我对于有年代感的东西喜欢的不得了,这是基因里的。从小在石库门而不是老公房的成长经历,加上父亲是做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家里都是老的红木家具,有书香门第的感觉。以前我很反感,在同济读完本科之后,我说一定要出去看看西方的设计和审美。但三十岁以后,很明显的感觉到,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又回来了

对于中国的设计趋势的理解

中国的整个设计趋势是很好的,我自己很看好。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纽约Yabu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回国创创业的原因。我觉得中国的设计一定能够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至少有一席之地。

西方占整个世界的话语权差不多有一百五十年到两百年,中国设计的崛起需要有个过程。至少在上海,接触的一些业主的审美、品味,对于设计价值的认可,各方面我觉得比父辈那一代人好得多,而且现在国内的年轻设计师都做得很好了。

我现在在同济教书,很明显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一代的变化。他们的审美、意识、视野,包括在课上敢挑战你的勇敢程度,都让我惊叹。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没有具备很强的经验或者很广的知识面,完全没有办法Hold住他们。

这也是我回去做老师的原因。在社会上做项目节奏快,跟市场紧密结合。但是我每次一走到校园,就明显感觉到自己欠缺很多东西。你要教给学生东西的时候,要有一套逻辑体系,不是一个对和错,是一套适用于任何事情的方法论。

审美的变化和对家装的理解

其实人的审美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我以前很喜欢视觉冲击力很强的东西,现在更喜欢一些能够静得下心来的东西。

©汪昶行

©汪昶行

人一天可能要在家里呆上八到十几个小时,家要让人看不厌,要很舒服。我建议家装设计不要做的很复杂,要留更多的白可以调整。不用花很多钱在硬装上,隐蔽工程做好了,功能上很舒服,房子能够呼吸就可以了。

有两块地方你要花钱,一是灯光,还有就是软装,它们是我觉得能体现主人的品质感,非常重要。

对于灯光的理解

每个人对于光照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晚上把所有的面光源和射灯关掉,只留一些小的氛围光和点光源,在空间中形成一些层次,会很舒服。

我觉得灯光设计的好坏在整个室内设计占到50-60%。其实灯光是两个概念,灯和光。想象一个盒子,如果里面什么光都没有,它就是全黑的二维空间,哪怕你站在里面都感受不到空间感。只要有一点光,空间就有了体积感。

©汪昶行

©汪昶行

同样一个空间,打光的方式不一样,营造的氛围和气氛完全不同,包括在舞台上,同样一张人脸,打光的角度不同,情绪表达完全不一样。灯光很重要,商照灯光最多的是要突出产品本身,而家里的灯光是营造氛围感,而且氛围感是根据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有所变化的。

©汪昶行

很多室内设计师是全案设计,什么都能自己做的,觉得灯光设计就是布置几盏灯,这是不对的,专业一定更细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但不代表你可以完全不懂。 

设计案例

十二月刚开业的港汇的“海上传席”餐饮,业主是一个收藏家,他的藏品太多,家里放不下。海上传席餐厅的由来很简单,他收了一幅字,是章太炎写给杜月笙的“海上传奇”。他拍了这一幅字之后,说,要不我们开一个上海老的公馆餐厅吧。

 ©汪昶行

我们有另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项目是得云茶楼。项目毗邻成都千年古刹大慈寺,设计伊始,我们就知晓此番“得云”入蜀,需借天时——博古而通今;地利——因地而适宜;人和——西风而东渐;方为守之云开而得见月明。

 ©汪昶行

梦想改造家

这次“梦想改造家”邀请我,业主林大厨是一个闽菜大师,从小在鼓浪屿长大。有两个女儿,因为女儿上学,他们全家搬走了。现在回到鼓浪屿,发现岛上营商氛围非常的同质化和国际化,与鼓浪屿、闽南、福建这些关键词都没有任何关系的。他希望在鼓浪屿的游客能够真正品尝到闽南的美食,“古早味的家”。

 图片来自网络

这次花了半年时间改造,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导致工期很慢,甚至一度暂停了好几个月。另外鼓浪屿没有车,全靠人力运输,而且施工的难度也很大。最后是大家齐心协力把项目最终落成。

©汪昶行

©汪昶行

 ©汪昶行

关于摄影

很多人说我爱玩,但是我自己觉得,爱玩是真的把事情玩到极致,包括摄影。我自己的顽,不是玩乐的玩,是顽强的顽。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己拍的,因为我很喜欢摄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评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汪昶行

我拍的东西跟人家都不太一样,是用微距的镜头,用我的视角去记录这个世界上一些你可能每天都会看到,但你不会去在意的小的地点。我是设计师,不跟人家拼照相机好坏,或者守一个日落。我要拼的是构图,要你第一眼看到照片的时候不知道它在哪拍的。

关于旅游

我很喜欢旅游,去过七大洲,五十多个国家,三百多个城市,包括南极洲。那个时候胆子比较大,趁自己年纪轻,去一些以后不敢去的地方,做一些年轻才敢做的事。当时觉得很酷,给自己定的旅游的目标是去穷的或者战火纷飞的地方,结果有两到三次差点丧命。你叫我现在去做,我可能就不敢。

我觉得这一切的经历,对设计有一点点帮助,但帮助最大的,是一种心态,当你在西非旅游,看到国家穷的真的是小孩子的手臂细到你无法想象,当发烧两个礼拜,人在这种极度的,跟自己本来理解的世界不一样的环境下,经历过之后,很多事情就看透了。

我很庆幸,年纪轻的时候就看透了,不是消极的面对,反而是觉得自己要去做一些事情,因为生命和时间很可贵,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关于事务所未来规划

我只想做小而美的,不想把公司做大。我希望劳逸结合,并且每年我还要出去旅游两次,因为我觉得设计师是一个燃烧自己的群体,不断的输出价值观和之前的设计经验,一段时间后,自然会觉得自己很空。燃烧自己的同时,要有新的学习和吸收。

 ©汪昶行

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不跟别人比,跟过去的自己比,每年要是都有进步。很多人觉得自己也在充电,其实那是经验积累。如果永远是通过实践或者目光所及的东西来经历,哪怕积累了三十年,它一定是有一个天花板。

要突破天花板,就一定是要看一些新的,或者跟这个领域没有关系的东西,然后触类旁通。读更多的书,吸取更多的知识,它真的能给你带来很长时间的精神层面的满足感,物质带来的快乐是很短暂的。

  ©汪昶行

每个人都有满足自己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一片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的,很期待的,真正让自己愉悦的事情。我比较喜欢看厚的书,因为看到最后一页把它合上,有种很sexy的满足感。

对于设计的执着

无论是企业还是设计师,产品一定要好,营销做的再好,最后还是靠作品说话,这是我爸一直跟我说。艺术家、设计师,我们属于手艺人,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同行,大家都是看得懂的,设计背后还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思考逻辑

 ©汪昶行

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集体性格,外在表达的形式不一样,内核一样,底层逻辑也是一样,就是陪伴、爱。你真的对客户好,真的为他去考虑更多的东西,从根本上去解决空间里的问题,他能够感觉得到。

----END----

部分内容选自那小海采访汪昶行的Occhio Talk.

阅读:1372
2021-01-22 00:55:38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那小海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