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在研究 | 日本小住宅-开放的家,没有几室几厅的概念
    建筑师

    在建筑 · 2020-12-01 09:26:00

国内做住宅相关的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几室几厅, 这个概念的发明与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息息相关,买套房子,小城市几十万,大城市上百万,都是花费巨大,作为商品总是免不了比较,既要跟自己的需求比较,也要跟不同楼盘比较。跟自己比较就是自己家几口人,需要几个房间,有了这个需求买房时就会对号入座;不同楼盘的比较则是性价比的选择,毕竟单价一样的情况下,同样100平米的户型,三室两厅要比两室两厅有竞争力。我觉得这个概念的发明虽然简单明了,但也确实给普通人和设计师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尤其是在面对别墅设计和农村自建房设计时。当建筑师询问业主需要几个房间时,已经不自觉的默认了几室几厅的合理性。

对于买块地建房这件事在日本是一件比较普遍的选择,且日本在建房这件事上具有较高的冒险精神,业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喜好与设计师一起打造属于个人的定制住宅。在平面布局上也是,日本很多小住宅没有国内常见的几室几厅的格局,布局皆根据业主需求和现场条件确定。

日本小住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卧室面积小。 国内成熟户型小卧室的尺寸宽度大约在2.8米左右,长度大约4米左右,主卧的长度会更长一些,家具布置方式也都是一样的,一张床、两个床头柜、一个衣柜、一张桌子,有的配飘窗,有的配阳台,每家每户都差不多。可能大家在户型被限制太多,导致把创造欲望都放在了装修上,各种风格使劲往墙上糊。就算是这样的面积,估计大家也都觉得太小了,但是相比日本的卧室,这已经相当奢侈了,日本很多小住宅的卧室都是单边下床,房间两米宽,三米多长,里面一床一桌。

2:卧室与起居空间在视线上是可连通的。 国内常规户型的几室几厅对应的有几个房间,房间之间都是实墙,没有视线上的联系。但很多日本住宅没办法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房间数量,因为房间之间可能没有明确的墙体分隔,视线上是相通的,关于这一点可能是受到日本传统建筑一室性的影响,我想不同国家的人对于私密性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日本的小住宅基于这一点,在空间上做出了很多有趣的探索。

3:起居空间占主导地位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位置、大小、高度。位置重要、面积大、高度高,这三点通常是都具备的,或者至少具备前两点。起居空间功能更为多样化,有时会兼具餐厅、书房等功能。考虑到其多功能性,家具比较少,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进行调整。

水平空间的开放

KOYANO SUMIKA  (MA-STYLE ARCHITECTS )留白的新家

材料关系

开放的中心空间

两侧的C型功能空间

二层卧室

第一次看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把所有图片都看了一遍也没找到卧室,后来看平面图才发现是藏在二层的角落,这个项目说是住宅,却只有一张不太能分辨出来是不是卧室的卧室照片,可见这个住宅的设计核心在公共空间。

这是一个扩建项目,所以卧室数量少也可以理解。从外观看建筑由两部分组成,白色墙体围合而成的方形体块,白墙上方的倒V形木梁相比墙体显得特别大,木梁下方的三角形窗户,是建筑的主要采光窗。墙体部分是抽象的体量,把真实结构隐藏了起来,屋顶部分则暴露了真实的结构关系。这种亦真亦假的表达方式,我个人觉得特别好。从技术上来讲,现代社会对房屋的物理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外墙要做保温、防水,在目前的建造体系下,真实呈现结构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造价限制较大的情况下;从意义层面上讲,真实也并不是建造的唯一目的,

平面图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到建筑由八个C形结构体围合一个公共空间而成,八个C形结构体位于两侧,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加强结构性能,二是作为辅助功能用房,将小的功能空间整合到结构体中,具体功能有厨房、书桌、电视柜、洗手池、卫生间、衣柜等,这样可以将中间的公共空间释放出来。中间的公共空间呈长条形,连续的C形结构体和木屋架则加强了空间的纵深感。由于C形结构体将大部分辅助功能在视线方向挡住了一部分,使得人站在公共空间不太能看到C形空间里的家具,加强了这个住宅的公共性。

垂直空间的开放

T 住宅 (Hiroyuki Shinozaki Architects )

环绕的空间布局

水平方向的开放

垂直方向的开放

如果说水平方向的开放性是在日本传统空间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的演绎,那这个方案中在垂直方向的开放则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创新。一般来说中国的别墅中一般也会做一个挑高的空间作为客厅,但也就仅限于与一个空间之内,这个住宅中以层层叠叠的挑空,形成了垂直空间的开放和渗透。

平面图

这个建筑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是平面上的,二是垂直空间上的。传统的日本空间在房屋中间是有一根柱子的,这根柱子在筱原一男的设计中反复出现,从开始的木柱到后来的混凝土柱。在T住宅中,这根柱子演变成十字墙体的形式,空间的连续性,也从障子门所划分的自由分割演变成洞口所形成的连续性,空间连续性的自由感削弱了,成为一种规则明确的连续性。由于中间十字分隔墙的存在,建筑被分成了四个部分,在垂直空间上,每一层的楼板都有一块或者多块楼板被挖空,或对齐或错开,每个开洞的楼板并没有开到梁边,而是有一段楼板从梁上挑出来,没什么实际功能,却形成了洞口的感受,与墙体的洞口在逻辑上形成统一。

建筑的材质以灰白为主,屋顶保留混凝土质感,墙体刷白,地面做了饰面层有几种不同材质,墙地顶材质的区分形成了明确的空间划分,强化了空间的层次感。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是,作为一个四层楼高的住宅,没有采用传统的楼梯,而是在坡度比较陡的木梯来解决竖向交通问题,这样的解决方式在国内首先肯定没法满足疏散,其次可能也很少有业主会接受,可以说这个家使用起来是要小心翼翼的,这也是垂直空间开放的代价,毕竟如果每个洞口都做了栏板或者把洞口减小到安全规范许可内,这个建筑的开放性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环绕空间

ANT HOUSE(MA-STYLE ARCHITECTS)

蚁宅

外立面

二层

一层

蚁宅又是MA-S TYLE ARCHITECTS的作品,这个作品一如上面的案例,有位于中间的木柱,墙上有大量洞口,形成了开放性的空间关系。

平面图

蚁宅使用了按照不同层来分区的方法,建筑有两层,一层主要是辅助功能:入口、卫生间、厨房、餐厅、衣帽间、书房、起居室,二层是没有明确功能定义的自由空间以及两个卧室。这样的功能划分最大程度的解放了二层,两个卧室位于两侧,中间是自由空间和两个挑空空间。两个卧室和自由空间之间开有大大小小很多洞口,在视线上是开放的。

蚁宅从室外看是一个有深灰色金属覆盖的方形体量,内部则暗藏玄机,二层的开放空间为坡屋顶空间形态,坡屋顶之上还有平屋顶,因此建筑有两个顶构成,一个是物理意义上遮风避雨的顶,一个是构建空间氛围的顶。建筑内部都使用板材作为内饰面,但坡屋顶覆盖下的屋顶和墙体则刷白,在层次上与平屋顶覆盖下的空间区别开。坡屋顶上开有大大小小的洞口,和墙体的洞口一起构建出自由的开放感,这大概也是蚁宅这个名字的来源。二层自由空间的地面比卧室的地面要低一些,有些洞口跨越了一层和二层,这样自由空间与一层也有了视线联系,形成了一个环绕着自由空间的开放关系,空间确实有趣极了,在自由空间中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展开图:厨房,卧室、窗户、屋顶、天窗。

从洞口渗透进来的光线

开放空间和走廊的关系

自由无规则的匀质开窗对于空间氛围是重要的,正常单一封闭空间内光线的方向性是明确的,会在室内形成明暗关系,匀质开窗则使得房间采光来自各个方向,房间内光线是柔和的均匀的,光线的匀质性与空间的开放性和无中心性是吻合的。

这样的住宅在通透性、私密性、安全性上,国内大部分使用者可能会难以接受,但在日本这样的住宅一再的出现,不同国家对家庭内私密性、通透性的认知还是有较大差异,有些小住宅可以说是重新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

木结构、开放性、不表现材料性等特点使我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我佩服这些日本建筑师的是,他们在保持日本传统建筑开放性的基础上,总是能做出一点点的突破,这种突破不是形式上的、视觉上的,而是空间上的、体验上的、结构上的,是基于人的真实体验和诉求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邮箱:281336240@qq.com,info@zaiarchitects.cn

阅读:2220
2020-12-01 09:26:00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在建筑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