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APLUSmagazine · 2020-04-22 11:02:11


记者:作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的总设计师,您认为这个项目的开发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孟建民: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深圳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高度集约发展的典型区域,它将会成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的“引爆点”,是重要的“示范范式”并具有借鉴意义。示范意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方面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采用总设计师制度,这是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总设计师制度,对改进原有的规划建设和环境营造模式进行积极尝试。此外,社区的智慧化也是我们探索的未来方向之一。
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类似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这样的高层高密度核心区的改造项目已势在必行。这类项目需要政府、企业、设计方、建设方及后期运营方的多方协同参与,从规划到建造,再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就现有高密度核心区所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探讨与思考,实现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化建设之间的平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国内外高规格企业进驻,这也对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在内的新型高密度核心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区域内有限的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让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与挑战。

深圳滨海大道西侧鸟瞰图
记者:深圳后海定位为总部基地,前海也聚集了很多企业总部,这是否与后海的功能定位重叠?此外,深圳市政府面向国际征集方案是否有避免区域开发同质化的考量呢?
孟建民:城区之间互补、协同或相互竞争的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每个片区之间应尽量避免恶性竞争或者同质化的规划设计。这需要决策者、运营者对于市场有着较为准确的判断,设计师也应尽量协助其发挥好的一面,避免负面影响。
政府通过国际竞赛方案招标是为了获取更多创意,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集思广益,借助国际机构的智慧为城市做好参谋。宗旨就是城市片区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在共性的情况下有个性的体现。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众多高密度建筑群及超高层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平安金融大厦、京基100等超高层建筑成为城市核心区的地标。这些通过国际方案征集完成的建筑无论是从功能性、美观性还是独特的标志形象上来说,都称得上是高层建筑里的精品。

深圳平安金融大厦 图片来源:平安不动产公司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深圳超高建筑领域的现状和问题,与香港、澳门等城市比较,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吗?
孟建民:传统超高层建筑群不可避免地存在土地稀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能耗较高及环境不佳等问题,成为城市长远发展的掣肘。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为了高度而盲目追求野蛮生长。我曾经提出衡量城市设计品质的“四度”标准,分别是城市的“高度、密度、尺度及精度”,提倡城市应以人本原则有节制地发展。因此,超高层建筑群不应想高就高,而应该是城市发展对土地价值的需求体现。据我了解,深圳的超高层片区目前还没有带来非常严重的城市问题。
香港和澳门的城市建设,不仅硬件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在城市运维管理等软件方面同样有不少可参考借鉴之处。比如,香港如何在高密度环境里营造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澳门如何把握城市建设的尺度,即便是比较狭窄的道路,交通也能井井有条。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及弊端,我们要做到取长补短。
记者:刚才您提到香港、澳门的软硬件都值得我们学习,那么城市超高密度建筑群有序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有关外,政府各管理部门的软件管理系统该如何匹配城市建设呢?
孟建民:实际上,设置总设计师制度就是政府的重大举措和尝试,这表明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城市建设中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我国在宏观规划层面上是系统的、整体的和通盘考虑的,但是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时候又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地块。不同地块和片区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问题,则需要通过总设计师来统筹,对项目整体环境和质量进行提升。
记者:施工质量是否可以通过建筑师负责制来提升建造的品质?
孟建民:过去建筑师强调多头管理多头负责,这导致相互推诿责任。目前,国家积极推进建筑师负责制,责权明晰,可以有效加强和提升建筑设计和建造品质,这已是广泛共识。
“携手未来”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与超级总部
“HAND IN HAND WITH FUTURE” HIGH DENSITY URBAN CORE AND SUPER BASE
第二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专辑 2018•中国深圳
SPECIAL ALBUM OF 2nd CHINA SUPER TALL BUILD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 SUMMIT 2018•SHENZHEN CHINA
高层高密度核心区的开发建设及既有核心区的更新改造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已势在必行,过程中也需要政府、企业、设计建设及后期运营方的协同参与。2018年超高层国际产业峰会以“携手未来——高密度核心区与超级总部”为主题,为政府、社会及行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并从规划、建造到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各角度出发,就现有高层高密度核心区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探讨与思考,探索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化之间的平衡,为城市发展献策助力。
本专辑收录了峰会的精彩演讲、嘉宾专访、论坛沙龙及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实践案例,内容精彩纷呈。它们将为中国高层建筑人居环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第三届超高层建筑产业国际峰会将于2019年9月初召开,会议将围绕高层建筑的“新需求、新趋势、新实践、新价值、新理念”展开,欢迎全球高层建筑相关领域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教育者前来投稿。
投稿详情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q153cJDRVuYdu4dsdYW8Q
想获知与主题相关的更多精彩内容吗?
中国尊:打造首都天际线至高点
中国尊,把控工期就是创造效益——王伍仁访谈录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高密度城市——曹嘉明访谈录
迈向宜居城市,论高层建筑与高密度核心区发展——张俊杰访谈录
探寻超高层设计的新维度 ——佛瑞德•克拉克(Fred W. Clarke)访谈录
高密度中心城区发展的新范式——基于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模式,Salesforce塔楼和客运中心项目
像榕树般生长:超高层建筑群的连接与城市综合功能区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打造“平安”的地标建筑
重庆塔:理性之美
重庆塔,设计问与答
情怀营造——东方之门设计札记
深圳龙岗规划及世茂深港国际中心项目中标方案展示/AS+GG建筑事务所
从不接受、不适应,到慢慢习惯,重庆来福士广场已扬帆屹立
超高层的发展与未来——访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CITAB)(筹)主任、华建集团华东总院院长张俊杰
南京金鹰世界,结构难度有多大 ——访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结构总工程师姜文伟
超高层城堡梦想家——访美国GP事务所创始人詹姆斯• 盖驰(James Goettsch)
解惑与答疑,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 (AS+GG) 的超高层设计
撰文︱整理 / 姜海纳
微信编辑 /《A+》杂志 张应静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