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Shing&Partners · 2020-03-16 18:55:06
为生命,加速度!
疫情时期之下,作为中国建筑界的一份子,我们深深为在这场“战疫”中,展示出“中国速度与温度”“中国力量”的建筑界感到无比骄傲。
而在疫情面前,我们坚信保持勇敢和理智,发扬中国建筑的力量,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最可靠、专业的服务,是作为一名建筑师、设计师肩上不可忘却的社会责任,而这也是对中国抗疫最好的加油。
同心抗疫,我们在一起!
01
疫情时期之下的设计出路
盛宇宏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
董事长、总建筑师
以前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所以这次因为疫情而带来的“停顿”其实也为行业整体资源整合和策略调整、品牌升级、技术协同带来了机会。这对于汉森伯盛来说也正是对深耕研究医疗建筑、公共建筑、办公建筑设计的最佳时机。
疫情过后,我希望每一个设计师和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社会都能够领悟并回归到“以人为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本质中来。
未来的建筑是“生命的建筑”,它不仅仅是可持续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它更会是人类生活里最坚实可靠的“庇护所”。
把疫情作为契机
尽心地做更好的设计
国际建筑研发中心
方案一部设计总监 卢法林
总的来讲,我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将对建筑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疫情之后,建筑行业各方面的节奏将发生更进一步的变化,建筑业对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要求将进一步提升,并且在健康、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设计行业的一份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适应这个节奏,把疫情作为契机,尽心地做更好的设计,强调细节,追求更好的品质;第二:建筑师如何重新审视自己,进行深度思考。这段时间让我感悟到了一些东西,设计师要敬畏自然,敬畏和尊重每一个生命,要认真对待每一个设计,更加细致和严谨地处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设计更加人性而具有温度。第三:疫情对行业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只是暂时,作为我们公司来说,已经开展了远程办公,主动用在线的方式与甲方进行沟通,保证时效和品质。我们团队在疫情期间,更加注重设计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通过这次团队磨合,使得团队更加具有凝聚力。
疫情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中去,服务好我们的甲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次疫情将使设计行业在未来变成一个更加开放、自由、高效的平台
国际建筑研发中心
方案二部设计总监 吴华波
这次疫情对整个建筑业的影响是空前巨大的。大多数公司都在被动防守,因为没有经验,但这次疫情之后,我相信也会促进、催化建筑设计行业的改变:第一,远程操控系统将变为现实;第二,更多会议会在网上视频进行;第三,更多灵活、远程多元化的工作方式将出现。总之,这次疫情将使设计行业在未来变成一个更加开放、自由、高效的平台。对公司和个人来说,工作时间都会大大缩短。
疫情也对住宅户型产品的设计细节,进行了一次大检验。
北京分公司
总经理 可建坤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里,随着全民回归居家生活,疫情也对住宅户型产品的设计细节进行了一次大检验。未来,“健康、便利、实用、智能、可持续”的产品将会成为甲方、设计师、使用者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接下来甲方也可能会发送各种围绕户型修改的通知到各自的项目设计组之中,这其实也是一次难得的户型设计的提升机会。因此我也相信消费者在回答“我家需要怎样的产品”这个问题会比以往更清晰了。
形成不同级别的、相对公平的医疗设施布局是未来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国际建筑研发中心
方案深化部设计副总监 李斌
这个春节注定不平凡,让人觉得非常的不真实。从武汉蔓延到全国各地的这场新冠病毒疫情,有天灾更有人祸,给全体国民以沉痛的教训,也给我们从事建筑设计的从业人员好好的上了一课。
正常状态下本就发展不够均衡的公共医疗设施在面对这种突发状况下更显无力。一个礼拜不到,从无到有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这些都是艰难时期的特殊产物。感激在每次天灾面前总是会有无私的同胞们伸出他们温暖的双手,给予陷于困境中的无数人们大量的帮助。但我们不能自我满足,反而我们更加需要反思,如何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医疗制度,并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切实的从关注居民群体和个人的差异出发,形成不同级别的、相对公平的医疗设施布局是未来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回想起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当时响应公司号召,参加了广州建筑设计界对灾区的爱心集结号。而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设计师深感愧疚,设计类型的狭窄,关注点的缺漏,让我们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大灾面前,我们需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如何设计一些符合未来建筑发展趋势并符合人们使用需求的建筑。脚踏实地的斟酌细节,加入更多的诸如绿建等等的专业研究,在让使用者更加的舒心满意的同时,满足日益完善的国家政策法规,这些才是设计的基本诉求。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要重新对建筑安全性进行思考
国际建筑研发中心
方案三部设计副总监 唐志钊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要重新对建筑安全性进行思考。过往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注重消防安全,注重防坠落安全,注重安保系统,还有人防设计等等,而公共卫生安全我们往往不够重视。建筑师是一个需要前瞻性的职业,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当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关注的:1.加强绿色建筑的研究与落实,创造真正舒适宜居健康的建筑空间;2.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考虑能临时改造成医护或隔离空间,满足突发疫情的临时需要;3.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化设计,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如感应电梯,感应水龙头等设备,减少人们对公共用品的非必要接触。疫情之下,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我们值得重新反思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设计,为了更好的未来。
建筑的上下游产业包括设计在内,受到的负面影响会在疫情结束后快速回补
北京分公司
主管建筑师 董伟华
从短期影响来看,建筑的上下游产业包括设计在内,受到的负面影响会在疫情结束后快速回补,这一点从非典后的表现可以看出,所以无需过度担心;从长期影响来看,我认为应该反思人口、医疗等资源过度集中造成的大城市病,过度集中的人口加剧了传播速度和防控难度,经历省会城市热潮之后,地域均衡发展应该是下一阶段主题。从职业本身来看,无论是非典时期的香港淘大花园,还是当前疫情防控压力大的高密度小区,都不太符合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理念,所以我很期待孕育期的雄安新区能为大家探索一个健康宜居城市的样本,而已经处于成熟期的城市应该提前布局医疗养老问题;就设计行业而言,疫情催生的线上办公,还不太成熟,因为设计需要面对面交流碰撞,产生火花,但是我不否认这也提供了未来部分优秀建筑师线上服务的可能,也许以后为这个群体提供支持的在线平台型设计院会应运而生也说不定呢。
在春节期间领导小组不断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应对策略
行政中心
人力资源总监 吴静珊
春节期间,领导小组不断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应对策略,为复工做全面的准备。
主要采取了以下五大方面的措施:1、迅速成立防疫管理应对小组,多个部门通力合作;2、制定出详细的防疫管理方案,针对每个环节和细节处理到实际点子上,向员工说明企业的每个工作的安排;3、春节期间疫情加紧,行政部在应急小组的带领下全力收集防疫用品,人力资源部进行人员行程、健康状况排查;4、多元化的办公模式:员工的安全是第一位,尽量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开展“线上/在家+返岗“办公工作模式,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行。IT部门是多元化办公的坚强后盾,以最快的时间做好技术的支持和详尽的操作指引;5、及时疏导、关怀员工心理健康,提供疫情期间重要事件的内部通报机制,制作疫情安全防护电子手册及海报宣传。
行政部人员主要是利用假期,为返岗前的公司办公环境消毒做准备工作。
行政中心
行政总监 宋海燕
行政部人员主要是利用假期,为返岗前的公司办公环境消毒做准备工作。同时疫情蔓延速度快,防护物品、消毒物品采购难度较以前加大了,像口罩、酒精、消毒水这些平时很普通的物品一下子变成紧俏货。所以针对此种情形,采购不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变成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多渠道共同抢购物资。采购关注点也跟以往不一样,主要看发货时间,能在复工前供货的,抢先下单,并每天关注物流情况,做好备用商家的准备。
02
同心抗疫 我们在一起
(摄影:漆永佳 祁希 李晓映 钟继光 郑海鹏 何丽婷 黎小冰)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期待春暖花开的那天,大家都不用带口罩上街,繁花与共!
——室内设计中心 黄莉甄
对于运营工作来说,其实不用拘泥在办公室,所以现阶段的办公模式优势的话肯定是人身安全系数高。
——营运发展中心 干春华
居家办公的好处就是时间规划节奏更好了,时间可以更合理的进行分配,但必须克服惰性,毕竟远程办公不等于放假。
——建筑二部 罗华宇
在家办公能为控制疫情做出贡献,同时对大家更负责一点。我的感受就是,项目安排比较紧凑的话可以自行每天按时来工作,相对没那么紧凑的情况下可以按现在的模式。
——设备设计中心 梁鑫星
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确多了很多安全感,也减少了心理压力,但合理分配好自己在不同工作环境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也很重要。
——品牌战略中心 漆永佳
在家办公的优势是节省交通成本,时间自由支配,效率更高,但记得也要控制好“工作&生活”的尺度。
——方案四部 李晨紫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规模达300人的建筑设计企业。作为广东首批民营建筑设计企业代表之一,我们是国家创新发展关键30年的见证者和亲历者。26年来我们专注于全球各种类型及规模的建筑、室内与景观设计。至今,汉森伯盛已经历了两千多个项目,覆盖海内外超过60个城镇。
作为中国少数获得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与建筑设计事务所甲级资质的国际设计单位之一,汉森伯盛的优势在于“1+3”的设计模式,即国际水准的概念方案+(强大国内落地能力、室内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服务)。以此赢得了保利、尚东、万科、福晟、富力、万达等开发商客户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在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盛宇宏先生的带领下,汉森伯盛全体员工秉持着“心有境,筑无界”这一宗旨,致力于为每个项目寻求最合理的“在地”策略。此创作理念助汉森伯盛赢得了与包括ZAHA HADID ARCHITECTS(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ASSOCIATES(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在内的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项目合作。
-END-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