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20-01-17 09:46:35
这里是建筑档案记录现场
我是建筑记录人安素桐
【记录对象】: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祁斌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自然观里实际上是把自然放在人的生活之外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最重要的价值观往往体现于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这与西方对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形成了我们在对建筑环境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设计策略。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建筑设计本身包含了非常多的要素,基于我对建筑的理解来讲,资源、人文和未来性构成了建筑设计策略中最主要的三个基本的价值观,同样它也是最基本的价值体系。设计则是对这三个资源价值和设计要素综合考量与处理的过程。
所谓的资源性,其含义不仅在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还是基于建筑所处环境的生命、物理要素的认知与平衡的综合考量,在这样的循环体系中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社会、生活的有效促进作用。
纵观历史,眼望当下,走访世界各地,具有人文特色和历史传承的建筑作品都无疑是地域文化和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化标志。建筑设计体系和价值观之间需要平衡,物理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需要平衡,设计则是在这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平衡,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对人文、宗教、历史、文物、文化、自然环境、水、地貌、水文、气候等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并得到解决方案。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在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素。除了对资源和价值有一定的作用之外,还能够保持不同领域地方特色、文化多样性和人文特性的特征。因此,人文可以避免我们采用过于单一和统一的地方标准设计来解决和处理设计的问题。建筑作品最重要的就是驱动力,而多样性和人文性都给了建筑更多的性格与表现,产生出更加多样的、灿烂的建筑文化与建筑现象。
我们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在未来某个时刻回望时,可以看到这个时代最灿烂的精神和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可以让人们通过这个时代的建筑感受到这个时代,这就是所谓的面向未来。无论是技术上、经济上,还是人文方面都需要具有未来性,这是每个建筑师在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最不应该忘记的一个重要要素。
从中国传统的人文、审美、社会角度来讲,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都是以山、水、树、木等自然景象为核心,而在这些画作当中不难发现,在画面中的某个角落里,定会有个简单的建筑。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在中国传统审美和文化意境当中,世人所理想的自然状态。
对于环境和自然价值观的导向下,每个项目中又该采取什么相应策略?又怎么适应环境来进行探索?
无法实现的彭罗斯台阶
之前做过江苏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的项目,在公园近端的位置是休息和活动场所,人们沿着场所边的这条主路向山里走是一个半低于道路开阔的场所,能够看到城市和整个公园的大环境。
我之前想要一个圆形的、奇幻的彭罗斯台阶,彭罗斯台阶在现实当中是并不存在的。因此,人们可以在里面循环的行走和上升空间的臆想,这种奇幻的事物经常在电影、影视剧等文学和艺术创作作品当中被呈现。彭罗斯台阶更多反映的是物理上并不能够实现,而在精神上却希望能够去模拟的一种现象。
如果将这个逻辑放在公园的场地里,人们在路边的位置沿着山路一直往上走,然后进入到这个场地,变成一个附加活动。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类似于彭罗斯台阶闭环的体系,让人们可以轻松的走进来,再轻松的走出来,而并不会因为走入它而被迫改变原来的进山路径,这会增加一个游山和环境互动的过程。
后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八字形平面沿着道路两侧展开,八字形两端分别围出两个场地,一个是公共休息和表演的场地,另一侧是观景平台。这两个空间包含了地下休息和展示小空间,构成了建筑的基本功能。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人的行走过程,建成以后掩映于周围山和树木之间。
在入口的位置,人们可以选择顺着往上走,游走整个环境。而中间的八字形开放广场是公共表演和休息的平台,人们也可以在这里回望自然山林景象,形成了这个场地管径和场所性的活动场地。
整个建筑主要的部分在台阶下边,在形成一个环形通道以后,人们可以沿着通道来自由的行走。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我们更多的希望不要对人的行为产生过多的影响,不需要人们来选择道路,而是直接沿着闭环体系走一圈之后就能够回到七点,这样的介入体验可以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加的轻松。
历史的“复兴”
之后我们在徐州汉文化景区有过十几年的实践,那是一个旧城市当中的废墟、历史遗迹、旧村改造等融合在一起的持续性项目。
早在2004年我们做设计时发现了一个曾经有兵马俑的水塘中心,我们则建设了一个水下兵马俑。在当时发掘时实际上是一个采土烧砖场地,在1985年的时候发现了兵马俑。而在我们复建的时候就已经变成水塘了,后来在原址建立了兵马俑展厅。那时候周围都是荒村,整个建筑是一个无消耗的自然状态。后来通过设计我们将它“浮”在水面上,运用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来解决采光和内部温度的问题。展厅的入口设置在了地下,北侧是文化艺术馆,合院空间作为展示当地出画像石和文物的空间。
建筑建成几年之后,我们又做了第二期项目,这期我们在两个建筑之间做了一个长廊,作为展示当地出土汉文化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场地周围有很多树木,其余场地之间形成了高差。我们则采取了类似于中国传统式回廊的做法,绕开树木和高差形成自然和环境相接的状态。游廊还联系了两侧的展馆,人们在游廊行走的过程中能够欣赏汉画像石和展厅内容。
因为游廊的建设,多媒体展厅还比较受欢迎的。人们会更喜欢这种比较新颖、通俗易懂的方式去给观众解读抽象的历史故事和画像石。后来我们提议做一个数字展馆,类似于解密馆,解密管更多的是呈现历史上画像石和历史故事背景。其选址是选在艺术馆后旧厂房的半山位置,这样可以减少对既有树木的破坏。
从山上往下看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所看到的尺度中,不会因为功能的建设导致与环境融合有巨大的冲突。上下两条状建筑在屋顶平面上我们切成了大小不一的梨块,尺度基本与传统合院相似,再利用高差形成两边相互的链接。这样的建筑场地是顺从原建筑的场地环境,从屋顶上呈现出尺度与肌理相关的形态。展厅空间布局当轴,上下利用两个高差形成一个上下环形的空间组织,人们可以单线循环的进行完整的参观。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在建筑过程中开采的石块,工人现场将石块进行切、修,形成一个建筑表面肌理。这样的肌理把场地里产生的石块又用回了建筑表皮的处理上,在原来的艺术馆后形成了一个相对消隐的建筑。
顺着台阶往上走可以看到室内外的交往空间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内外台阶都是同一个方向。同时台阶和墙壁都用了同样的材料,在上下环形的过程中有体系化的延续。
在三期工程中完成了整体艺术馆、水下兵马俑、长廊,我们在这十多年中在不断提升和改变这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建设和创造,建筑师和当地政府、建设等多方面的配合形成了场地、文化和环境的提升与复兴。
山水、花鸟、字
后来又接了一个项目,在江苏需走珠山艺术街区,云龙湖风景区。城市景区边要建设一个文化艺术村落,之所以叫村落是因为希望能够与当下的旅游文化和社会交往相关。拆除之前,这里是一个村庄,我们找了相近尺度的村庄作为生成规划和设计肌理的尺度原型。场地周围有山,有水,还有道路,我们则将其规划为两大功能部分。
我们想未来沿着山下的文化艺术街区建设一个类似于文化性的画廊,包括一些旅游服务、展厅、商业服务等项目,并沿山建立一些当地艺术家的艺术馆体现当地的文化。
整个主村落的还是以游走的形态呈现,人们可以在沿着道路层面形成的艺术坊里面游走。我们做了丰富的道路研究,甚至在建筑之间非常细窄的狭缝空间都有游走的余地。由于是两层建筑,我们还打造了立体化的交往空间,在上下之间形成错落与叠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村落尺度。
村落里相对宽敞的广场作为入口空间,这个空间形成一个聚集场所。建筑的形态从其屋顶开始就进行了逻辑的演绎。基本的空间是一个坡屋顶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叠、复合、切割,甚至局部产生一些开窗等功能性的介入。整个街区中有几十种这样的形态,虽然都是运用相同的生成法则,但是形态和呈现方式都各不相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相似的生成逻辑,顺应场地从而生成一系列的建筑,在原有村落的建设过程中,结合不同位置的屋顶和空间的演绎、推演,能够与相邻的传统建筑形成辉映与联系。
从入口广场进入街道,两侧都是艺术街坊、画廊、展厅、艺术服务。在狭窄的传统居民建筑之间,也有不同的呈现。
沿着主街蜿蜒前行,有些是开放的公共活动区域。再往前则是大广场,这个广场中结合了商业性、文化性的内容。沿山则是四个当地著名的艺术家艺术馆,这四个艺术馆是极具挑战性的。在这样一个异性的场地之间相互协调,却又各有特性。四个艺术馆从屋顶形态到空间形态,再到环境交融,从开放到半开放,我们与四位艺术家本人、家属交流过后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在他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利用当地性的语言和语句进行了强有力的表达,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开创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高地。在李可染艺术馆的设计中,我们运用了自然山水融合的方式,通过这样一个场地将建筑空间与山水自然环境相融合,用自然形态呈现艺术家长远且崇高的艺术地位。我们结合场地的推折和上下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推进,形成一个从下往上层层展开的建筑面。
张立辰是当代花鸟画的大家,他追求外整内空间的变化,在中国传统花鸟画里经营空间、经营场地的构思想法独具一格。在张立辰艺术馆中,我们希望外整形态当中能够呈现内部空间流动性和连续性的变化,内部空间形成相互串联,两侧则能够连通弧形空间串联。
尉天池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气势和强表现著称。我们与他本人进行过交流,他希望在艺术馆中能够呈现出非常简洁且有力的形态,同时,在场地中能够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呈现出独树一帜的、与环境特征性的气味。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则用了整空间,因为场地有坡地,这个坡地使得建筑被分成了两个构成建筑,一部分底层基座我们用了与场地平台结合式的处理方式,在上面的部分我们则做了屋顶的建筑主体。
主体采取了非常简洁的方形形态,主要容纳一个大展厅,底层是一个大开口的建筑物入口,基层和顶层形成一个比较完成的空间,但二者的空间意向互不相同。室内的书法展厅主要展示尉天池老师的书法作品,与屋顶、山的形态有一定关联空间,形成屋顶的展示空间。主体的内部也设置了一些小型的休憩空间,引入了自然原理和山水形成一种空间意向,艺术馆回望艺术街区的空间形态是一种鸟瞰的艺术空间,这样的建筑意向形态采取的是比较简单,整体的手法,如此手法是希望与周围古老的传统肌理化空间形成气质上繁简之间的对比,形成比较丰富的层次感。
回望整个公园和云龙湖景象,可以看到山和空间的体验,艺术馆与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给人一种山和空间的体验感。从云龙湖看向街区,山上的空间和艺术馆也形成一种环境中的表达。
这个项目我们经理了七八年的时间,我们也进行了一些预设和策略回望。起初在设计当中,我们对于场地和不同建筑性格文化内涵的表达都进行了分析,在建设过程中不断锤炼,一步一步最终得到了现在这样的呈现。后期会不断入驻新的艺术家、艺术活动、大众参与性的活动,整体都会不断生动与完善。
不论在建筑中还是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还是“人”,当有一批有意义的活动和人在场所里发声和活动时候,这个场所也会因为人的活动和人文精神提升而变得更加的精彩和持久。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