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20-01-03 15:05:29
程泰宁
站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
思考与再思考
阅读是启迪思考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程泰宁院士从青年时代起,就对于有关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比较分析感兴趣。90年代末期,程先生决定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2010年左右,他致力于将建筑推向社会。
程泰宁院士(以下简称“程”):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关于西方建筑的介绍,50年代的时候还是很封闭的,当时我在建研院(注: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那里的图书条件非常好,所以当时review,record这类的书没少读。
当时每次书一到,我就去图书室看。我在看书的时候,也一直在想问题,一直在想东西方文化的问题。到了60年代的时候,我一直想列一张表,从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将东西方的艺术做一个比较分析。”
程:
“80年代,国家比较提倡民族形式,当时叫做地域性,中国元素等等。
1986年的时候,开过一次全国建筑创作大会,这是文革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会议,戴念慈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议的气氛很压抑,当时文革刚过,乍暖还寒,压力很大,一不当心还是会被扣上政治的帽子。
尽管如此,回来以后我还是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建筑学报》上,题目为《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思考》,写明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如果不和西方进行交流,绝无可能。然而到了90年代,发生了报复性的转变,整个一边倒向西方。所以在1997年,我又写了一篇《面向未来,走自己的路——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再思考》。”
程:
“到了90年代末期,发生了一点变化。就是在这之前,我作为建筑师,做一些项目,再写一些文章,到了那时我觉得不行。因为西方建筑界不仅带来了一些作品,也带来了一些理念,一些思想。
古巴吉隆滩胜利纪念碑方案
这些理念涉及到了方法论和哲学层面的问题。所以我也想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看了很多书。2004年,我写了一篇《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当时我已经注重开始从方法论层面,美学层面来思考一些问题。2011年,我在中国工程院申请课题(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的时候,好多人当时并不赞成,觉得写了也白写。但自己没有体系,没有思想,想要抵御西方对你的侵入,这是不可能的。
杭州黄龙饭店
西方建筑师,库哈斯,扎哈,他们的背后是有西方现代美学和哲学的支撑,在西方很火,在中国也很火,一下子可以俘虏很多人,他们都可以言之成理。你面对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补的关系。”
程:
“做黄龙饭店的时候,我当时和其他的建筑师竞争,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从建筑本身考虑,始终没有从整个大环境来思考,我当时就想将建筑,环境,城市做成一个整个气韵连贯的整体。其实黄龙饭店能赢,不是水平和经验的问题,而是当时思维方式的区别,所以也加深了我对环境的重视,意境比形式更重要的认识。”
建筑师的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建筑市场面向境外的打开,部分建筑师在阵阵“西风”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建筑上的取向日渐混乱,贪大媚洋求怪之风一时盛行。此外,很多建筑师标榜自己做的是中国的东西,在材料上细节上做一些尝试,但思路仍然是西方的思路。建筑师亟待确立强大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加纳国家大剧院
程:
“国际现象学学会会长田缅尼卡在一次世界哲学大会上就明确提出,中国文化至少有三点值得西方学习:一是崇尚自然,要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二是体证生生,“生生”是从“周易”中“生生之谓易”来的,就是说要充分认识并适应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三是德行实践,就是要规范人的行为准则。
他说这些话说的很早,大致是90年代初的时候,讲的很具体,也很到位。另外一位是德国汉学家顾彬,他对中国作过很多尖锐的评论。整体上来说,西方人对中国人并不了解,但不可否认,少数人对中国的了解令人惊叹。”
绘画作品:庭院深深
程:
“槙文彦在一次访谈中说过一段话,大意是1950年代的现代主义是一艘大船,人人都想搭乘这艘大船往前走,而今大船没有了,只有无数漂浮在大海上的碎片。
作为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我有同感,碎片化是后现代文化的世界表现。但我更加深有感触的是这么多年来,中国建筑基本上都是跟着别人走的,过去我们想跟着西方建筑师搭乘现代主义的大船,而现在则是跟着人家在无目的地漂浮。
所以现在说的好听是多元,说的不好听是碎片,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缺乏思想,这可能是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问题。”
杭州黄龙饭店设计草图
建筑设计与社会公众的
互动
程:
“2005左右,我提出建筑和社会的发展要关联起来。社会的水平怎么样,建筑的水平也怎么样。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讲“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道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们改弦易辙”。
我想从积极一面来理解这句话:要想打造一个对建筑创作有利的社会环境,建筑师不能再满足于“用作品说话”了,也不能关起门来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地进行学术讨论了;我们需要面向社会,需要更多的建筑师以及那些关心建筑的有识之士站出来“说话”,不仅对建筑师,而且要向社会大众、媒体和各级领导做宣传,做“建筑启蒙”,让全社会更关注建筑、了解建筑。
建筑发展不能脱离社会。13年高端论坛(注:2013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高端论坛)开完之后,社会上还是有一些水花。对于建筑界内的贪大媚洋求怪之风,至少会有一些刹车。多多少少还是起到一些作用。”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80515
【57—3—1】戴念慈(1920~1991),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陈墅村人。1920年4月2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38年秋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1942年毕业,获工程学士学位后留该系任助教,1944年至1948年在重庆、上海兴业建筑师事务所任建筑师。历任中央建筑工程设计院主任工程师和总建筑师、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等职,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7—3—2】沃尔夫冈·顾彬:中文名顾彬,1945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
【57—3—3】槙文彦: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新陈代谢派的创始人之一,1993年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等职。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文化财富。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槙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本文图片由CCTN - 筑境设计提供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