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19-12-05 11:14:47
本期对话嘉宾: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
赵扬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赵扬
寻找与行走,是一个亘古的路程。在这条路上,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在经历抛弃、沉淀和雾里看花的过程。而当你在某一时刻得到灵性之后,醍醐灌顶,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而在这个方向之中,我们或许会还一个方式来继续探寻与深化。
行走中的寻找
我觉得旅行是个蛮有意思的话题
旅行就是在探讨生活方式
而且它是在探讨一种非日常的生活方式
这个事情我会持续的感兴趣
有人说过:“没有游走过四方的建筑师只是闭门造车”。建筑师赵扬一直在追寻一种建筑的奇妙状态,穿行世界、深夜饮酒,然而游走之后,我们始终需要一个安放灵魂的住处。2012年,对他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2012年哈佛毕业,获选劳力士艺术导师计划第一位建筑学门生。2012年将赵扬工作室搬到大理。
在这之前之后,他都行走在路上,谈及旅行,他的感触颇深。2003年的意大利之行、斯里兰卡的多次光顾、在哈佛对西方建筑的清楚了解,使他完成着一场持久的嬗变。在他的建造理念中非常重视自然和对原生材料的使用,与瓦舍的理念有不谋而合之处。
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意大利之行。
他被那不勒斯湾“无名氏”的“鸡蛋城堡”所震撼。几百年的海滨城堡,难以描述的层次感,给予了他很多设计上的灵感。
赵扬:“就是那种状态,它代表一种价值。我花了半天时间在里边走来走去,对我现在都很有影响。”
穿越中国上空抵达广阔的印度洋海之上,斯里兰卡形如印度半岛的一滴眼泪,躺在孟加拉湾之中。赵扬先后几次抵达这里,只为找寻最真实的建筑。
对于斯里兰卡,他尤其热衷杰弗里·巴瓦的建筑。
有趣的是2015年的马来西亚之行。在那里他结识了巴瓦的徒弟——60多岁的老先生,并被邀请去斯里兰卡的杰弗里·巴瓦纪念讲座做演讲。“巴瓦在科伦坡的住宅,还有他的庄园都令人动容。”他回忆说。
“他们不仅安排我去看巴瓦的作品,还安排我住在巴瓦的住宅和庄园里,而且跟我讲了很多故事。他们和巴瓦的故事,那一代艺术家的关系,特别有意思,讲得非常生动。想想在世界的角落里那样一群有意思的人,那个地方有独特的艺术;为什么有巴瓦,为什么他会做这样的房子?”
住宅之中令他痴迷的是其内部的状态“这房子太有意思了,深不可测,很长,里边有各种尺度的小设计,大小朝向都不一样,像迷宫一样。里边放了很多巴瓦的艺术收藏品,我被那个状态迷住了。当时只在想,要是有机会能设计这么一个房子就太好了。”
在采访之中他回答到:“目前在大理真正完成的建筑作品,并投入使用的,就只有竹庵。”
竹庵的理念与他在斯里兰卡许过的愿不谋而合,更大程度上来讲,竹庵更像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即兴的设计。这是在他参观完巴瓦的房子几个月之后开始设计的。将设计的最大目的回归到人的愉悦和趣味,而这种愉悦并不局限于视觉,而是全知觉的。竹庵的业主喜欢伺弄花草,赵扬就给了他很多很多花园。
将时光倒回2010年,他认清了内心需求
从出国前他就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
去了结一个模糊的事情
西方建筑的来龙去脉
且不留在那里
西藏尼洋河游客接待中心斩获的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已使赵扬小有名气,而他却只将此看作自己真实的建筑之思的萌芽。完成了尼洋河游客中心以后,他似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式;但同时急切的拥抱世界,又是此时另一种需求。
事情的节奏总是顺着经历的脉络发展,真实的理念逐渐清晰。在哈佛一年之后的暑假,他回到北京,然而这次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触。或许,在北京这所城市找不到他内心最具灵性的建筑,对于未来之路,似乎迷雾渐浅,前路更加清晰。
那时,一位大理的朋友找到他,说想要建一间房子,他来到这个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古城。在那里,他强烈地感觉到“有一些东西在”,而这些东西,正是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接口。风花雪月的故事,如同滤过的天空;旧日的情怀,洋溢在这片土地之上。
2012年,他在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的指导下完成了“共和之家”。在“共有之家”的设计之中,使用者是全程参与到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的。每一次的方案赵扬用英文主讲,妹岛翻译,著名的结构师高桥组织现场,使用者们,也就是气仙沼市的渔民们就坐在一旁听陈述、提建议。赵扬的方案经历了四次演变,才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在铺天盖地的“自以为是”的建筑物面前,
足够耐心、谦逊、与人为善的房子显得尤其珍贵。
而恰恰是这种珍贵成更加明晰了他的建筑之路。
▲赵扬与妹岛和世合影
“共有之家”项目位于日本2011年海啸受灾最严重的东北地区,那里对于东京的建筑师来说是很遥远的,驾驭这样的项目需要一个善于沟通的、坚强的人。赵扬此前在中国西南的实践,让妹岛确信他有足够的韧劲和沟通能力去应对未知的局面。而且,若能在中国的西南产生出一种建筑学,“她是愿意帮忙的”。
大三的时候,清华建筑系的外文资料向学生开放,也正是在这时,他看到了书本上、画册中的妹岛的房子。当时的他,只是直觉地感受到它们特别的轻盈和干净。而体会妹岛真正的意义所在,要在“对她以前的日本建筑师和她同代的西方建筑师有所认识”以后才能做到。赵扬对妹岛的理性判断,关乎她作为建筑师最本质的立场:永远从人的角度出发,将建筑作为一种人要生活在其中的环境来看待。
在逐浪随波的大趋势之中,他的选择是一种“遗世独立”的偏执;将工作室搬至大理,将建筑的目光转向无人问津的“自然”之中。但是他有足够的自信,并真正认为:
现实再残酷,
你也能找到一些裂缝,
有裂缝光才能进来。
▲ 赵扬
去年十一月,回访“共有之家”他说:“日本的确是尊重建筑发展的民族。”
去年十月,东京之旅,他留下一句感悟:“比亚洲建筑更让人难忘的是朋友和牛肉。”
某次回家,他这样说:“回重庆可以不吃火锅,但一定要爬坡,不然没有回家的感觉。”
......
在人文和社会之中,似乎外表的震撼更能给人以瞬间的感官刺激,我们大多的建筑师也忽视了建筑的内秀与对人本身的关注。或许,像赵扬一样的独行者们,在前进途中会被质疑是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哗众取宠,但在琳琅满目的城市建筑面前,这样一个真实的人一定不会只流于外表而忽视本真。
(图片为赵扬建筑工作室设计作品 — 竹庵)
本期索引
档案编号:20160715
【13-1-1】杰弗里·巴瓦:斯里兰卡最多产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被誉为“斯里兰卡之光”, 是个大器晚成的建筑师。在巴瓦38岁(1957)时终于有了他的第一个作品,从此以后,他开启了其迟到的建筑创作生涯,直到2003年84岁过世为止。
【13-1-2】WA中国建筑奖: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在2002年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该奖已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国非官方建筑奖项之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