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建筑师

    构筑空间 · 2025-09-29 08:30:04

 

卢沟桥 狮子吼

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河山换新天......

 

卢沟桥幼儿园的孩子们以一曲童声合唱《卢沟谣》拉开“C20C & 北方工大——建筑遗产·抗战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沙龙的序幕。歌声,如同一缕柔光,穿越硝烟与岁月,把对和平的珍重与对先烈的追思缓缓托起。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C20C & 北方工大——建筑遗产·抗战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学术沙龙于2025年9月25日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学术沙龙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学术指导,北方工业大学携手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办事处、丰台区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等机构共同举办。

本次学术沙龙既回望烽火岁月中留下的抗战建筑遗产,也聚焦抗战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同时探新抗战建筑遗产在高校思政教育、学术研究和社会传播中的作用。以下是本次沙龙的学术观点辑要: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金磊在主持中表示,本次学术沙龙选择在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畔的宛平城举行,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象征意义。1937年宛平城与卢沟桥遭受日军炮火,标志着中国14年全面抗战的开始;1945年北平战区受降仪式则在故宫太和殿前举行,成为全球瞩目的历史时刻。宛平城与北京的抗战记忆,既承载了城市3000年建城史与870余年建都史的延续,也展现了抵御外侮的坚韧精神。

金磊进一步回顾了9月在四川宜宾李庄举办的“烽火·脊梁:抗战大后方的建筑之光”展览。该展通过李庄场域凸显了抗战记忆的文化价值,呈现了具有强烈民族精神的“国民记忆”,并揭示了建筑学人在文化抗战中的贡献。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推介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体现了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艰难条件下的学术坚守与爱国精神。

在十批千项20世纪建筑遗产中,共有51项直接与抗战相关。它们不仅是抗战历史的物质见证,也是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大历史观、大遗产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现存78处抗战遗产,涵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游行、1933年古北口抗战、1937年卢沟桥事变等关键事件。这些遗产与烈士英名共同构成了城市空间中的抗战记忆。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孟丹在“建筑遗产·抗战丰碑”学术沙龙上指出,宛平城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地,至今保留着抗战遗迹,既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抗战历史与城市空间关系的重要场域。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本次沙龙将建筑遗产与抗战记忆结合,凸显学术研究在公共记忆建构与价值引导中的作用。他强调,幼儿园童声合唱《卢沟谣》不仅是艺术呈现,更体现历史教育的代际传递,提示建筑遗产可作为培养历史观和民族认同的媒介。以“行走的大思政课”为载体,沙龙使学术探讨与社会教育形成互动,推动知识传播与精神传承的结合。在谈及区域发展时,孟丹表示,依托“两园一河”联动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宛平街道“一河一极两带动”街区发展格局,构建“爱国红+生态绿+现代蓝”文旅融合体系。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北方工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段辉建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沙龙以建筑遗产讲述抗战历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明年学校也将迎来建校80周年,学校始终坚持“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办学传统。段辉建介绍,北方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自1984年创办以来,已发展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柏林工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合作,同时全校所有专业开设“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通识课,举办讲座、竞赛和展览,推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工科学校的培养体系。校内台阶式花园住宅、50年代早期建筑群相继被推介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体现了校园本身的历史价值与研究意义。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以“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宛平抗日纪念雕塑园设计回顾”为题,系统回顾了雕塑园规划与设计经验。该工程立项于抗战胜利50周年,历时五年完成,整体规划以宛平城为核心,形成“文物轴”与“抗战轴”,雕塑园作为序幕,引导参观者逐步进入抗战纪念馆体验历史。总体设计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负责,园林设计由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承担,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采用非规则矩阵布局,呈现近千人物的抗战场景,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统一战线、工农兵协力救亡、国共合作及战场情景。园内群雕共38尊,分为“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战烽火、正义必胜”四大主题,生动展现了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纪念碑以“压碎侵略者战争机器”为核心意象,象征正义与和平的最终胜利。创作坚持纪念性与艺术性结合、教育性与观赏性结合、英雄行为与揭露暴行结合,群雕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观众互动感。

雕塑园设计过程严格审查,多方案比选,纪念碑最终定高15米,雕塑群从草图放大至1:1制作。项目不仅实现历史纪念功能,也为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提供实践基础,获得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全国城市雕塑成就展特别奖。整个雕塑园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与艺术表达体现了纪念抗战、教育公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综合价值。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教授陈纲,围绕“重庆抗战工业遗产”展开论述:抗战遗产不仅是民族记忆,更是世界共同经验,其核心价值在于捍卫公平正义、警示绥靖危害,并强调团结与自强是和平的根本保障。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和大后方,大量沿海工业企业内迁至此,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自全面抗战爆发,即便在经受长达6年10个月的日军大轰炸期间,重庆仍旧是中国坚强跳动的“工业心脏”,八年间承担了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军工物资供应,是“实业救国”的重要见证,是“愈炸愈勇”的顽强体现。

目前重庆现存抗战遗址271处,其中抗战工业遗址140处。重庆抗战工业建筑遗产主要沿江分布,部分配套企业深入腹地,在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綦江区等地均有遗存。遗址类型包括各类山洞和地面生产用房,以及配套仓库、住宿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历史角度,它是工业内迁与战略决策的实物载体;技术角度,它是战时工业技术与建筑智慧的融合范本。展示了山地地形条件下的工厂的布局创新及生产防御一体化特点;文化角度,它是实业救国精神与工人阶级抗争的记忆载体,承载了社会结构变迁的集体记忆;当代角度,则是工业文脉与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在保护利用方面,他提出“原真优先、分类施策、技术适配”的保护理念:在活化利用时注重避免商业化侵蚀历史或闲置性浪费。立足保护与利用双赢,探索多元模式,让工业记忆传承和当代功能适配,并对重庆工业博物馆(抗战钢迁会生产车间)和重庆洋炮局1862文创园(第十兵工厂旧址)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效进行了介绍。

他特别强调在要结合当下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注重与城市更新、15分钟生活圈、全龄化社区建设等项目的结合,通过精准保护延续其原真性,通过创新利用让其融入当代生活,最终使重庆抗战工业遗产价值得以升华。从“过去的工业遗址”变为“彰显民族韧性、赋能城市发展”的精神地标。陈纲最后强调,重庆抗战工业遗产不仅是物质遗存,更是民族韧性与工业精神的象征。通过保护与活化,这些遗产正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历史,活在当下,并照进未来。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李海霞老师表示,云南在抗战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与国际交通的枢纽。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作为两条重要的跨国交通线,在抗战中承担了关键作用,其遗产价值具有多维度的意义。她分享道,滇越铁路始建于1903年,1910年全线通车,原为法国殖民工程,但在东部港口相继沦陷、海上交通被封锁的背景下,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物资的生命线。抗战期间,枪械、燃料、药品等大量战略物资经越南海防港沿铁路进入云南并输送至前线。同时,这条铁路支撑了大规模战略迁移,百余家工厂企业以及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后西南联大)均通过滇越铁路迁入昆明,使该地成为抗战时期的重要学术与文化中心。此外,铁路在滇南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曾因战略需要而部分拆毁,以防止日军利用。1946年滇越铁路提前收回中国主权,更具象征意义。

在谈及滇缅公路时,李海霞强调,这条云南段全长为959.4公里的公路是抗战时期紧急修筑的重要工程。其抗战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战略层面上打破了日军的封锁,确保中国与外界保持联系;第二,运输能力突出,抗战期间经由滇缅公路运抵昆明的物资累计超过50万吨,占援华物资九成以上;第三,技术与工程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战时经验,如“先通后备”的建设原则、浮桥拼装等方法,展现了实战导向的工程智慧;第四,社会与文化价值显著。公路建设汇聚了多民族协作与跨国支持。同时,它也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留下了飞虎队机场、盟军协作遗址等历史印记。滇越铁路与滇缅公路不仅是抗战时期中国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外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其遗产价值跨越战略、工程、社会、文化和国际多个层面。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主编殷力欣以“以建筑遗产的名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为题作了发言。他回顾了2009年建筑文化考察组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指导下完成《中山纪念建筑》一书的编纂过程,这一研究实践首次提出并运用了“事件建筑学”的概念,为建筑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路径与方法论基础。

随后,团队成员走访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联合学者调研撰写,于2010年出版《抗战纪念建筑》,引起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该成果推动了抗战纪念建筑的系统研究,并为建筑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团队持续关注“警示性文化遗产”,包括中苏边境日军堡垒、大屠杀遗址,以及缅甸仁安羌大捷纪念碑等,通过研究延续历史记忆。

殷力欣表示,抗战纪念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个体英雄,更在于纪念整个时代。从南岳忠烈祠到四行仓库、钱塘江大桥,这些建筑因特定历史事件而被赋予抗战精神的象征意义。建筑风格呈现时代特征,从传统、俄式到现代,反映社会语境变化,同时体现历史记忆的延续。抗战纪念建筑已深度融入日常文化生活,既承载历史记忆,也促发当下价值思考,其保护和研究仍需持续推进。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雳教授以“山东抗战纪念建筑”为题,梳理了山东地区的抗战历史与相关遗址。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支点。战争造成山东伤亡人口超过600万,其中鲁西地区日军实施细菌战,死亡人数逾42万。军民协同先后歼灭敌伪军60余万,建立起12.5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截至2025年8月25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发布以来,全国共计294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其中山东省内有36处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列其中。山东因此成为全国抗战遗址数量最多的省份。

陈雳回顾了1937年日军自济南、青岛等地展开进攻,至1938年全境相继沦陷的过程,并指出台儿庄战役、徂徕山起义、天福山起义等事件在全国抗战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山东的抗战遗址涵盖了战斗遗址、根据地旧址及群众纪念空间,如滕县保卫战遗址、范筑先将军殉国地、沂蒙根据地与“沂蒙母亲”纪念馆等,见证了不同层次的抗战历史。在纪念建筑方面,他介绍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及范筑先烈士纪念馆等代表性案例。这些建筑与遗址不仅记录了战争进程,也构成山东抗战的重要见证。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丰台区卢沟桥文化发展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鲁爱国介绍了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实施的雕塑园改造与提升工作。改造旨在强化纪念性、便利性和服务性,打造面向公众的抗战主题教育基地。在保持原有格局和设计的前提下,核心区增设二维码解读系统,为每组雕塑提供图文与视频内容,使参观者更直观理解雕塑所承载的抗战故事,提升教育性和感染力。

园区南北、东西两条轴线优化后,步道拓宽、绿篱布局调整,改善遮阴与休憩条件,提升参观体验。园林景观以四象限布局,东北角植玉兰寓意“玉兰春颂”,西北角广植梅花形成“梅香明志”,西南角以松树与石鼓营造“松石怀古”,东南角以枫林象征铭记与传承,增强纪念氛围。改造最大亮点在于将雕塑园转型为开放式景区,拆除围栏并以多层次植被形成自然边界,同时对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提升,完善功能,增强公众参与感与获得感。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金磊在学术总结中表示,抗战文化应当融入高校及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逻辑上,它与《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也反映了个体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抗战建筑遗产所体现的整体性与和平伦理,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突出普遍价值”的评判标准,具有跨越国界的文明意义。

他同时指出,中国抗战不仅在本土战场取得重要成果,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突出贡献。无论是长沙、常德、湘西等会战,还是远征军入缅、中美中苏协同作战,抑或港澳台地区的救亡运动与物资支援,均展现了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这些事实提醒人们,抗战遗产不仅属于中国历史,也属于世界记忆。抗战建筑遗产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形成连接,它既是研究20世纪中国建筑的核心议题,也是构建全球视野下抗战价值坐标的重要依据。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卢沟桥、宛平城抗战文化遗产研究”合作意向书签约仪式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期间还举行了 “卢沟桥、宛平城抗战文化遗产研究”合作意向书签约仪式,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北方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办事处将围绕卢沟桥、宛平城抗战遗址的遗迹保护与建筑遗产研究开展合作,建设以宛平城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研究、交流与传播平台。

在会后的考察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带领与会嘉宾参观他亲自规划设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介绍园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会专家及师生认为,雕塑园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了历史纵深感,群雕场景也生动再现了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在未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将与多所学术研究机构继续推动《抗战建筑遗产》著作的新编与相关研究,共同书写新时代的抗战文化记忆,为和平发展与文化传承贡献学术力量。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沙龙观点辑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从一曲《卢沟谣》说起

编辑 & 设计 | 金维忻

摄影 | 朱有恒、万玉藻

阅读:3601
2025-09-29 08:30:04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3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构筑空间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