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5-07-02 08:30:09

2025年6月27日,一场聚焦20世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学术盛会在北方工业大学静学楼举行。由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城市更新·永续经典——20世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学术沙龙,吸引了来自全国文博、规划、建筑、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目光,共同探讨城市更新进程中,工业遗产如何实现从“记忆地景”向“发展引擎”的转化。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金磊主持。以下为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要内容回顾与学术观点辑要: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金磊秘书长在主持中阐释了本次学术沙龙的三大目标:一是回应国家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学术团体与高校构建融合型“文化智库”;二是贯彻城市更新新政中“以文化为底色”的精神,以 “京西八大厂”老旧厂区更新为例,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工业遗产活化模式;三是倡导“以思想史与技术史”为视角,通过挖掘建筑师与工程师背后的故事,构建富有温度与智慧的工业遗产示范案例及传播方式,助力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互利共赢,为京西文化复兴服务。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张勃书记表示,“城市更新·永续经典——20世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学术沙龙,正值京津冀高校建筑遗产主题展与“遗产百年 致敬经典——20世纪建筑遗产摄影展”开展期间,学术氛围浓厚。北方工业大学地处石景山区,毗邻首钢等“京西八大厂”,长期见证并参与京西工业发展与城市转型进程。他介绍,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946年创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026年将迎来建校80周年,学校传承工业报国、工业兴国、工业强国的文化传统,投身于新中国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其建筑艺术学院由清华大学汪国瑜教授创办,近年来,学校聚焦20世纪建筑遗产的教育与传播,通过沙龙、通识课程、竞赛等形式开展教育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当前,学院坚持“扎根京西、服务首都”,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为双重发力方向,积极参与重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研究与实践,为服务首都战略和推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高校力量。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黄星元大师以“城市更新中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为题,作为学术致辞及主旨发言。他系统回顾了工业建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与活化路径。他指出,在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工业建筑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工业建筑为代表的美学风格得到广泛的推崇,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如今20世纪建筑遗产专委会已向社会推介了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其中工业建筑约占17%。通过三个案例——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上海永新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大连信华信(国际)软件园总部建筑——黄星元展示了工业建筑从适应性工业建筑、房地产高潮时期的工业建筑、再到全过程存在的工业建筑的发展状态。其中,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建厂30年之后仍保持工业建筑生产性本质,以韧性变化应对社会需求的变迁,在城市更新中,完成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厂1990 年顺利投产,2009年因产品过剩而停产,厂房用地随即售出后改建为住宅, 工业建筑功能寿命只持续了19年,作为新建的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功能更新,也是本次沙龙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大连信华信(国际)软件园总部建筑是一座国际化的企业,建筑已投入使用10余年,建筑管理选用日本物业管理公司,清洁、维修注意细节,整体保持一新,体现了对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管理的长期主义,这是设计理念“清新的建筑”所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落实20世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方法与实践。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冯正功大师围绕“基于文脉的新空间”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在城市设计与建筑实践中关于“延续建筑”的理念与方法。他强调,中国城市普遍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的特征,应从环境、历史、人文、记忆等多维度提炼城市文脉,并以现代建筑语言加以延续,重塑具有文化特质的空间风貌。他提出了三类设计方法:其一是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建构的策略,注重地景与场所重构;其二是中国传统营建智慧的现代转译,强调院落、园林等空间意境的当代表达;其三是基于人本体验的品质集成方法,强化建筑与情感、记忆的关联。通过徐州古城更新案例,冯正功深入解析了从文脉梳理到城市总图生成的全过程。徐州“城下城”的地形结构与历史层累成为城市空间叠加的独特资源,他以“一轴、一环、两廊”“叠城”为城市文脉骨架,构建历史文化与生态系统交织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城墙博物馆、城下城博物馆等项目实现历史与当代的深度融合,展现出将传统文脉与现代设计融合的路径探索。其理念体现了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与文化连续性的关注与回应。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刘伯英教授以“保护、传承、重生——北京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为题,介绍了琉璃渠古窑厂的活化实践。该项目虽不是“京西八大厂”,但作为元朝为建设元大都而设立的皇家琉璃窑厂,清朝乾隆年间迁至此地的古窑址,承载着北京传统建筑材料生产的重要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琉璃渠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承担皇城建设所需琉璃瓦的烧造任务,700多年延续至今。面对环保限产与文化保护的双重挑战,该厂2016年由金隅集团接手,2019开始逐步转型为以琉璃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园。在规划设计中,团队坚持“去伪存真、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传统窑炉与生产空间,通过功能分区实现生产、展示、文创与研学的有机融合,既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又延续工业记忆与空间文脉。项目通过旧厂房修复、遗址保护和琉璃艺术的当代表达,构建出多元化的空间体验体系。园区不仅延续古法烧制技术服务于文物修缮,还积极探索新型科学生产工艺;以琉璃雕件、建筑构件为媒介设立琉璃博物馆,展示和传承源远流长的琉璃文化,以传统烧造空间为载体开展艺术展览与公共教育,形成集生产、展示、文创、旅游于一体的京西文化新地标。刘伯英强调,该项目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平衡,是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乡村环境与城市文化高度融合的典范,被誉为“北方的小景德镇”,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可持续路径与典型范式。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闫冬高级建筑师以首钢园为例,系统梳理其城市更新路径,提出“工业文化的物化实践”作为核心理念。演讲围绕三个发展阶段展开:一是“钢铁余温中的蛰伏”。首钢创办于1919年,曾是国家重要钢铁基地。因环保与城市战略转型,自2005年启动搬迁,2010年全面停产,进入整体规划阶段。二是“奥运力量的唤醒”。随着北京冬奥申办成功,首钢园被纳入核心赛区。在“政府主导—智库支撑—企业推进”的机制下,联合清华大学等多方梳理200余项工业遗存,确立“以保定鉴”原则,构建“三带五区”空间结构,实现工业遗产的系统转化。三是“多元融合的发展跃升”。后冬奥时期,园区以IP引导,集聚体育、科幻、文创等高端要素,转型为城市新地标。大跳台、高炉等遗构被赋予展演、会展、元宇宙等功能,推动遗产价值向产业价值转化。他指出,首钢更新的核心在于工业文化的“物化”,即通过空间延续、场所共鸣、符号凝聚三重路径,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当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出一个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活力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鞠鹏艳副总师在题为“织补、激活、共生:首钢工业资源整体性更新利用与活力营造策略”的演讲中,系统阐述了首钢工业资源整体性更新的三大战略路径。她指出,首钢作为毗邻首都核心区域的大尺度钢铁工业遗产,其更新缺乏国际先例,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整体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在“织补”层面,通过工业资源普查、空间要素梳理与分区规划,构建起微创式、体系化的空间更新机制,实现新旧功能的有机嵌合;在“激活”层面,借助冬奥组委等重大功能引入,带动产业功能重塑与城市生活场景营造,完成从政策驱动向市场运营的转型;在“共生”层面,通过回应职工群体情感认同、推动绿色转型路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构起人与工业遗产、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多维联动关系。她强调,首钢的实践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文化认同、产业演化与社会价值体系再造的协同过程,展现了超大工业遗产系统性更新的中国路径。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胡燕副教授从高校师生视角出发,结合石景山“京西八大厂”的整体格局,探讨了首都西部工业遗产的转型路径。她指出,石景山不仅拥有首钢,还分布有多个具有工业记忆与更新潜力的厂区,总面积约千公顷,占区内平原面积近五分之一,空间资源与更新价值显著。她回顾了北京市及石景山区近年来有关老旧厂房改造、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演变,指出当前发展导向已从文化空间拓展至高精尖产业体系。演讲以建于1958年,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以生产火力发电设备为主的电站装备制造综合性企业的北京重型电机厂为例,介绍其地缘特殊性与更新现状,提出该厂区具备完整厂房结构与良好城市接口,具备转型为智能制造与文化服务融合区的条件。北方工大团队带领学生深入调研并提出以“保留为主、适度改造、融入城市”的创意方案,倡导在更新中融合公共性、可持续性与生活气息,助力“京西八大厂”整体振兴,推动首都西部高质量发展。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张宇大师表示,当前城市化进程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导城市设计、规划及建筑设计的方向。20世纪建筑遗产,作为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物质见证,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在讨论首钢园及“京西八大厂”时,他强调了保护重点,特别是在北京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首钢园作为百年工业遗产具有特殊意义。其活化保护应聚焦于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及文化强国的战略转型。首钢园的成功转型,体现了国家层面战略性的工业脊梁转型,也推动了世界级品牌事件如奥运及冬奥的植入。接下来的城市更新和复兴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尊重原住民和老旧工业遗产;二是文化引领,挖掘精神内涵并创新发展;三是生态优先,融合历史与未来的生态系统;四是科技赋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城市更新。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于华设计总监回顾了首钢园十余年的整体转型和城市更新进程,指出其发展模式体现出“政府主导-智库支撑-企业推进”的协同机制。在夏奥“还首都一片蓝天”政策推动下,首钢完成了整体搬迁,并借冬奥契机实现产业重构和空间再生,形成了以西十冬奥广场为起点的多元功能园区。首钢园累计规划建设面积将近9平方公里,占石景山区总面积的约十分之一,其转型路径涉及土地性质变更、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管理、审批路径、指标统筹弹性控制、建设模式、绿色低碳、冬奥遗产活化等等诸多层面,首钢团队总结首钢园的城市更新成果、经验,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形成城市更新“首钢模式”,为其他老工业区改造提供借鉴和范式。在土地开发方面,首钢园突破传统工业用地限制,依托国家和北京市“28号文”支持,创新审批模式,并由首钢建投公司承担全周期开发与运营任务,实现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在产业激活方面,通过服贸会、科幻大会等重大事件持续引入流量与资源,实现运营驱动的空间更新。首钢园注重工业遗产系统评估与分级保护,推进高炉、冷却塔等标志性建构筑物的适度更新与功能叠加,构建“能保则保、能用则用”,以“保”定“建”的工业遗存分级改造原则。在城市文脉方面,首钢园兼具山水格局与工业肌理,将“山-水-工业遗存-冬奥”的特色风貌与现代产业结合,正在推动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成为首都西部主轴上的文化与产业融合典范。园区现已转型为集产业、文旅、体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实现了后工业时期的连续运营与永续利用,实现了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王振军总建筑师表示,建筑遗产保护是一个多维度交叉融合的学科,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与系统推进的长期课题。在沙龙研讨环节,他分享了几点感受。首先,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他提到我国工业遗产中存在大量活态遗产。以刚获推介的上海浦东软件园一期、二期工程为例,尽管该园区已建成25年,但其亩产税收在全国软件园中仍然排名第一,甲方特别关注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王振军认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行业跨度大等特点,几乎涵盖了GICS所列的所有64个类别,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涉及的行业种类还在增加。每个分类中都有待发掘的案例。由于遗产的认定标准、评价方法和操作性问题,未来相关工作量大,仍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探索。王振军还提到,北方工业大学已开设相关建筑遗产课程,学会也发布了《现当代建筑价值评估与更新指南》,提出了包括保存、修缮、改建和扩建等具有前瞻性的模式,值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王新征院长指出,自2024年12月以来,四季沙龙已顺利举办三期,以及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等重要学术活动。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专委会及诸位专家的支持下,相关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学校在行业内的学术声誉,也为专业建设和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学校积极推进教学体系与遗产研究工作的融合。自2025年起,开设面向全校师生的《20世纪建筑遗产概论》公选课,课程由马国馨院士、金磊秘书长及多位领域专家亲自授课,体现了高水平学术资源的引导和支撑。依托专委会的平台,学校还组织了面向全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论坛,进一步拓展了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渠道。同时,学院正积极论证筹建建筑学专业下的“文化遗产”方向,预计于2026年9月正式招生。期望继续得到专家学者的深入参与与专业指导,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韩林飞教授认为,工业遗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遗存,更是承载三至四代人集体记忆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建筑师应从城市化与人文现代化的视角出发,理解工业遗产在人生发展、教育传承与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以其亲属在首钢工作一生的经历为例,韩林飞指出,中国50年代的156个工业项目到三线工厂,数千座工厂和十余亿人次的代际参与,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工业文化与社会纽带。这些工业场域不仅塑造了居住与生产空间,更孕育了跨代共同体意识与人文精神。这种由家庭、教育、就业、生活共同构成的集体经验,是中国工业遗产区别于西方的重要特征。韩林飞呼吁,将工业遗产的研究从单一建筑形态拓展至人文层面,系统梳理其精神价值、社会关系与文化传承,以实现更具文明深度与广泛共鸣的保护与传播。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薄宏涛总建筑师结合自身十余年参与首钢园更新实践的经历,提出“长期主义”是理解和推动城市更新、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核心理念。自2015年起,他先后参与了首钢园区、首特钢、首钢二通厂等多个核心片区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将园区视为与自己共同成长的“孩子”,这一过程体现了城市更新所需的伴随式服务和持续投入。他指出,工业遗产更新不应陷于“全保”或“全拆”的二元对立,应倡导顺势而为与弹性利用,推动法规政策在梯度保护与多元利用上取得突破。城市更新的本质是多维度价值的回归,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应涵盖文化认同、社会功能及情感记忆的重构。以首钢为例,其“增存并举”的路径正是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共生。他还强调,在当前城市发展逐步趋缓的大背景下,国际上盛行的“以退为进”与“减量更新”理念为我国建筑遗产更新提供了新的参考。更新项目不仅是空间改造,更应承载文化复兴与公共价值提升的使命。作为建筑师,应秉持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职业担当,以长期视角推动遗产空间的当代表达与持续激活。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陈雳教授强调“阐释”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工业遗产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厂房、构架和设备,更承载着人的情感与多元文化,具有复合性特征。以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鹦鹉岛(Cockatoo Island)为例,该岛是澳大利亚典型的复合型工业遗产,于2010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岛历史功能多重,先后作为原住民狩猎地、囚犯流放地、以及后来的修船与造船工业基地,体现出时间维度上连续演变的遗产特征。在遗产阐释方面,鹦鹉岛通过深入系统的内容梳理与空间组织,将其多重身份清晰呈现。其保护区分为码头、船厂、居住区等多个板块,形成完整而深入的表达体系。阐释工作不仅涵盖文化意义上的多元叙述,也体现于空间层次的精细划分:包括码头区、造船修船区、囚犯关押设施、生活住宅及管理机构等多个功能分区,构建起完整的遗产解读体系。该案例充分展现了复合型工业遗产从物质空间到文化内涵的多层面价值表达。陈雳认为,当前工业遗产保护进入活跃阶段,阐释工作尤为关键,应深入细致地制定阐释策略,包括整体与分区阐释、公众互动机制等,避免将活化简化为功能置换。唯有通过系统阐释,才能真正体现工业遗产的复合价值与文化深度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钱毅副教授围绕今天沙龙讨论话题,结合自身多年来以遗产保护角度介入工业遗产研究的视角,回顾首钢工业遗产保护的历程。他回忆说,最初在2008年前后与刘伯英老师等关于工业遗产话题的讨论主要关注遗产本体的真实性、完整性等价值体系建构,强调作为价值载体的“物”保存是后续价值保护与利用的前提。彼时工业遗产仍属显学,保护的理念甚至与部分建筑师的观念尚存分歧。钱毅表示,后续首钢工业遗产保护迎来历史机遇,在从国家到北京市,以及社会多层面的共同推动下,首钢已成为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案例,不仅实现了物质空间的成功转型,更使得工业遗产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特别认同韩林飞教授提出的“集体记忆”的价值以及薄宏涛总建筑师强调的“人-遗产-城市”关系的问题。在回应黄星元大师介绍大连信华信(国际)软件园总部建筑案例时,他强调,建筑遗产的研究不仅应关注工业遗产和20世纪遗产本身,还应深入挖掘其背后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创作与建造过程。作为研究者,他呼吁通过跨学科合作,系统梳理和研究工业及20世纪建筑遗产,推动其“遗产化”进程,并以此作为城市文化更新的重要支点。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殷力欣副总编辑认为,本次会议核心在于“更新”与“永续”,其中“永续”意指对“经典”的持续传承。识别与保存“经典”需依赖专业的判断力与敏锐的眼光。罗丹曾说:“这个世界不缺少美,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提醒从事建筑与遗产的工作者及师生,应具备并不断提升辨识经典的能力。他列举了一个实例: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丰沙复线永定河7号桥,在今天看来似乎很普通,但1966年建成时属亚洲领先技术成果(这一纪录保持了二十余年),并在1978年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又历经多年验证,至今仍是特殊地质环境中的最佳。此例说明,若未能及时识别其价值,可能在建筑技术更新中被误拆,从而造成不可逆的遗憾。殷力欣表示,对经典的发现与判断需建立在专业学习与持续思考之上,是实现更新与永续的关键所在。

学术观点集锦|从记忆地景到发展引擎:工业遗产活化路径何在|“城市更新·永续经典”沙龙回顾

“城市更新·永续经典——20世纪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学术沙龙与会部分嘉宾合影,2025年6月27日

本推文转载自慧智观察微信公众号

阅读:3451
2025-07-02 08:30:09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