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现场 · 2025-03-13 11:50:03
问稻社的春夏秋冬 © AG汇创
问稻社择址于“闽北最美乡村”——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后源村,建筑四面环山、竹林相拥、稻谷梯田层迭,是由废弃的乡村小学改造而成。与我们以往的高密度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项目不同,在问稻社的设计建造中,我们更多的是聚焦重塑稻种文化精神及振兴乡村发展,来探寻一种自然建筑及构建承载新农民的后现代生活的精神场域,冀以让设计的每一步都是对自然、对场地、对生活的尊重与回应,让建筑成为一方世外桃源般回归到本真、本我的精神绿洲。
01 源起·初见后源
问稻社社长,通过一摄影师朋友的一张照片结识后源村及其中这个被荒废的小学建筑,而后到访考察一见如故,政府支持、伙伴热情、学校改造开发计划迅速落地。后经疫情与股东变动,在建筑师及团队助力建筑设计改造下,开启种田之举,与村民共耕、践行绿色农业,冀以可以提升土地价值,吸引年轻人回归,解决乡村空心化问题,同时也为入住的客人提供切身参与到耕种的机会与体验。
鸟瞰图
从村头看向问稻社
传统村落 美丽后源
后源村始建于明代,位于海拔600多米的大山之麓,山顶部为原始森林,山腰处以竹林为主,山腰以下梯田层层迭迭,青瓦泥墙木构老厝布列于梯田脚下,村民世代以耕种为生,沉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
区位图+人文 © AG汇创
02 融于自然 新旧对话
原场地是三栋独立平层、呈“冂”字形排列的学校建筑,前侧东西两栋为各4间砖瓦结构的课室,北面后山一栋则为3间,且高于前面两栋2米5左右,是最原始的福建特色石头墙加木梁结构,另有一将要倒塌的厨房(原学校食堂)。“冂”字布局中间为操场,且有五棵已有60年树龄且长势良好的水杉。因是学校建筑,原空间布局较简单、分隔相似,每间课室面积在38㎡左右,也适逢一间舒适客房大小。
基地原状 © AG汇创
基于对场地以及整体山体景观的尊重,设计遵循以轻介入、先隐后扬、利旧翻新、去繁从简、串联迭加,保留主体建筑结构,根据原有空间格局对应调整功能布局, 以此响应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对话环境,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模型推演 © AG汇创
形态生成 © AG汇创
动线分析 © AG汇创
轴测图 © AG汇创
问稻社与远处的古村落
利旧翻新,情感延续
作为村里唯一的公共建筑,原小学承载了村落几代人的教育与情感,故此在尊重和保留场地现有特征前提下,最大化地保持原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能够利用的所有墙体,透过一个连续的屋顶将三栋建筑串连起来,并留存五棵60年树龄长势良好的水杉,让新改建筑成为既是承载记忆的容器,又是过去与现代之间的锚点,以予村里人留存一份永久的回忆的同时,又给予到访住客提供一个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休憩之所,更成为传承与活化后源村落文化的新场域。
爆炸图 © AG汇创
屋顶结构施工中 © AG汇创
双曲面屋顶
环形串联
鸟瞰屋顶与庭院
去繁从简,环形串联
设计在保持建筑原有特色结构的基础上,对内部空间进行了合理地整合与分区。中心区域被打造为宽敞明亮的公共客厅,成为民宿的社交核心与心灵栖息地。周围则环绕分布着由课室改造而成的客房,以中心发散的方式布局,将各功能区域以环形动线巧妙连接,在提升空间整体性与流畅性的同时,又便于住客轻松探索每一个角落,享受漫步于山谷建筑间的惬意时光。
剖面图1-1 © AG汇创
从屋顶看向保留水杉
剖面图2-2 © AG汇创
从庭院看向公共客厅
另一个“丘”—— 无界泳池
依山而成的梯田,在一个个山脊形成天然的弧形轮廓,故在进行泳池的设计方向和形态研究时,汲取梯田形态为灵感,设计成椭圆形的无界泳池与圆形的泡汤池,也构建出另一个“丘”,在这个小山脊上刚好与周边梯田形成对话,与当地最有名的“鲤鱼丘”、“勺子丘”形成了很好的对望及呼应关系。畅游在泳池,犹如鲤鱼游在自然,虚实一体,自然灵动,360°享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泳池形态分析 © AG汇创
西南向鸟瞰
从西面看泳池
泳池
穹顶步道——大屋顶
弧态辽阔的屋顶是俯瞰全景的绝佳视点,设计先用水泥铺底,再采用深色小砾石拍打上去,在起到防滑作用的同时,形成较为纯粹的黑色效果。弧形的连结,高低起伏的变化,不仅消解了原有建筑的强硬体量与厚重感,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角度和维度与自然完全开放和紧密接触的机会,带来丰富多样的视觉变化,同时,这种流动性的设计融入到连续的山体和谷地景观中,完成了从形态到功能的串联,形成了与周边山景、梯田、泳池有趣的对景关系。
上人屋顶
从屋顶俯瞰庭院
屋顶下看向庭院
从屋顶俯瞰室内
迭加自然——气候适应
问稻社是绿色、低能耗、可持续的。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通过弧形外扩屋顶与可全打开式玻璃门设计,提供足够多的灰空间,足够通风的同时,也避免强烈的直射阳光,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细部图1 © AG汇创
从连廊看向公共客厅
从庭院看向公共客厅
引景入室——消弭的边界
设计试图达成自然景观与内部体验的巧妙契合,公共客厅、客房、茶室、餐厅都直面自然山体,室内外的小高差与大面积的落地开窗及折迭门窗设计,引景入室,使得建筑与自然、室内与室外、近景与远景之间形成无缝的连接,让人于室内站着、坐着或躺着、甚至在泡池中也能欣赏这一自然美景,享受与山景梯田为伴的片刻宁静时光。
茶室与远处的古村落
茶室的横条型高窗
东厢客房的矩形窗户
泡池的弧形长窗
餐厅的全落地玻璃窗
03 地方性营建——材料与建造
在前期调研测绘的基础之上,设计结合对现场地域性风貌的感知,遵循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与融入环境的原则,通过保留与修复、创新利用当地材料以及巧妙融合自然环境与村落风貌,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建造活动的低碳可持续,深刻体现设计团队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
细部图2 © AG汇创
建筑加固施工中 © AG汇创
就地取材
自古以来,后源村便盛产翠竹,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在建筑挡土墙的建造中,设计采用竹模板浇筑混凝土,使得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自然镌刻下竹纹的细腻与雅致,既强化了挡土墙的稳固性,又巧妙保留了自然元素的美学韵味,让每一面墙都成为了自然与人工和谐共生的见证。
使用当地翠竹制作模板来浇筑混凝土 © AG汇创
公共客厅的竹纹理墙
循环利用
对于从屋顶拆除下来的木板与木梁,设计采取资源循环利用的策略,通过精细的再加工处理,创新性地应用于天花吊顶、门板、柜体及墙面装饰等,有效降低了造价并践行了环保理念,赋予废旧木材新的生命力。同时,秉持着“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建筑废料如水泥砌块、破碎石材板等也被合理再利用于铺路及山路硬化,不仅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还提升了道路的耐用性与美观度。
将屋顶拆除的木材重新运用在吊顶和家具中 © AG汇创
保护修缮
在旧建的拆除过程中,设计团队精心保留并修复了原建筑中具有历史价值的石材墙和较为完好的砖墙部分,通过简单勾缝处理,不仅保留了原始风貌,还增强了建筑的质朴感与历史厚重感。
新旧材质的巧妙融合,不仅构建出鲜明而富有层次的视觉对比,更深刻诠释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让问稻社的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保留与修复原石墙 © AG汇创
04 重塑稻种文化精神及振兴乡村发展
通过亲身农耕在大自然中问道 © AG汇创
以梯田美景著称的后源村,近年来却面临空心化及农业结构调整的挑战,稻田荒废,传统稻作文化面临逐步消逝。问稻社的筹备与建成,不仅是社长个人的情怀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建筑师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与建筑实践。
问稻社与梯田
问稻社与森林
以通过土地流转、梯田生态保护,我们探索高质量有机稻米种植技术,来重振稻种文化,吸引青年返乡,使乡村振兴成为实践而非空谈。同时,在设计建造中也尽可能的雇佣本地劳动力,并计划在项目运营后增设服务岗位,进一步促进当地就业、拓宽村民收入来源。
庭院意境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与自然对话:问稻社
状态:已建成
类型:改造
位置: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乡后源村
主创建筑师:吕达文
设计团队:蔡超
设计时间:2019年10月8日 - 2022年7月3日
建设时间:2022年11月1日 - 2024年6月12日
用地面积:1,722㎡
建筑面积:1,634㎡
业主:张挺
摄影师:直译建筑摄影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