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建筑师

    Maruko.Lin · 2024-11-25 09:58:07

年龄金字塔的倒置与情境的重叠

截至2024年,韩国的总和生育率预计将降至0.68,持续刷新全球最低纪录,新生儿人数显著下降,这一趋势已导致托儿所和幼儿园数量大幅减少。从2018年到2022年,托儿所数量减少了21.1%,预计到2028年将进一步减少31.8%。按照当前趋势,中国老龄化率将逐步加速。到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达22%左右,开始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2050年后将进一步接近30%。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0%以上。2023年以来,受生育率下降影响,中国关闭的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据教育部数据,仅2022年就有约1.3万所幼儿园关闭,同时新开设的幼儿园数量显著减少。在养老院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约有4万个,养老床位接近900万张,新增数量在逐年上升,以应对老龄化需求。看似糟糕的情况背后实则也带来的新的机会,即幼儿群体和老年群体都对社交活动、医疗看护、生活辅助及教育生活有较高的需求,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时间状况及经济负担平均水平及其相似。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在韩国、日本和欧美国家,将闲置的幼儿园或教育设施转型为养老设施是一种应对老龄化社会需求的重要经济模式。这些转型策略不仅节约资源,还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需求。

 

国家主导的多元长期主义 - 日本复合型看护设施试点模式:

 

日本的路径更加代表高福利国家的国家主导模式,即国家承担重要投资和风险并获得主要收益,这也极大推动了全社会级别的项目推动和成本控制。日本在2003年启动了“复合型看护设施试点”,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合办型:将幼儿园与养老设施合并运营,提供多代共享空间;

2. 改造型:将学校闲置教室改造成日托型养老机构;

3. 附属型:利用学校的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为老年人服务。这种模式特别注重代际互动,通过老年人与儿童的接触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时优化设施利用率。

同时,日本的养老设施多采用“医养结合”模式。例如,养老院与医院合作,提供护理、康复等服务,以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我们一直没有真正落实的一点是,幼儿设施中的儿童与老人一样对医疗配置和医疗便利具备较大的需求。日本模式降低了约20%-30%的建设成本,同时提升了设施空间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长期来看,日本模式投资回报率具有稳定性。例如,位于埼玉县浦和区的“北浦和小型多功能养老院”是一种典型的社区型养老模式,其投资回报率约为6%。这类项目需要约1.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80万元)购买物业及运营权,投资者接手后即可获得持续收益。这些养老设施通常提供日间照料、居家护理、短期住宿等服务,吸引了大量老人用户。(数据源自网易“东京在线”)

 

市场主导的投机主义 - 欧美复合看护社区模式:

 

欧美国家的建筑转换模式与日本大致相同,同样多元,但资金源头来看多采用市场化和资本化方式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美国:主要通过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工具支持养老设施建设,并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更为完善的是,美国的大型养老社区基本都包括活动空间和医疗设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市场化主导的开发模式虽然有风险,但收益率也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准,美国的高端养老设施(如记忆护理中心)通常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长期数据显示,这类养老设施的10年平均回报率为10.52%,远高于普通住宅市场的6%左右。这些投资的成功通常依赖于设施的高入住率(美国的入住率平均保持在88%)以及长期租赁合同。此外,养老设施需求的增长也与新兴的生活方式趋势相关,例如“集体养老”和“度假式养老”,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市场的发展。这表明养老设施的市场主导投资不仅具有较高的收益率,还具备一定的经济抗风险能力。(数据源自SHHA Reports)

欧洲的一些国家则强调社区养老模式,将旧教育设施改造成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服务中心,同时结合科技手段提供远程医疗和紧急呼叫服务,欧洲养老住宅的投资回报率在欧洲主要城市的优质地段通常在3.5%至5%之间。(数据源自SHHA Reports)

 

幼儿园建筑与养老建筑的时空链接

 

幼儿园建筑与养老建筑有天生的相同点,从设计逻辑的根本出发,首先人群位于人口年龄金字塔的两端,生理和心理状态都具备相似点。因此,从简策略本质上都是创设“适度保护”甚至“适度受挫”的促进生理心理发的成长性空间。从空间特质上而言,都具备两个典型特征,即便捷的可达性和适度的趣味性。幼儿园的分区明确,学习(活动)空间为主,服务性空间为辅,根据使用人数的不同,常规通过环形或线性路径串联,建筑层数较低。养老建筑同理,居室(照料)空间为主,康复配套等服务性空间为辅,环形或短促便捷的线性路径同样适用,同样适合低矮的建筑空间。同时,空间承载的适度丰富的活动留下的记忆可以提供丰富的外界刺激,有利于智力发育和认知康复。那么,从最大量群体而言,老年群体也是自理居多,需护理人群和认知障碍人群占少数。在自理活动区适当建立的趣味活动空间和趣味运动空间将和幼儿空间产生空间的必然联系,这部分空间应是隐形界限的,一个成熟的社会系统应该使得老年建筑是社区性的、社会性的,而非封闭的建筑性的。这有利于在区域保护下而非建筑围墙保护下,提升安全度的同时,提供充足的社会沟通、自然接触与认知提升。所谓的区域无界化,之前在做校园建筑思考时提到过,尤其针对幼儿园的思考来源于长谷川豪“谜”空间的介绍,详细可以参看《超越校园 | 无界制学习空间研究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都市农业作为连接体

 

其实,今年我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思考源头在于都市农业的项目应用。前几年做医养建筑为主,在杭州千岛湖的一个康养社区设计中,理所当然的植入了所有医康项目都需要嵌入的康复花园。然而,这个项目有一个特殊点,用地范围内存在天然不好利用的异形陡坡地势上的种植田地,区域在用地西北角,从地产效益上讲,占比较少、活力较低、配套需求较大的护理单元被设置在这个区域,更加重了这块消极用地的后场消极性。然而,10%-15%的康养配套裙楼必然地也延伸到了社区入口,形成典型的医养综合体形态。当下的状态是,除少数险资投资的康养建筑走高额保险之外,国内的真实康养建筑尤其是机构化康养建筑的实际运营成本无法单纯通过普通价格的月卡模式来实现全覆盖,即机构化本身不具备普适性。根据9073原则,其实最大量的康养需求需要通过社区化的建筑改造和点状的建筑配套来满足需求,无疑,他们的成本负担来自政府,那么削减预算并提供良好体验成为了一个难题。

都市农业在前文中我多次提到,其是优质生活、低廉成本、城市环境改善及亲近自然这几点的实现的几乎最优解,也经历的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因此,在千岛湖项目中,我们利用消极用地的原有田地和多高差地形创设垂直农业区,集约化的创设适合老人兴趣的日常种植和食材供应。如果我们设想这是一个社区附近的幼儿园改造项目,在幼儿园时期的教师辅助下的轻种植和日常的自然亲近可以带来同样的好处。甚至作为幼儿园与养老建筑跨越时间的更新的重要连接体,行为本身的故事性或许可以给老年人带来一种难言的情绪。在这种建筑更新的过程中,可持续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物理空间的典型材料持续利用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加之模块化的、环形的或线形的空间保留与二次唤醒,这就俨然成为了一场建造时间机器的运动。不过,正如我上面尝试想表达的,这件事在未来不应只是美学上的拍脑瓜,这种在过去时代落后的甚至可以明确说是错误的设计方式,而应该是建构逻辑严谨、经济逻辑清晰及设计克制的一场建筑运动。也再次引用我的两篇文章作为结尾,《包豪斯与呼捷玛斯 | 艺术定价权的全球争霸史》及《质量效应 | 德意志制造联盟》。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建造时间机器 | 幼儿园与养老院的转化思考

MarukoStudio:

这是一个不定时分享建筑、艺术、科学相关的奇思妙想与独到见解的公众号。我们的思想游弋在世界各地,喜欢在平凡的生活中脑洞大开。

阅读:1401
2024-11-25 09:58:07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Maruko.Lin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