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19-11-04 17:49:40
漫漫岁月,在影响了近代中国世界观的烟台山,东方的烟火气与西方的风华,汇聚成她那富有诗性的记忆。万科·仓前九里,在遵循烟台山的历史文脉与自然地势肌理之上,修补过往,更以「集群设计」将钱源、王辉、朱荣远、吕舟、地茂景观创始人Dwight Law、奥必概念创始人伍仲匡、恺慕建筑美国设计总监Wendy Saunders等全球设计大师集结,重新全面解读烟台山。之所以在烟台山选择集群设计,是因为烟台山多元和包容的独特性,也因为每位设计师心中,都有一个烟台山。
王辉
URBANUS都市实践
合伙人
【代表项目】山西五龙庙环境整治设计、唐山城市展览馆及公园、唐山博物馆改造扩建、天津老城厢商业街区、大连海•中国美术馆、上海多媒体谷等;并参与多项城市研究,包括北京前门东四合院保护与重生计划、北京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研究、北京CBD核心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及单体设计和北京梨花村新型生态社区等。
-带着海德格尔去烟台山-
我经常想,做烟台山项目的一个副产品是帮我懵懵懂懂地看明白了点海德格尔的书。他关注的问题是“存在”。现代社会在不断加速地制造物,而不去深究它应该如何存在;现代社会在不停地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煽惑物的消费,而不去思考物的存在如何给“存在者”一种安心的身份。这么说来,带着海德格尔来看烟台山,也会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城市复兴项目中很多模棱两可的问题。
1
此在的存在中包含有存在之领会,一切领会在某种领会活动之中有其存在。如果此在本质地包含有在世这种存在方式,那么对在世的领会就是此在对存在的领会的本质内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上面这段引言非常拗口,但它在提醒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只有在用心的领会之中,存在才会向我们张开它的本质。
▲《纪念福州解放三十周年》新闻照片,图为闽江两岸,画面右边为烟台山、泛船浦的老洋房(1978年,池志海藏)
作为一名外地建筑师,好在我的祖籍在福州。小时候我随奶奶住在城里三坊七巷的文儒坊,外婆家住在城外的烟台山。想象那个没有电话的时代,两位老人是如何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刻会上门来访,真是件神奇的事情。也许是通过上一次见面的约定,或者是托第三方捎个口信。为了这个时刻,奶奶和外婆都会拿出很多准备的时间,最长的可能会是从上次到这次的时差。文儒坊和烟台山这两个地方,一个在城里平地上,一个在江畔的山地,房子的样式不一样,房子之间的组合方式不一样,在我幼小的认知中,仿佛是两个城市,甚至是两个国度。在这漫长的路程上,奶奶一手拉着我,一手拎着礼物,在去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的路上,我幼小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期盼感和礼仪感。
这一段回忆,让我领会到人对于一个陌生的存在需要期盼感和礼仪感。今天,我们再去一个远方的城市,还会有这种期盼感和礼仪感吗?得益于史无前例的中国城市化,让时间空间的距离都归零了,但更多归零的是此地与彼地的差异。因为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把此地复制到彼地。
▲王辉老师与舅舅在爱国路2号参观烟台山老照片
每次从烟台山亭下路走过,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这摆拍,我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地有一种去抓拍那些忘情的拍照者的冲动,同时在心里嘀咕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喜欢那个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的记忆中的城市?”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舅舅来场地看我时才有了答案。当舅舅来到爱国路与我会面时,忽然发现那个消失的世界又回来了,脸上充满了惊喜。舅舅在品读美领馆里展示的老照片时,会激动地念叨上一个过去的故事,包括我母亲离开家乡去读大学时上船的码头。陪着他老人家流连在相框之中,穿过修复后一间又一间的厅堂,历史和现实叠加了,我忽然明白了一直在寻找的建筑答案不应该是关于空间的、造型的、风格的、品质的、功能的争议,而是关于一种在地的存在,一种能够积淀下在地故事的存在,一种能够激发在地故事继续言说的存在。
2
哲学就存在者存在,去探索存在者是什么。哲学行进在通向存在者只存在的途中,也即找艳遇存在而通达存在者。
——海德格尔《哲学,这是什么?》
这句话很拗口吗?其实海德格尔所关心的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存在者的存在问题,烟台山是个客观历史存在,是由物的存在方式而缔造的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最终造就了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需要我们去领会。
▲王辉老师走访烟台山遗存老建筑
对风貌区内遗存的老建筑实地考察,烟台山建筑的语法还是极其清晰的:第一,由于坡地所限,建筑只能沿等高线平行布局,两排房子之间的院子变成了一条巷子;第二,由于在山地平整土方非常困难,所以一个高程会尽可能地持续延展,形成了一个幽深的断头巷;第三,排屋的山墙也是登山巷的巷墙,这道巷墙是连续的,在通向排屋自己的断头巷处要开个有特色的礼仪化的门洞,提示这里又有一条分支巷子,这样独栋的排屋就像附着在登山巷这个主干上有分支处枝干的叶子。
▲烟台山实景图
当我置身在这个如画的逻辑结构中时,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邻里结构逻辑,分支上的小断头巷实际上是一个邻里单位,由于大家需要共享山地上有限的空间和水资源,自然而然地把狭小的公共交通空间变成了社交空间。千百年习承下来的文化让邻居们知道如何敬重这个社交空间:它的地一定是用大块的石材精心铺砌的,它的自然排水找坡一定是经得起山洪考验的,它的卫生一定是邻居们共同维护的。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山地,大家都用一种约定俗成的自律来保持它的洁净,那是一种居住者对居住地的尊敬和爱护。
烟台山的尺度和密度都制造了一种熟人社群,是居住充满了人间温情。我有一次随万科团队负责人去做些社调,她在工地守候已经有两年了,一方面来自政府和公司压力让她近于奔溃,而另一方面来自社区的温情帮助她释放重压。她爱上了这个社区,社区里的人也喜欢上她,有些修修补补的事也请她帮忙。所以当她带我去看一些有特色的民宅时,主人们热情相迎,门户洞开,一直引导我们去看阁楼。这些随着社会跃进马上会消失的原住民日常生活及生活环境,是个难得的设计指南,引导开发商、设计师和运营商思考今后的社群建设。
▲仓前九里局部效果图
3
技术的统治不仅把一切存在者设立为生产过程中可制造的东西,而且通过市场把生产的产品提供出来。人之人性和物之物性,都在贯彻意图的制造范围内分化为一个市场上可计算出来的市场价值。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存在者被当作了现代政治和资本的掠夺对象,存在本身毫无诗意,这是海德格尔所关心的现代人的解救。按时下时尚的专业术语来定义,烟台山项目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绅士化”(gentrification)。无疑,作为物业的物质环境会变得好了,或者准确地说在物质方面会好一些,但存在其中的存在者更绅士了吗?
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商把它当做惯常的产品设计显然不妥。这个项目的发起组织者钱源是开发商中的另类,他有意把我和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拉了个郎配,共同完成规划研究和设计。我和朱荣远老师是合作过项目的老朋友了,在这个项目上也有高度的思想共识。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表面上所有人都对风貌有着异口同声的认同,但对于什么是风貌又各说各话。所有人都不认同千城一面,但这个项目在地性的本质是什么?所有人都在梦想原汁原味的烟台山,但内容置换后味道依旧的基础是什么?在尊重历史、重新解读历史的前提下,我们把这个城市更新项目不局限在规划设计专业上,但又很实实在在地用规划设计的专业手段来完成我们心目中所追求的老街区复兴的城市理想,这个专业手段就是我们在规划中对尺度、密度、温度的控制。
▲仓前九里局部效果图
有了这个和烟台山的历史、文化基因高度契合的三度以后,这个规划的细节执行是极其开放包容的。钱源在建筑设计层面上也设置了集群设计的机制,保证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项目设计像是在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演绎而成的,而不是一支笔、一张纸、一只手一蹴而就的。作为总规划师,有一次我坐在几家设计院面前,妄图把各自不同的做法调和在一起时,忽然间获得了一个天启:朱荣远和我一直努力在烟台山恢复的开放包容的基因,不正是在这种时候发挥了它的作用了吗?我们自信规划完成了它的控制性的角色,既用宏观的结构框架和微观的尺度和密度的框架,定义了场所的空间特征,并允许了多元化的发展。而每一个设计师的精耕细作以及万科的产品操作力会保证项目的温度。
4
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经验到我们的非诗意的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着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一个转折是否和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随着美领馆的华丽转身,罗宅的惊艳亮相,烟台山又找回了诗性。诗性是什么?按海德格尔的理解,它是存在者应该有的存在状态。一种普遍性的、本质性的存在,而不是表面的浮华与繁花。去烟台山,最好带上这本题为《诗·语言·思》的书,去想在这里诗意地栖居的本质。
——
城市的诗性,是城市建筑无形地将地历史、空间尺度、文化基因等因素混合,凝聚成的一种浪漫的秩序。万科·仓前九里,沿着烟台山的历史肌理,以现代的视野与规划,复兴城市记忆的同时,也重新编织了她诗性的生活。
/ 九巷山街,复兴城市记忆
街巷中,回环着烟台山的烟火气与精神特质。万科,传承烟台山风貌基因,依据9条保留古巷道命名项目为仓前九里,打造“九巷+仓前路+半山步道”的合理公共空间系统。设计团队通过尊重烟台山中西建筑相融的历史风貌特征,围绕历史建筑、古树、古井等元素,以仓前路作为主干道串联江心岛公园、烟台山公园。横贯半山东西的山街步行道,串联9个临街小广场,3个望江平台。同时,在相对封闭的街巷中加入开放的小尺度公共休闲空间,激发城市活力。
/ 三大公园,延续生活烂漫
公园,作为生活中浪漫的代表性场所,记录了烟台山人们从古到今的闲情逸致。万科,沿着历史肌理,修复烟台山公园。仓前九里,于三大公园之间,呼吸健康绿氧时光。参天古树,绿荫成盖的烟台山公园,曾是恋人们的爱情圣地;十里花径,荷塘月色的南江滨公园,则是感受时间馈赠的休闲之地;江心岛公园,面朝闽江,听一城波澜往事。
本文转自公众号:仓前九里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