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建筑档案 · 2019-11-04 16:47:56
2017年9月23日,在北京设计之都大厦一层由归来——2017建东方全国巡展组委会主办,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支持。由承办机构建筑学院、每筑建文、建筑档案共同承办的“东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与互动”大型论坛成功举行。
在本次论坛中,八位国内外建筑师分作三组,互相解读对方在各自项目中的理念,在交互的行为中,建构起中西方思想的对话。
中国元素透析解读与对话
在东西方作品互读的环节,首先出场的是NEXT建筑事务所的两位合伙人John Vender Water(约翰 · 范德沃特)、蒋晓飞和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张兵、张露秋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四人对话。
John Vender Water和蒋晓飞,两个不同国度的人怀着同一个目标:用中西文化的融合带给中国更棒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殊途同归的境界,不断适应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设计出优秀的中西融合的作品。此次展示的是北京2016年世界月季花洲际大会主场馆,位于北京南中轴线历史脉络上的月季博物馆。
张兵和张露秋,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团队里合作,熟悉设计业务范围内的各个环节,善于合理利用规则进行一体化设计,对市场环境敏感,项目设计的落地性强,主要创作于住宅领域。在本次互读中介绍了他们的新著东方展示中心。
NEXT建筑事务所John Vender Water(约翰 · 范德沃特)和蒋晓飞:
设计思路是在方盒里找到月季花的出路,植入丝绸之路的符号,用钢结构打造一个丝绸般华美,带有镂空月季花纹饰的建筑外衣。运用了中国剪纸的手法,希望月季花和中国文化进行交流,同时用柔美的曲线隐喻月季的姿态。镂空的外衣与建筑真正的外墙之间,营造出一个有别于内外的“第三空间”,阳光穿过镂空的月季花投影在此形成有趣的光影,夜晚灯光自内穿出,如剪纸或灯笼般点亮了整个建筑。
在所有的效果设想中,只保留传统文化的意境,丝绸、灯笼、剪纸、月季纹饰均是以光、影、质感、空间感受等形式含蓄委婉的传达给体验者,而非简单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符号。表现出院落的效果并潜藏着丝绸与月季花的隐喻,呈现出中国空间递进的关系。
北京弘石嘉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张兵和张露秋:
新著东方是一个包含居住、文化与养老功能的综合地产开发项目,其展示中心坐落在北京城南四环外。业主方华侨城是一家关注文化领域的企业,同时项目自身具有文化属性,所以在方案形成过程中选择了东方意境的表达。其设计的核心在于建筑物所包围出的空间,形成了五个院落,其层层转折使人自然进入了展示区,以中国的白描手法把建筑倒影呈现在人们面前。
整个项目用地大约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并不大。在进入建筑主体之前,会穿过一系列的院落空间,这一点是该项目最重要的特征。每一院落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迎宾、落客、缓步、清心、静思),同时也在影响着进入其中人的心理感受。在进入主院之前空间尺度逐渐缩小,色彩越来越单一,植物也越来越纯粹。建筑手法就像中国的白描,色彩单一,对比强烈。强调线条的序列与节奏感,深色的金属材料与浅色石材、高反光玻璃的对比。使用新的材料及构造方式诠释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之美。
弘石嘉业建筑设计互读:
弘石嘉业建筑设计的总建筑师张兵表示月季博物馆采用了令他们惊奇的剪纸与丝绸元素,在北京月季花博物馆的创作中给予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其手法和中国常用的手法不一样,同时与常规封闭的博物馆不同。作品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带给人的光影体验都非常棒,巨型的剪纸所呈现出的光影效果和设计立意都很好,同时由此围合形成的空间给整个建筑带来无限的畅想。好奇两位不同文化的设计师如何合作?
NEXT建筑事务所互读:
John Vender Water表示他们是以中国元素为两人合作的核心。在对比了东西建筑发展历程的差异后,阐述他们以五种方式来进行建筑的考量:屋顶、饰面材料、纹样装饰、总体空间、室内空间,并以新中式为核心询问新著东方展示中心屋顶与室内空间的联系。弘石嘉业建筑设计肯定了西方建筑更多是突变,中国是渐变的发展过程。阐述屋顶有着象征意义,可以把水平向的立面展示出来,新著东方展示中心是低密度带有标志性的建筑,所以屋顶相对有些不同。
空间逻辑的解构式对话
扎哈 · 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副总监Nils-Peter Fischer(费宁浩)和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解析了对方项目中的理念。
扎哈 · 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从设计开始便是动态的过程,认为建筑会对所有的因素产生应变,以此为基础与不同的系统进行互动形成设计模式。流畅的线条是其作品的典型印象,这并非刻意的选择,而是希望以创新来避免重复和陈词滥调。此次他介绍了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何镜堂和倪阳的作品简洁而富有新趣,形式前卫,强调设计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最终的呈现追求强烈的整体感,使建筑具有雕塑感。同时注重建筑的空间节奏,将人的活动和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形成情绪上的收放。倪阳这次介绍的是充满历史痕迹的“黑匣”——731罪证陈列馆。
扎哈 · 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副总监Nils-Peter Fischer(费宁浩):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是以景观设计的视角重新考量场地,打破建筑的界限来构筑城市肌理,让城市自发产生、有机生长。早期的建筑总是模糊建筑和地面的方式,项目以此为突破点,将建筑营造在场所中并凌驾于现有城市地形之上。
项目占地5.2公顷的场地,总建筑面积为465000平方米,包含酒店、会议中心、写字楼和地下停车场。在广阔的总平面,人行天桥的串联将广场和河流另一侧统一了起来。该综合体由5层楼高的多功能裙房和裙房之上的两座塔楼组成。较高的塔楼高314米(68层楼),是5星级酒店和写字楼。另一座塔楼高255米,59层楼高,也包含一个酒店,用于接待参加会议的访客。会议中心包含2100个座的会议厅、500席的音乐厅,还有多功能厅和一个拥有围绕中庭盘旋而上独立空间的贵宾区。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
“黑匣”象征了记载真相的容器,也是建筑师赋予该项目的概念。打开 “黑匣”暗喻了事件的真相便曝露于天下。“黑匣”在场地中坍塌、下陷、撕裂,仿佛大地被锋利的手术刀切割开来,形成永不磨灭的“殇痕”。内部分作三个不同的展示区,中间是中庭,被两条流线分隔,一条线是入口,另一条则营造了人从生到死的空间体验,从热闹到内敛。在完成了一系列简单的动作之后,建筑的内外形成了联系和对话的空间。同时建筑作为一个客观的容器,也为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解读,以及对于建筑寓意的联想作出了留白。
为了消解建筑体量对场地的压抑,建筑师把主要的展示空间沉入地下,“碎裂”的“黑匣”倾侧于塌陷的场地之上,黑灰色的屋面成为广场地面的延伸。“倾侧”的本身体现在设计的尺度上,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设计的态度。裂缝的存在让“黑匣”在整体中带有微小的变化,包括形体、色彩和材质,这些细节为建筑在环境中的消隐提供了支持。黑色的石材半埋在土里,一半翘起来,上面有类似骨灰的装饰,形成一个很狭窄的空间,然后上面就有一道光芒照下来,给人以感动和震撼。展馆内部也以黑色基调为主,室内灯光较暗,展品部分做了集中的照明,能够有效集中个人的注意力。
Nils-Peter Fischer(费宁浩)认为:
731罪证陈列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建筑,提供一个优秀而大体量的空间。项目形象像两个断开的石头,非常具有纪念性,保持了良好的时间意象,展示了建筑师的能力,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倪阳表示: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的设计线索从江中岛开始,跨过桥梁和滨江带最后进入建筑。形成自然与城市的交汇,纷乱的环境里找到一种逻辑,延续自然、历史,用全新的创意解决一个纷乱的场所。建筑肌理清晰,两个建筑物以向上的态势,构建具有场所感的个性化空间,具有生命力的城市与建构空间。但由于东西方的社会差异,导致设计与建材使用、建设条件之间产生矛盾。
建筑的公共性对话
来自德国HPP建筑事务所的Jens Kump(库彦思)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FO建筑工作室副主任刘宇光探讨了双方建筑的共同点。
Jens Kump所在的HPP是德国知名顶级设计事务所,具有德国强烈的理性设计特征,于中国已有10余年的实践经验。其建筑设计秉持各个环节的平衡理念,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建筑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性。此次介绍的项目是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
刘宇光秉持着建筑对人类的忠实态度。建筑最终要满足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多面需求。设计不只关注建筑的物质空间化,还从更高层次关注人的心理体验。在使用者所有可达到、可触及、可观察的范围内,创造出周到、精确的建筑细节,回归到现代生活之中。所展示的是北京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的Jens Kump(库彦思):
项目地块内部问题在于过多的车行出入口和过多的地面停车场。方案以三个方面:三大主题区、跑道串联公共空间、垂直景观层次来进行项目设计,形成项目有氧公园、运动公园、综合体三个定义。保留和改造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栋主要建筑,其余建筑基本拆除。设计范围包括公园设计、慢跑道设计、交通组织、地下空间设计及新建综合体设计、种植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师想要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标形象,一个开放融合的城市空间,给大家带来不可复制的运动体验,延续传承本土文脉。
将专业赛事与大众体育两大主题进行分区,保留现有两大场馆的主布局,强化与西面华庭宾馆的空间轴,形成东西向的“专业赛事轴”,保留了本土的城市空间记忆。专业赛事以外的空间作为大众体育公园区,并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北面为“有氧公园”,南面结合现有的市民游泳馆创造一片“运动公园”,形成“一轴两翼”的规划布局结构。一条轴线串联两大体育空间,连接专业赛事,有氧公园,运功公园三大空间,提供丰富的运动体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FO建筑工作室副主任刘宇光:
项目的挑战要把历史文物,工业遗产以及当代的文化创意结合起来,目标是创造一个城市公共空间来融合这些元素。以内部主厂房为核心,在其周边形成一系列公共空间,形成城市广场的感觉,将原有生产型工厂改造为创意工厂。原有工厂周边比较封闭,于是打开这个界面,让天宁寺塔可以被街道上的人看见,让创意园促发城市街道的活力。
这么大体量的热电厂改造计划具有很大风险,因此改造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小规模、简单的部分开始。保留了原来这些小尺度的车间和库房,略加整理后形成一期的建筑。一期从北到南形成三组空间:北侧是入口空间,中间部分一个小尺度的街区,南侧是一种公共活动的一个街区。北侧是比较开阔的自然绿地空间和铺装界面,暂时保留了原来的建筑界面。中部的院落原来是小车间和车库,形成模块化的创意单元,体现了一种灵活、安静的一种氛围。南侧的院落原来是加工车间,转化成创意厂房,学术交流和各种发布活动的空间。
刘宇光认为:
HPP的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上海最大的专业性体育比赛中心转变为结合市民服务的大众体育公园,变成城市开放空间,让体育竞技走向日常活动,让比赛场地走向自然。设计把握了转变的核心力量,通过自然公园形态赋予了项目的整体形象,然后通过变与不变的二元论建立的专业比赛与大众体育的关系。最终通过逐步深入的结构性框架,让设计理念清晰地传达出来。在基地东西建立了场馆之间的专业性轴线;轴线南北形成不同的健身公园;用环形跑道连接了南北公园;利用竖向空间界定了室外场地的活动内容与休息观赏的需求,从平面空间转化为立体空间。
Jens Kump认为:
北京天宁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创造了一个适于体验的环境,对其接近本土的排布、与地面相接,形成了厚重的体验感很欣赏,创造了新的品质接受时间的洗礼,并询问刘宇光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项目设计中政府与甲方的影响。刘宇光表示公共的生活空间是建筑师、甲方、政府的共通点,认为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和国际的做法接轨,建造了一个开放式的体育公园,与自己项目表明的公共性相同。
在对话中澄清自身的原来样貌,并以此取得发展的契机,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不同的语言下是不同的思维,以不同的概念描述各自世界的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差异有的在缩小,有的被弥合,有的被放大,从而形成现在我们常说的多样性,这也是这场对话的最终目的。
感谢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支持以及建筑学院、每筑建文、建筑档案、新浪微博设计美学、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行走地产、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凤凰、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百度百家、北京时间、乐盟、非常设计师网、中国建筑纪实网、设计癖、设计邦designboom、perspective、statement等媒体支持。
一个为建筑师而打造的高品质平台。
我们和中国外六十多家建筑事务所和二十多家建筑媒体保持着长期合作的关系。输出大量优质设计案例、行业知识、经验见解,为建筑师们源源不断的提供着高质量的内容。我们是建筑师的灵感采集利器,更是陪伴见证每一位青年建筑师成长的“建筑学院”。
由资深建筑师赵敏主持的设计美学自媒体平台。
忠实记录当代华人建筑领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声音/客观反映当代中国建筑的现状和思潮/汇聚中华建筑智慧。
中国首家立足于全球视野,以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为据点,联动人文、历史、影像、经济、科技的专业原创自媒体平台,是中国建筑走向后媒体时代的领航者。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