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oohsunyy · 2023-03-08 14:54:37
上周五晚, Roca Beijing Gallery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女建筑师“恳谈会”—《闪闪发光的妳》女性建筑师对谈沙龙。活动现场邀请了北京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东梅、CRTKL董事、亚太区商业及娱乐事业负责人郭凡、即作建筑主持建筑师刘晨三位女性建筑师,以及建筑/城市方向自由撰稿人李里作为对谈主持,展开了一场“真心话”的旅程。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听听她们作为女性一路成长的感悟,以及对当今女性问题的思考。
李里: 我曾听过不少建筑师提到,在学校中建筑学生的男女的比例大概是1:1,但在工作中女性却渐渐消失了。各位老师怎么看待“职场中逐渐消失的女性”这个现象?
郭凡:分享一下之前看过的别人统计的一组数据:最初学习建筑的时候,男女比例可能是持平的;工作2~5年后,即初级建筑师时,男女比例还是1:1;工作10年左右,比例会变成4:6;工作20年后,即高管阶层,男女比例就是2:8了。这种由工作年限带来的男女比例差异,在行业内也许是普遍存在的,但不是绝对的。以我们公司为例,最近的两任CEO都是女性,目前北京、上海办公室的中高层里,也是女性占比例更高。
刘晨:做建筑师,性别可能不是第一问题,要活得够久才是,哈哈。在我印象里,我们同行的圈子里,男女比例倒一直都是基本持平的。
李里:东梅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刻的,她说她鼓励女生去学建筑,但是不要去做建筑。能否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句话呢?
东梅:建筑最大的魅力在于,建筑是无止境的,它关乎于社会学、经济、人文,等等,你永远可以深入其中进行学习。如果人生最重要的是哄自己玩,那么建筑是个很好的大玩具。但实际上,建筑的落成非常困难,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上一些机缘才能促成,并且它的回馈非常慢,因此这需要建筑师有更强大的承受能力。家长都疼闺女,所以这句话我是对家长说的,不是对闺女们说的,至于闺女们有多大的力量能支撑她们的自我实现,这是她自己的事情。
李里: 戴锦华老师曾经提到女性“花木兰式”的困境—— 这个社会里,女性要取得成功就要扮演男性,她必须要抹掉自己的性别特质,像男性一样去战斗。
刘晨:我觉得男性和女性各有特质。比如女性通常更细腻、更有耐心、更善于聆听和观察细节。建筑是一种非常综合性的工作,它不只包含设计,还有更多的汇报、管理、驻场、媒体、学术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因此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的互相搭配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不是男性一定要“战斗”或是女性一定要作为“辅助”,而是要在职业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东梅:我的小事务所是个夫妻店,不过基本是我主导的,不管有什么活我都要做,而且是从跟人交流、谈商务、主创方向等,从头负责到尾。在当代,女性思考是否要生育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在思考能否兼顾自我、工作与家庭。而事实上,我是在经历生育之后才开始努力工作的,因为那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世界变得非常小,小到好像我要被这个社会抛弃了。我也很感激那时候的自己,决定要通过工作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我把公司的发展做成一场旅行,因为项目我认识了人,认识了社会。我想我的例子给大家一个正向的思考,自我、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需要家庭的系统支持。
李里:建筑行业本来就处在一种相对高压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被要求的可能不只是女性。事实上我觉得现在这个环境里男性比我还要焦虑。所谓的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看似受的伤害更多的是女性,但是男性在其中也承担着不小的压力,比如他们可能会更多被要求养家,等等。
东梅:现在这个社会,不只对女生苛刻,对男生也并不宽容。聊天时,其实我经常听到女性朋友说:“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自己养活得了自己”,而我从没听过一个男生跟我说这句话。在平权、同工同酬的大背景下,当今的男生依然被寄予支撑家庭的厚望,他们的社会责任很重;同样地,女生也有自己不同的压力,不仅要把外面的工作做好,在家中也被寄予同样的期望,要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但我觉得真正好的关系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充分发挥差异互补的作用,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失职”。相对而言,可能女生是一个更愿意表达的群体,我们还能能聚在一起以此为题,公开地讨论这些事情,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郭凡:男性也许会给自己更多的压力,更加努力地去符合当今社会的一些所谓的“标准”,比如说什么年龄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取得什么成就,等等。相对而言,当代女性反而拥有较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环境和状态。我们探讨的建筑师群体里的女性,给别人的印象通常是比较“自我”的。从选择这个专业到拿到学位,再到能坚持工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多数都是非常坚强、独立的。在被问到关于家庭和事业如何选择的问题时,我们想说的是,既要,也要。其实想做到这一点,不管对于女建筑师还是男建筑师都很难,和家里另一半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聚焦的对象其实是家庭,不仅仅是女性本身。
李里:我们谈到性别议题的时候,它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社会性的问题,我们要不要为那些没有能力做选择,或者没有那么多选项的人更多去思考一些。比如生育的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东梅:对于有生育情况的员工,我会努力给她尊重和保障。因为她曾经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地站在我这边支持我,反过来当她的生命遇到问题时,我也要支持她。这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个体对个体的理解与帮助。
郭凡:虽然有关于对于女性生育保障的各种规章制度,但对于拥有不同资源的公司和企业,在面对不同性别的求职者的时候,是否能真正地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讲,这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想做到真正的公平,不止需要企业的努力。
观众提问:老师们的职业目标是什么?女性如何面对大龄女性就业难的现状?
刘晨:我想分享我的一个故事。我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读建筑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final被老师骂得要死,感觉很委屈,坐在长椅上一边哭一边给我爸打电话。我爸就听完我的所有的“控诉”后说:“你其实没必要那么委屈,你选这个专业有人逼你吗?那既然你认为是你喜欢的,自己选择了,就去承担它,因为任何事都会有困难等你去克服。如果你真的那么痛苦,不想读完全可以选择换专业,但没必要做没有意义的抱怨。”他说完这些,我突然就不想哭了。从前我总觉得我爸好像我的甲方,他对我进行了教育投资,我要给他一个成绩作为回报。但那时我意识到专业是我个人的选择,最需要有交代的其实是自己。只要做了任何选择就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说到目标,我选择做建筑师,但其实我对这个行业并没有执念的,我觉得我现在能够实现了自己和团队认为有意义的建筑实践,这就够了。我觉得人在任何阶段没有很纯粹的成功或者失败,只要能找到自己能够自洽的位置。人要诚实才能做到自洽,真诚面对自己才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或许过几年我会换一个行业,或是放空几年吧,一切都有可能。
观众提问:对迷茫中成长的女性青年建筑师的建议?
东梅:建筑这个行业,从教育的时候就把我们忽悠得很高,每个人都很热爱这个行业。所以但凡一个人想要放弃建筑,最难说服的其实是自己。可事实情况是,现实中有好几十条路摆在你面前,但你一条也看不到尽头。选择都是一念之差,凭着本能和内心的渴望,对自己诚实,做出选择,选完后也不要计较。或许这条路无法让你成功,但会带你去意想不到的世界。结果不如人意时,随时掉头永远来得及,但不要可惜已经走过的路。
刘晨:在读书时我们经常被告知建筑师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等到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行业多你不多少你不少。每一代人的经历可能都不一样,我这一代建筑师有些是工作5年之后开始迷茫的,现在的小朋友们可能从毕业就开始迷茫,仿佛自己一旦选择错就没有回头路了。
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是你面对未知产生的害怕和焦虑。可能一旦经历过了反而也不会那么焦虑了。我自己刚开始做事务所也经历过一段焦虑的时期,我的焦虑源于建筑这个行业反馈时间的漫长,可能两三年都在埋头苦干,但是并不知道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自我怀疑。但当我做完了第一个项目之后,我的焦虑就消失了。人要让自己有勇气去经历,而不是在一开始做选择时就过度焦虑。
郭凡:未来的世界是不可知的,今天我们经历的可能是职业的消失,将来这个行业是否存在,或者以什么形式存在都不确定(笑)。韧性,才是未来需要我们所具备的特质。从前总是被教育坚持是美德,但其实有时候放弃需要更大的勇气。人生很短,大胆尝试,发现不对,就要勇敢地放弃,然后重新开始,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套用东梅老师在分享中引用的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一句话来祝福今天看到文章中的你,不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在面对压力、迷茫的当下,: 当你下定决心去完成一件事情,整个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他不知道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去,但会带他到他所不知的世界去。这种决心能够帮助我们跨越困境,这是一种生物的蛮力。不论性别,做一个强大的你。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