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登录
- 小程序
- APP
- 档案号
德国HPP建筑事务所 · 2022-06-01 21:01:24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 CreatAR Images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城市需要不断更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以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筑功能也都有了全新的需求。因此,对于存量建筑的旧改翻新是设计师们需要持续面对的重要课题。
HPP在城市更新以及建筑旧改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设计师们通过对建筑功能的现代化更新、建筑改造的可持续性设计以及对城市空间的整体性改造与规划,不断地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01
建筑功能的现代化更新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建筑的原有功能已不再被现代社会所需要,部分现存建筑的空间布局也急需升级更新以适应新需求。因此以全新的设计手段对建筑功能进行改造是旧改项目的首要任务。
在保证对建筑及空间的现代化更新的基础上,HPP始终坚持对原有旧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历史赋予现存建筑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设计师们需要在兼顾建筑原有特色的同时进行更新迭代。这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挑战但也是旧改类项目的意义所在。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 CreatAR Images
新华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是上海百年船厂祥生船厂的发源地。1918年重建后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水上门户”。其中的871-872仓库建于1938年,是码头工业建筑遗存的重要部分。HPP受业主委托将新华码头区域的仓库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为符合现代办公需求的高端商务场所。
871-872仓库旧貌
老建筑外部特点为两侧的外置混凝土楼梯及坡道,功能感极强。内部最大的特点为八角形立柱,建筑采用无梁楼盖系统,巨大的八角柱帽成为建筑内部很强的符号特征。
办公楼室内 © CreatAR Images
改造保留了特色的八角形立柱 © CreatAR Images
设计师们在保留原始特色结构的基础上,拓展出新的办公功能,并保证了建筑材质色彩和比例与原始建筑完美呼应,将建筑保留的历史沉淀以暂新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使滨江道办公楼以全新面貌出现在滨水之畔。
Ruby Luna酒店 © Ralph Richter
Ruby Luna是德国酒店品牌Ruby Hotels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第三家酒店,其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的德国商业银行办公楼,是德国20世纪40年代现代化最重要的高层办公楼之一。
曾经的德国商业办公楼(上)& 标志性免下车柜台(下)
HPP的旧改设计理念来源于其初建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乐观主义,同时代的原子弹、登月等划时代新科技正突破世人的想象极限。而60年后的今天,无数精致的室内元素使太空时代在这里再一次激发着人们的创新力与想象力。
Ruby Luna酒店室内 © Ralph Richter
建筑底层全玻璃幕墙清晰可见的壮实的外露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作为汽车友好型银行的标志性免下车柜台,现如今已成为欢迎酒店客人的开放式门厅和休憩空间。
改造后酒店入口空间 © Ralph Richter
02
建筑改造的可持续性
面对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步伐,建筑同样也会持续经历快速的改造更新的过程,意味着旧改项目在未来依然有二次更新的机会以适应新的功能。因此设计师们在现阶段进行翻新设计时需要充分保留后期改造的可能性。持续且充满弹性的改造机会也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在节能减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也有着充分积极的意义。
2014年改造后的三片楼 © Ralph Richter
三片楼,德语原名Dreischeibenhaus,由HPP第一代合伙人Helmut Hentrich 和 Hubert Petschnigg于1960年设计完成,是当时德国战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作。这座曾为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集团总部服务多年的历史保护建筑,于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翻新改造的工作,并在2014年完成了第二次的改造,实现其建筑生命的第三次飞跃。
1960年的三片楼
2014年改造后的三片楼 © Ralph Richter
2014年改造后的三片楼入口 © HGEsch
改造后的三片楼,楼内的各类设施均达到了当今现代化办公楼的标准。改造工程包括提高立面节能效率、楼内智能服务和消防系统的更新,并对平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使得办公空间更加灵活,更高效地满足各种租赁的需求,绿建设计依据LEED金奖标准。改造后的三片楼获得了MIPIM 2015最佳翻新建筑奖。
改造前三片楼室内
改造后三片楼室内 © Ralph Richter
03
城市空间内的区域整体改造
旧改及翻新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单体,建筑群落的整体改造更能加速城市更新的进展步伐。相比于建筑单体改造,建筑群落的更新需要考虑更多城市规划层面的现存状况及发展趋势。保证旧改项目可以合理顺利的融入现有城市空间,并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是设计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
改造后的莱比锡火车站 © Axel Schmidt
莱比锡中央火车站建于1915年,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管理,是德国萨克森州主要大城市莱比锡的主车站,也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火车站。在 1994 年至 1997 年运营期间,莱比锡中央火车站作为德国铁路的试点项目,由HPP对其进行了全面翻新和现代化改造。现今,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之前的辉煌。
改造前莱比锡火车站(上)& 改造前车站室内(下)
作为当时的试验性项目,HPP根据1997年历史保护建筑标准对其进行改造,在原本主要结构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将单层270米长的候车楼改造成三层购物中心,利用其交通便利性,加入商业和服务功能设施,从而方便乘客和吸引顾客,带动商圈发展与提升。
莱比锡火车站室内 © Axel Schmidt
莱比锡火车站的设计突破了一般传统火车站,在这里开放式的站台与购物中心三层紧密相连,在无缝换乘中将枢纽融于城市,以完善整个区域的城市功能。
改造后的兴发水泥厂 © HPP+BIAD
怀柔科学城北区金隅兴发水泥厂紧邻“长城文化带”,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这片曾经繁忙的老厂房连接着开采的矿山,如今已被改造为矿山公园。厂区内巨大的水泥筒仓、空中管廊、红砖外墙厂房等,是过往车辆和行人眼里一道醒目的工业景观。在此改造项目的概念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中,HPP联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激烈的竞赛中胜出。
改造前水泥厂建筑(上)及室内结构(下)© 刘淼
园区确定了54处保留建筑,总建筑规模约18万平方米。在项目规划中设计师充分尊重工业文化的历史轨迹,依托贯通场地的南北铁轨形成整个基地的景观历史轴线,串联东西五大功能组团。旨在通过对水泥厂进行改造升级和再利用,保护和展现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形成新功能业态以焕发新生。
改造前十八仓
改造后专家公寓 © HPP
水泥袋装站改造为科学档案馆 © HPP
帐篷库改造为多功能厅 © HPP
新建数学家体育馆 © HPP
新建图书馆 © HPP
徐家汇体育公园是上海体育改革发展计划的重大项目,旨在通过新的规划升级, 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满足市民健身休闲的需求。上海徐家汇体育公园城市设计历经6个月完成,HPP在众多竞争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投。
改造后徐家汇体育公园鸟瞰 © HPP
由于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发展,徐家汇体育公园片区内形成越来越多的灰空间,过多的车行入口、地面停车场以及过少的户外开放空间,使得该区域不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曾经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标志建筑物
根据规划方案,徐家汇体育公园将保留和改造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和东亚大厦四栋主要建筑。通过规划改造形成“一轴两翼”的布局。“一轴”即保留现有两大场馆(体育场、体育馆)的主体功能,形成东西向的“专业赛事轴”。“两翼”即围绕中间的专业赛事轴,将公园分为南北两大主题,北面为“有氧公园”,南面结合现有的市民游泳馆创造一片“运动公园”。
在建中的徐家汇体育公园 © CreatAR Images
东亚大厦 © 久事体育场馆
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符合“国际赛事之都”的徐家汇体育公园,一个城市核心区的体育公园,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上海以及全世界人民。
投入试运营的万体汇综合馆 © 久事体育场馆
万体汇综合馆室内 © CreatAR Images
旧建筑保留着历史在其身上烙下的浓重痕迹,这份经过沉淀的精神和特质不应被简单地摧毁并遗忘。以现代的设计手段传承建筑历史,以恰当的方式让建筑与城市融合,以前瞻性的视角保证建筑的未来发展可持续性,这是HPP在众多旧改项目中始终践行的设计原则与基础。设计师们也会在建筑更新的方向上继续探索实践,在保护和展现历史风貌的同时让建筑焕然新生。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