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王辉的2021:一个爱读书的建筑师的8341
    建筑师

    建筑档案 · 2022-01-24 14:24:22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记录现场!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王辉

从2018年起,每年年初我都在“建筑档案”上以读书为线索,总结下上一年做的一组值得记录的事情:《建筑档案对话王辉丨一个爱写文章建筑师的2018》 《 王辉 的2019 | 一个建筑师的读书档案》 《王辉的2020 | 一个爱读书的建筑师的讲座档案 》 。2021年由于疫情的持续使日常出差大大受限,反而促使了我比较专注地多做了一些事。总结起这些事来不太容易聚焦,可能借鉴比较通俗却也容易上口的数字法(例如1心、2轴、3带、4区之流)会容易些。我希望能找个好记的数字符,这时脑海里浮现出8341——这是我们这代人朗朗上口的数字,曾是中央警卫部队的番号,毛主席去世后就不用了。每当这组数出现在耳畔,就难以拂去,于是细盘点自己2021年在讲座、设计、写作和教学四个方面做的事,还真能够凑出个8341,分别如下:8个讲座;3个展览设计(A),3个年末发表的新设计(B);4篇文章;1个设计课教学。

2021年7月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聘请我作2021年秋季学期研究生理论课的首席教授。这个消息是学校排教学计划截止期前两天才告知我的,虽然很匆忙,但我还是很爽快地应承了,因为这也推动我完成一个私人计划。

自从2020年我把国科大的文献阅读课做成一个15讲的对现代建筑前期的理论扫描后,我已下决心在2022年55岁时要对我一生所偶然从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实践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认知,这才有可能为日后可能的“衰年变法”打下个根基。完成这个宏愿需要内外两种动力来推动,有一个正规的课程的来约束自觉性也的确是个很好的方式。因为要马上向学校上交教学大纲,所以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二天早上,我就列了个讲课计划,虽然最后不是完全按这个执行的,但留个档案记录还是很有意义。

2020年“王叔请你听讲 ‍ 座”合辑

现代建筑系谱学理论研究系列-2021:

1945-1968 乌托邦时代的建筑

开篇 理论与阅读方法

0.1建筑理论阅读的《文之悦》:矩阵阅读与句读

0.2前现代主义的话题

0.2a 时代精神朔源:理性主义神话之旅

0.2b 诸神的黄昏:四位大师的遗产

0.2c 总体性设计的乌托邦

0.2d Manfredo Tafuri的《建筑与乌托邦:设计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题部分:世界的现代性与二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 (王辉)

第一单元:二战后现代建筑的凯歌

1.1现代设计与教育:包豪斯体系的最终胜利

1.2现代设计与产品:工业美学

1.3现代设计与传播:以Domus 和 Arts & Architecture 杂志为例

1.4现代设计与艺术:Henry Moore,Isamu Noguchi,Alexander Calder

第二单元 现代建筑与乌托邦

2.1城市乌托邦:日本的新陈代谢运动

2.2社会乌托邦:Smithson夫妇的新粗野主义

2.3社群乌托邦:槇文彦的组团形式

2.4体系乌托邦: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语言

2.5结构乌托邦:荷兰的结构主义

2.6技术乌托邦:Archigram

2.7产品乌托邦:Superstudio

2.8工业乌托邦:Buckminster Fuller

第三单元 现代建筑与异托邦

3.1乐观的现代主义

3.1a美国东西两岸的现代主义建筑

3.1b南美洲的现代主义建筑

3.1c社会主义阵营的现代主义建筑

3.1c-1苏联的现代主义建筑

3.1c-2东欧的现代主义建筑

3.2怀疑的现代主义

3.2a现代主义与纪念性:Louis Kahn

3.2b现代主义与乡土性:地域主义的回应

3.2c现代主义与城市性:Colin Rowe的拼贴城市

3.2d现代主义与居住性:芒福德与雅各布斯的争论

3.2e现代主义与教条性:Team X现代主义正宗的终结者

第四单元 1968年运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4.1 1968运动中法国哲学思潮的转向

4.2 1968作为现代建筑思潮的转折点

副歌:金秋野句读Colin Rowe的《透明性》

我对这个大纲里的内容虽然略知一二,但离正式宣讲还差得很远。有了正规课程的压力,不通也要通。因为我是首席教授,所以也有资源和资金让其他专家来分担一半的内容,这样一方面保证这门课的含金量,一方面也为我腾挪出备课的时间。有了这个天团组合,使这个课程在系统化的基础上也更多元化,最终的完成度很高,受到好评。内容上有点遗憾的是受校历所限,有几个点没有时间讲,例如美国的商业化现代主义,粗野主义,十次小组等。

实际课程安排记录如下:

王辉主持部分 | 矩阵式阅读不透明的乌托邦时代的建筑 1945-1968

王辉 | 书本上的乌托邦 2021/09/07

王辉| 座椅上的乌托邦 2021/10/03

王辉| 塔夫理与乌托邦 2021/10/26

王辉| 现代设计教育1:乌尔姆模式 2021/11/02

王辉| 现代设计教育2:现代主义视野下完整的人 2021/11/09

裴钊| 拉美的现代主义建筑 2021/11/16

王辉| 富勒康 2021/11/23

韩林飞| 20世纪苏联和东欧的乌托邦建筑 2021/11/30

宋俊岭 宋一然| 芒福德的光芒 2021/12/04

王辉| case study houses 案例研究住宅 2021/12/14

许懋彦| 1960年代日本新陈代谢运动 2021/12/21

王辉| 乌托邦的盛宴:Archigram 2021/12/28

童明| 乌托邦的终结:来自“拼贴城市”的消息 2022/01/04

金秋野 | 句读 Colin Rowe《透明性》2021/09/14,2021/09/28,2021/10/12,2021/10/21

我邀请来的老师都是职业教授,他们共同的优点是讲义比较条理规范,给予我很多教益,也使我同步提升自己讲义结构的清晰性。我讲的内容跨度很大,PPT制作必须在平均每两周的间歇中完成,内容是全新的,几乎没有积累,这对于日常工作已经满负荷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意志力的挑战。既然做了,就不要停留在舒适区,有价值的做法是专门去找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把新东西放在自己成型的思维结构上。这样,我首先成为了这门课的学生,通过上课学了不少自己以前模糊甚至不知道的东西。这种比较自主的知识建构也培养了我的敏感力,学会了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精准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并锻炼了在这种学术捕捉过程中的直觉。每次3个小时不间断的讲座,也是一个连续的思辨和推导过程,对每一个话题都有一些知识贡献点,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以下回顾下每一讲中比较有趣的点。

01 书本上的乌托邦

作为开篇,这一讲要把整个人类的乌托邦思想史串联起来,从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基督教末世论,到十六至十八世纪乌托邦题材的系列著作,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到二十世纪对乌托邦思想的哲学批判,以及反乌托邦文学,这个庞大的文献阅读计划虽然过去一直向往,但下不了决心去做,这次因赶鸭子上架也就做了,对于自己的读书史来说是个小小的成就。阅读也打开了我的眼界,读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确对革命导师犀利的批判力和深邃的洞察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座椅上的乌托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于2021年6月至10月举办了“设计乌托邦1880-1980:百年设计史 / 比亚杰蒂-科尼格收藏展”,提供了一个可以用实物来讲现代家具史的教学机会。我除了把这节课教室搬到展厅外,还做了一个《座椅上的乌托邦》网络讲座,用展览中出现的八把椅子,来图解二十世纪中期现代主义高品质产品的生产目标不再聚焦于服务社会上流,而是面向普罗大众,力图通过现代化大生产的手段,用新美学来教化大众精神生活,用好产品来升级大众物质生活。

现代主义家具设计在1940-50年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不仅诞生了划时代的设计师,也诞生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构成了新的设计范式,既升华了前辈的理念,又对几代后人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设计师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并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现代主义的经典设计也难以逃离被现代社会异化的宿命。在这个意义上,用“乌托邦”这个知性范畴来解读这些作品,又成为一种对现代设计经典的批判式阅读。这一讲中有知识贡献度的是梳理了一段伊姆斯和小沙里宁参加1940年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的“有机设计”竞赛获奖后的研发史,追述了他们如何摆脱比较适合二维曲面的胶合木范式,最后用新型材料(玻璃钢和塑料)实现了三维曲面的初心,并为产品的量化生产铺平了道路。这也是现代设计中创新突破一定会以材料为抓手的历史规律。

03 塔夫理与乌托邦

与2020年课程阅读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一样,今年的核心读物是塔夫里的《建筑与乌托邦》,并希望用这本书提供的批判视角来解读整个学期所涉及的设计案例。塔夫里意识形态式的批判方法,以及他所反对的形形色色的操作式批判,都是我们兼收并蓄的对这个时代设计和理论的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建构知识,而不是把理论异化为知识话语权。这一讲有知识贡献度的是把此书中涉及的柯布在阿尔及尔的Obus计划和1968年后Superstudio的“连续纪念碑”作比较。这个关联实际上是对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一个建筑学图解,也许以后我可以把这个话题发展成一篇文章。

04 现代设计教育1:乌尔姆模式

1945-68年,表面的和平和暗地里的冷战,都在促进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的中产阶级化。需要提出有效生产的模式来应对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量产,于是设计从应用艺术中独立出来,形成用工具理性来规范的一门技术,并为稳定的社会治理设置了文化工业的技术方法论。现代设计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要看清其中“现象的透明”,还是要用塔夫理式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眼光,来洞见现代设计教育成就中的危机。本讲核心是介绍有“新包豪斯”美誉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这个学校其实与工业并不成熟时代的包豪斯有本质性的区别,它更是为现代工业量身订制,且不自觉地成为了“文化工业”的推手。以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座标原点,往往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幼稚地认为未来的一切都会回归原点,因为它太有“字面的透明性”;而另一种则是从“现象的透明性”看出发达的资本社会体系是如何扭曲了这条似乎透明的轨迹。这种用柯林·罗的透明性概念来展开塔夫理式的解读,也是再读乌尔姆这个现代设计经典的一个新视角。以往介绍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资料大都集中在工业设计上,本讲座的知识贡献度是用较多篇幅介绍工业营建系的设计,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乌托邦时代的建筑教育。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5 现代设计教育2:现代主义视野下完整的人

现代主义的设计教育一方面要面向机器化的社会大生产,另一方面更要生产出新的人类,这是在乌托邦时代最有崇高使命感的任务。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已经意识到人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件作品,而像莫霍利-纳吉这样的现代设计教育家,则直接以“生产-再生产的复制”流程,来进化人的感觉,力图制造出“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这一讲介绍莫霍利-纳吉的设计教育思想,最终的落点是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进化,并将之与柯布西耶在《直角之诗》中所表达的人的自我实现相关联。

06 富勒康

这一讲是把巴克敏斯特·富勒和路易斯·康挂钩,难度很大。一个新的视角是从乌托邦角度来重新解读,认知他们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创意价值和精神遗产。乌托邦的底色是济世的胸怀,这种使命感背后的底层逻辑是相信设计是对先天预设的发现。当人家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富勒是个发明家时,其实他是一位探险的发现者,因为他再次激活了柏拉图的几何体。同理,康的几何也有其先天的预设,尤其是他在设计费城城市塔时几乎可以变成富勒第二时,也许是与安·婷突发的署名之争令他冷静地回归到自己的天命。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组织一个叙事,柏拉图的《蒂迈欧篇》,以及康和安·婷的私生女Alexandra画的一张观星图,都给予了巨大的启示。这一讲的知识贡献度是找到了康设计生涯的一个分水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Case Study Houses 案例研究住宅

与我们课程涉及的时间跨度完美匹配的设计运动是发生在1945-66年在洛杉矶的Case Study Houses Program。由Arts & Architecture 杂志推出的这个“案例研究住宅”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主义理念在美国中产社会基层生活中的普及。这个被遗忘或边缘化的美国现代主义建筑事件,也随着时代潮浪的起伏,不时地被今人重温。如果我们用麦克卢汉的传播学思想“媒介即讯息”来重新审视这个计划,可以思考很多与今天现实联系起来的问题,这也是这个讲座想从一些新的视角来重新挖掘这个历史案例价值的初心。另一个值得对比的视角,是与同时代的法国建筑师普鲁维的装配式方法对照,来思考现代建筑中的技术乌托邦问题。这一讲的知识贡献度是挖掘出加州现代建筑摄影师Julius Shulman。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8 乌托邦的盛宴:Archigram

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路高歌猛进,既生产出其正宗的作品,也生产出它的掘墓人。这个现象也平行于现代主义的整体文化进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洞悉造成这一现象的宏观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又要剖析那些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而勇于创造新范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和设计。活跃于1961-1974年的ARCHIGRAM,由6位建筑师组成,制做了九期半杂志,总共生产了900余幅建筑图纸,其中一些构想(例如插件城市、行走城市、瞬间城市等)已广为人知,成为建筑学知识宝库中的经典。他们作品更有前瞻性的是当年那些异想天开的创意,不少已是解决今天我们才遇到的城市发展中问题的良方。这个讲座是用来纪念Archigram第一本杂志出版60周年。这60年的社会变化,使这个当年有反骨的建筑师团队,也逐渐从亚文化中的斗士变成主流文化里的座上客:RIBA为这个当年的捣乱分子颁发了金奖,主创设计师也被女王封爵,他们的档案成了最新美术馆的典藏。这个必然的结局也促使我们对他们的作品做一个更精准和全面的解读,以期从中看到把这个60年前的“古董”放在当下建筑语境中的意义。这一讲的知识贡献度是把Archigram六位合作者第一个合作项目、1963年在伦敦白教堂画廊举办的Living City展览作为理解这个小组作品的坐标原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乌托邦的盛宴:纪念ARCHIGRAM诞生60周年

2021年我参加了三个艺术展的空间设计。在当代艺术展中,空间设计越来越成为展览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不只是形式,因为观众是在展陈空间设计所届定的动线、结构、和氛围中与艺术作品发生情动。空间设计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引观众走进艺术家的世界。应邀参加这些设计的动机也很简单,因为建筑设计任务从来不是单纯的,而为艺术做设计可能会单纯些,可以对自己惯常的设计手法做一个反思。

坪山美术馆|九层塔之3:“我的诗人”

展览日期:2020年12月26日-2021年12月5日

这是用迷宫的手法为艺术家毛焰、诗人韩东设计的一个展览。从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米诺斯的迷宫开始,迷宫就是为一场有情动的遭遇而准备的理想化条件,它带来了期待、恐惧、侥幸、痛苦、狂喜……它在日常体验中让人感到一种先天的约定,一种命中的关联,一种前世的姻缘。康德把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定义为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它的外感观的形式,时间是它的内感观形式。任何事物的感性存在都脱离不了这一对时空形式,我要在这里打造的就是存在于画-诗-观众之间一种先天形式的理想物化环境。假如这个时空的物化是个迷宫,他/她和它和它的相遇就有一种先天的期待感、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对这种“先天”的感觉驱使了在感官直觉体验中把他/她与它和它融合,用一个统觉的“我”,把他者的画、他者的诗,转变成自我的画、自我的诗,“我和我的诗人” 显影。

探索“九层塔 ”系列展览③ “我的诗人”

金鸡湖美术馆:“心帆飞扬——杨明义的江河湖海艺术回顾展”

展览日期:2021年6月27日-10月10日

这是一个大艺术家的大体量的回顾展,其空间调性既需要有理性化的大气,也需要有感性化的灵动,而这种空间调性亦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水墨所追求的。这种空间与绘画之间的异质同构又在杨明义老师的故乡苏州找到了支点,那就是苏式园林的空间句法成为了这个展览空间设计的语法,让观众沉浸在杨明义的江河湖海中时能体验到弥漫在空间中的乡音。

“江河湖海”的空间格 ‍ 局——杨明义艺术回顾展的空间设计

深圳OCAT艺术馆+华·美术馆:“记忆术”与“记忆宫殿”

展览日期:2021年9月29日-11月21日(“记忆宫殿”展,华·美术馆)

2021年9月29日-11月11日(“记忆术”展,OCAT深圳馆)

两个美术馆的这个有相当高学术水准的联展的明线主题是记忆,暗线是纪念已故的当代艺术理论家黄专老师。设计的智性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其学术性,更源于预算拮据的骨感现实。针对“记忆”这一策展命题,空间设计本身也变成了对“记忆术”(the art of memory)的设计,以及对如何用空间叙事来组织艺术家的群展作品。通过对记忆的概念性与操作性两个层次的解读,空间营造在以记忆主题展览中创造了新的观展体验。

在“记忆术”中,空间设计循环利用了前次zhanlan1遗留下来的几个盒子空间,并加以改造和补充,最后以有柏拉图意味的“影子”为切入点,通过展厅中体块的影子来构筑记忆与现实的关系。

“记忆宫殿”展览 · 华•美术馆 · 摄影:曾天培

在“记忆宫殿”中,把一个艺术品分解成三部分可展示的内容:作为实物的艺术品、艺术家介绍和作品介绍。再用有鲜明几何特征的同一种空间,来储存这三重展示。这三项内容不仅涵盖了作品不同的在场,还通过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构筑了记忆宫殿,作品的三项属性在物理空间中进行了解构式的垂直对位,将同一作品的三项内容分布在展馆不同三层的同一平面位置,为参观者营造出了一个记忆迷宫。当空间被重复了几遍以后,观众就可能会产生记忆,以及对记忆内容的提取。这样空间设计变成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这个设计操作也是建立在巧妙地在利用前次展览剩余的展墙基础之上。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记忆术”展览 · OCAT深圳馆 · 摄影:曾天培

“记忆术”与“记忆宫殿”展陈空间设计 / URBANUS都市实践

疫情之后,我们的设计业务还是一直平稳发展,同时也还有几个工地在推进。然而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项目盖好了以后都难以及时拍摄。加之后半年受备课的牵累,就是有了照片,也没有时间静下来对项目做个简单的推送,更不用说为学术期刊杂写介绍文章。直至12月初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才在一周里奋笔追赶出几个推文小稿,并于年末在几个主要微信平台得以发表。

沈阳东贸库改造设计

东贸库始建于抗美援朝时期,是共和国第一代物流建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如何把木结构的仓储建筑转变为规范允许使用的日常建筑功能,还是会有极大的技术挑战。这个设计在宏观方面有理念地解决了用7栋老仓库带活新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问题,在微观上有创意地解决了工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问题。

共和国第一代仓储建筑新生,沈阳东贸库改造 / URBANUS都市实践

都市实践新作:沈阳东贸库改造,让工业遗存参与都市生活

白沙岛金融小镇展示中心

2019年设计完北京世园会植物馆之后,我们意识到植物温室如果它发生在一个日常生活的社区,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城市活力。 这驱动了我的一个决心,在遇到的每一个北方项目机会中植入一个可大可小的温室,把四季常青的社区花园做为社群建设的抓手。

由于有世园会植物园设计经验和设计资源的加持,这个决心很快付诸于行动,也有不少甲方为之心动,但到最后定案时往往又使我们丢了项目。我倒不遗憾因为这个执念而带来的损失,反而更坚定了去实现它的意志。这个理想最理想的场地当然是东北,所以当我只是为了一个5000平米的展示中心设计和白沙岛金融小镇第一次交流时,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想法向甲方和盘托出,没想到和甲方一拍即合,得到了5万平米的整个地块设计。率先盖出的展示中心是以室内绿化为线索,整合社交功能,营造社区中心氛围。这个建筑虽然是抢工完成的,但瑕不掩瑜,使用频效非常高,并为整个沈抚改革先行示范区树立了样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白沙岛金融小镇社区中心,在东北盖个“温室”

成府路150号

作为清华校友,在清华南门口(我们上学时清华大学的主门)正对面能成功地改造一个楼还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我们接手这个项目时,前面已经有十余版没有被区领导通过的方案,原因是单纯的立面修改是一条死路。

我们的系统改造亮点是用下沉的天台花园和上升的浅大堂中庭把天和地连接起来,为这个由商场改造成高科技IT平台的建筑打造新的社交界面。这个项目的技术难点是使用了砖幕墙体系,以及在结构改造上有许多创见。

北京成府路150号 - 海淀未来硅谷

每年我也都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几篇文章。今年的文章主题聚焦在用罗尔斯的“正义论”来理解“空间正义”,并以此总结我们的实践。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再生:沈阳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随笔》

总体规划方案

提取山墙母题形成新的建筑体量

《当代建筑》2021年4月刊:王辉 |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再生——以沈阳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在城市公共项目中实现“空间正义”,一直是URBANUS都市实践一种显性的立场和方法。本文以目前正在设计和施工的华润置地沈阳大东区东贸库地段的“时代之城”社区开发为例,探讨在将废墟化的工业时代遗产转化为新型城市文化景观时, “空间正义”理念如何为这种景观生成赋能。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空间共享——用罗尔斯的正义论来反思URBANUS都市实践的几个北京胡同更新案例》

近年来,我们在北京胡同更新中做了不少项目,涉及面也比较全面,需要一次理论总结。《时代建筑》本期由李振宇和戴春老师主持的话题是“共享”,本文把北京胡同更新中重塑“共享”价值向度的三组案例,嵌入罗尔斯正义论两个原则及其优先排序,来反思“空间正义”作为“共享”的前提的逻辑正当性。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空间共享:用罗尔斯的正义论来反思URBANUS都市实践的北京胡同更新案例 | 王辉 | 时代建筑2021年第4期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设计创意》

本文是应新版的UED杂志之邀,介绍近期的设计成果。我继续用“空间正义”的理念,重新梳理了都市实践北京办公室近年来设计实践中的基本立场,并通过列举七个方面需要“空间正义”的问题: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社会空间阶层化的不平衡,历史遗产在当下利用的不充分,对公共领域中自由认知的不充分,现行范式对公共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对社会弱势关爱的不充分。直面这些问题,作为设计伦理基石的“空间正义”,完全可以转化为设计灵感的出发点,并可以物化为设计工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设计创意

《坪山图书馆:从乌托邦到异托邦》

这是一篇介绍坪山文化聚落和坪山图书馆迟到的文章,然而正是这种迟到,见证了我们设计之初持有的“空间正义”的理念,在项目的实际运营中得到了发扬和光大。通过回顾坪山文化聚落的设计过程,以及简述坪山图书馆的具体设计及使用历程,本文分析了一个立足于将当代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还原回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生活空间的设计初心,如何从乌托邦式的理想走到实现的过程,以及在后评估的角度上对这个过程中遇到的矛盾进行理论化的分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乌托邦到异托邦:深圳坪山图书馆 | 王辉 | 时代建筑2021年第5期

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课导师,2021年春季学期,我又继续参与了三年级的开放式设计教学。今年我的题目依然是“公交展场上年亲人的微城市”,场地也依然是大屯路的公交场站。这是我第四次来清华教学,实验一种在学校培养建筑师意志力的教学法。因为已经有了前三次的经验,所以对最后能产出的结果也很有信心。在以往“微城市”题目设置的基础上,今年又加上一个“微时代”的概念,更强调了一种年轻人在新的社交媒介、虚拟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生存现状。每个组员都要阅读汪民安老师主编的《“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和《文化研究关键词》这两本书,并从中挑出一些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与设计相匹配的文化语境。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一条道走到黑”。以往同学们第一天对场地进行现场调研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对这个场地的感受,而这次受疫情影响他们被锁在校内。有趣的是八仙过海,每个人用各自的方法获得了对场地的第一感受,并画出了图。例如有人靠记录梦,有人靠与校外帮助去场地的朋友视频,等等。这张非建筑的感受图就是这八周他们设计的原点,最终的设计必须在形式是它的衍生。无论这张画表达了什么,无聊与否,有趣与否,都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么他们就必须用自己的意志力,坚定地把这个偶然的选择负责任地变成一个完成的作品。

课后朋友圈小结

我的职责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鼓励和帮助他们从迷津中走出来。例如YMT同学的故乡山清水秀,远离城市的喧嚣,她画出的画是清爽的山水,比之其他同学极具哲学意味的阐释或许显得浅了些,在她产生自我怀疑时,我会不断鼓励她,支持她往下做;LDF同学来自重庆,教学过程中我鼓励他用家乡话进行自我的表达,这能帮助他去找寻自我,表达得更为舒服;课程中每个人陷入迷茫时,我会和大家一起打坐冥想,去思考自己到底在想什么。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以自己认为舒适的方式去进行下去,干着舒服的事情,收获独有的趣味。

教学相长。这个对专注力培养的训练,其实反向也是针对我的自我训练。回顾一年来能做这么多东西,其实不止8341,也和我年初在清华又重新回炉深造有一点关系吧。

设计导师班 | 王辉老师专访

一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做的事情如果不加以总结,再多也没有意义。所以每年一度在“建筑档案”上的记录,对于新的一年也是个良好的基点,合适的英文是benchmark。

期待在2022年,我能够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为核心解读消费主义时代的现代建筑现象,顺利完成现代建筑理论史三年壮游的最后一段;希望再有与艺术家更深度合作的机会,来反思设计的基本问题;希望几个要完工的项目有美好的呈现;最后希望这一年打下更好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在2023年春季继续教我的意志力培养课。

每年圣诞公司当年新来的员工要贡献一棵有创意的圣诞树,材料造价不超过300元

2014-2020往年圣诞树(左右滑动)

阅读:4652
2022-01-24 14:24:22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档案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