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 第二讲 董功:直向实践
    建筑师

    建筑现场 · 2021-12-17 17:41:02

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第二期于2021年12月1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首先向现场到来的嘉宾们和同学们表示欢迎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在开场陈述中讲道,“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重要的学术品牌之一,是继“央美建筑系列讲堂”、“央美建筑系列对话”、“央美建筑云园雅集”之后的又一重要学术平台。其宗旨是试图发现、反思、并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方向;是活跃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最前沿的青年建筑家们,用他们自身极赋试验性的创作实践,勾勒、映射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实验创新的场景和轨迹的前沿报告;是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如何建构、贡献世界当代建筑新思想的学术前沿阵地。

90年代,在王明贤先生的倡导下,中国的实验建筑破茧而出,并在之后几十年间,成就了一大批思想活跃、极赋试验精神的建筑师,为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天,当我们面临特殊的挑战,中国的当代建筑又如何应对?因此,“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将成为中国当代建筑深度学术探讨的重要学术阵地。

本期为“央美建筑:中国建筑师前沿报告“系列的第二期,我们有幸请到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董功先生。

|报告人介绍|

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董功于2008年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于2019年被授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导师,美国伊利诺大学杰出客座教授,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董功及事务所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展览,于2021年参加MoMA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首次中国建筑展;2018年参加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FREESPACE主题展。事务所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9、2017、2013);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杰出建筑奖”(2021);意大利Domus“100+最佳建筑事务所”(2019);瑞士建筑奖入围奖(2018);意大利“Archmarathon”建筑奖最高奖(2016);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4)等重要奖项。

董功曾多次受邀于清华大学,马德里理工大学,伊利诺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法国建筑师协会,意大利Casabella Formazione等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发表演讲和教学评图。世界知名建筑期刊《AV Monographs》出版第220期直向建筑专辑《Cosmopolitan Vernacular》,同时其作品多次被《CASABELLA》《Arquitectura Viva》《The New York Times》《A+U》《Detail》《The Architectural Review》《L'Architecture d'Aujourd'hui》《Lotus》《Domus》等媒体出版物发表。

其代表作品包括:海边图书馆,海边礼堂,阳朔糖舍酒店,船长之家改造,长江美术馆,坪山美术馆,南开大学海冰楼等。

|报告现场|

讲座开篇,董功解释了“直向实践”这个题目的双重含义 – 一方面是对事务所实践线索的梳理,另一方面意指“直接面向实践”,强调实践是让建筑学更加鲜活、全面、整体的重要力量。他分享了近年在各地讲座题目的集合,呈现出直向实践的一些连贯性线索,并选取了其中“抵达与脱离”、“新与旧”、“介入与连接”、“根据条件建造”四组关键词,作为此次讲座的主要章节。

抵达与脱离 – 两个图书馆

董功首先阐释了对于建筑生命活动的两个重要阶段——“抵达”与“脱离”的理解。 “抵达”是指建筑师以专业身份与业主和使用者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脱离”是指建筑建成后逐渐脱离原先设计的预想,因为不可控的因素使建筑在使用中变得愈发生动。

他分享了烟台所城里图书馆,北戴河阿那亚海边图书馆两个项目作为例子。这两个房子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脱离了原先设计的框架,变成多样互动的状态。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摄影:陈颢

所城里图书馆位于烟台老城区,是由策展人欧宁发起的旧城改造文化复兴项目,希望用物理空间给当地居民带来归属感,并提供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设计策略是通过细柱廊简单精准地介入,将原先杂乱的空间元素整合起来,形成新的院落与围合的空间格局。几年后,董功再访场地,欣喜发现逐渐植物逐渐生长茂密,创造出新的空间氛围和生命状态,人与自然的缠绕使设计中的硬空间产生了奇妙的变化。他提出:植物不是配景。好的建筑能把气候、植物、人的使用痕迹等所有元素调动起来,一起形成一个生动的场所。

海边图书馆,摄影:苏圣亮

海边图书馆(孤独图书馆)则反映了在当下,大众媒体影响下的建筑如何与社会互动,从而呈现一个状态多样的空间。

董功讲述了初到场地,面对空阔海岸和天空的感受,从剖面入手,设计出一个面朝大海的阅读空间,而面向未来社区的一侧则是更实的,甚至带有一些神秘感的立面。

2015年,“一条”拍摄的“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在网上走红,随后吸引了众多关注量和游客,从直向收集的自媒体照片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使用者与空间互动的方式,图书馆也越来越成为能够承载各种类型文化艺术活动的聚集地——为阅读者眺望大海而设计的阶梯被当作演出看台,引导视线的弧顶也成为反射声场的设施。董功经历这些事件后,进行反思: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建筑学与当代传播媒体、公共舆论力量的互动关系有何启示?

新与旧——两次改造

这一章节,董功董功选择了“船长之家”改造和南开大学“海冰楼”两个项目来阐述自己对于新旧建筑关系的态度——新建筑的介入是场所生命的延续,以达成一个新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对旧事物的粗暴干涉或是极端保守。

船长之家改造,摄影:陈颢

船长之家位于福建黄岐半岛,房子在南北方向面对着南北两片性格不同的海——北侧是烟火气的避风渔港,东南侧海景平静优美。但由于台风时常侵袭,在视觉的美和危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老房子存在结构被海水侵蚀、屋顶漏水等问题,业主也需要新盖一个三层来创造额外空间。建筑的改造从结构加固开始,基本保留了房子以前的格局,在旧有砖墙结构上新加了一层12厘米厚的混凝土加固层。新结构也使空间优化成为可能,设计将原先阻挡视线、光线的辅助空间移到了背墙一侧,使主要空间更加通透,能够直接向大海打开。同时,利用加厚的墙将窗户与家具组合成一个个小的生活单元,让窗户不再是简单的墙体上开洞,再结合其他的居住功能,一同承载着船长一家人向内的日常生活。

三层则采用拱券结构创造了向外的多功能空间,将两片海连接起来。由于村子道路狭窄,大型机械难以到达,所以混凝土拱券结构的模板制作和浇筑都是工人在现场由手工完成。

这个房子位于一个空间肌理非常丰富的渔村,保留着完整的代际生活,又有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痕迹。船长之家采用的材料使得建筑能在白天融入村落肌理,而晚上点亮灯光后又跳脱而出。

业主后续反馈的生活照呈现了这个家庭对新空间的多种使用方式,业主女儿也成为建筑发烧友,在三层的多功能空间里举办了建筑专业的活动。从这个项目中,董功体会到空间能让人的生活更有尊严,尤其是在农村,一个好的空间不仅能让家庭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善,通过使用者的参与与创造,空间由能与人生活在一起,达到了新的和谐。

南开大学海冰楼,摄影:陈颢

“新与旧”的第二个例子是南开大学海冰楼,该项目位于天津南开大学八里台老校园的核心地区,是校友周海冰捐赠的教师文化发展中心。场地处于两片具有不同空间尺度和氛围的湖水之间——东侧是民国时期的马蹄湖,西侧是解放后修建的新开湖。同时场地上还有一个承载了许多南开师生回忆的大礼堂,董功希望保留礼堂和周围的杨树,延续场所记忆。

设计策略是对大礼堂进行改造,加固结构、置入新体量和功能。在大厅入口处,四个巨柱撑起一个十四米高的空间,二层结构被钢索吊挂起来,保留了原先开敞的大空间,也降解高耸空间的尺度。新建部分在西侧水平展开体量,透过底层柱廊与新开湖对望;东侧以小尺度聚落组团与马蹄湖和树木相互掩映、缠绕,通过悬浮体量开放更多地面公共空间。内部的空间序列也将两种景观元素组织起来,串接人对这两个方向的身体感受。斑驳的红砖墙、挺拔的杨树和新植入的空间一起形成新的校园场所,激发出积极有品质的公共生活。

介入与连接——两个美术馆

“介入”和“连接”是面对城市项目的重要词汇——新的建筑如何“介入”甚至“扰动”原来空间脉络的格局来达到一种“连接”的目的。这一章节董功介绍了两个位于城市边界的美术馆,深圳坪山美术馆和太原长江美术馆。二者一南一北,根据当地气候和条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前者开放通透,后者封闭内向。

坪山美术馆,摄影:苏圣亮

坪山美术馆有两种“边界”状态:一是远离深圳中心城区,竞赛主办方希望以文化建筑带动新城发展。二是位于既有建设区和公共公园之间的边界,连接两个地区。

这个项目开始于坪山文化聚落竞赛,是几个事务所的合作项目。最初董功和其他建筑师希望设计一个漂浮的巨构空间,巨构内穿插入各种功能体量,下方是开放街区。八个月调整后方案大变,但仍保持了开始的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剖面系统里创造一种适于南方城市公共日常生活的空间架构。

架空底层的碎化体量将建筑和街道连接成公共步行系统。功能交汇处设计了面向公园的开放大空间,这些平台成为遮阳避雨、通风采光的垂直空间系统,也将公园景观纳入视野。

刘晓都馆长跨越建筑、文化、艺术边界的策展也为建筑植入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力量。

长江美术馆,摄影:陈颢

长江美术馆项目中,董功从太原城市边界在城市开发中的肌理变化入手,希望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能唤起某种时间和记忆,创造纪念的氛围。

美术馆的空间结构由两条流线组织起来——一条连接城市道路与社区内部,一条是标准的美术馆流线。二层广场是对城市开放的户外公共平台,顶部有纵向高耸天光,侧面有横向水平侧光,这个空间在多方向的光源影响下形成一种安静的氛围。

美术馆周围新建起的混凝土高楼看似是“沉重”的介入,但由于缺乏情感和文化联结又显得很“轻”。董功把这个建筑比喻成一块“沉默的砖”,希望建筑能够唤起某种沉浸的、指向时间和记忆的空间氛围。

根据条件建造 – 钢筋和砌块

这一章节董功介绍了建筑师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因势利导,突破来自合作方、当地气候、材料甚至是施工的周期限制的具体建造。他讲述的两个例子分别是近期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钢草”装置和桂林阳朔的糖舍酒店。

钢草,摄影:今日美术馆

“钢草”项目由董功和艺术家李怒合作完成,在时间和造价的限制下,他们选择钢筋作为材料,通过拉长钢筋比例和增加顶部配重来塑造草一般的柔韧状态唤醒人们对于材料的感知。董功还讲到一个施工中的偶得,因为装置顶部配重太重临时掏空,而产生了钟声一般的撞击混响,这是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设计。

阳朔糖舍酒店砌块墙,摄影:陈颢

阳朔糖舍酒店是一个老糖厂改造项目。这个项目中,董功团队的主要思考是如何在新旧材料之间实现空间氛围上的延续,同时赋予新建筑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功能。所以他们没有沿用老砖,而是采用了混凝土空心砌块手工垒造的方式,在质感和尺度上与老建筑保持连贯性,又用当代的构造实现了光和风的穿透。董功重点讲述了糖舍项目中对于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研究,从1:1模型的推敲、与厂家合作研发混凝土砌块、甚至业主为此在工地边开了生产作坊的故事。砌块的具体建造实则用了很“重”的材料,却实现了光、风都能够穿透的“轻”的感受。

其他项目

最后,董功介绍了一系列正在施工和设计中的项目,包括雾灵山温泉小馆、阿那亚圣音礼堂、景德镇景仰书院酒店、深圳人民小学、深汕合作区小漠艺术中心、宁波象山图书馆、北京山顶剧场、福州桥巷餐厅、云南茶工厂等。

|嘉宾对谈|

朱锫:特别感谢董功给我们呈现了一次非常深入、精彩、详实的讲座。接下来我们开启下一场更精彩的对话环节,我们这次特别荣幸地请到了三位重量级对话嘉宾,他们是: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先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最重要的理论家、评论家周榕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小红老师

我们请本次对谈的学术主持周榕来领衔,其他各位嘉宾请移步台上。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作为一名从事了34年新闻工作的传媒人,李鸿谷主编站在外行的视角,将话题引入了关于“传播”的讨论,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建筑过程包括建造、体验和传播三个部分,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传播已经成为建筑难以绕开的一环。一条视频通过“孤独”这个撩拨所有人心弦的概念,给海边图书馆赋能,实现了一次传播上的极值效应,但我们不能只看到爆火的意外和5.3亿的点击量,而应该去认真探究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建造和体验(第一、二部分),实现了这种极致的传播(第三部分)。

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李主编一定程度上作出了回答,他认为同处一个社会环境,唯独董功的作品得以被人接受和肯定,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设置了“观看”这一要素。在几乎每一个设计中,都保有观看的空间,而观看本身具有一种戏剧性,人们“知道”自己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观看海、江、山、天空,这种“知道”反过来激发了人的情感。长江美术馆项目,在一个没有景色可以观看的环境中,董功于封闭的体量里,创造了垂直向上观看的光塔,这时候人们会意识到,我们观看的不是风景,透过观看行为本身我们看到了自我,这个自我像针灸一样对情感进行激发,这是董功设计的核心,也是他的作品能够爆火的原因之一。

周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

周榕老师认为,董功及其作品的爆火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从本科开始一路观察董功的成长,其能力自不必说。李主编提到的海边图书馆在传播阶段引发的共鸣其实具有很强的社会、时代背景: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80一代,史无前例地在一个全独生子女的环境中成长,以往靠家族、朋友、家庭编制的社会网络全然失效,一切都要靠个人去打拼,孤独恐怕是那个时代全社会共同的情绪。

但周榕老师也提到,一个孤独图书馆远远不能代表董功的全部作品,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在当代建筑师中少有的秩序感,有着诸多早期现代主义的痕迹。这是因为董功是一个秉持着“世界是确定的、因而可以被纳在秩序的控制之下”观念的、简单的人,他构建的空间和材料、结构、形式秩序都是具有强确定性的。周榕戏称董功在2015年前后对社会的作用就像早年的初代网红犀利哥,因为在社会动荡、不稳定性上升的状态下,董功能够在作品中提供一种确定性的强秩序,就像是给时代提供一剂解药。至于后来一个又一个爆红的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提供简单、确定、让人安心的秩序这个方面作出了努力。就像是孤独图书馆里的空间、台阶、弧线、孔洞、光线,让人在其中好似受到一种确定性的许诺和秩序性的庇佑,这是董功的建筑叙事和时代整体情绪的一次绝佳契合。

至于5.3亿点击量,周榕认为爆火之后,董功的境地其实非常危险,对比今天因为电视节目被网络暴力的设计师,董功之所以没有受到同等待遇,是因为任何一次传播的成功,只有一个语词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亲自到访,没有感觉到被媒体的话术欺骗,呆在其中,没有感觉空洞或者名不副实,眼睛抑或是心灵上仍然感受到了一些东西,这才是建筑师特有的能力,也是董功作品中的重要之处。

王小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小红老师对董功的关注起源于他早年间的采摘亭项目,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董功的建筑实践已经从对建造、技术、空间、建筑学上的关注,转变为了对人、社会、历史,最主要的是对城市、自然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是建筑学层面的,而是发自心底的对人和整个时代发展层面的关注。作为建筑学院的副院长,王老师认为学生们应该从董功的建筑实践分享中去思考未来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建筑师。

朱锫:大家意犹未尽,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主讲者董功,还有三位对谈嘉宾。我们下学期还有很多非常高端的讲座,整个央美的学术活动会一如既往,也特别感谢我们的学术部的几位老师,罗晶老师,吴晓涵老师,黄良福老师,张茜老师,李宾老师,非常感谢你们卓越的组织能力,包括在座的所有观众,也包括我们媒体的老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掌声感谢各位嘉宾为我们呈现今天精彩的学术内容。

|结语|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接下来高密度的学术系列讲座与学术活动,都将会以直播+线下的方式进行,把学术讲座作为课程纳入教学,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其中,以共同建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新思想、探索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的未来。

阅读:3190
2021-12-17 17:41:02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档案号在建筑档案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建筑档案的观点或立场,建筑档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建筑设计
建筑现场
建筑空间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档案号评论区